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執政百日,桃園機場、第一銀行、兆豐銀行等國營機構連續出包,相關財經及交通高層主管推諉塞責,讓國人對「技術官僚」的信賴,大打折扣。在此之前,有一位閣揆級技術官僚,在總統大選後棄職落跑;再往前推,另有一位擁有政治學博士學位的閣揆,輕率下令鎮壓學生,不久倉皇下台,也讓人搖頭再三。
技術官僚是國家高級文官、具備一定專業、熟悉政府運作,給人的印象是:決策穩健,守護國家利益,不出亂子。然而,這可能是一種迷思。諾貝爾獎經濟學家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警告:「不可相信技術官僚。」他認為,經濟政策都是不中立的,是有意識型態的,「技術官僚容易成為統治者的壓迫工具,民眾抗爭是合理的反應。」
技術官僚容易成為統治者的壓迫工具,尤以我國最為可能。依我國憲法,行政院由院長、各部會首長到各個政治任命的職位,包括各國營機構董事長在內,都不需要通過選舉產生,也不須經由最高民意機關的立法院同意任命,而立法院對這些政務官只能刪他的預算,不能調查、彈劾他。因此,技術官僚面對立委或輿論,一個比一個「皮」,他只在意提拔他的主子。
我們同意史氏的看法:不可相信「技術官僚」。在馬英九執政八年期間,國人對「技術官僚」的支持度,跌到最低點,未來蔡英文政權會不會重蹈覆轍?我們對此基本上是悲觀的。
第一、蔡英文及林全上台後,刻意與執政黨及其官方意識型態保持距離,蔡英文不搞府院黨的定期會商,林全不列席民進黨中常會,「維持現狀論」更是對民進黨黨綱的一種修正。1980年代,民主前輩們冒出來的頭殼,正在被國民黨敲得頭破血流之時,蔡、林兩人還在國外念書呢。他們的威望本來就不足,如今上台卻把黨擺到一邊,以致於內閣的決策缺乏社會化,爭議四起,支持度不跌也難。
第二、技術官僚表面不管藍綠,實際是藍綠通吃,「身在公門好修行」,不必為業績下台,也不必為政策負責。蔡英文說,威權時代大家都選擇了服從,其實是選擇了「勢利」。過去國民黨家大業大,技術官僚死心塌地為其所用,勢利使然。今天同一幫子人歸到林全麾下,被批為「老、藍、男」,在兆豐案爆發後,蔡、林才匆忙任命了一個「網路神童」出任政務委員,如此點綴式的任命,對內閣形象助益不大。
第三、早期台灣經濟之所以能夠高速成長,靠的是便宜勞動力。政府管制物價、壓低匯率、補貼出口,並不是技術官僚有什麼通天本事。現在中國的黨國官僚用的就是同一套簡單的成長模式,卑之無甚高論。否則現在每人GDP停在2萬美元升不上去,怎麼都束手無策了呢?前朝官員束手無策,林全還繼續留用,經濟怎麼能搞上去?經濟搞不上去,民調怎麼會好?
第四、技術官僚一向是西方官員與媒體的最愛,因他們頂著西方名校的學歷,看似專業,又好溝通。蔡英文曾上過《時代》雜誌封面,繼而入選《富比士》2016全球最有權力婦女的第17名,但這只是假象。國民黨技術官僚過去也常上西方主流媒體,很多還是花錢買的置入性行銷,企圖利用洋人替自己擦脂抹粉,最後仍難逃丟掉政權的命運。技術官僚先天上不具開國元勳的政治魅力,想要用「外銷轉內銷」,唬唬一般老百姓,其實效果有限。
第五、數字會說話,由技術官僚主導的馬政權,在2009至2016年間,預估只達到2.87%平均GDP成長率;而民選政客主導的陳水扁政權,則有3.62%平均成長率(2001-2008)。馬英九競選總統時,曾喊出GDP年成長6%口號,他和他所帶領的技術官僚吹牛皮,比起政客不遑多讓。國人好不容易用選票趕走一群蛋頭,又迎來另一群蛋頭,對於林全內閣不會有什麼指望。
第六、台灣在國家競爭力評比中,「政府效能」老是墊後。最近,有警員清晨執行林揆車隊的交通管制,被一位酒駕的車子撞到斷腿,讓我們驚覺到,一個非民選的閣揆出巡,有必要比照超級大國的規格,如此大陣仗維安嗎?民間企業有人呼籲「公務員裁掉一半,台灣才會有競爭力」,而林全核定刪減公務員員額的比例,卻只有1%。改革如此躡手躡腳,自己出巡的排場,也捨不得取消,內閣支持度欲振乏力,是必然的。
蔡、林執政百日的民調雙雙滑落,若說兩人不在意民調是騙人的。當專業遇上政治,大多是縮了頭,變得短視、急功近利,決策的視野短到只及於下一次的民調,還不是下一次的選舉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