7/24/2016

快樂陷阱.經驗.記憶.真實自我

Ying Pu Hua

近年來,社會上的「正面思想」持續不斷的發燒,從著名的「秘密」到「向宇宙下訂單」等正面書籍已經出了超過四十餘本,關於「快樂」的研究既已多如牛毛,那為何人類仍是無法天天快樂呢? 《快思慢想》的作者Daniel Kahneman不如以往從「正向思想」討論快樂議題,從邏輯的領域帶領你探究自我,了解經驗、記憶、自我的巧妙關係!

三種認知陷阱

首先,我們得承認「快樂」並不簡單。事實上,「快樂」並不常態,即便正向思想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帶給人無限的衝勁,但卻也容易讓人忽略自己脆弱的那面。 Daniel Kahneman:認知陷阱將會影響到一般人對自身的快樂觀感有所偏差。「快樂」這個詞並不實用,因為這個詞是一種「感覺」,而「感覺」是複雜的。 第二種認知陷阱是經驗和記憶間的混淆:舉例來說,當你對生活感到「快樂」,跟你對生活保持「樂觀」這是不同的觀點,即便兩者都有其正向意義,但是對生活保持樂觀並不代表他的生活一直都很快樂,對於這種錯覺我們必須得有所警覺。 第三種認知陷阱是聚焦錯覺:當我們想到一些關於快樂生活的情景時, 我們勢必會覺得它特別重要,這是一個真正的認知陷阱對於這種快樂的錯覺、幻象,它避無可避。


記憶快樂vs真實快樂

我們在思考自己和別人時,時常用兩種標準評斷,而這個評斷的標準通常是以自我為中心,第一種則為經驗自我,這是一種活在當下、洞察當下的自我狀態,雖能回味過往經歷,但基本上這只是一個「當下」,舉例來說,醫生所接觸的通常是「經驗自我」,就像是當醫生觸碰你時問你:「這裡會痛嗎?」另一個自我則是「記憶自我」,這是主要記錄生活、抒寫生活故事,醫生要找他時會這麼問:「最近感覺如何?」,這兩種自我是非常不同的,經驗自我和記憶自我兩者的容易使人混淆,這使我們不了解「快樂」的真相。

舉一實際例子:當某人在聽交響樂時,覺得音樂真是美妙至極,就在演奏快結束的當下,卻突然冒出可怕、刺耳的聲音,他生氣的情緒馬上展現出來,他認為這個聲音毀壞此愉快的經驗。若是深究這件事的核心,事實並非是因為「刺耳的聲音毀壞整段經驗」而是因為他將刺耳的聲音記得太清晰,導致他只剩這段有污點的記憶,但是,前面聆聽到快樂音樂的記憶難道就是假的嗎?

真實的自我與記憶的自己,兩者是非常不同的,我們之所以不懂快樂,正是因為兩者的相互混淆。記憶自我靠說故事的方式將故事上傳,因此,我們在談論經驗故事時,並不是我們自己在談論,而是靠著記憶的來訴說,記憶自我所傳達的經驗力量實質上是力大無窮的,當記憶自我建構一個好的經驗,我們就會認為結果並沒有那麼糟糕,這就是信念與心念的影響力。
記憶自我和經驗自我,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處理時間的方式。

就經驗自我而言,如果你有一個假期,第二週和第一週同等快樂,那麼兩週下來 快樂的份量將是一週假期的兩倍;記憶自我卻不是這樣算的,對記憶自我來說,兩週假期,並不一定比一週假期好多少,因為期間沒有任何新記憶的加入,故事的劇情依然如舊。因此「時間」是區分記憶自我和經驗自我的關鍵因素。



然而,人生並不是都是由故事組成的,在我們面臨人生重大決定、選擇的時,記憶自我將會作出重大的決定,假若某位病人已經歷過兩位不同的外科醫生來做胃腸鏡檢查,當他再決定從中選一位繼續治療時,病人將會選記憶中感覺比較好的那位,這就是透過記憶去選定熟悉、安全感的結果。

因此,經驗自我與記憶自我面對「快樂」這個議題也會有兩套見解: 經驗自我在乎的是「每一刻我有多快樂」,記憶自我在乎的是「我的人生有多快樂?」我們或許會把快樂的真正原因放在滿足感,這種感覺就像是我們擁有錢、權力、情人…….等等,但是如果快樂真的那麼簡單,那就不會有這麼多的「快樂研究」了!
Daniel Kahneman:「我們不應該把快樂當作活得好的代名詞。」

「快樂」與「活得好」這無疑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事情,快樂的本質並不是與生活安逸相互聯結,這也就是為什麼有錢人不一定快樂、有美女左右卻仍是孤寂的原因了。要理解快樂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簡單,最複雜的原因在於,並不是擁有外在條件就可以享有無限快樂,Daniel Kahneman:「你必須拋開過去的方式 做一些很不同的事情,至少,我們不應該把快樂當作活得好的代名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