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1/2013

從漁夫精神看逆境

在《別用蛋糕釣鮪魚》一書中,主角翁齊藤是一個日本平凡上班族,為要開發出更符合需求的鮪魚保鮮劑,某天突然被上司指派到鮪魚船上實習,他在搖晃、擁擠的船上與大海為伍43天,海上沒有任何紓解壓力的娛樂設施,連唯一能夠安靜休息的床鋪空間也非常狹小,但他卻發現同船的漁夫絲毫沒有焦慮不安的模樣。

面對巨浪不動如山面對職場風暴一樣態度。鮪魚船出港的第3天,暴風雨來襲,齊藤原以為暴風雨導致作業時間與機會損失,會讓漁夫們感到焦慮,但出乎意料地漁夫們絲毫都沒有流露出焦慮或不安的樣子。

齊藤忍不住發問:「為什麼捕得到鮪魚,或是捕不到鮪魚的日子,漁夫們的幹勁都沒有改變呢?」輪機長這麼回答:「如果發生好事就開心,發生討厭的事就變得陰鬱。那不就跟動物沒什麼兩樣嗎?人類啊,是能控制自己的情緒的。」

漁夫的一番話提醒了上班族,面對週遭的情境,無論好壞,職場工作者理應培養一種豁達的態度,就像漁夫不會冀望大海每天風平浪靜、每天漁獲大豐收一樣,職場上高低起伏的歷程也不是身處其中的我們所能掌控的,過度在意結果及評價,反而可能為自己帶來負面的影響。

努力不一定有回報轉個念頭換心境

漁夫說:「今天鮪魚都不上鉤啊!」齊藤問:「努力都沒有回報,有點不好受,對吧?」

漁夫回答:「努力本來就不一定有回報的啊!」齊藤和大多數的我們一樣,抱持著「努力工作終有回報」的信念,當回報不如預期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質疑世界是不公平的,抱怨老闆識人不明、公司待遇不佳,然後迅速落入情緒低谷。

鮪魚船上的漁夫可不是這麼看待,累積的經驗告訴他們回報不是理所當然的,與其去思考要不要努力,更重要的是去思考努力的方法,把在意回報的得失心拋開,專注於找到更好的方法,不斷修正,讓自已更容易達成任務、受到肯定,才是職場經營的王道。

職場生涯如同大海,時而風平浪靜,時而波濤洶湧,外在環境的變因是無法被掌控的,與其自怨自艾,不開心過生活,不如轉念用鮪魚船上漁夫的精神面對明天,思考如何用比昨日更進步的方式去因應和突破,相信職場生涯也可能有新的局面。

你的辦公室也有這種狀況嗎?

蠻橫不近人情的主管、僵化不知變通的制度、枯燥重複的工作內容、待遇不公、升遷沒指望,如果再加上人際間的勾心鬥角,占據我們人生時間的職場生活,簡直就是一齣悲慘的連續劇。

我們沒有超能力去停止這一切不開心的事,但其實透過態度、信念的調整,就可能讓職場生活截然不同


什麼叫全力以赴?

一小孩搬石頭,父親在旁邊鼓勵: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搬得起來!最終孩子未能搬起石頭,他告訴父親:我已經拼全力了!

父親答:你沒有拼盡全力,因為我在你旁邊,你都沒請求我的幫助!

全力以赴就是想盡所有辦法,用盡所有可用資源。您是否全力以赴了?

貼心

人生,既要淡,又要有味。

世事太喧囂,你耐不起重口味的折騰,凡事最好少計較,少爭執,能往寬處行就莫往窄處擠。

有些事情,有些感情,寧願看淡點,做一個淡泊寧靜的雅人。但是,切忌淡而無味,即對任何事情都喪失了興趣和追求。

與己無緣者,隨他來去,即為淡;與己有緣者,好自珍惜,即可有味。

心態安好,則幸福常存。

樹欲靜而風不止,能真正救贖自己的,不是流淌的時間,也不是他人的幫助,而是自我良好的心態。

時間的變換,去了舊傷或許又來了新疤;別人幫得了你一時,幫不了你一世。

只有真正看開了,想通了,心病也就根除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把心放平,把心放寬,幸福才會常在。

人的一生,註定要經歷很多。

一段路上,朗朗的笑聲;一段路上,委屈的淚水;一段路上,懵懂的堅持;一段路上,茫然的取捨;一段路上,成功的自信;一段路上,失敗的警醒…每一段經歷註定珍貴,它必將令你憶起智慧。

生命的豐盈在於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緣於一顆平常心。不必雕琢,踏踏實實做事,簡簡單單做人。

人生如茶,有起伏才有淡定,有苦痛才有馨香。

得意之時,要學著把自己看得低一些;失意之時,要學會忍受寂寞,努力沉澱自己。

始終浮在生活的表面,體會不到人生的幸福;永遠躲在人生的穀底,沐浴不到明媚的陽光。

得意之時要淡定,失意之時要堅定。在人之上,要把別人當人看;在人之下,要把自己當人看。

很多時候不是命運的不幸,而是自己還不夠努力。你越積極樂觀、越是勇敢面對,好運就會來到。

為人之初,上帝固然分配給每個人的果實不同,但人活的意義,不是接受,而是爭取。

別人給你的,永遠不是真正屬於自己的,只有自己爭取而來的,才能坦然地宣告:這是我的!記住:你越努力,你的運氣就會越好。



一個苦者對禪師說:“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

禪師說:“沒有什麼東西是真正放不下的。”

苦者說:“可我就偏偏放不下。”

禪師讓他拿著一個茶杯,然後就往裏面倒熱水,一直倒到水溢出來。苦者被燙到馬上鬆開了手。

禪師說:“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會放下。



世上有兩種人,一種人一經打擊就心灰意冷,從此消沉下去;一種人在和挫敗掙紮一番之後,他總會找到一條更平坦、更光明的路,使自己更堅強,無論是在精神上或在事實上,他都有機會以勝利者的姿態再度活躍起來。

你再完美,也會有人對你不滿,也會有人讓你生厭。對人不要求全,對已無須苛責,該處的人、該做的事,抱最大希望,盡最後努力,但要做最壞的打算,持最好的心態。

不要輕易去厭煩某人,那樣勞心費神。美好的東西,鎖進記憶,時常品味;時光縫隙處的垃圾,丟到一邊,與你無關不必理會。

情人是什麼人?

法師和徒弟兩人,無事泡茶談天,因情人節剛到,便聊起這個話題。

徒:情人是什麼人?

師:情人是愛人、是仇人、是陌生人。

徒:為何如此說?

師:兩人相愛時,是愛人;反目成仇時,是仇人;視同陌路時,是陌生人。

徒:為何會演變成為這樣?

師:情的產生是因為貪愛,有貪愛故有執著,因執取而想佔有,因擁有故不知不覺想掌控對方,因不能如己所願,故疑心起、妒心起、瞋心起、無明起,故開始爭執、吵鬧、互不信任、彼此傷害、粗暴動手、甚至要摧毀對方、更可怕的是想同歸於盡。

徒:為何不要彼此珍惜?若是不能在一起,也應好聚好散?

師:無理的人多,明理的人少。自私的人多,無私的人少。蠻橫的人多,體諒的人少。主觀的人多,客觀的人少。您說!誰能真正替人著想,除非明白事理,才能寬容於人,願意利益於人。

徒:原來如此!

師:當一個人被情愛所困時,開始如春天,一切盡是美好的;接著就是夏天,常常爭執不斷;再來便是秋天,漸漸冷淡起來;最後則是冬天,結束這段感情。但此情還會繼續延續,再找下一位重蹈覆轍;因為冬天之後,春天仍舊再來,依此周而復始。這就是眾生於愛欲之河,生死輪回的主因。

徒:那師父是不鼓勵人談戀愛嗎?

師:不可說“好”,亦不可說“不好”,怎麼做才是“最好”,由自己決定!

------------------------------

徒:情人是什麼人?

師:是菩薩、是諸佛。

徒:又為何呢?

師:因為“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此人在考驗您,歷練您,讓您從逆境中走出,順境中覺醒,而面臨一切境界,皆能不取不捨,而達到自在之境。

暖化減緩 挑戰主流

林中斌

五月十九日,牛津大學學者Alexander Otto為首的八國十四位科學家在Nature Geoscience期刊發表專文說:全球暖化速度減緩。原來所擔心百年後極端全球暖化不會發生。

這說法很溫和的挑戰了主流—即○七年聯合國「跨政府氣候變遷小組」(IPCC)—的看法。其實,類似挑戰主流的氣象研究—包括挪威、日本、中國科學家—在三月卅日Economist雜誌(A Sensitive Matter)已提過,但未受重視。

原來聯合國權威說法是:自十九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以來,因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造成溫室效應,全球溫度持續上揚,將於二一○○年升高攝氏二至四點五度。給人印象是將來海面上升、都市淹沒、北極熊血噉寶寶、地球燠熱不堪居住!

其實,進入廿一世紀後,全球溫度曲線並未持續上揚。它在一九九八年至二○一○年之間呈高原狀態,之後已微微下降!

為何一般人都不知道?因為事實往往是「政治不正確」的。與主流牴觸的學者會被撻伐,研究經費會被取消,教職會被停止。

一二年三月,阿拉巴馬大學科學家Roy Spencer用衛星觀察全球溫度,在他部落格上已勾勒出這高原邊緣微降曲線,被罵慘,於是自動刪掉長期趨勢曲線。

更妙的是:自○七年至一二年已有四國(俄、荷、美、日)天文學家根據太陽活動力下降,預測未來是小冰河期。但是氣候學家完全不提他們的研究。學科門戶之見何其深也!太陽活動力自週期廿二(一九八六至九六)後便下降,這和最近氣候學家所說「暖化速度在八○年代至九○年代間之後趨緩」是一致的。

在最新挑戰主流的氣象研究裡,氣象學者覺得納悶的是:雖然全球平均溫度在一○年後微降,但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依然持續攀升,即將破四百ppm。咦!不是說二氧化碳上升帶動溫度上升嗎?

其實,地球歷史過去四十二萬年中,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並非領先全球溫度上升,反而是落後全球溫度上升。其間相差至少兩百年至一千多年!這現象叫做「二氧化碳後至」(CO2 lag)。

一九九九年,十九位各國科學家完成南極洲高山鑽探五千公尺深的冰蕊計畫,便發現「二氧化碳後至」的紀錄。但擔心乍然公布會牴觸主流看法,即「二氧化碳含量先上升再帶動溫度上升」,所以為首的Jean Robert Petit正式報告隱諱其詞而說:我們的發現符合目前的看法,大家要減碳才能防止溫度上升。之後,有參與科學家忍不住撰文宣布:冰蕊的發現其實不同於主流看法,但他的聲音隨後被掩蓋而忽略了。

○七年南加大教授Lowell Stott用海洋中微小的浮游生物(有孔虫)遺骸做研究,發現一萬九千年前地表溫度先上升,一萬三千年前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才上升,相差六千年!

一般人認為:如果你質疑全球暖化,便表示你贊成燒碳,並不在乎二氧化碳含量攀升。其實,既使小冰河期來臨,如果人類繼續大量燒碳,二氧化碳含量繼續攀升,那才是全球生靈最大的災難:人類慢性病(如肺腺癌)擴散、魚類海洋變成水母海洋、森林在酸雨下消失等。

因為,過去四十二萬年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從未超過兩百八十ppm,但在一九五○年後衝破這上限,而且不斷上升。唯一的可能原因是人類燒碳。

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目前節能減碳,長期尋找綠色能源,是我們唯一的活路。

(作者曾任美國Manville公司資深地質師,著有《大災變》,現為退休教授)

經濟預測的是與非

佘健源、劉玉皙

主計處近日發布經濟成長預測,預估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為2.4%,較二月份預測下調超過1%,調整幅度甚大,加以今年經濟成長率似乎保三無望,馬上招致各方批評,江內閣亦隨即宣布多項景氣刺激方案因應。

多次調整的經濟預測,引起各方對於主計處預測能力的質疑。然而,經濟預測數字的修正本屬兵家常事,毋須太過重視。比對主計處二月份與其近期之估算,可知下調的關鍵在於第一季出口淨額不如預期。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國際經濟情勢的波動易對台灣造成巨大影響。主計處於二月份所發布之數字,參照其他機構同期所發布之景氣觀測雖稍嫌樂觀,但近日之下調尚屬合理。真正的問題是:我們如何看待經濟預測數字?應不應該隨之起舞?

不應該隨數字起舞

既然經濟預測數字原本就可靠性偏低,各種公開發布之預測又有宣示效果、會對經濟活動造成進一步的影響,政府施政便不應隨預測數字起舞。據報載,在主計處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後,行政院馬上祭出十三項景氣提振措施。細看此類措施,泰半屬原先預定推行或正在推行之政策,現在只是提前進行。號稱預計投入的32.4億資金,對整體經濟顯然是杯水車薪。這些措施,主要還是政治上而非經濟上的應對,宣示意義濃厚。如同前述,政府施政不應隨預測數字起舞,如果這些急就章的措施具實質效果,反而更糟;貿然投入的大量資金會導致資源的錯置與浪費,更增添政商勾結、劫貧濟富的可能,對整體經濟弊大於利。
事實上,長期低迷的台灣經濟有其長期與結構性的病灶,非短期之景氣提振措施所能解。國民黨由於意識形態以及其支持者結構的關係,一向主張大力西進,不主張任何有助分散風險的海外投資,不鼓勵有實效的根留台灣的產業升級措施。長期下來,兩岸「要素價格均等化」的結果,自然導致台灣實質薪資長期停滯不前。再加上馬政府上台後,政策上助長房地產炒作,受薪階級的消費力又受制於高房價,大量資金鎖在不具生產力之部門,自然國內需求欲振乏力。

提升薪資解決炒房

近年來,有鑒於台灣經濟受制於國際景氣波動甚鉅,馬政府一直想要加重國內需求的比例,但施政上若要能真正刺激國內消費,便必須要有效提升實質薪資,並解決房市炒作的問題。遺憾地是,若要真正處理此問題,必得動到執政黨核心支持者的利益,並損害其政治獻金來源。病灶已深,處理起來將傷筋動骨,在馬總統缺乏擔當的情況下,也就注定了行政院所有的景氣提振措施只能聊備一格。
施政要有感,不必以GDP成長率為重點。對零點幾個小數點斤斤計較,還不如改善所得分配、保障社會安全,後者才能讓絕大多數受薪階級在國際景氣不佳的局勢下,保有起碼的生活。然而,國民黨過去一直標榜自己是經濟治理的長才,並宣揚以經濟成長為核心的價值觀,面對當前因結構性問題所導致的經濟停滯,也就無法阻止民眾以此為單一標準來審視執政成效。江內閣的財經閣員們,也就只好概括承受,當替罪羔羊。

佘健源為中山大學企管系助理教授、劉玉皙為美國薩佛克大學經濟學博士候選人

不要命的自負

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布2013年全球競爭力排行榜,台灣比去年退步4名,降到第11名。評比的4大標準:「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和「基礎建設」的排名都比去年下跌。

忘了角色過度干預

大前天行政院提出振興經濟4大措施,像中央計劃經濟那樣過於細微末節,忘掉了政府在自由市場經濟中的原則性與基礎性的角色,沒作好自己的功課,卻過度干預市場,導致競爭力排名下滑,全年經濟成長保三可能落空。

從振興經濟措施的內容來看,台灣朝野的經濟思想都還陷在政府計劃經濟的泥淖裡。中國傳統的儒家經濟思想和西方19世紀社會主義的經濟思想不謀而合,都主張中央計劃經濟(或部分)。這是海耶克所宣稱的「不要命的自負」,即相信人類有能力規劃和掌控自己的命運。然而事實卻不然。根據經濟史的經驗觀察,國家絕對不可實施中央計劃經濟,否則經濟將會凋敝(前蘇聯、改革前的中國)。

理由有六:一、計劃人員不知該做什麼來有效協調現代經濟生產。像振興措施中的許多項目公務員就不知怎麼進行;二、摸著石頭過河之後,執行者不知達到什麼效果,只好鑽漏洞並欺騙督導人員;三、計劃官員不知道上千萬人的不同需要,以致按計劃推出的政策讓人民仍舊無感;四、由於是政治決定,無法計算出價格與成本,以及生產作業必須增加什麼和減少什麼;五、執行官員會發現這些新生事物充滿麻煩和不方便。任何創新會自動瓦解計劃,也帶來額外的不確定性。實務上,計劃經濟會阻礙創新,而市場經濟容易走向創新;六、對外貿易無法與計劃做成功的整合,除非計劃官員能控制外國人。

計劃經濟注定失敗

政府的角色應是後勤型,而非前鋒型,亦即打造一個適於經濟成長的良好投資環境,不是鉅細靡遺的計劃經濟,因為那注定會失敗。

「當你經常正面思考,看到機會點,就敢於嘗試,也不怕失敗。」

「當你經常正面思考,看到機會點,就敢於嘗試,也不怕失敗。」
- 萊雅集團亞洲區總裁 陳敏慧

〈澄社評論〉 被綁架的台灣 被洗腦的人民

洪裕宏

往回看過去五年,對馬英九執政的表現,多數人的感覺應該是憤怒、驚訝與無奈吧!

仔細審視這總統五年來的所作所為,其實其來有自。他有一顆前現代的腦袋、一張後現代的嘴巴,唯一缺乏的是現代性。現代性簡化而言,指啟蒙運動以來西方社會的核心價值,即科學、理性和民主憲政;馬英九在這三方面都嚴重缺乏,他腦袋裡裝的都是前現代的封建思想與迷信。記憶猶新,馬剛當選尚未就職,內定行政院長的劉兆玄已磨刀霍霍準備向學界的政論名嘴開刀,後來甚至假借司法要整肅名嘴;曾經宣稱集會遊行法是惡法,承諾廢除,卻自食其言,且在陳雲林來訪時動用警察痛打示威群眾;玩公投政治算計要續建核四,這個人心中有民主價值嗎?

馬英九的腦袋是前現代的,他的嘴巴卻是後現代的。西方的後現代主義是對現代性的反動與修正,西方啟蒙價值在資本主義興起之後,不幸提供了威權獨裁的沃土;威權獨裁者藉著掌控權力和財富,重新建構啟蒙價值。後現代主義的興起就是要解構這種價值建構;真理、知識和價值,有權力的人說了算。這本來是後現代主義對有權力者的批判,馬英九卻拿來當真理;他迷信權力和媒體操控,相信媒體包裝就是真理。不到二成的滿意度他可以說是因為推動改革,超過八成的民眾都成了反改革;民眾在國際場合以英語嗆他,他讚賞嗆聲者國際化;菲律賓槍殺台灣漁民,他說要向帛琉學習如何向水母下功夫;廢核明明是世界趨勢,他卻要說擁核是世界趨勢。他知道自己的聲音大、權力大,某些媒體也會拚命勤王,可憐為生活奔波的小百姓資訊有限,很容易上當。

麻煩的是,未來三年國際經濟秩序面臨大重整,台灣需要有能力、有魄力、有智慧的領導人,我們承擔不起這麼長的領導空窗期。罷免他嗎?人民能團結起來終結這個邪惡政權嗎?

(作者為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

繼續粉飾太平


台灣經濟陷入困境,各種不利的訊息乃接踵而至。行政院主計總處上週把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或經濟成長預測,從三.五九%下修一.一九個百分點為二.四%,官方「保三」破功。本週,我國在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排名從第七退到第十一,經濟表現、政府效能、企業效能與基礎建設四項指標全數退步。

面對經濟壞消息,主政的高官理當謙卑自惕,並拿出實質有效措施改變現狀。然而,連日來觀察馬英九政府的反應,仍以各種方式粉飾太平,不但未能面對現實,其手法且粗暴而低估人民的智慧。

馬總統無疑是其中之尤。對於第一季經濟成長率降為一.六七%,他宣稱仍優於新加坡和南韓,是「亞洲四小龍排第二」,這是明顯的選擇性解讀資訊。不錯,第一季新加坡經濟成長○.二%、南韓一.五%,都低於台灣。然而,這是與去年第一季相比的數字;由於我國今年第一季實質GDP低於去年第四季,如經季節調整與上一季(去年第四季)相較並折成年率(即所謂saar),我國第一季為負二.八%,不但低於新加坡的一.八%、南韓的三.五%,也遠不如日本的三.五%、美國的二.四%。總統是國家元首,關照全民利益,發言自應說出全面事實,而不是選擇性運用資訊,誤導公眾。

這只是馬英九幾成慣性的自欺欺人手法最新一例。前此,他宣稱台灣經濟從去年九月開始出現正面訊息,已看到「隧道盡頭的那一線光明」,但國人到今天仍對「那一線光明」莫名其妙︰台灣失業率還是周邊國家最高,第一季實質平均薪資甚至倒退到十六年前水準。尤有甚者,即使包括經濟成長六%的「六三三」承諾已失信於民,他也要硬拗「過去五年曾有六季經濟成長率超過六%」。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馬英九既好此道,眾高官當然有樣學樣。儘管去年我國經濟只成長一.三二%,副總統八月間卻強調與各國相比「眾人皆差我還好」。在經濟成長率不斷下修期間,主計長告訴國人「景氣春燕已到台灣」。經濟學博士的經建會主委更揚言,今年不但達成三.八%的經建目標沒問題,還可見到經濟成長四%、失業率降為四%以下的「黃金交叉」。如今,眾高官的經濟預言全部摃龜,只有讓馬政府公信力蕩然。

選擇性解讀資訊,是馬政府不願面對經濟現實被識破的招數之一。與此相關的,它總是把經濟不振歸咎國際外在環境因素,強調總體經濟仍優於其他國家,也比民進黨執政時期好,甚至以放出類似ECFA、「陸資來台」等寄望中國的「利多」自我麻醉。馬政府執政五年,把整體經濟搞到深陷困境,不知何時方能扭轉乾坤,癥結就在它不願面對現實,眾高官都住在天龍國。

不誠無物,不肯面對現實的馬政府,當然無以就突破現狀提出有效方策。本週二,行政院拿出「四面向、十三項措施」,分從消費、投資、創新及修正證所稅著手,以提振景氣。不過,僅投入三十二億元的規模,已先限制了這些措施或有的成效,證所稅只是執政當局「始亂終棄」亂整股市的荒謬措施。另一方面,電價即將在薪資及所得不增的情況下連續上漲,勢必扼殺民間消費,這又與馬政府所宣稱的擴大消費目標背道而馳,十三項措施因此顯然是應急而錯亂的集合體。

必須強調,馬政府五年來至少提出七次提振景氣措施,儘管掛上不同口號,卻都屬性質相似的濟急之作,既未長期著眼、妥善規劃與對症下藥,事後也無認真檢討,且常隨閣揆換人而束之高閣。如以總體經濟指標做最終檢驗標準,這些舉措也被證明是無效的官樣文章。官方一再自失公信,民間消費投資信心自受衝擊,既不利景氣復甦,經濟更難脫困。要追究當前經濟問題的根源,馬政府難辭其咎。

斬什麼首?安啦!


馬英九的很多舉止,看似荒唐,但就出生背景、成長歷練、意識形態來看,其實理所當然,反而是外界不了解他,才會大驚小怪。

馬英九出身高級黨工之家,成長、求學到就業一帆風順,他的幸福人生與勞工打拚度生活的悲慘境遇,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

馬顯然不了解為何有人必須一生出賣勞力,才能勉強餬口,維持生計。因此,這些勞工即使六步一跪、雨中抗爭,他是無感的,電影照看、游泳照游,反正抗爭遊行總會結束,勞工總要回家,那時一切就雲淡風輕、船過水無痕。

還有人嘲笑馬的兵推是一場秀,總統與高級幕僚在進入雲豹甲車時漫不經心,暴露可能被斬首的危機,這更是外界多慮了。

馬英九一生最大的職志,就是終極統一。大中國是其核心思想,對中共比民進黨友善,而且取得政權後,自動閹割主權,外交休兵,打開大門迎進中國政經力量。如此卑微、識大體的兒皇帝,乃古今罕見的人間極品,中國摸頭疼惜都來不及了,還斬什麼首

所以,外界雖然罵聲不絕,但馬英九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勞工不是他關心的族群,所以跪求也沒用,年金改革下手凶殘,逼他們上絕路,恐怕馬也不會掉下一滴眼淚。而他更清楚知道中國不能沒有他,中國能否完成「統一大業」,關鍵在他一人,因此非但不能斬首,若有外國想要斬首,中國恐怕還會派兵保護他的人身安全呢。

馬英九對不起台灣軍民!


台灣頭到台灣尾,善良婦女掉眼淚。

在南方,屏東小琉球洪家大姊洪慈綪哭了,向來理性冷靜的她,含淚促請政府硬起來幫漁民討公道。在北方,基隆廟口百年肉羹店老闆娘哭了,員工口中經常捐款行善的她,哭訴被毒澱粉害慘生計。

勤奮善良的台灣婦女紛紛掉淚,她們的淚水是無能政府的恥辱印記。

但黑心澱粉明明有毒,業者為何要製造,還摻進食品?這是因為摻了它,食品賣相會好看,味覺更可口,而人們忽視它對健康的危害,於是自討苦吃。

這種自討苦吃的壞習慣,已經延伸到選舉文化。許多選民投票就像挑食物,只看外表、不重內在,以致選出的總統中看不中用,搞得民不聊生,這豈不是自討苦吃?

馬英九幹的蠢事已達「罄竹難書」的地步,連坐個雲豹甲車都搞得天怒人怨,眼看政府幾近失能,台灣前景堪憂,人民要有自救的心理準備。

說到人民,看看洪家大姊洪慈綪,一介女流撐起家族,在台菲漁船事件中應對進退,言必中的,比政府發言人還有料。她更深明大義,婉拒菲國民間捐出的兩百五十萬元,因為冤有頭債有主,這筆帳她要找菲國政府算,絕不私相授受,模糊焦點

反觀馬政府,一會兒說軍演,一會兒又說不是不是,是護漁才對;前面先狠狠罵菲國道歉沒誠意,後頭又說有啦有啦,人家菲國有道歉啦。一整個瞻前顧後,笨手笨腳,難怪馬被定位bumbler。

蠢事連連,人民不禁懷疑馬的幕僚在混什麼?日前兵推,看見馬身邊有一個人把手插在口袋,這才恍然大悟

國軍戰力不錯,軍人也有心保家衛國,奈何馬的國防預算一直跳票,巧婦難為無米炊,武器維修能力當然下降,最近連摔兩架戰機,蒸發廿八億不說,還害優秀飛行員差點送命,馬真是對不起三軍官兵!

(作者莊榮宏,資深新聞工作者)

Mary! Your message in a bottle has arrived...28 years later 瑪莉!你的瓶中信…遲了28年後,來了

A Canadian man’s message in a bottle honoring his promise to write to a woman named Mary has finally washed ashore 28 years later in Croatia.

一名實踐諾言寫信給一個名叫瑪莉的女子的加拿大男子所寫的瓶中信,28年後終於被沖上克羅埃西亞海岸。

Surfers cleaning the debris from a beach at the mouth of the Neretva river in the southern Adriatic came across a half-broken bottle with a paper inside, Croatian newspaper Dubrovack Vjesnik said on its website.

克羅埃西亞報紙Dubrovack Vjesnik網站報導,在亞得里亞海南部內雷特瓦河口的沙灘上清理垃圾的衝浪客,無意中發現一個半破裂、裡面塞了一張紙的瓶子。

A 23-year-old local surfer, who gave her name as Matea, nearly threw it away when she spotted a wet paper inside, which contained a message from Jonathon in the Canadian province of Nova Scotia, which lies on Canada’s eastern coast.

一名23歲、名叫瑪禔的當地女衝浪客說,她差點就要把瓶子丟掉時,注意到瓶中有一張濕掉的紙,上面寫有來自加拿大東岸新斯科舍省的強納森的訊息。

"Mary, you really are a great person. I hope we can keep in correspondence. I said I would write. Your friend always, Jonathon, Nova Scotia, 1985," said the message.

「瑪莉,你真的是一個很棒的人。我希望能與你保持通信。我說過我會寫信(給你)。你永遠的朋友,強納森,新斯科舍省,1985年,」該訊息如是說。

新聞辭典

honor one’s promise/words:慣用語,實踐承諾。honor,動詞,實踐、落實。例句:He never honored his promise.(他這人向來說話不算話。)

come across:慣用語,偶然碰見或發現。例句:I came across my old college roommate in town today.(我今天在鎮上巧遇我大學時代的室友。)

spot:動詞,認出、發現。

Allen Chen 懷想錄: 《一心走路》:修行從走路開始

Allen Chen 懷想錄: 《一心走路》:修行從走路開始: 走路是一般人生活中最普遍、最頻繁的活動,一行禪師以“像佛陀一樣走路”作為本書的主軸,告訴我們,走路本身就是一種修行,從走路之中,自有我們尋覓的正見、正念和智慧。 像佛陀一樣走路 《法華經》中, 佛陀被稱為“兩足尊”,亦即以兩足行走的生物中最受人尊敬與喜愛者。佛陀之所以如此受人喜...

Allen Chen 懷想錄: 終生, 我們都有賴於從一些人群中獲得友愛、賞識、尊重、道義支持和幫助。

Allen Chen 懷想錄: 終生, 我們都有賴於從一些人群中獲得友愛、賞識、尊重、道義支持和幫助。: Throughout life, we rely on small groups of people for love, admiration, respect, moral support and help. 終生, 我們都有賴於從一些人群中獲得友愛、賞識、尊重、道義支持和幫助...

箴4:6不可離棄智慧、智慧就護衛你.要愛他、他就保守你。

箴4:6不可離棄智慧、智慧就護衛你.要愛他、他就保守你。

箴20:3遠離分爭是人的尊榮.愚妄人都愛爭鬧。

箴20:3遠離分爭是人的尊榮.愚妄人都愛爭鬧。

詩119:153求你看顧我的苦難、搭救我.因我不忘記你的律法。

詩119:153求你看顧我的苦難、搭救我.因我不忘記你的律法。

5/30/2013

Allen Chen 懷想錄: 人類的歷史就是思想的歷史

Allen Chen 懷想錄: 人類的歷史就是思想的歷史: The history of mankind is the history of ideas. —Ludwig Von Mises 人類的歷史就是思想的歷史。

Allen Chen 懷想錄: 村上春樹經典語錄

Allen Chen 懷想錄: 村上春樹經典語錄: 我漸漸能意會到,深刻並不等於接近事實。——《挪威的森林》 在某種情況下,一個人的存在本身就要傷害另一個人。——《國境以南太陽以西》 山川寂寥,街市井然,居民相安無事。可惜人無身影,無記憶,無心。男女可以相親卻不能相愛。愛須有心,而心已被嵌入無數的獨角獸頭蓋骨化為“古老的夢”——《...

懶懶趖

「懶懶趖」(nuā-nuā-sô),意指遊蕩、閒蕩或動作緩慢;此詞彙是由「懶懶」和「趖」組合而成。
「懶懶」是取自於「荏懶」(lám-nuā)的尾音,這個詞常被寫作「爛軟」,意指懶惰、邋遢的意思,無論怎麼寫,似乎都能從字面上會意到,懶到又爛又軟的感覺。

「趖」(sô)的音同「蛇」,用來形容爬行的動作,尤其是緩慢蠕動的動作,也常用來形容做事慢半拍,所以當「懶懶趖」一起出現時,似乎能感受到慢郎中那種拖拖拉拉的步調囉!

「不四鬼」


「不四鬼」(put-sú-kuí),現在已普遍用來形容一個人好色、不三不四的意思,這句話若在報章雜誌中出現,常以音譯寫作「不死鬼」、「不速鬼」、「不使鬼」、「不素鬼」等等。

台語「不三不四」,語源自「稱三有餘,稱四不足」,現在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人們用國語直接講「不三不四」,就是如此由來,也因為這個「稱四不足」所以逐漸有了口語化的「不四鬼」,用來形容一個人不要臉。

其實在台語裡,還有其它類似「不三不四」的說法,例如「不八不七」。這個「不八不七」後來常讀作「不答不七」,都是形容介於兩個連續數字之間、一個不存在又虛無的暗喻,一個不存在的東西又是什麼呢?就是暗批對方,不是人!   
至於為什麼只有「不三不四」口語化「不四鬼」,而「不八不七」並沒有同樣口語化「不七鬼」呢?

有此一說,「不四鬼」很有可能是因為「不思愧」的諧音而產生的,也就是批評一個人不要臉到不知羞愧的地步。從以上種種,不得不佩服前人這種罵人不帶髒字的藝術啊!

粉紅色小屋

Montreal

McGill University

Montreal Biosphere














警惕強大新病毒的來襲

紐約時報


兩個月前在中國首次發現的新型流感H7N9已導致36人喪生。而一種和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同屬一族的新型病毒,自去年夏天在阿拉伯半島首次發現以來已奪去22人的生命。

在過去幾年,這的確可能造成恐慌。然而,雞肉和豬肉的銷量並沒有像豬流感和禽流感爆發時那樣出現暴跌。到上海或者麥加旅行沒有受到限制,也沒出現什麼要求關閉邊境之類危言聳聽的呼聲。




Uncredited/Health Protection Agency, via Associated Press

圖為一種冠狀病毒,與造成普通感冒和非典的病毒屬於同一類型。這是一種稱為中東呼吸道綜合征(MERS)的致命性新菌株,感染者有一半會死亡。

這種相對平靜的反應是正常的嗎?或者兩種新疾病同時出現預示着一種更可怕的情況?

專家們說,實際上,這兩個問題的答案可能都是肯定的。

「過去10年里,我們在全球範圍內的工作取得了不錯成績,」野生動物獸醫、生態健康聯盟(EcoHealth Alliance)衛生政策主管威廉姆·B·卡雷什醫生(William B. Karesh)說,「和H5N1以及SARS相比,我們對這些疾病的控制要比以前快很多很多。」生態健康聯盟是一家監控動物和人類疫情爆發的機構。

但是,卡雷什醫生補充道,「時間久了,人們已經變得不再敏感——會變成『噢,好吧,又一個。』」

科學家說,全世界不能掉以輕心。威脅是切實存在的。新疾病湧現的速度是空前的。

生態健康聯盟主席、寄生蟲學家彼得·達什亞克(Peter Daszak),甚至給出了具體數字,根據一項使用1940–2004年的數據所進行的研究,他統計出每年會出現5.3個新疾病。他和他的合著者認為,人口增長、砍伐森林、濫用抗生素、工廠化農場經營、活動物市場、獵殺野生動物、飛機旅行以及其他因素是新疾病快速出現的原因。

新病毒的一些特徵十分可怕。感染阿拉伯冠狀病毒——現在被正式命名為中東呼吸綜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簡稱MERS)——的人中已有約半數死亡,而感染SARS的人中死亡者不到四分之一;在實驗室中,這種新病毒複製速度超過SARS,能更不費力地穿透肺部細胞,並抑制蛋白質的生成,後者在身體受到攻擊後對其發出警告。

在周一的年度世界衛生大會閉幕講話中,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總幹事陳馮富珍(Margaret Chan)說病毒現在是她「最大的擔憂」。

在專家查明病毒的藏身之所以及它如何感染人類之前,「我們沒有任何預防方法,」她說,「這些都是敲響的警鐘,我們必須做出回應。」

已知感染H7N9的案例的死亡率為四分之一——而感染1918年西班牙流感人群的死亡率僅有2%——而且,H7N9病毒已出現危險突變,使其能夠在人體溫度下複製。

不過,如果能實行更好的監控,就意味着可以更快發現這些威脅,這樣就有時間開發疫苗等對抗措施,大大降低出現像1918年的流感病毒那樣,致使數百萬人喪生的情況的可能性。

這樣還意味着,不管這是好是壞,曾經可能悄悄退去、不會引起太多注意的疫病爆發,現在將引起人們的警覺。

由於科技和政治的原因,世界快速發現新疾病的能力提高了。

首先,現在,很多實驗室都能進行快速的基因排序。

其次,精確的徵狀描述可以即刻實現。ProMED等基於網絡的新聞服務組織擁有來自全球的科學家會員,會發佈很多每日報告,通報各種疾病爆發情況,其中包括香蕉枯萎病、藍舌病以及出在人類間傳播的埃博拉病毒。另外,新病毒的基因順序也經常被放在公共數據庫中,這樣它們的傳播路徑就能被追蹤到。

第三點格外重要,過去隱瞞疾病爆發的國家現在也公開相關信息了。比如在20世紀80年代,非洲國家領導人有很長一段時間堅稱在他們國家中沒有一個人得艾滋病(AIDS),現在這樣的情況幾乎不可能重演。

說到信息透明方面的新模範,中國是一個經常被提起的例子。2003年,該國因隱瞞SARS疫情而遭到批評。後來很多牽涉到此事的官員被解職。現在面對H7N9,「他們很坦白,也處於研究的最前沿,」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Mailm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t Columbia University)的微生物研究員W·伊恩·利普金(W. Ian Lipkin)說道。他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設了一個合作實驗室。

沙特阿拉伯在2005年遭遇了同樣尷尬的情況。當時,小兒麻痹症通過北尼日利亞的朝聖者蔓延至麥加,該國的反應非常遲緩。麻痹症患者最終到達麥加外的山區,疾病很快就從那兒蔓延至印度尼西亞。如今,沙特阿拉伯會在數百萬朝聖者抵達該國時,給他們注射小兒麻痹症疫苗。

現在,隱瞞疫情將會違反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在SARS之後做出的規定。這些規定要求成員國公開所有會跨境傳播的公共安全事件。

H7N9和MERS都符合上述描述。雖然幾乎可以肯定,家屬、護士及病房室友長期暴露在這兩種病毒之下會被感染,但兩者都不是易於傳染的病毒。大多數感染上述病毒並死亡的人都是有其他健康問題的老年病人。

更令人擔心的是,沒人知道受害者起初是如何感染這些病毒的。

H7N9屬於禽流感,是一種由家禽和野生水禽的基因混合而成的病毒。但中國很多H7N9型禽流感患者沒有接觸過鳥類,而且很少在鳥類中發現這種疾病。與H5N1不同,H7N9病毒不會致使鳥類大量死亡,因此很難追溯根源。H7N9型禽流感以上海為中心,呈圓形擴散,這說明病毒的傳播體主要是家禽,而不是候鳥。如果這種病毒起初通過野鴨傳播,情況會有所不同。(水稻種植者會讓養鴨戶將鴨群趕到稻田,吃那些啃食秧苗的蝸牛,這樣一來家鴨與野鴨就在稻田裡混到了一起。)

H5N1於10年前起源於中國,但野生水禽與其他物種夏日都在蒙古湖區棲息,隨着這些物種向西南方遷移,到達東歐、埃及及非洲,或者被風暴吹至英國,病毒也就沿着曲折的路線向西方傳播了。

MERS的源頭甚至更令人困惑。科學家認為其源頭是蝙蝠,因為與SARS或其他已知的人類冠狀病毒相比,MERS與在蝙蝠身上發現的冠狀病毒的基因更為接近。在墨西哥、歐洲及非洲的蝙蝠會攜帶類似病毒,但還沒發現阿拉伯國家的蝙蝠、駱駝、山羊或其他可能將病毒傳染給人類的動物身上有這種病毒。

達什亞克將尼帕病毒作為人類感染蝙蝠疾病的例子。尼帕病毒是2011年的電影——《傳染病》(Contagion)的靈感來源,格溫妮絲·帕特洛(Gwyneth Paltrow)呈現了觸目驚心的死亡及屍體解剖場景。豬吃了落到水果上的蝙蝠糞便,帕特洛飾演的人物在與賭場廚師握手時感染病毒,這名廚師剛剛清理過死豬口腔,而且沒有洗手。(現實生活中,1999年馬來西亞爆發了首次尼帕病毒疫情,當時大多數受害者都是養豬專業戶和屠夫。)

現在,醫生依賴的手段包括對病人進行隔離並進行抗病毒治療,對H7N9使用奧司他韋和扎那米韋,對MERS使用利巴韋林和干擾素。

如果其中一種病毒出現大規模傳播,下一步就是使用疫苗。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於4月初開始製造抵抗H7N9的疫苗。一名發言人表示,製藥商可能會在5月底拿到第一批候選疫苗。但她說,目前無法預測生產、包裝數百萬支疫苗需要多長時間,但至少應該需要六個月的時間。

疾控中心病毒性疾病部門負責人馬克·A·帕蘭什(Mark A. Pallansch)表示,製造MERS疫苗需要更長時間。雖然世界各地在過去60年里都在生產疫苗,但自SARS疫情爆發後,生產冠狀病毒疫苗的熱情就消退了。直到最近,對此最感興趣的是家禽養殖戶,因為出現了一種致使火雞死亡的冠狀病毒。

冠狀病毒異常複雜,因此很難找到潛在的疫苗試驗目標,廣泛進行安全性試驗的費用非常高。而且,用於試驗的動物模型——獼猴——也是最近才發現的,獼猴會因感染冠狀病毒而患肺炎。

加拿大MBA,不一樣的北美留學體驗

紐約時報


多倫多——本月,中國出借的兩隻大熊貓「二順」和「大毛」在多倫多動物園(Toronto Zoo)展出時,吸引了大批民眾,這兩隻大熊貓同時還成為了加拿大某工商管理碩士(MBA)項目角色扮演練習的組成部分。

來自多倫多約克大學舒立克商學院(Schulich School of Business at York University)的史蒂芬·魏斯(Stephen Weiss)正在準備一個研究案例,內容就是加中之間長達10年的大熊貓出借談判。他對本校的在線通訊YFile說,這些談判「非常適合學習研究」,這是因為它們圍繞的是一個由外交、法律、語言和跨文化議題構成的複雜混合體。」


學生們組成小組,其中的三人扮演加拿大動物園的高管們,另外三人代表中方。它們必須為彼此的關係設定一個框架,根據擬定的日程處理議題,並草擬一項協議。魏斯博士說,他的學生喜愛角色扮演,尤其是在一個變得日益多樣化和跨文化的環境里。

在提及學生群體時,他表示,「加拿大的學校比美國學校更加國際化。我們是一個小國,所以別無選擇,必須伸出雙手。」

據總部在美國、主辦研究生管理科學入學考試(GMAT)的研究生入學管理委員會(Graduate Management Admission Council,簡稱GMAC)透露,2012年,作為求學申請的一部分,有40%身在北美之外的申請者把考試成績送往加拿大的學校。按對加拿大學校感興趣最多的學生人數排列,前五名國家是中國、印度、伊朗、巴基斯坦和尼日利亞。

「加拿大的學校都是符合省級標準的公立學校,所以,它們有一個基本的質量標準,這對學生是有吸引力的。」道斯說,他補充道,在加拿大各地的商學院里,國際學生的人數正在上升。

在位於安大略省倫敦的西安大略大學毅偉商學院(Ivey School of Business at Western University),國際學生在即將開課的MBA項目里佔三分之一。該校是全球四所僅使用案例教學法的高等院校中的一所。在多倫多大學羅特曼管理學院(Rotman School of Management at the University of Toronto),即將開課的MBA項目約有一半學生來自海外。根據加拿大商學院院長聯盟(Canadian Federation of Business School Deans)的數據,加拿大MBA項目中有20%的學生來自海外;特定行業的商科碩士項目的海外學生人數比例則更高,為46%。

有六所院校於今年2月加入了加拿大工商管理碩士聯盟(Canadian M.B.A. Alliance),以助吸引國際研究生。據毅偉商學院MBA招生錄取事務主任格雷格·揚茲(Greg Yantz)透露,該聯盟的首要關注點是美國,之後是亞洲、拉丁美洲和歐洲。

揚茲說,「我們覺得,我們能攜起手來,和歐洲、美國及中國的任何一流院校競爭。」西安大略大學正和以下的大學聯手,它們是約克大學、多倫多大學、蒙特利爾的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渥太華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ombia)和安大略省金斯頓的皇后大學(Queen』s University)。

揚茲說,「我們想把自己定位為國際商業領域的領導者。我們的市場較小,因此,我們必須具有全球思維。」

「總體而言,我們應該有15%的學生來自加拿大以外的地方,其中大多數來自講法語的國家,」該學校國際關係主任、商業學教授優素福·蘇馬雷(Issouf Soumaré)說。「多數學生來自法國,但我們也有來自摩洛哥、突尼斯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的學生。他們想要體驗下北美人做事的方式。」

根據加拿大大學及學院協會(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Canada),加拿大的54所商學研究生院中,33所開設了MBA項目;其餘的也開設了特定領域的學位項目,比如衛生服務管理專業學位。

「加拿大市場基本上還是在以MBA為主,不過專門學位項目正增長迅速,其增速超過了世界上其他地方,」GMAC媒體關係主任特蕾西·布里格斯(Tracey Briggs)說。

外國學生有機會獲得本地工作的經驗。一年期項目的畢業生能留在加拿大合法工作一年,而兩年期項目的畢業生則可以留三年。在一些情況下,根據加拿大經驗類移民(Canadian Experience Class)計劃,外國人可無限期地留下來。

「我們想把最優秀的人才招進來,」羅特曼管理學院兩年期MBA項目的執行主任凱文·弗雷(Kevin Frey)說。

33歲的阿爾弗雷多·蘇亞雷斯·阿拉孔(Alfredo Suarez Alarcon)和他32歲的妻子,都來自秘魯,他們曾一起在毅偉商學院學習,在2009年畢業。四年後,他們仍在加拿大工作,並計劃再多呆一些時間。阿拉孔在道明銀行 (The Toronto-Dominion Bank,簡稱TD Bank)的項目管理部工作,他妻子為沃爾瑪(Walmart)做商品營銷戰略。

「我們當時想了想:要麼美國,要麼加拿大,」工業工程師出身的蘇亞雷斯·阿拉孔說。「到目前為止,來加拿大還是值得的。我們不僅受到良好的教育,學完還能留下來,獲得一些優秀的國際經驗。」

他說,加拿大讓他有機會在工作場所外開拓自己的創業者潛質。阿拉孔還是拉丁美洲MBA校友群(Latin American M.B.A. Alumni Network,簡稱Lamba)的創建者之一。

「開始時就是幾個朋友互相聯絡,但後來我們想,幹嘛不幹脆建立一個每個人都能參與的組織呢?」阿拉孔說。「能進行回饋,並讓有着類似經歷的人互相聯繫,是好事。」

毅偉也在通過不同的方式吸引外國學生,例如海外擴張。1998年,在其香港校區,毅偉商學院推出了一個為期18個月的高管MBA項目。每年,這個項目都會招收30到35名高管,這些高管平均有着14年工作經驗。課程設置在周末,這樣學生的職業生涯也不會被打斷。

「看到學生進步是件開心的事情,」毅偉亞洲EMBA項目的地區主管洛龍·奧里斯(Loron Orris)說,「他們已經是非常棒的高管了,但我們希望他們提升至下一個層次,這樣的話,他們就會對自己的公司有更大影響力,為社區做更多貢獻,同時也將獲得更多提高收入的機會。」

現代社會中政府到底該如何作為?

韋森

──重讀哈耶克之四

市場與政府,幾乎是任何一個現代人所無力且無法跳出和擺脫的兩大機制力量。在現代社會中,即使你想避世而逃入一個深山老林,可能仍然難以脫清來自市場的產品和服務,更難避開政府的管制和“政策”。市場與政府,又是人類現代社會運行的看似對立而實際上又絞纏在一起的“兩大軸心”或“作用兩極”。政府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的作用及其范圍,於是就成了當代經濟社會理論的一個核心問題。

作為一個堅信自由市場經濟的社會思想家,哈耶克在其一生的著述生涯中,始終堅持弘傳自由市場體制的優長,堅信市場分工和交易體系是一個自生自發且不斷自我擴展的社會秩序。他持之以恆地宣講中央計劃經濟的非可行性,反對政府直接幹預市場過程。在認識論和方法論上,他又終生堅持批判自法國啟蒙運動以來的建構理性主義,認為人類社會的經濟秩序,並不是由人類理性構設或“集體設計”的產物,而是人類行動的結果。在他的《自由的憲章》中,哈耶克曾明確指出,人類社會的“制度既不是出於人的設計,也不是人所能控制的”,並相信,“大凡認為一切有效率的制度都產生於深思熟慮設計的人,大凡認為任何不是有意識設計的東西都無助於人的目的的人,幾乎必定是自由之敵。”在他辭世前出版的最後一部著作《致命的自負》中,哈耶克又繼續對那種對社會經濟秩序進行整體設計和建構的做法進行激烈的抨擊,認為那是一種理性的“致命的自負(fatal conceit)”。

哈耶克的上述觀點,被國內研究哈耶克的同行翻譯並介紹到國內來,廣泛傳播,致使許多人人雲亦雲地相信,哈耶克實際上主張政府無為,是個小政府主義者,甚至是個無政府主義者。到底是否如此?

通過最近全面重讀哈耶克的著作,筆者的總體感覺是,盡管哈耶克在許多著作和文章中表達了上述觀念,但決不能根據哈耶克的經濟社會主張簡單地把他理解為小政府主義者,更不應理解為哈耶克主張政府應該在現代經濟社會生活中無為而治。事實上,在1944年出版的《通向奴役之路》中,哈耶克就專門討論了政府是否應該無為而治的問題。在談到一個自由制度中的正式法律的一個顯著特征是其特定影響在先前並不可預見時,哈耶克說,這能幫助人們澄清對於自由制度之本質的一個誤識,即相信自由主義者主張政府應該無為。他說:“提出政府應當不應當‘作為’以及是否應該‘幹預’這類問題,本身就給出了一個錯誤的兩難選擇,而‘自由放任’(laissez-faire)這一術語,本身就是對自由主義政策所依據原則的非常模糊不清且很容易引起誤解的描述。每一個政府當然都必須有所作為,而政府的每一行動都會幹預到某些事情和方面。”

在1960年出版的《自由的憲章》中,哈耶克在談到亞當‧斯密和約翰‧穆勒這些古典學派的思想家反對政府幹預的本質時,更明確地解釋到,古典學派所主張的經濟事務的自由,所依據乃是這樣一個基本的假定,即與所有其它領域中的政策一樣,經濟領域中的政策也應當由法治來支配。哈耶克說:“經濟活動中的自由,原本意指法治下的自由,而不是說完全不要政府的行動。古典學派在原則上反對的政府的‘幹涉’或‘幹預’,因而僅僅是指那種對一般性法律規則所旨在保護的私人領域的侵犯。他們所主張的,並不是政府永遠不得考慮或不關注經濟問題。但是,他們確實認為,某些措施應當在原則上予以廢止,而且也不得根據某些權宜性的考慮而將之合法化。”不僅如此,哈耶克還有些“辨証地”認為,“與一個較多關注經濟事務卻只採取那些有助於自發經濟力量發展的措施的政府相比,一個對經濟活動較少關注但卻經常採取錯誤措施的政府,將會更為嚴重地侵損市場經濟的力量”。

從哈耶克上述這些話中,我們能解讀出半點他有主張小政府和政府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盡量不作為的意思?

尤為值得注意的是,哈耶克不但不主張政府在市場經濟運行中不作為,而且也不反對在一個自由市場經濟中存在國有企業。在《自由的憲章》中,哈耶克說,“要確使國有企業與私人企業在平等的地位上進行經營和競爭是極為困難的。如果能滿足這一條件,那麼從原則上講,國有企業就沒什麼可反對的”。哈耶克還接著指出,在現實中,政府往往運用手中掌控的權力,尤其是稅收優惠等權力,來援助國有企業,並認為這實際上在促成國有企業的壟斷。因而哈耶克主張,應該建立一定的規則和原則,使政府對國有企業和私有企業一視同仁。他最後重申,這樣的主張“並不是意味著必須將所有的國有企業從自由制度中排除出去。當然,國有企業應當被控制在極小的范圍之內;如果絕大部分的經濟活動都逐漸受制於國家的直接控制,那麼這將對自由構成真正的威脅。但是,必須指出的是,我們這裡所要反對的,並不是國有企業本身,而是國家壟斷”。這是多麼清晰和鮮明的判斷和主張!

通觀哈耶克數十年卷帙浩繁的著作,可以看出,盡管他一生堅持不懈地批判中央計劃的非可行性,盡管他對西方市場經濟國家政府的價格管制和產品的數量控制進行過諸多批評,盡管他許多著作中對整體的制度設計的做法和建構理性主義進行過極其尖銳和辛辣的批評,但是,哈耶克說到底並不是主張小政府和政府無為。哈耶克真正反對的,只是政府運用行政權力直接幹預經濟過程、直接參與經濟過程乃至對一些經濟活動進行國家壟斷。同樣,哈耶克也反對政府在建立自由市場運行的抽象規則上的不作為,反而主張政府在保護市場運行的產權制度和法治建設上要有所作為。

也許有人在這裡會認為哈耶克在政府的合意作為及其范圍問題上是個樂觀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但是要注意到,晚年的哈耶克對政府的作用表示過一些悲觀。譬如《致命的自負》中,哈耶克一方面認為,“如果沒有一個把保護私有財產作為自己主要目標的政府,似乎不太可能發展出先進的文明”;但是他同時也認識到,在歷史上市場經濟和先進文明的擴展,一再被“強大的”政府所中斷。在談到羅馬的衰落時,哈耶克就深刻地指出,為了讓人相信自己更為聰明、更有智慧,為了不讓社會秩序任意發展,政府遲早要濫用自己的權力,壓制它們原先曾盡力保護的自由和個人的創造力。他還認為:“如果說羅馬的衰落並沒有永久終止歐洲的演化過程,那麼亞洲(後來還有中美洲)的類似開端則是因強大並有效地壓抑了私人的創造力的政府(這種政府類似於歐洲中世紀的封建建制,但權力卻大大超過了後者)而中途夭折。在這些情況中,中華帝國最為引人矚目。在那裡,當‘國難’再起的時期,當政府的控制暫時被削弱的時候,向文明和復雜工業技術的大踏步邁進就會發生。但是,這些反叛行為,或者說,這些脫離常規之舉,總是被執迷於刻板保守傳統秩序的國家的威能所絞殺”。根據李約瑟的研究,哈耶克特別指出,在中國歷史上,“政府總是試圖維系那樣一種完美的秩序,以至於任何革新都是不可能的。”

自1992年3月23日哈耶克在德國弗賴堡辭世,轉眼已經近20年過去了。哈耶克生前是否預知到20年後世界各國又會經歷一場與1929-1933年大蕭條差不多的世界經濟大衰退,對此,我們無法推知;哈耶克如何建議和評價後危機時代各國政府的作為方式和經濟政策,我們更難猜測。但是有一點我們今天可以確定,從哈耶克生前所堅持的市場運行的基本邏輯和政府當作為的政治理念中,至少是推不出在當今向市場化邁進的中國社會中應該有個發改委。哈耶克如果健在,今天他大概會建議中國人:你們要進一步進行市場化改革,首先要改革掉的就是發改委,這是因為發改委正在幹著哈耶克所反對的價格管制和數量控制的活計。

(本文作者韋森,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經濟學博士,曾在劍橋大學經濟與政治學院和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學。主要研究領域為制度經濟學和比較制度分析。學術著作主要有:《社會制序的經濟分析導論》、《經濟學與倫理學》、《經濟學與哲學》、《經濟理論與市場秩序》、《經濟學如詩》、《思辨的經濟學》以及《市場、法治與民主》等。)

私有財產、市場秩序與民主自由

韋森

──重讀哈耶克之三

市場分工與交換體系作為一個不斷成長和擴展的經濟秩序,是人類社會迄今所能發現的最有效率的資源配置方式,這是自亞當•斯密、門格爾到哈耶克乃至當代許多經濟學家所共同認定的一個基本理念。西方世界近代的興起,人類社會的現代化,乃至當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從一個視角看,都是市場分工和交換體系不斷擴展的結果。中國、越南等國的市場化改革,俄羅斯和東歐各國的社會轉型,也均反過來說明,惟有市場經濟在長歷史時段中才是最有效率的。2007-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以來的世界經濟衰退,只是再次說明了市場經濟的運行會出問題,但並沒有証明還有比市場經濟更有效率的資源配置方式。

現在,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中,一個問題總是被不時提出,且似乎總是揮之不去:市場分工和交換體系如何才能自發地成長、常規地運行和不斷地擴展?換句話說,良序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條件是什麼?
對於這類問題,哈耶克在其數十年的著述生涯中留給了我們大量的論述。在哈耶克看來,為了確保競爭,必須有調規市場運行的抽象規則系統;只有在抽象規則的系統中,市場自發秩序才能不斷擴展。在《致命的自負》中,哈耶克甚至認為,“惟有規則能夠結成一種擴展秩序”。

那麼,能夠確保和支持市場秩序自發生成、良序運作且不斷擴展的抽象規則系統具體又是指什麼?在哈耶克看來,這主要是確保私有財產和自由秩序的憲政和法律規則。哈耶克曾明確指出:“這種助長了個人目標多樣化的秩序,只有在我願意稱之為專有財產(‘several property’是英國著名法律史學家Henry S. Maine用來指通常人們所說的‘私有財產’的一個專門術語──作者注)的基礎上方能形成。”為了說明這一點,哈耶克進一步說:“從古希臘到現在,這種財產、自由和秩序得以存在的前提都是一樣的,這就是抽象規則意義上的法律,而這些規則能使任何人在任何時候均明確知道誰有權名(is entitled)處置任一特定物”。哈耶克接著解釋說,這種明確界定財產安排的法律,能使得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明確知道誰對任何具體財物享有支配權,這對市場交易和自發秩序的擴展尤為重要。通過對歐洲早期產權和商業制度演化歷史的回顧,哈耶克得出結論說:“關鍵在於,專有財產的預先生成,是貿易發展不可或缺的條件,從而對於形成前後一致的更大的協調結構,以及對我們稱之為價格的信號的出現,也是不可或缺的。”

保護私有產權的法律制度是市場經濟運行的一個必要條件,這一點今天說來已經不是什麼新鮮的觀點。從芝加哥學派的創始人弗蘭克•奈特,到新制度學派的經濟學家科斯(Ronald Coase)、諾思(Douglass North)、阿爾欽(Arman A. Alchian)、德姆塞茨(Harold Demsetz)、威廉姆森(Oliver E. Williamson)、張五常以及巴澤爾(Yoram Barzel)等,對產權制度在市場經濟運行中的作用,都有過很多且很深刻的論述。如科斯教授在其1962年發表在《法與經濟學雜志》上的經典名篇“社會成本問題”中,就提出過“權利的界定是市場交易的一個基本前提”這一著名命題。這與哈耶克講的幾乎是同一個意思。

與新制度經濟學家不同的是,思想艱深、知識廣博、跨多學科且常常有著獨到見解的哈耶克對產權制度在市場經濟運行中作用的認識,要比科斯教授的這一新制度經濟學命題寬泛得多。

哈耶克對私有產權制度的社會功用更深一層的理解,首先是私有產權制度是維系政治、法律和乃至在倫理和社會學意義上“公正”(請注意不是“社會公正”,哈耶克特別討厭“社會公正”這個詞,曾多次進行過批評和探討──作者注)的一個必要條件。哈耶克曾指出,“要確保個人之間的和平合作這一繁榮的基礎,政權(political authority)必須維護公正,而不承認私有財產,公正也不可能存在”。為了說明這一道理,哈耶克還專門引述了英國17世紀政治哲學家約翰•洛克在《人類理解》中的一段名言:“‘無財產之處無公正’這一命題,就像歐幾裡德幾何學中的任何証明一樣確定:因為所謂財產的觀念,就是對任何事物的權利,而冠之以不公正之名的觀念,就是對這種權利的踐踏……我相信這一命題是正確的,就像三角形的三角之和等於兩個直角之和一樣正確。”根據洛克的這一著名判斷,哈耶克認為,分立財產制度的確立,是人類社會文明的開端,這一點應該是確定無疑的。

哈耶克對產權制度的第二種社會功用的解釋是,私有產權是個人自由的必要保障;而個人選擇的自由,包括擇業和創業的自由,顯然又是任何市場經濟體系運行的一個必要條件。在《致命的自負》中,哈耶克明確指出:“所謂自由的人,是一個在和平年代不再受其共同體具體共同目標束縛的人。這種個人決策的自由之所以成為可能,是因為規定了明確個人權利(如產權)並界定了每個人能夠把自己所掌握的手段用於個人目標的范圍。”在1960年出版的《自由的憲章》一書中,哈耶克則明確指出:“對私有財產和專有財產的承認,是阻止強制的一項基本條件,盡管這決非是唯一的條件……顯而易見,對產權的確認,是界定那個能夠保護我們免受強制的私人領域的首要措施”。

哈耶克還特別認同阿克頓勛爵的這句話──“大凡反對私有產權制度的人,根本就不知自由為何物”。事實上,早在20世紀40年代,哈耶克就認識到了這一點。譬如,在《通向奴役之路》中,他就明確指出:“我們這一代已經忘記,私有財產制度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這不僅對有產者來說是這樣,而且對無產者來說一點也不少。只是由於生產資料掌握在許許多多的獨立行動的人手裡,才沒有人有控制我們的全權,我們方能以個人的身份來決定做我們要做的事情。如果所有的生產資料都掌控在一個人手中,不管這是在名義上是屬於整個‘社會’的,還是屬於一個獨裁者的,誰行使這個管理權,誰就有全權控制我們。”

沒有正式的私有產權制度就沒有民主自由,這一觀點說來也並不是哈耶克最早發現的。實際上這一點早就為馬克思本人所意識到了。譬如,在1941年,一位叫伊斯特曼(Max Eastman)的老牌共產主義者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私有財產制度是給人以有限自由和平等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馬克思則希望通過廢除這種制度而給人以無限的自由。奇怪得很,馬克思是第一個看到這一點的人。是他告訴我們,回顧以往,私人資本主義連同自由市場的演化,是我們所有民主自由演化的先決條件。他從未想到,向前瞻望,如果如他所說的那樣,那些其它的自由,會隨著廢除自由市場而消逝。”

在全球化時期的後危機時代,在“國進民退”正在中國大規模地發生的當下,重溫哈耶克關於私有產權制度與市場秩序乃至與公正、自由和民主政治關系的這些深刻洞見,似乎有著切實的當下意義。

(本文作者韋森,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經濟學博士,曾在劍橋大學經濟與政治學院和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學。主要研究領域為制度經濟學和比較制度分析。學術著作主要有:《社會制序的經濟分析導論》、《經濟學與倫理學》、《經濟學與哲學》、《經濟理論與市場秩序》、《經濟學如詩》、《思辨的經濟學》以及《市場、法治與民主》等。)

市場、競爭與人類福祉

華爾街日報

韋森

──重讀哈耶克之二

在當代世界思想家中,可能無人能像哈耶克那樣數十年始終如一地執著弘傳自由市場的理念了。在20世紀後半期,以弗裡德曼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們,曾與哈耶克在同一個戰壕進行了數十年的“市場經濟保衛戰”,但哈耶克對自由市場體制和價格競爭機制的理解和闡釋,卻與新古典經濟學家有著完全不同的視角和思路。哈耶克在數十年著述生涯中,他還不時地對新古典經濟學的均衡分析發些批評性的“橫炮”。

學過現代經濟學的都知道,新古典經濟學是基於理性經濟人個人利益最大化推理來論述市場經濟的好處的。這種理論認定,完全理性且有著完備信息的市場參與者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會導致消費者剩余和生產者剩余的最大化,達到市場出清的一般均衡,因而是最有效率的。任何壟斷和行政幹預,都會扭曲市場體系的最優資源配置,導致社會福利損失和低效率。

新古典經濟學對市場經濟優長的這種理性解說,不時引來一些持不同見解的經濟學家和論者的質疑和批評。持批評意見者一般認為,完全競爭只是經濟學家們所杜撰和幻想出來的理論上的“海市蜃樓”;現實市場經濟運行中的種種問題,尤其是一波又一波的經濟危機和商業周期,說明了市場經濟並不是一個盡美盡善的現世“伊甸園”。一個早年研究和讚同哈耶克的自由理念但後來又對哈耶克批評甚多的英國政治哲學家約翰‧格雷曾說過:“在實際中,自由市場很少根據經濟學家構建的模型運行。有繁榮和泡沫、蕭條和崩潰。只有在經濟學教科書裡,市場才是自我調節的。”格雷的這段似是而非的話,可謂是代表了對新古典主流經濟學的市場觀的典型批評。

與新古典經濟學對市場經濟之優長的“傳道”(preaching)方式不同,哈耶克從20世紀30年代起,一直把市場價格體系視作為“一種人類交流和溝通信息的機制”,一種自發成長且不斷擴展的交換體系(catallaxy)。1936年在倫敦經濟學俱樂部所做的“經濟學與知識”的講演中,哈耶克就從人們的知識分工和信息利用來論述價格體系的合理性。在1945年的經典名篇“知識在社會中運用”中,他又進一步指出,市場秩序之所以能解決“資源最佳使用的問題”,是因為人們的知識和信息是分立的和有限的,因而只有通過市場價格機制,以勞動分工和分立知識(divided knowledge)為基礎的協調運用資源的做法才有可能。

根據這一認識,從20世紀30年代到他去世前,哈耶克一直堅持認為,“競爭是一個發現過程,是一種牽涉到(人類社會)進化方方面面的過程;正是通過進一步的競爭,而不是通過大家的一致同意,才逐漸增進了我們的效率”(《致命的自負》)。哈耶克還曾基於這一推理批評過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天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對中央計劃經濟的一些看法。在1956年發表的一篇“為什麼選擇社會主義?”一文中,愛因斯坦曾主張,應當用當時流行的一個社會主義口號“為用途而生產”,來取代資本主義的“為利潤而生產”。對此,哈耶克批評道:“愛因斯坦似乎沒弄明白,只有按照市場價格進行計算和分配,方能夠使我們所發現的資源得到精細地(intensively)運用,從而引導生產服務於各種生產者所無法預想到的目的,使每個人都能有效率地參加生產交換。”

縱觀哈耶克的一生,與其說他是在沿著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來宣揚自由市場體制的優長,而毋寧說他的經濟社會理論的中心目標是闡釋中央計劃體制的非可行性,作為這一理論任務的副產品,他只是附帶地証明了只有市場價格競爭機制才是惟一能增進人類福祉最佳的資源配置方式。對於這一點,並不是很多睿智的經濟學家所能理解得了的。

在20世紀30-40年代,世界剛剛經歷過1929-1933年大蕭條,復蘇之路仍然步履維艱,當時許多經濟學家和社會人士對自由市場體制產生了這樣或那樣的懷疑,且對中央計劃經濟抱有這樣或那樣的幻想和憧憬,以致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的《通向奴役之路》中,不無感嘆地說:“根據目前佔統治地位的見解,問題已經不再是如何才能最佳地利用自由社會中可以發現的自發力量。實際上,我們已經著手取消那些產生不可預知後果的力量,並對一切社會力量加以集體的和‘有意識’的指導,借以達到刻意選擇的目標,來取代那些非個人的和匿名的市場機制。”

就是在那樣一個歷史背景中,哈耶克當時十分孤寂但卻又數十年持之以恆地堅持認為,中央計劃經濟會限制個人自由、摧毀人們的責任感和社會的道德基礎;會阻礙財富的生產,造成社會貧困;亦會導致極權主義政府。哈耶克當時就尖銳和深刻地指出,放棄市場競爭和價格機制,用中央計劃和政府行政手段幹預經濟過程和進行資源配置,不但會在經濟上導致像詩人荷爾德林(F. Hoelderlin)所描述的那樣“用通向天堂的美好願望來舖設一個國家通向地獄之路”,而且也會在政治上走向一條奴役之路。

由此看來,在哈耶克對自由市場體制的捍衛中,並不是像新古典經濟學家那樣把市場體制描述為一個完美無缺且高效率的現世的伊甸園,而是試圖闡明這樣一個道理,有著分立知識和有限理性的市場參與者,通過運用價格機制這種信息裝置,會在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長河中增加人類福祉。換句話說,照哈耶克看來,並不是市場競爭在短期中不出問題,會時時有效率和處處均衡,而只是從人類社會長期演變過程來看,它是一種自發演化生成的、最不壞的且不斷擴展的增進人類福祉的資源配置方式。

哈耶克對自由市場體制的捍衛,並不限於“經濟效率”這一維度的考慮。在1988年出版的《致命的自負》中,哈耶克甚至上升到道德的層面來論述市場交易體制的優長。他指出,那種“市場秩序可以理解的目的就是它會產生‘創造財富’這一有利的結果”的觀點,是寬泛的和膚淺的。哈耶克認為,“只有在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決定運用他的知識時,才有可能使任何人所擁有的許多具體知識全部得到運用”,才能不斷擴大參與市場分工的社會成員在天賦、技能和興趣上差異,才會促進生成德國思想家威廉‧馮‧洪堡特所說的“人類最為豐富多樣性發展”的文明,最後形成他心目中“偉大社會”。這一點,顯然又是19世紀的偉大思想家卡爾‧馬克思的社會理想相一致──盡管馬克思試圖採取不同的路徑即欲從消滅私有制和市場交換來達致這一理想。

在21世紀的當今中國,經歷了近30年計劃經濟時代的低效率和普遍的貧困,可能已經沒有多少人還在懷疑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迄今所能發現的最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這一點了。2007年以來的全球金融風暴和接踵而至的世界經濟衰退,致使許多人又開始懷疑市場體制的合理性,以至反思性地抨擊市場經濟運行的種種弊端和問題,但若要再恢復用中央計劃來進行社會資源配置,恐怕今天即使有些左傾思想傾向和情懷的人士也不大會同意。在這方面,我們至少要部分地感謝哈耶克,人類社會思想史,將永遠記下哈耶克這位執著且常常給人們有些偏執印象的思想探索者。

負債累累和標準普爾調低美國主權信用評級的當下,西方發達國家要走出經濟衰退似乎變得遙遙無期。在此情況下,是否又會像在1929-1933年大蕭條後那樣在全世界再湧起一波壓擠、限制甚至試圖消滅市場競爭機制並相應增強政府對經濟直接幹預的思潮?目前這尤其值得我們關注和警惕。

(本文作者韋森,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經濟學博士,曾在劍橋大學經濟與政治學院和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學。主要研究領域為制度經濟學和比較制度分析。學術著作主要有:《社會制序的經濟分析導論》、《經濟學與倫理學》、《經濟學與哲學》、《經濟理論與市場秩序》、《經濟學如詩》、《思辨的經濟學》以及《市場、法治與民主》等。)

常被誤讀的經濟學家

華爾街日報

韋森

──重讀哈耶克之一(序)

世界當代理論經濟學的殿堂中群星燦爛,然而,能夠對整個當代人類經濟社會進程產生深遠影響的,數來可能只有兩個經濟學家,那就是凱恩斯和哈耶克。

說凱恩斯是影響當代人類經濟社會進程的經濟學家,可能沒有多少爭議。他在1936年出版的一本薄薄的《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簡稱《通論》),不僅創生了宏觀經濟學,從而有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理論分野,而且他的思想觀念和政策主張,亦在1929-1933年的大蕭條後被西方國家的政府所普遍採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數十年的經濟繁榮,被稱為“凱恩斯革命”時代,這足以說明了其巨大影響。

正是因為凱恩斯的重大影響,在1946年他逝世時,英國《泰晤士報》的訃告中就曾稱:“要想找到一位在影響上能與之相比的經濟學家,我們必須上溯到亞當﹒斯密”。在凱恩斯逝世後,其影響不但不減,反而不斷增強。盡管1973年西方國家在石油危機沖擊下陷入較深的經濟衰退,出現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的“滯脹”,以至有了“凱恩斯革命終結”之說,然而,從20世紀70年代到現在,只要一些國家出現經濟衰退或不景氣,各國政府就屢屢重操凱恩斯主義的宏觀政策。可以認為,凱恩斯的影響一直在,時隱時現、時弱時強。數年前,《凱恩斯傳》的作者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曾在這部巨著的結尾預言:“只要這個世界有需要,凱恩斯的思想就會一直存在下去。”2008年的世界經濟衰退突然來襲,世界各國政府包括中國政府的決策層又幾乎不無例外地重操凱恩斯主義的宏觀刺激計劃與政府幹預,再一次驗証了斯基德爾斯基的這一預言。

說哈耶克也是一位影響人類社會歷史進程的思想巨擘,可能就有一些不同意見了。然而,細想一下,從20世紀20-40年代以奧斯卡﹒蘭格和阿巴﹒勒納等經濟學家為一方,以米塞斯和哈耶克為另一方的社會主義可行性大論戰,到1944年一出版就石破天驚的《通向奴役之路》,再到1960年的《自由的憲章》和1988年的《致命的自負》,哈耶克數十年持之以恆所宣揚的自由市場經濟理念,以及他對中央計劃經濟的理論批判,曾喚醒了世界各國多少人對中央計劃經濟的效率和可行性的盲信和迷夢?美國裡根總統和英國撒切爾夫人等西方保守主義政府在20世紀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所推行的私有化改革和減少政府對市場幹預政策,可以被認為是哈耶克思想和理念的實現。前蘇聯、東歐國家的社會轉型,中國、越南等國家的市場化改革,也似乎是標識了哈耶克所信奉的市場經濟理念的凱旋。沒有哈耶克,21世紀初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

哈耶克與凱恩斯均贏得了世界性的巨大聲譽,這一點似乎今天無人能置否。然而,似乎有點奇巧的是,凱恩斯與哈耶克,在經濟理論、政策導向上,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見解,可謂是一對宿敵。在公開出版物乃至許多學術聚會的場合,二人曾進行過曠日持久的爭論。即使在凱恩斯逝世後(凱恩斯長哈耶克16歲),這場爭論還沒有結束。一直到1992年逝世前,哈耶克還悻悻地說,他一生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好好地清算凱恩斯的思想和理論。

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盡管哈耶克與凱恩斯在經濟學方法、學術觀點、理論建構和政策主張上格格不入,但二人卻是私交甚篤的諍友,且上帝似乎一開始把就他們二人的命運關聯在一起送到20世紀的人類社會。上帝好像正是為了凱恩斯而造了一個哈耶克,或反過來說,正是為哈耶克後來的成就和巨大影響而先造了一個凱恩斯。哈耶克晚年一次訪談中親口承認,正是倫敦經濟學院的院長羅賓斯先生看不順眼凱恩斯在劍橋的風光和日益俱增的理論影響,才專門從奧地利請來當時只有35歲的小伙子哈耶克來倫敦,做他對付和批判凱恩斯經濟理論的“槍手”。對此,哈耶克曾公開說,當時羅賓斯請他這幾乎在維也納還沒有正式教職且不怎麼會講英語的小伙子來倫敦經濟學院這經濟學的頂尖學府,並直接聘他為經濟學和統計學教授,“這從頭到尾全是運氣”。由此似可認為,沒有凱恩斯,可能就沒有後來哈耶克的學術之路。

哈耶克與凱恩斯,不但經濟學理論和政策主張上幾乎針鋒相對,在語言風格上也幾乎截然相反。自幼受德奧思辨哲學語言教育的熏陶,加上其研究領域橫跨經濟學、哲學、法學、政治學以及心理學諸多領域,使得哈耶克的語言極其晦澀難懂。近些年來,我接觸到許多外國經濟學的教授、法學家和其他社會科學領域的名家,好像大家都說哈耶克的思想和文著極其難懂,甚至連芝加哥大學法學院的前院長都直言告訴我說他讀不懂哈耶克。而凱恩斯無論是著述,還是講演,均妙趣橫生,語言極其極美。這與哈耶克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在英語世界的學術圈子中,許多人都認為,凱恩斯在散文寫作方面已達致爐火純青的境界。

然而,盡管凱恩斯語言極其優美,但他的《通論》也是一本舉世公認的晦澀難懂的書,以致像美國當代經濟學泰鬥薩繆爾森這樣的大師也承認很長時間讀不懂這本書,並在20世紀50年代還說“在麻省劍橋沒有任何其他人真正知道該書的內容是什麼”。另外,制度經濟學大師張五常也常說他十分欣賞凱恩斯的天才、文筆、賺錢之道和廣泛興趣,但他也一直讀不懂凱恩斯的《通論》。

正是由於凱恩斯和哈耶克的主要著作和思想都是極其艱澀難懂,多年來,這兩大思想巨人也成了被人們誤讀最多的經濟學家。一方面,由於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就堅持弘傳自由市場經濟的自發秩序理念,幾十年從未改變過,使國內外許多人把哈耶克理解為一個主張政府無為而治的“小政府主義者”甚至“無政府主義者”;另一方面,大家又幾乎全把凱恩斯想當然作為一個主張大政府、赤字財政、國有化和政府幹預主義的鼻祖。殊不知這均是對這兩位傑出經濟學家和思想大師的誤讀。

為什麼會如此?兩位思想大師的著作和理論高深只是問題的一面,最主要的原因是在當今國內外大學的經濟學教育中,大家都只讀教科書,只讀時髦的最新papers,別說學生,就連大部分教師們也花不起時間去啃哪些艱澀難懂的經典古董了。加上網絡搜索時代的突然來臨,今天還有幾人能坐下來讀些舊書經典?一些名家大腕說凱恩斯和哈耶克是什麼,大家就人雲亦雲、眾傳我播,結果把哈耶克、凱恩斯等這些人類思想史上的大家理解和傳播得面目全非。在此情況下,能安靜地坐下來再讀一些思想家的經典之作,理清他們的真實思想,還他們理論的本來主張,就變得尤其珍貴和難得了。於是,在本專欄中,筆者將重讀哈耶克、重讀凱恩斯。如時間允許,也許還會有重讀斯密、重讀馬克思等系列。

記得當代法國大哲學家德裡達生前曾提出過一個“播撒”(dissemination)理論,意思大致是說,一旦某一思想家把自己的著述出版或發表了出去,原來的文字思想好像就成了獨立生命的種子,在人世間和思想界不斷地“播撒”。現在,凱恩斯和哈耶克兩大思想巨人的思想和理論在當今世界仍在不斷地“播撒”和“延異”(la diff口rance)。但願筆者的重讀經典系列,能夠盡量接近這些大師思想的原義,而不再產生新的“誤讀”,且盡量少些“延異”。

(本文作者韋森,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經濟學博士,曾在劍橋大學經濟與政治學院和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學社訪學。主要研究領域為制度經濟學和比較制度分析。學術著作主要有:《社會制序的經濟分析導論》、《經濟學與倫理學》、《經濟學與哲學》、《經濟理論與市場秩序》、《經濟學如詩》、《思辨的經濟學》以及《市場、法治與民主》等。)

「創意不一定改變了東西,有時候只是改變了自己,改變了想法。」

「創意不一定改變了東西,有時候只是改變了自己,改變了想法。」
- 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 詹宏志

「不自欺是最高原則,但自己騙自己是最容易的。」

「不自欺是最高原則,但自己騙自己是最容易的。」
-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費曼

IMD的當頭棒喝與夢醒時刻

經濟日報

我國近年經濟不振,景氣長期低迷,不只身處大悶鍋,人民也逐漸失去信心,不過政府總以某些競爭力的國際評比表現不錯來肯定自己,或者鞏固人民的信心。例如馬英九總統不久之前即曾公開背出我國在IMD和WEF等多項國際評比的名次,並說「我們不是在這裡自我感覺良好」。顯然馬總統和政府是相信這些國際評比,並希望投資者及人民也能因而對其執政能力及台灣經濟更有信心。然而我國在IMD新公布的競爭力排名卻從第七名顯著下滑到第11名,政府官員自我安慰的護持破滅,是該覺醒了。

政府應該實事求是,深刻檢討,不要再掰出一些理由來塞責,人民也不必因而對台灣經濟失去信心。我們希望這是個夢醒時刻,政府和人民都應該更務實做好本分工作,而不要只看這些評比結果,忽喜忽憂。

早在1996年當時行政院連戰院長提出要把我國的競爭力提升到全球第五名時,我們即曾指出國家競爭力只是個模糊而難以精確數量化的概念,各機構的評比不只各有不同的觀點,同時也是把很多指標加權平均而得,因此我們不該以這些競爭力評比為政策目標以免造成偏差。政府可以用這些評比的細項指標之排名和變化來檢討我國在那些方面特別需要改進,但不必拿整體的評比或排名來自滿或喪失自信。然而政府顯然沒把這些建議聽進去,因此仍以這些評比的結果來自我感覺良好,或者氣得跳腳。

事實上,經濟發展的成果才是檢驗國家競爭力最客觀的指標。和同樣發展程度的國家相比,我們的經濟成長及人民福利是不是比別人高?我們的投資環境是不是比別國優越,而能吸引到新投資?如果不是,我們在那些競爭力評比中排名領先又有什麼意義?我國即使在很多機構的排名優於南韓,但在全球的市占率和排名,20年來相對於南韓卻大幅下滑,我國目前的投資率不只遠低於南韓,也低於我們自己六年前的水準,我們的手機、電視、汽車、船舶、線上遊戲、網路企業、面板、DRAM、電視劇、成衣、整容,甚至日用品都比不上南韓。老實說,要說出幾樣一般公認我們勝過南韓的產業或產品都不太容易。

事實勝於雄辯或詭辯,也勝於各種指標。如果前幾年我國的競爭力評比排名很前面,甚至優於南韓,那顯示的很可能不是我國真的比南韓有競爭力,而是這些評比不盡可靠。過去其他國家的經驗也顯示,這些評比並不見得能事先掌握到某些國家的興起和衰落。所以我們一再提醒政府和國人不要以這些評比做政策目標,不要拿好的排名來自誇,也不要因排名的下挫而失去信心,胡亂辯解,甚至又弄出一套因應方案。

不管這次我國在IMD排名下降的原因是指標變得更接近現實,或者是我國的競爭力真的變差,或者是其他的原因,或許都可以不必細究。政府應該把評比的下降當成當頭棒喝,喚醒我們不能再沉醉於競爭力的評比中而自我感覺良好。夢醒時刻,我們應該回歸到實際,務實地重視種種呈現經濟實況的指標,以及可以真正解決問題的政策,別只談目標或口號。

和拿國際評比來自我陶醉類似,政府也常拿外國人的稱讚以及少數個人或企業的傑出表現來安慰自己。例如在前引馬總統說他不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談話中,馬總統也以我國在世界發明展囊括最多獎項來證明我國人力資源很好,但這也都是以偏概全。前幾年我國棒球明星在美國表現再好,也掩不住當時國內棒球衰落的事實。所以我們也希望政府和官員們能從更全面的資訊來瞭解事實,不要再拿某些評比及少數人的稱讚或表現來自誇。

重返榮耀 美國第一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公布2013年全球競爭力排行,美國重奪榜首,亞洲地區排名最高的香港位居第三,台灣從去年的第七名落到第11。
拜金融業復甦、科技創新與成功企業眾多所賜,美國競爭力今年稱霸各國,瑞士排名第二,去年榜首香港落至第三,瑞典和新加坡分別位居第四和第五。IMD共評比60個經濟體的競爭力。
中國和日本的排名都上升,中國從去年的第23升至第21,而受惠於日相安倍晉三的「安倍經濟學」似乎已為經濟帶來活水,日本也從第27進步到第24。

歐洲最有競爭力的國家包括瑞士、瑞典和德國,其成功都仰賴出口導向的製造業、多元經濟、強大的中小企業及遵守財政紀律。其他歐洲國家一如去年,競爭力仍受限於緊縮計畫,導致復甦延緩,也讓人質疑推行緊縮的時機是否恰當。

IMD全球競爭力中心主任賈瑞利說,歐元區停滯不前之際,美國重奪榜首和來自日本的好消息,已再度引發緊縮衝擊的質疑聲浪,各國雖須推行結構改革,但成長仍是競爭力的要件,嚴苛的緊縮措施也常引起人民的敵意,這些國家最後仍須維護社會團結,才能達成繁榮富足。

金磚國家的競爭力排名各有升降,中國和俄羅斯的排名都提升,印度、巴西和南非下滑,整體新興經濟體仍高度仰賴全球復甦。

龍應台為什麼不生氣


一九八五年,龍應台說:「寫了『野火集』的代價大概是:這一輩子不會有人請我『學而優則』出來做官了。」廿七年後,學優不優?還有爭議;仕途順遂,卻已官拜文化部長。當初不敢奢想的官符,早已收入囊中,但她還是昔日的龍應台嗎

以前,龍應台鼓勵台灣人「敢講話」,敢與政府「對立」;如今的龍應台卻認為「政府需要被鼓勵…這個社會需要正面能量,如果社會被負面能量綁架的話,就不必去想任何偉大的事情。」

龍部長果然善於駕馭文字,直接把監督與批評,定義為負面能量,問題在於她又提出了什麼偉大的夢想?是誰遇到挫折,就要廢掉公視,眼不見為淨的呢?

文化版圖遼闊,文人又皆有傲骨,龍應台明顯照應不來,才會動輒得咎,困在漩渦中。建議部長抽空看三部電影,午夜夢迴,或許能找到取暖的正面能量了

首先是舊金山市長哈維.米克傳記電影《自由大道》。出道前,哈維熱中嬉皮,從政後,他剃掉鬍髭,換穿襯衫西裝,迎合選民。世俗造型未必等同問政品質,但是哈維接受遊戲規則,在體制內合縱連橫,因勢利導,走出輝煌道路。他不會有高跟鞋或球鞋的爭辯。

其次是《凱撒必須死》。背叛凱撒的,除了元老院的異己外,還有好友布魯特斯。龍應台到今天都不明白,公視董事改選案,真正掣肘、反對她的竟是藍營同志,無能突圍,只想斷臂廢公視,昔日的洞察力如今安在?

最後則是《大亨小傳》。男主角蓋茨比眷戀舊情,一心想要「repeat the past」,最後以身殉夢。龍應台最愛單槍匹馬挑戰風車,如今統領文化大軍,依舊迷戀個人秀,偏偏她又無三頭六臂,難怪深陷泥淖。

《自由大道》有句動人對白:「我們要給大家希望,沒有希望,生命就沒有意義了。」昔日能量與夢想不見了,這才是龍應台最該生氣的地方了。

(作者藍祖蔚,資深新聞工作者)

請打開天窗說亮話


馬政府海陸兩會人事於去年九月重新改組後,六月間海協海基負責人預計將在北京舉行第一次「林陳會」,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本週,陸委會、經濟部與金管會已經正式召開記者說明會就洽簽進度做出宣布,顯示此一新增協議已經排上議程。但是,由於主管機關的選擇性揭露資訊,大眾至今對於文本的具體內容、效益評估、產業衝擊,仍處於五里霧中,使得ECFA之後的這項重大的後續談判,仍不脫「國共」第十九項協議的性質,恐怕將重蹈過去五年的覆轍,很難期待其能成為利益為全民所共享的成果。

國共談判的具體「績效」是什麼?在經過實際運作後,每一項都值得拿出來好好檢討。竹聯幫大老「白狼」張安樂,昨天透過媒體露臉保證,他會在六月二十九日下午回台,目前機票都訂好了。白狼是誰?他曾經列名「十大通緝要犯」,由於涉及組織犯罪遭通緝二十六年,十六年前潛逃中國至今未歸。今年三月,他以想回台灣為由向海基會申請台胞證,在陸委會、內政部與更高層的政策決定下,同意給予這名通緝犯特殊禮遇。但台胞證發出後,白狼繼續在深圳自由活動。四月間,依據國共在二○○九年簽署的「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法務部到中國與公安部進行兩岸共同打擊犯罪業務交流時,再次促請中方儘速遣返張安樂,然毫無回應。這整起事件說明,要不要回台,全由白狼自由意志決定,國共這紙協議絕對是選擇性適用。

二○一二年八月,國共又簽了「兩岸投資保障和促進協議」,根據經濟部投資業務處的統計,截至今年四月底,共受理了四十二件投資人申訴案件送請中國窗口行政協處,若干案件已獲順利解決。但是,最近一個以促進赴中投資的協會自己公布的民調,有近五成民眾不滿意政府在兩岸協議的表現、高達六成民眾認為政府還沒準備好,至於受害的台商更是怨聲載道,不但公開批評「投保協議又是一張廢紙」,甚至直指「投保協議只是統戰工具,這一次是經過台灣政府背書的」!

馬政府簽協議的功能只在為中共統戰背書?不妨回過頭檢驗ECFA二○一○年簽署當時,經濟部曾公布中經院以全球貿易分析模型(GTAP)做出的影響評估報告指稱,在農業部門管制且不降稅、工業部門解除進口管制並自由化的假設下,台灣GDP將成長一.七二%、出口量與進口量將成長四.九九%、七.○七%,產值將因而增加二八八.八四億美元,並增加二十五.七至二十六.三萬個就業機會。還說ECFA簽署後,各國將與台灣達成FTA協議。二○一三年的今天,保三已經破功,出口連續衰退亞洲第一,失業率居高不下,青年失業更超過十三%。重新對照政府當年強打的文宣,前述指控確有所本

現在,國共又改口說:必須加簽服貿協議,才能擴大ECFA的效益。但是在黑箱作業中,馬政府犯的錯誤一如以往,毫無進化改善。例如,ECFA的效益評估之所以離譜,問題出在只依賴經濟模型,但對市場情況既無實地調查更無充分了解。這次,政府宣傳中方的開放項目較早收清單成長七、八倍,可協助業者佈局中國市場,營造更有利的經營條件。但是根據中國專家自己的認知,中國內需市場早就為國企所掌握,不要說台商,就是外商也很難拚鬥。箇中的落差,政府有多少避險意識?尤有甚者,市場的開放是相對的,目前傳出我方將同意中方來台合資設醫院、開放投資第二類電信、開放中方在台獨資設立旅行社,以及金融市場相互開放等項目。對於相關產業的可能衝擊,政府拿不出白紙黑字,陸委會副主委林祖嘉竟以「負面衝擊很小」一語帶過。這種團隊的責任與素質,夠格做為民主政府?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簽署在即,做為ECFA的後續重要談判,公開透明,產業溝通,國會監督是最基本的政策程序。社會大眾正等著政府打開天窗說亮話。

新型SARS冠狀病毒全球蔓延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最新統計,新型類SARS冠狀病毒持續在全球擴散,疫情最嚴重的沙烏地阿拉伯二十九日新增三起死亡病例,共計全球總感染病例增至四十九起,其中二十七例死亡。

世衛警告「威脅全世界」
WHO秘書長陳馮富珍二十八日在第六十六屆世界衛生大會的閉幕演說中警告,近來出現人類感染病例的新型類SARS冠狀病毒正在「威脅全世界」,由於對該病毒如何出現與傳播的資訊太少,在找到答案前,人類無從預防。

新型類SARS冠狀病毒上週更名為「中東呼吸系統症候群冠狀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這種病毒與SARS病毒來自同一家族,類似感冒病毒,會攻擊呼吸系統,不過其引發的症狀如發燒與咳嗽都比感冒嚴重,可能導致肺炎與腎衰竭,甚至致命。

沙烏地阿拉伯二十七日才宣布新通報五起感染病例,感染者為七十三至八十五歲患有慢性病的年長者。二十八日法國也通報首例確診患者不治,這名六十五歲男子是自杜拜返國後身體不適,在四月底住院並確診。

5/29/2013

智慧法語:佛說入煩惱海方能得一切智

《維摩經》: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比如不下到大海最海處,就不會獲得無價寶珠。如果不能深入到眾生煩惱大海中去,也不可能證得一切智。入于煩惱而不為煩惱所轉,即可證得一切智。

一日禪:艱難困苦 玉成于琢

壓力,為人創造了值得思考琢磨的機會,使人儘快成熟起來。木以繩直,金以淬剛。世上成大事的人無不是經過堅苦磨練的。艱難的環境一般是會使人沉淪下去,但是在試圖成大事人的眼裏,困難終會被克服,這就是所謂“艱難困苦,玉成于琢”,即經過艱辛的雕琢,玉可成器。

食物安全與浪費的兩難

潘翰聲

義美爆發小泡芙使用過期原料,同一天,餐飲食材供應商銘哲行負責人則因變造有效日期依《詐欺罪》被羈押。從幾年前毒奶粉的三聚氰胺、塑化劑,到這次的毒澱粉和毒醬油,則是將不應出現的工業原料混入食品,屬於較高層次的黑心食品犯罪。

基因改造食品和美國牛肉的狂牛症風險,則是史上最大規模的毀壞人類與地球的健康,更是制度性劫貧濟富,此時全世界正有數百萬人同步抗議基改的孟山都壟斷集團。對於情節較輕的義美,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長康照洲既然都嚴斥為犯罪行為,政府當以適當比例的標準自我期許,並同等要求統一企業等更大規模的食品通路業者負起社會責任,捍衛國民健康。
一些媒體跟著鄉民起鬨「還有什麼可以吃」,其實混淆了不同層次的風險。食品工業評論家特拉姆.史都華在《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一書說道:「恐懼代替科學常識為我們做日常選擇,實行過分嚴苛的標準而造成普遍性浪費」,談的雖是「賞味期限」的迷思,但他也提醒「沒有人有能力衡量究竟是公共食品安全重要,或是垃圾問題重要」。

危機處理傷害誠信

義美事件震撼國人,主要是他「做餅是老實人的行業,良心的事業」的形象深植人心,其危機處理失當,傷害了台灣社會極為難得的誠信資產。卻少有人討論其「犯意」,會不會是因為珍惜食物的企業文化,反而身陷風暴。

一般食品廠商的蛋糕邊等「垃圾」,被他留下來以較低折扣出售「NG蛋糕」,因為價格效益比高、數量又有限反而搶手;或是將土司切邊以巧思再製為條狀餅乾,甚至暢銷的巧克力脆片其實也是來自另項產品的廢料,一步步往循環型社會的理想邁進。當年「會斷貨的鮮奶才是好鮮奶」等策略,避免不當迎合消費者需求,反而引導消費者思考食物生產方式,都是化劣勢為優勢的經典行銷。

義美自設6000萬元的實驗室檢驗所有原料,讓他在塑化劑事件中毫髮無傷。但是,模範生既沒有法律豁免權,也沒有犯錯的特權,義美過度自滿於科學技術的倚賴,自以為標籤上過期的原料,只因檢驗後沒有實質腐壞,就大膽使用,輕忽了法律食品安全的標準,以致重創商譽。

幸而其生產履歷,規規矩矩連使用過期原料都清楚記錄,如果真的沒問題,應可以在承認錯誤的前提下,公布各批過期原料的檢驗紀錄報告,讓消費者安心。至於受害消費者的賠償與補償,業者不妨發揮其影響力,支持消基會所主張的立法設置「消費者保護基金」,以追討業者不當利得。

「吃食物不吃食品」

公民團體以高標準監督企業是天經地義,但風險判準得避免抓小放大。一般人依著新聞節奏,不吃被熱門報導的黑心食品,卻大啖另一樣毒性更高的食品,理性失控對健康傷害更大;而阿Q且虛無的說「反正沒有一樣安全的」,自暴自棄正是黑心商人最希望你做出的反應。

現代政府很少令人安心,黑心政客的社會信任度也敬陪末座,我們很難相信政府可以為食品把關,但我們可以要求國會趕快制定《飲食教育基本法》,讓每個孩子建立「吃食物不吃食品」的正確觀念,才是從根守護健康、環境與文化。

作者為綠黨前發言人,社會服務業

「我認為,能把討厭的事情做得好,這才叫天才。」

「我認為,能把討厭的事情做得好,這才叫天才。」
- 美國電影導演 克林伊斯威特

「機會很少在你還沒準備好就敲門,很少人真正準備好時仍未收到機會的呼喚。」

“Opportunity rarely knocks until you are ready. And few people have ever been really ready without receiving opportunity’s call.”
– Channing Pollock, Writer


「機會很少在你還沒準備好就敲門,很少人真正準備好時仍未收到機會的呼喚。」
– 詹寧‧布魯克

詹寧‧布魯克 (1880-1946) 為美國劇作家及影片評論家。

沒有危機感才是真正危機

朝鮮日報經濟部主任 朴宗世 (2013.04.26 15:29)

每次發生經濟危機時,韓國都和日本交惡。16年前發生亞洲金融危機時,日本政府在最後階段回收220億美元短期資金,成為韓國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申請救援貸款的決定性推手。

5年前雷曼兄弟公司破產後,源自華爾街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時,日本也讓韓國吃了苦頭。由於當時難以籌集美元,韓國政府對日本政府表示希望能擴大貨幣互換規模,但日方回絕稱:“大幅擴大有些困難。”後來韓國政府先與中國簽署了300億美元的貨幣互換協議,並以此為根據向日本施壓,這才讓日本改變態度同意擴大貨幣互換規模。與日方接觸的韓國政府官員鬱悶地說:“雖然平時在業務上合作得很好,但遇到危機時就另當別論。”

韓國經濟最近兩年裡出現了罕見的零增長,處境十分艱難。但日本卻推行以日元貶值為核心的“安倍經濟學(Abenomics)”,令韓國企業雪上加霜。不只是汽車行業,電子行業的韓國出口企業也在競爭中不敵價格下降的日本產品,收益也大幅減少。雖然韓國和中國抗議稱“這樣會困擾周邊國家並引發匯率戰爭”,但日本依然沒有停止日元貶值的步伐。

很多人指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採取日元貶值政策實際上是因為他別無選擇。也就是說,對於經歷“失落的20年”且至今飽受通貨緊縮困擾的日本經濟而言,這一措施相當於最後的救命稻草。由於採取寬鬆財政政策仍無法擺脫通貨緊縮局面,日本乾脆確立通貨緊縮目標,同時大量印刷鈔票。但也有人擔心,日本的國家債務已經達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20%,繼續無限量印刷鈔票購買國債是一次非常危險的賭博,如果物價上漲導致利率提高,國家債務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拋開安倍經濟學的成敗不談,韓國還是有必要關注安倍經濟學。雖然日元貶值給韓國帶來痛苦,但韓國也不能效仿日本的極端量化寬鬆政策,畢竟有很多副作用。安倍經濟學給韓國帶來困擾的同時也暴露了日本在推行這一政策過程中體現的對危機的認識、領導力以及速度感。

安倍就任前就編制了追加預算,不顧爭議更換了過去曾與自己對抗的日本央行行長,還破例讓經濟界人士參與決策並將他們討論的政策直接公佈,這和過去的日本完全不同。這種速度感過去曾是韓國的特點。

跨國諮詢公司麥肯錫全球研究所負責人理查德‧多布斯形容韓國經濟就像“在小火加熱的水中痲木死去的青蛙”。他指出:“韓國人在面臨危機時擅於團結起來共同克服危機,但沒有面臨沖擊或危機時能否妥善應對令人懷疑。”韓國新政府已經上台兩個月,但追加預算、房地產政策至今仍未在國會通過。副總理舉債編制了追加更正預算,但韓國銀行行長凍結利率,導致政策無法迅速落實。

過去發生的兩次經濟危機中,韓國最快、最明智地克服了危機。但現在韓國面臨着完全不同的危機。雖然沒有看到燃燒的火苗,但看到腳下正在加熱的熱水就應該感覺到“真正的危機”。現在的危機就是沒有危機感,所以更加危險。

“貴族手機”vs “平民手機”

朝鮮日報 企劃編輯 朴正薰 (2013.05.08 17:35)

按常理,和日本老化的經濟環境相比,還是韓國企業的生態鏈更加年輕和富有活力。但是看了福布斯亞洲版上公佈的韓日富豪排行榜,這種成見就會完全被打破。

據福布斯統計,日本的50大富豪中創業一代占68%,優衣庫的柳井正(第一位)、軟體銀行的孫正義(第三位)等人都是靠自己的力量創業並在當代登上富豪榜。儘管陷入長期經濟蕭條,在日本仍然存在時時改變富豪版圖的富有活力的企業革新引擎。

在韓國前50名富豪中,有78%屬於“富二代”,特別是前10名中,李建熙(三星)、鄭夢九(現代)、徐慶培(愛茉莉)、辛東彬(樂天)、李在賢(CJ)等都是富二代或富三代。市場經濟正常發展的國家中,財富格局如此固化的國家可能並不多見。

預計將來狀況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觀。大宇集團掌門人金宇中沒落以後,白手起家的創業神話已不復存在。被視為上班族傳奇人物的熊津集團總裁尹錫金倒下後,STX總裁姜德壽也陷入危機。除遊戲和網路業以外的製造業領域,唯一留下的十大富豪候選人只有泛泰副總裁朴炳燁。

上個月末三星的Galaxy S4上市那天,市場上又出現一款智慧手機,那就是泛泰的Vega Iron。但是難以感覺到它的存在。全國上下關注的是Galaxy S4,而Vega Iron受到的待遇就如同二流聯賽的乙級隊。

這已不是第一次。泛泰從四、五年前開始,每次推出新產品時,總是和三星新品上市日選在同一天,並自找冷遇。每當被問及這樣做的理由時,副總裁朴炳燁都回答說:“就是想一決雌雄。”言外之意是不畏強敵,選擇正面對決,這無異於以卵擊石的勇氣,令人肅然起敬。

泛泰是零起步的手機製造公司。22年前,從6名職員開始起步,目前已經成為銷售額達2萬億韓元的中堅企業。創始人朴炳燁出生于全羅北道井邑市,畢業于地方大學,屬於典型的非主流出身,他在做Maxon電子公司職員的31歲那年提交辭呈,用4000萬韓元房屋租金創建了公司。

想和巨無霸三星公司一決雌雄的泛泰,在很多方面和三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三星是一個有著數十個子公司的超大型集團企業,而泛泰則是專注一種產品的專業製造企業。三星作為韓國第一大集團,數十年高高在上,而泛泰在最底層創造了風投企業的傳奇故事。李建熙總裁出生于富貴家庭,而朴炳燁正如他本人所說,是地地道道白手起家的草根出身。

雖說是創業神話,但實際上過程一定是異常艱難。在朴炳燁創立泛泰時,韓國國內有20多家大大小小的電子企業。其中大部分都已倒閉或被收購,目前只剩下三星、LG、泛泰。足見韓國的產業生態鏈已荒廢到了向大企業一邊倒的程度。

泛泰目前的狀況也並非可以高枕無憂,曾經一度被譽為“第二個大宇”,高歌猛進,而目前前景並不明朗,已陷入苦戰之中。在惡劣的環境下,能夠守住韓國智慧手機第二的位置,就足以證明該公司底子不薄。但是後來還是被LG的Optimus逆轉,淪為第三。

業內人士把泛泰Vega比喻成“平民手機”。這是對既沒有資金也沒有背景就敢於和三星、LG的“貴族手機”進行苦戰的泛泰手機的生動比喻。泛泰還要和享受矽谷尖端環境的iPhone展開生存競爭。

我們希望三星手機、LG手機更加蓬勃地發展。在世界市場叱吒風雲的兩大貴族手機是韓國的驕傲。同時也希望Vega也取得成功,創造一個平民手機的神話。“老鴰窩裏不出鳳凰”的今天,希望樸炳燁能做出什麼壯舉來。

政府無法幫助,國民同情也解決不了問題。朴炳燁曾表示“(消費者的)偏見是最大的困難”。換句話說,對產品有自信,但是營銷和品牌影響力方面處於劣勢。這句話可以當作藉口來聽,但是其中包含著誰都沒有說出來的困難現實。

我們擔心大企業的壟斷問題,但在選購商品時,無條件都選擇大企業品牌。我們的這種自相矛盾在為產業生態鏈走向財閥王國推波助瀾。 <!!--bodyend-->

香港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

朝鮮日報/撰稿=鄭慶源,韓國科學技術院工業設計系教授 (2013.05.18 08:13)


▲圖為,香港的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梯系統。該電梯由20條長30至40米的滾梯和3條移動人行道組成, 總長 800米, 1993年開通。

每天如何上下如此高和陡的地方?望著密集在海拔554米的香港維多利亞峰周圍的高層公寓,都會有這樣的想法。在面積1104平方公里的地方居住著700多萬居民,香港的這種特點決定了在斜坡上建設居民樓將在所難免。但是香港私家車普及率只有4.9%,而地勢傾斜度大的地區通公交很困難,所以生活在這些地區的居民的出行之難可想而知。

總長800米打破吉尼斯紀錄的香港中環至半山行人自動扶梯電梯(Mid Level Escalator)的設計充分考慮了如何很好解決高地勢地區居民上下班和出行問題。從設計角度看,對固定比例的鋼結構塗以中性色彩並裸露在外側,強調公共使用特點,清晰標注運行方向等標誌。下行運行時間從上午6時至上午10時,上行運行時間從上午10時30分至子夜。整個區間的運行時間約為20分鐘,免費使用。

配合橫穿維多利亞峰斜面設置的滾梯直接連接人行道,整段設有階梯,便於乘客乘降。該設施也使周圍有特色的餐廳、酒吧、商店密集,吸引許多遊客到來,為帶動地區經濟的蓬勃發展注入了活力。

1990年開工、3年後竣工的該專案,起初的投資預算是1億港幣,但實際投入2.4億港幣。但是最近每天使用該設施的人比原計劃多兩倍,達到5.5萬人次,成為人氣頗旺的香港名勝。

給2013屆畢業生的29條建議

華爾街日報

祝賀你們﹐大學畢業生們!你們心裡肯定在疑惑:一個行為不羈的體育專欄作家能有什麼建議?難道沒有更合適的人選來給我們講話嗎──興許是一名諾貝爾獎得主、一位國家元首、或者至少是你依稀認得的《天橋驕子》(Project Runway)節目中的某個人物?真有大學飢不擇食到這般地步?瑞安•西克雷斯特(Ryan Seacrest)在哪裡?西克雷斯特難道沒什麼可說的嗎?西克雷斯特的私人廚師呢?

不過我可沒打算要粉飾事實。你們的畢業典禮是一個特殊時刻﹐但你們的特殊時刻只能持續大約60分鐘時間──如果你們邀請的一些人夸夸其談﹐不知道何時收口﹐也許會有90分鐘。在你們脫下學位服的方帽長袍的那一刻之後﹐你們和其他的人就沒什麼兩樣了﹐Chipotle快餐店門口排隊的長龍里又多了些飢腸轆轆的人。排我後面﹐我先到的。

像這樣的建議專欄一次次地出現過──最著名的是瑪麗•施米奇(Mary Schmich)1997年發表的令人驚嘆的《塗防曬霜》(Wear Sunscreen)﹔不受其影響是不可能的──你會在這樣的專欄里碰到力勸你掌握盪秋千的技術、赤腳走到巴塞羅那、和海豚一起玩拼字遊戲的人生導師。但是我認為你們想要一些實用的東西﹐可以鼓舞人心但又可以為人所用的東西。那就開始吧:

1. 放鬆自己。沒有人指望你在最初的80到90年里做出點什麼。

2. 給你一個好消息:如果你在“憤怒的葡萄”式的大學二年級差點沒過關﹐那完全沒有關係。它永遠不會被提及了﹐永遠。你現在安全了。

3. 你將買到一張爛床﹐這事兒你躲不了的。你剛從大學畢業﹐根本不懂得任何床方面的知識。你將在最爛的床上睡至少七年時間。那床甚至可能就是一張可怕的榻榻米床墊﹐以後想起這個你會覺得好笑。

4. 不管你怎樣努力去抑制自己﹐你最終還是會在有線電視上看至少1,300遍《甜心先生》(Jerry Maguire)和《空中監獄》(Con Air)。

5. 你可以在今後的生活中發錯“nadir”(意為“最低點”)和“banal”(意為“平庸的”)的讀音﹐沒什麼關係﹐因為沒有人真正知道“nadir”或“banal”該如何發音。

6. 你可以少唱點卡拉OK﹐但是絕對不要過度唱卡拉OK。

7. 在你還年輕的時候﹐可以熬夜看“週一橄欖球之夜”(Monday Night Football)的結果。到35歲以後﹐你的身體就做不到了。

8. 不帶上面具不要進宜家(IKEA)。

9. 人生苦短﹐你做不了一條邁阿密馬林魚(譯注:馬林魚是海中霸主﹐美國職業棒球大聯盟中有一支球隊名為“邁阿密馬林魚”)。

10. 現在的就業市場競爭激烈﹐但如果你有幸得到了一次面試機會﹐你可以標新立異地穿著短褲和人字拖去面試。相信我﹐人人都愛短褲和人字拖──尤其是如果你在面試開始時把穿著人字拖的腳擱到面試官的桌面上﹐然後大聲地打個呵欠﹐再打開一罐品客薯片(Pringles)。

11. 如果你找到了工作﹐在上班的最初48個月裡不要說話﹐營造一種神秘的氣氛。到第二年的時候﹐開始穿明尼蘇達森林狼隊(Minnesota Timberwolves)的隊服並在肩膀上攜帶一只小鳥﹐用辦公室廚房裡的活魚喂鳥。繼續保持沉默。

12. 不要被別人的豪華住宅或遊艇所打動。船屋就很不錯了﹐因為船屋太妙不可言了。

13. 你不必在打高爾夫的時候讓老板贏球﹐但你必須讓老板大談他們在巴塔哥尼亞(Patagonia)的度假以及上週末他們進行的100英里自行車騎行。很遺憾﹐你只能這麼做。

14. 不要拼命追趕流行音樂。你這輩子有三、四張山姆•庫克(Sam Cooke)的唱片就足夠了。

15. 20多歲不是你嘰嘰喳喳談論一家新開的熱門餐廳的廚師有多麼棒的時候﹐那是40多歲的時候才幹的事兒。

16. 在社交場合﹐不要與人爭論政治、宗教或你的夢幻選秀比賽。

17. 不要花太多時間擔心是否會得到比爾•比利奇克(Bill Belichick﹐譯注:他是美國著名的橄欖球教練)的認同。

18. 和動物說說話﹐因為誰知道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

19. 人生體驗太美好了﹐不要浪費時間在推特(Twitter)上裝深沉。哇噢!這一條真的很深沉﹐請發到推特里。

20. 你現在擁有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你的牛仔褲。25年後﹐如果你拿出這些牛仔褲﹐穿上去還很合身﹐你會圍著自家房子跑圈﹐就好像你在加時賽中贏得了超級碗大賽(the Super Bowl)一樣。

21. 偶爾你會舉辦一次糟糕的宴會。你得像對待比賽失利一樣擺脫它們的影響。

22. 多納圈在你的生活中進進出出﹐就像是過去的老情人。你從未真正與多納圈道過別。

23. 記住﹐生活可能很殘酷:或許你工作十分努力、善待同事、尊重老板、贏得了季後賽……然而野馬隊(Broncos)和噴氣機隊(Jets)還是會把你掃地出門。

24. 花一個夏天露宿在星空下﹐或者只是在臉譜網(Facebook)上發帖說你這樣做了。

25. 未來會撼動你的世界。等到你50多歲的時候﹐也許已經有人生活在火星上了﹐德里克•羅斯(Derrick Rose)也許又回來為芝加哥公牛隊(Chicago Bulls)效力了。

26. 當服務生問“再來一輪瑪格麗塔酒嗎?”時﹐總是回答:“再來一輪。”

27. 生活中兩個最了不起的時刻實際上是大家表明自己是何許人的時候:第一個小孩出生的時候以及你在酒店裡一個人就把送到房間里來的披薩整個吃完的時候。

28. 現實一點:不要聽從規則。你一生中所仰慕的那些人基本上都曾在人生路途中的某個地方做出了打破規則、勇往直前、另辟蹊徑並改變世界的重大選擇。

29. 永遠參考第28條規則。它實際上是唯一的一條規則。對﹐它也適用於有關瑪格麗塔酒的那一條。

Jason Gay

如此官員

王榮章

環保署這次可能有麻煩了!針對引發爭議的墾丁悠活渡假村案,環保署長沈世宏27日在立法院再度強硬表示,環保署所提出的停業、撤照、罰款及追繳不法利得等,都是「有所本的強硬」,並強烈抨擊屏東縣政府不作為;不過如果還原事情原貌,環保署非但可能站不住腳,未來還可能面臨行政責任的檢討。

悠活案在五月初浮上檯面,環保署當時語氣強硬指出,悠活渡假村的建照、使用執照「自始無效」,全區必須先停止營運,環保署才會受理環評,並痛批業者規避環評、長期違法營業;環保署罕見地硬起來,頗有一舉扭轉因台東美麗灣事件搞得灰頭土臉的態勢。

環保署狠話說盡,但諷刺的是,此案本就不歸環保署管轄。法令規定,國際觀光旅館才是環保署的業務範圍,但悠活屬一般旅館,屬縣市政府的管轄範圍;而實際上,悠活業者在送審環評計畫書與申請使用執照變更前,就已經詢問過環保署,環保署明確答覆悠活此案不歸其管轄,但如今卻表示業者必須先停業才受理環評,如果不是搞不清楚自己的執掌,顯然就是別有居心。

此外,環保署一再指出悠活規避環評、違法經營,但實際上,儘管環評法在89年公布、91年實施,但悠活在懇管處要求下,早在民國85年就申請「環境影響預評」,且獲審查通過,等於是在環評法上路前,就已實質通過環評,而這些都有往來公文可供查證,並不是任何人說了算數。

還原事件原委,悠活案的爭議,緣起於業者與主管機關對法令的認知差異,業者認為鄉村建築用地可以興建旅館,但官方認為只能蓋集合住宅,也因此最後業者被迫以集合住宅申請建照、使照;之後業者以官方曲解法令打起行政訴訟官司,迫使主管機關透過通盤檢討,核准悠活一、二區取得旅館執照,也因此,一、二區的合法執照其實是業者打官司爭取得來,與環保署一再指稱的「規避、違法」有相當出入。

此外,悠活渡假村在95年時,同時也申請了三、四、五、六區的使照變更,希望取得合法的旅館執照,不過7年來業者向墾管處送件了6次,卻一路拖延至今懸而未決;今年4月1日,悠活再度將六區的環評計劃書送交墾管處,並明確註明請墾管處轉屏東縣政府環保局審查,結果墾管處卻將環評計劃書轉給非屬管轄單位的環保署,最後更引發一連串風波。

據悉負責協助解決爭議的行政院南部辦公室官員,在瞭解事件始末後,對於墾管處的不作為與怠忽職守也相當不以為然。總結來說,悠活度假村是在官民對法令認知歧異下,被迫以集合住宅申請執照,且當時已通過環境影響預評;然後透過「告官」,爭取到一、二區的合法執照;之後從95年至今,三至六區的使照變更共送件申請了6次,最後一次就在4月1日,而目前此一公文,仍躺在無審查權的環保署官員桌上。

該硬的時候不硬,不該硬的時候很硬!中華民國的官員,有時真的讓老百姓很無奈!

日本倒向「右翼」了嗎?




過去八年, 我在中國經常聽到「日本右翼勢力抬頭」、「日本右傾化」的說法。每當日本政治家的言行讓中國人感到「不高興」,日中之間發生讓中國人感到「不舒服」的事情,不管涉及歷史問題還是領土之爭,中國人往往會使用「右翼」、「右傾化」這樣的詞語來批判日本有關的人、政策及價值觀。

「右翼」或「右傾化」在漢語裡面有着豐富的含義,也是很容易讓人困惑的概念。美國的共和黨和英國的保守黨習慣上都被稱為右翼政黨。這裡的「左」和「右」主要根據其政策主張劃分,並沒有強烈的感情色彩。
不過,在日本政治的語境下,「右翼」和「右傾化」頻頻出現在中國媒體和輿論中,幾乎可以和「中國的敵人」或「與中國為敵」劃等號。比如,當某些日本政客參拜靖國神社,當某些日本企業支持「美化」侵華戰爭的教科書,當日本海上保安廳在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附近追捕中國漁船,當日本政府「國有化」尖閣諸島時,「右翼」和「右傾化」似乎成為了對這些現象的最佳概括。我本人在中國也有過被稱為「日本右翼分子」的經歷。

問題是,雖然上述的每一個例子都有複雜的背景,即使許多令中國不愉快的言論只是來自少數日本人抑或至少不是全部,哪怕引發矛盾的只是一個技術性問題,很多中國人仍然把日本政府、日本民族視為一個整體,並貼上「右翼」和「右傾化」的標籤。

客觀地說,日本確實存在一種保守、強硬的政治勢力,他們否認日本發動侵略戰爭,不承認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的審判,主張修改日本二戰後的和平憲法,推動日本成為具有交戰權的「正常國家」。

然而,斷言日本倒向「右翼」的中國人並沒有看到日本的另一面:日本右翼團體編撰的「美化」侵略戰爭的歷史教科書在日本學校的採用率極低,支持此教科書日本企業也相當有限;日本政府以及大多數普通日本人都認為日本對中國有過侵略戰爭,給中國人民造成了巨大而慘痛的傷害;2010年處理中國漁船與日本兩艘巡邏船相撞事件的日本民主黨在其上台前,就在《政綱》里明言「首相不參拜靖國神社,不干涉中國內政」;至於「國有化」尖閣諸島,前首相野田佳彥的做法不僅得罪了中國政府和民眾,在不少日本人眼裡也缺乏戰略眼光,是成問題的——當時有日本不少企業家批評野田「惡化了對華關係」。

小泉純一郎前首相被很多人視為「右翼勢力」的代言人。然而,參拜靖國神社並不是小泉的全部,他在任期間堅持日中友好,認為「中國的崛起對日本來說機遇大於挑戰」。很多中國人並不知道,2001年10月,小泉在參觀京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後,講過這樣一番與「右翼」格格不入的話:「我喜歡歷史,老是對歷史書或涉及歷史的小說抱有興趣,所以我一直就想到盧溝橋看看。今天我有機會參觀了這個紀念館,再一次痛感到戰爭之悲慘。我對遭受侵略而犧牲的中國人民感到由衷的歉意和哀悼,懷着這種心情觀看了這裡的許多展覽。……我感到,通過很好學習過去歷史,人類須要反省並將之運用於未來。我們也正是由於本着正視過去的歷史、不再發動戰爭之反省,從而使日本在戰後作為和平國家實現了繁榮。」

時下有關日本「右傾化」的討論中,修憲是一個核心問題。安倍晉三第二次出任首相以來,他率領的自民黨骨幹試圖推動修改憲法。現行日本憲法第96條規定,修改憲法需要日本國會參議院和眾議院均有超過三分之二議員贊同,國會通過議案後,還需要國民投票的過半數同意才能生效。

日本憲法第96條為修憲設定了很高的門檻。支持修憲的政客——安倍晉三為首的自民黨、前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和曾因涉慰安婦言論引起軒然大波的大阪府知事橋下徹領導的日本維新會等認為日本修憲難度過大,試圖把對參眾兩院支持率的要求降至過半數。

他們的最終目標不是憲法第96條,而是使得《日本國憲法》成為「和平憲法」的第九條——

永久放棄以國權發動的戰爭、武力威脅或武力行使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修憲派認為,這一條款已經不合時宜,不利於日本面對日益複雜化的周邊態勢,以及在國際社會上承擔應有的責任。

據我觀察,日本政界推進修憲,在某種意義上是大勢所趨。無論是面對中國的崛起,應付朝鮮半島危機爆發的可能,還是配合盟國美國的全球戰略,「和平憲法」束縛了日本在國際社會上的行動力。那麼,日本社會是如何看待修憲呢?

5月3日對日本國民來說是一個節日——憲法紀念日。每年這個時候,媒體輿論展開有關「新時代,我們該如何面對憲法」的大討論。5月2日日本放送協會(NHK)公布的調查顯示,日本人中認為「有必要修改憲法」的有42%,認為「沒必要修改憲法」的有16%,「不好說」的39%。與6年前的數字分別是41%、24%、30%。

看看理由,主張「該修憲」的42%當中,75%的人認為「時代發生了變化,靠當前憲法難以應對的問題日益增加」;15%的人認為「為了在國際社會上承擔責任所需要」,9%的人認為「因為當前憲法是被美國逼迫的」。主張「不該修憲」的16%當中,53%的人認為「應該保護放棄戰爭的第九條」,36%的人認為「雖有一些問題但不至於加以修改」,7%的人認為「當前的憲法才是好憲法」。

至於「憲法第九條」,認為「有必要修改「的有33%,認為「沒必要」的有30%,認為「不好說」的32%。6年前,它們分別是28%、41%、26%。看看理由,贊成者中的47%認為「應該明確寫下日本能夠擁有自衛力」,反對者中的66%認為「因為第九條是作為和平憲法最重要的條文。」

從數據及其變動趨勢中可以做出這樣的總結:越來越多的日本人認為當前憲法難以適應新的時代,不過,維護「和平憲法」的觀念仍有很深的基礎。另外,大量「不好說」的回答不意味着他們沒答案,而是反映出日本人至今看待「那場戰爭」的心態依舊複雜。

從修憲問題可以看出,一個事件背後往往存在着不同的考量和博弈,而政客主張和百姓民意也可能從不同角度出發,儘管最終的結果可能指向相同的方向。但是,不少中國人用「右傾化」解釋在日本政府和社會發生的每一件讓自己「不高興」的事情,背後隱含的邏輯則是日本倒向「右翼」即「日本軍國主義重新復活」——日本人將重新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在不少中國人看來,安倍晉三推動修憲是針對中國。每一次我給日本朋友介紹中國輿論關於「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復活」的討論,不管是修憲派還是護憲派,都感到驚訝與不可思議。

這要從日本普通民眾與國家的關係層面上來理解。記得在日本上小學、中學期間,有些師生望着國旗「國歌齊唱」的時候,都會覺得很尷尬,甚至難受。在不少日本國民看來,國旗和國歌是當年軍國主義者發動戰爭的象徵,不僅給他國人民造成了傷害,還迫使日本陷入崩潰。由於這段歷史,媒體、學者、百姓心裡始終存有疑問:國家政府憑什麼不會犯錯誤呢?「國」字是值得高度警惕的。

我認為,日本修憲派實現他們自身政治目標的最大阻力不是來自中國、韓國的外交壓力,恰是來自日本國內對「國家主義」的厭煩和警惕。

現在,二戰結束已近70年,戰後的日本拿着「和平憲法」,在美國「核保護傘」之下走了一條「重經濟、輕安保」的吉田茂路線(Yoshida Doctrine)。日本社會迄今依然走在這條路上,卻顯出疲態。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後「失落的二十年」和中國崛起的大時代背景令日本人感到擔憂:「我們這樣下去,經濟方面影響力下降,政治方面無法行使話語權,會不會被孤立,被邊緣化,最終變成全球化時代的孤兒呢?」

在此背景下,二度執政的安倍晉三主張「Japan is back」(日本歸來),通過修憲謀求日本成為獨立自主的,既有真正主權,又有強大自尊的國家。這一思路迎合了遭遇着政局不穩定、經濟不景氣、社會無力感之多重壓力的日本國民的心理。這在一些中國人眼裡是日本「右傾化」的表現,但在我眼裡,即使修憲派真的越過了修改憲法的道道門檻,日本對於「和平主義」的持續性追求仍根深蒂固。

我們都是平常人,都有自己的民族心、愛國心和自尊心,觀察他國事務時常常發生以偏概全。日本人和中國人對彼此的理解也難以避免這種情況。我想,關於日本「右翼」或「右傾化」的討論也算一個例子吧。


加藤嘉一 (Kato Yoshikazu)是「80後」日本作家,曾在中國學習、生活近十年,著有《中國的邏輯》《愛國賊》《日本鏡子》等,現在美國哈佛大學訪學。

日本價值創造力位全球第1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于5月28日與世界貿易組織(WTO)聯合發表了有關最終產品的附加值在哪個國家創造的新貿易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日本在國內消費的產品和服務的附加值中,日本在國內創造的價值達到88%。在34個OECD成員國加上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等共40個國家中位居第1位。

其餘的12%是從國外進口的資源和中間產品等。OECD分析稱「日本創造價值的能力很強」。

其次是巴西和美國。比率最低的是盧森堡,在國內消費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的一半以上在國外創造。調查採用的是2009年的數據。

著眼于附加值的貿易統計考慮了製造業國際分工正在推進的現狀,能夠把握貿易關係的全貌。

例如日本向中國出口70美元的零部件,在中國組裝為成品後以100美元銷往最終消費地美國,按照以往統計,將是日本向中國出口70美元,中國向美國出口100美元。而按照新的貿易統計,則是日本向美國出口70美元、中國出口30美元。

以附加值貿易的觀點觀察在向世界出口的總額中所佔的比例可以發現,日本佔5.1%,比以往統計數據的4.5%高0.6個百分點。另一方面,中國根據以往統計方法為9.4%,而按附加值貿易觀點計算則下降至8.3%。

單身好自在 日人遠婚正夯

黃菁菁

許多愛情故事的歡喜大結局,大多是以結婚收場,但那似乎已經是過去式,婚姻對現代男女而言,成了敬而遠之的包袱。日本《每日新聞》製作了一個「遠婚時代」的系列專題,指出愈來愈多日本人選擇遠離婚姻,引起廣大的迴響。

 幸福新型態 單身男女不緊張

 報導指出,現代男女想要活得像自己,有錢自己花,有時間自己玩,因此他們離結婚越來越遠了,「遠婚」成了現代人追求的新幸福型態。日本的不婚比率逐年升高,許多的單身男女不但不緊張,還猶豫著,「到底該不該結婚呢?」

 《每日新聞》報導,卅四歲住在東京都板橋區的五島康人就是遠婚的代表人物之一。五島是家中的長男,因為媽媽從小要求他學會照顧自己,所以舉凡煮飯、燒菜、洗衣、打掃都自己來。被問到想不想結婚時,他斬釘截鐵地說,「不想」。

 結婚不自由 彼此壓力都很大

 五島表示,他在廿六歲時,曾與一個小他六歲的女友同居,但她經常問他「什麼時候回家?」「可不可以一起吃晚飯?」等,日子久了便讓他覺得喘不過氣來,雖然女方想結婚,但兩人同居一年便分手了。

 五島說:「我的理想是,彼此以工作為優先,時間合的時候就一起開心地過,但是結了婚的話,就不能這樣自由了。」他還說,女友向他表示想結婚時,他一想到要介紹彼此給雙方家長,還有家族之間的往來,就讓他覺得很煩、壓力很大,因此才會和女友疏遠。

 已婚者後悔 走進愛情的墳墓

 許多讀者對「遠婚」作出迴響,有位住東京的五十歲非正職女研究員表示,未婚率升高的原因之一是工作太忙、加班太多,因此到了周末、假日只想休息,很難讓人想戀愛。若將男女的工時縮短,讓薪資足以養家活口的正式員工僱用比率提高,未婚率可能會降低吧。

 還有不少已婚男女後悔走進愛情的墳墓,認為並不是結了婚就算是幸福。有住在福岡縣的四十九歲媽媽說:「沒小孩的人生比較適合我」。

 住在橫濱市的四十三歲女性則指出,她老公有個交往了快十年的單身女友,雖然老公在家是兩個小孩心目中的好父親,也會協助照顧需要看護的婆婆,但她早就對老公失去信任。雖然自己是贊成結婚的,但現在並沒有打算要照顧老公的老後,等小孩一長大就打算離婚。

提振景氣更需要的是執行魄力

工商時報

行政院長江宜樺昨天召開提振景氣措施記者會,提出涵蓋擴大消費支出、提振國內投資、激勵創新創業以及修正證所稅等四大面向的十三項措施,期盼藉此為國內經濟「去憂解悶」。該方案以刺激消費和提振投資為主軸,相當契合當前台灣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若要確實增強國人對未來經濟遠景的信心,仍然需要在排除投資障礙方面,採取更積極的作為,加大力度帶動民間投資,才能為台灣經濟增添持續成長的動能。

 這次江內閣迅速提出提振景氣措施,明顯是因為主計總處最近公布大幅下修今年經濟成長率(GDP成長率)預測為2.4%,加上經建會發佈4月景氣燈號,已連續第8個月亮出黃藍燈等警訊下,所提出的短期與緊急因應對策。這樣的應急對策,對於避免經濟情勢繼續下滑,具有高度重要性。

 尤其自今年以來,因為全球景氣復甦不如預期、中國大陸經濟成長減緩,導致我國出口不振,再加上實質薪資減少與年金改革不確定性,衝擊民間消費信心等,不僅輸出與民間消費成長減緩,更對生產面帶來衝擊。根據經濟部統計處資料,今年第1季國內製造業銷售值衰退達2.18%,除了電子零組件業小幅成長2.09%之外,其他包括基本金屬業、化學材料業、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業、機械設備業、汽車及其零件業等,銷售值都呈現衰退。面對這樣嚴峻的情勢,如果政府主管部門繼續無動於衷,則經濟景氣持續低迷,金融與勞動市場都要遭受更大衝擊,長此以往將更難以挽救。正因如此,此時此刻江內閣頒佈提振景氣措施所能夠發揮的「及時雨」功能,就更為各界所期待。

 就該措施內容整體觀察,其中有關「修正證所稅」部分,將股價指數8,500點的「天險」門檻拿掉,對大戶改採設算為主、核實為輔的課稅作法,此將有利於積極活絡股市,進而刺激國內消費和證券投資,朝野政黨應加速協調,儘快完成立法程序。至於「刺激消費」政策則是最大的「亮點」,包括節能家電每台最多補助2,000元;大客車補助年限由13年放寬至10年,每輛車最高補助223萬元;計程車補助也由7年降為5年,最多補助11.5萬,以及於3年推廣60萬千瓦的高效率馬達補助,每千瓦補助100至300元等辦法,不但鼓勵民眾採購或更換節能家用電器,也可以鼓勵製造業和運輸業者提高節能效率及設備更新,發揮促進節能減碳之效果。

 但美中不足的是,原本業者期待政府繼續推動「電動機車產業發展推動計畫」,補助購買電動小客車,達到刺激消費與全民參與節能減碳的目標;但是經濟部工業局卻以目前智慧電動車執行率不到7%,電動機車約12%,以及電動車的馬達、控制器與電池等關鍵零組件技術尚未相當成熟、國內充電設施不足等理由,而可能停止該項補助。此種思維,顯然與其他先進國家和中國大陸藉由政府政策支持電動車產業發展的的作法,大相逕庭,也將喪失以「鼓勵與引導需求」促進綠能產業發展的契機,值得三思。

 至於提振國內投資政策,決定國發基金五年內投入10億元天使基金,每年支持60家初創事業,應有助於促進年輕世代將創意轉化成創新產品與創新企業,為經濟轉型創新注入活力。其他「引進壽險業資金積極參與公共建設投資」、「加強地方政府促成重大投資」和「加速年度政府採購計畫執行」等方案,則具有結合中央、地方與民間企業共同帶動投資的重大意義。據估計,壽險業可投入公共建設資金是全部可運用資金10%,總計將達1兆3千億元,未來若能進一步建立公共建設投資證券化機制,並鬆綁委託經營與出租等限制,對活化壽險業資金和公共建設融資將具有積極作用。

 但必須提醒的是,不論是公共建設投資、民間的重大投資,長期以來都面對土地取得問題和環境影響評估等爭議,嚴重影響投資執行進度,因此如何落實方案中有關「加速環評及土地變更流程」的措施,將是決定政府能否帶動投資的關鍵。事實上,早在去年12月召開的首屆「全國產業發展會議」,就曾經決議將在三個月內提出檢討環評審查委員會定位與組成之行動方案,以排除投資障礙,但迄今遲遲未見主管機關採取執行步驟,相當令人遺憾。

 正由於過去政府執行力讓民間未能寄予信心,因此雖然昨天江揆親自宣佈提振景氣方案,股市收盤仍以下跌作收,顯示企業界反應十分冷淡。我們期待江院長能拿出貫徹落實的「魄力」,針對阻礙投資的環評及土地變更等問題,展開務實的調整與改善行動,才能一新國人耳目,也才能真正移除罩住民間投資意願和「悶經濟」的鍋蓋。

台灣競爭優勢仍在 惜無巧婦

李沃牆

台灣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由二月時預測的三.二六%下調至一.五四%。主計處日前下修全年經濟成長率,由原本樂觀估計的三.五九%掉到二.四%;廿七日公告的景氣燈號維持黃藍燈,顯示國內景氣復甦步調雖較預期緩慢,但經濟成長率將逐季回升,唯民眾對未來半年的經濟景氣信心仍不足。馬總統在廿六日的國際獅子會台灣總會第五十三屆年會提及,台灣的經濟競爭優勢仍在。基於底下幾個原因,這優勢是存在的。

 一、台灣錢淹腳目:據統計,台灣目前廣義的貨幣供給M2日平均餘額逾新台幣卅四.一九兆,為名目國內生產毛額GDP(約十四.四兆台幣)的二.三七倍,顯示市場資金相當充裕,足以因應經濟成長所需。此外,截至今年三月底,全體貨幣機構的存款餘額達卅三兆七千多億元;超額儲蓄達一.五兆元,代表國內閒置資金太多,但投資動能不足。

 二、充裕的外匯存底:據央行最近統計,台灣的外匯存底達四○五一億美元(占國內GDP八四%),居全球第四名。

 三、台灣投資環境仍具吸引力: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二○一三年第一次「投資環境風險評估報告」指出,台灣的投資環境評比排名全球第三,僅次於新加坡和瑞士。

 四、台灣各項國際競爭力排名仍佳:「世界經濟論壇」二○一二年九月公布年度全球競爭力排名,在一四四個國家與地區中台灣名列十三,在亞太地區居第四;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的「世界競爭力報告」,在五十九個受評比的國家中,中華民國總排名第七。在亞太國家與地區中,僅次新加坡、香港,排名第三。

 今年三月底的博鰲亞洲論壇中發表「二○一二年亞洲國家綜合競爭力排行」,台灣排名第三,僅次於香港,新加坡。該報告指出:台灣身為亞洲重要的高科技製造基地,與長期堅持高素質教育與創新培育有關,是奪得人力與創新項目榜首的主因。

 台灣徒有充裕資金,不錯的投資環境及國際競爭力,但政府執行力明顯不足,無法將資金有效導入消費及投資。

 提振消費及出口是帶動台灣經濟成長的動力,加薪是提升消費意願的良方之一。台灣首季實質平均薪資衰退三.三九%,倒退到十六年前水準。人民對政府施政沒信心,對經濟前景充滿疑慮,加上「薪」情差、股市低迷、油電雙漲,消費與投資行為因而趨於保守,也導致內需無法成長,長此以往,恐變成惡性循環。政府可提供善盡社會責任的企業,給予稅捐、補助、貸款等獎勵誘因,藉以鼓勵企業加薪。而針對超額儲蓄,可透過基金業者引導資金投入基金產業,金融業可扮演媒合平台,將資金活水注入投資,做為產業發展的後盾。

(作者為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教授)

中度運動 有利提升免疫力

楊欣潔

規律運動對健康的好處多,不少研究證實運動可紓緩壓力、穩定情緒、預防失智、改善骨質疏鬆以及延長壽命。

雖然運動的好處眾人皆知,但真正要執行卻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給自己運動的動機與目標,是幫助自己規律運動很重要的事。譬如參加馬拉松路跑、日月潭泳渡、與好友相約去登山,都是有助於維持規律運動的好方法。

從養生的觀點來看,對身體較有幫助的運動為中度運動,例如快走或打籃球30分鐘、慢跑15分鐘等。一份研究顯示,相較於劇烈運動,中度運動可增加嗜中性白血球的存活,讓身體有較好的免疫力。

飲食上,定時用餐、多吃蔬果、飲水、採取少油少鹽少糖的飲食習慣,的確是一般建議的健康飲食模式。適量的蜂蜜、益生菌也都可做為不錯的飲食補充。不過,蜂蜜、水果以及糖衣膜的益生菌含糖量高,因此要特別注意食用量。

通常一餐中盡量不要喝超過200cc以上的含糖飲料,水果一餐也不要超過兩顆橘子的大小,若是喝了200cc含糖飲料,則應減少一份水果的攝取,避免糖分攝取過量。

周末勤運動 可補足一周運動量?

蘇春瑛

你有保持正確運動嗎?如果只在周末才運動其實對減重是沒有效果,有位35歲上班族平常工作忙碌,加上久坐、外食導致體重直線上升,欲趁周末大量運動減重卻沒有成效。美國加州大學醫學系博士Dr.JamieMcManus(潔米·麥克蒙納斯)表示,不少人有「周末補足一周運動量」的補償心態,恐致體重不減反增,甚至造成身體老化,建議應養成正確運動習慣,同時搭配白胺酸或是抗氧化如白藜蘆醇飲食攝取。

Dr.Jamie解釋,因為突然劇烈無氧運動情況下,心臟來不及供氧、身體會自動供氧到肌肉組織造成大量氧化,反造成「運動性氧化壓力」,不僅造成肌肉消耗,又導致身體氧化加劇,其中由於體內氧化是老化指標,長期下來恐導致身體年齡增加!而身體年齡指標就是基礎代謝率,Dr.Jamie表示,不應只注重體重數字,應同時提升身體代謝狀況,才能讓身體和外觀同時減回年輕狀態。例如透過正確運動提高代謝,避免造成脂肪囤積;或是透過飲食補充幫助生成肌肉,因為肌肉可幫助燃燒脂肪。

此外,隨著年紀增長,身體不斷產生氧化作用,容易有氧化後遺症,如自由基生成或是身體發炎的可能性。若要同時讓外觀和身體恢復健康,建議除了養成有氧運動習慣,應同時搭配正確營養補充,像是白胺酸。白胺酸為人體九種必需胺基酸之一,須從飲食中攝取,是肌肉組成的必要營養素,幫助消耗更多脂肪;另在分解過程,身體會產生熱量效應,造成身體核心溫度上升,增加身體脂肪的燃燒代謝率,讓運動減重的效果更好。

體內抗氧化也很重要,運動則會產生氧化作用,平常飲食中應多攝取抗氧化食物,像是蔬果中含有多種植物多酚,可幫助抗氧化;或是馬斯卡丁葡萄中含有白藜蘆醇等多種植物多酚,可緩解運動造成的氧化壓力。其實多數氧化壓力可透過身體自行代謝,但錯誤運動仍會造成效果打折,建議內外同時恢復健康才是最好的方法。

心想事成的秘密

張德芬

這個話題其實已經被坊間的書籍、心靈課程說得夠多了。為什麼我還是願意接這個題目呢?因為我在出版了《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這本書,把心想事成的陷阱以及《秘密》這本書中缺憾的地方都補足了以後,我又經歷到了另外一種層面和意義的心想事成。那種境界是:「老天給的就是妳想要的,妳才會真正的心想事成!」

先說說「心想事成」在「市場」上的成績。有多少人運用了這個方法而真正得到了他們想要的?除了幾個特殊案例(中了彩票),還有一些小事情(找到停車位)等,大部分的人都是心想事不成的。其原因我在《遇見心想事成的自己》裏面也說了,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心想事成的專家,因為,只要妳去檢視妳的生活,妳就會發現,妳的生活其實就是妳腦袋裏面的世界每天「想」出來的,一分都不差。只是,很多時候妳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就渾渾噩噩的這樣過去了。心想事成最初階的境界,應該就是自我觀照、覺察,看到自己內在有什麼負面信念,進而能用正面信念取而代之,那心想事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連這一點都做不到的人,使用坊間教授的「心想事成」 的技巧而成功就幾乎是不可能的了。
那麼,心想事成的終極境界又是什麼呢?最近靈修界有一本很另類的書《靈性開悟不是妳想的那樣》,作者在書中痛斥現在靈修界的種種怪現象,但是他說,開悟其實不是我們想要的,我們真正想要的,是成為一個「人類成人」,而所有的好處:「深邃又穩定的滿足感,顯化欲望與改變事件的能力,事半功倍的能力,發現妳生命真正的意義,跟更高自我連結,絕不會再犯錯」,等等,都會自動發生。

問題就在於,我們如何成為人類成人呢?什麼是人類成人呢?所謂的人類成人,最大的特徵就是為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負起全責,而且對宇宙完全的臣服。這樣一來,他們就和宇宙同頻共振,共同創造:宇宙給的,就是他們想要的,而他們想要的,宇宙自然就會給他們。

心想事成的念力,大不過我們的業力(累生累世的負面信念和該面對的考驗與功課),但是業力可以被願力消融。這個願力就是完全的臣服於所有發生的事,並且和宇宙建立一種關係。當妳仔細查看生命中發生的事,和妳想要成就的事之間的差異時,妳應該看出來宇宙的意願的流動究竟是什麼,只要順著這個流走,妳就不會很辛苦,等到一切因緣具足時,就會水到渠成,這是事半功倍的做事方法。

所以,當妳說妳要心想事成,但是心裏對於這件事要怎麼完成、何時完成、誰來完成等細節都訂好綁死的話,妳就知道妳不是在宇宙的順流裏面,妳也不是在操練所謂心想事成的定律。回到內心,仔細的、不斷的觀察,妳會發現宇宙回應妳的方式,順著這個流走,妳就能體會到真正的心想事成!

不忘,就好

韓良憶

坦白講,我從來就不是記性絕佳的人,念書時,什麼歷史、地理和國文,舉凡各種需要應用記憶力背課文內容的科目,統統不在行。碰到國文考「默書」,明知道關乎理當在意的考試分數,經常還是交白卷,一方面懶得背,二方面自知就算背了,多半也記不住。(這會兒想想,如此令國文老師頭疼的學生,長大後會成為所謂作家也真是怪事。)

然而,有些事有些人,卻始終忘不了。

我記得的,當然有愛過乃至恨過、怨過的人,卻也有偶然相遇甚至驚鴻一瞥的臉孔與身影;無法忘懷的,除了關鍵人生諸般變動的大事,還有些看似不很重要的小事,甚或只是日常生活中零星的片段、幽渺的時刻。

還有些人與事,彷彿早已忘卻,卻因為某個契機而幽然還魂,回到眼前,那勾起回憶的契機,我稱之為記憶密碼。我相信人的意識深處有個記憶寶庫,裡頭埋藏了許多的往事,其中有些藏得太深,似已被徹底遺忘、再也找不到,幸好我們還擁有「密碼」,它們常常在不經意的時刻啟動,召喚往事。

這密碼可能是一種味道。有一次回台探親期間,在朋友家吃到久違的酒釀湯圓,在那甜香的湯中嘗到一股熟悉的滋味,來自遙遠的童年,一問之下,原來是友人九十高齡的老奶奶自釀的蜜桂花。那濃郁的花香讓我想起兒時隨著父親去台北西門町尋找他家鄉吃食「金剛蹄」的往事,也記起被父親厚實的手掌牽著的那種幸福而溫暖的感覺。

密碼亦可能是一張照片。好比說,前陣子整理舊物,發現一張與張國榮合照,不知怎的被我塞進不相干的文件中,我端詳照片,想起自己與已故的「哥哥」相處大半個晚上的點點滴滴。其時,張國榮和我都還年輕,他的身份是跨海來台拓展歌唱事業的香港明星,我則是初出茅廬、天真莽撞的小記者,但在我們相處的那個傍晚至夜深,我卻依稀見到了巨星幽微的另一面。

還有些時候,因為一首歌、一句話、一個畫面或一股氣味,我想起生命中的某個時刻某個人。我慶幸自己擁有各種不同的記憶密碼,它們一旦被輸進腦海中的記憶庫,往事便會一件件回到眼前,雖說我想起來的人不見得是名流顯貴,記起來的事往往無關於豐功偉蹟,可是當我驀然回首,總發覺這林林總總的人與事,都已在我的生命中畫下或斑剝或清晰的痕跡,留下一點溫度,我怎能令其湮滅?於是拾起筆來,爬梳為文。

過去種種,或已永遠不再,然我始終相信,只要不忘,就好。

嘿,妳是不是個工作狂?

Nina Kwong

所謂工作狂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身不由己,而另一種則屬於樂在其中。假若妳屬於後者,那我們可以來檢視一下,要不要給生活一記當頭棒喝。工作狂,workaholic也,在英文中有著上癮的寓意。如果因工作繁重或公司人手緊迫而日夜忙碌不停手,那充其量只能算是為生活所逼、面對現實乖乖低頭的苦主;若妳單純地喜歡、甚至享受不斷向前衝衝衝,那腎上腺素直升的快感──那妳就是百分百的工作狂。
以下有八大行為特徵,自我檢視妳是否已置身工作狂的行列:

■不管是面對朋友、家人、男友還是先生,在電話內、餐桌上、甚至是臨睡前躺在?上,談話內容還是三句不離公司或工作,即使妳提醒自己絕不可再談論公司或工作,就是捱不到三分鐘就故態復萌。

■清醒時間大都在思考工作,即使進入夢中,還是翻轉著工作的這些那些,白天裡的同事、客戶都在夢中軋一角。

■智慧型手機是妳最要好的朋友!永遠機不離手,如同不眠不休便利商店、全天候24小時不斷查看、收發公司電郵,查找工作相關資訊。每天早上睜開眼,第一時間就是摸找手機,即使如廁都要隨身攜帶。

■會在早上7、8點開始傳送訊息給上司、下屬或同事,也會在凌晨2、3點突然從被窩跳起來想要發訊息。

■口頭襌是我好忙、沒時間,包括沒時間約會、吃飯、剪頭髮甚至購物,也沒空想到自己私人的需求。如果真的有需要買衣服,有機會就大舉採購──例如相同款式的衣服會一口氣買多件、多色。

■不知道甚麼原因,可能也有個戀人,但下班時間一到就是想待在公司繼續奮鬥;又或埋頭工作,忘了午飯、晚飯,一停手才想到:「哇!連早餐都在桌上還沒吃。」

■明明是假期,也會失驚無神地想回公司坐坐,打開電腦找點事。

■明知自己身體不舒服,仍堅持死撐要繼續上班。理由是工作太多做不完,一天都不能、不願、不想休息。

不管妳是被迫還是自願、甚至不知不覺成為工作狂,都可以考慮一下調整生活的比重,以免哪天沉迷到搭帳篷睡在公司裡。試試下列這些方法,讓妳的生活有不同的樣貌:

多些時間給自己

機器都要上油保養,更何況人是鮮活的生命體,調降工作狂指數,關鍵是「放下」的藝術。要平衡工作與生活,首先要騰出時間做自己的事,如果「將工作二字完全拋開」這事對妳來說難度破錶,不妨請朋友將妳拉出辦公室。建議每星期都撥出一些私人時間,與家人或朋友好好相處一下──當然這個朋友就避免是工作伙伴囉。
工作時數設上限

偶爾將工作放下,也是脫離工作狂行列的一大步。妳該嘗試為自己的工作時數設一個上限,在公司內若妳已經是主管階層,請學習如何將工作及責任下放給下屬,也可以學會如何向新責任或project說「不」──至少不要第一時間搶著舉手說,「我可以,我來做。」享受假期也是重要的環節,可以從週末開始,然後慢慢推展至計劃放大假。另外,也請妳正視每個人都需要充足睡眠的健康概念。

一見鍾情機率論

 Katie Mulloy

墜入愛河理應是一件神奇、神祕的天雷地火。但是妳感覺到的身體化學反應,也可以用數字與機率來解釋嗎?網路約會專家說他們有完美的公式,只要妳肯列出條件,就有可能遇見那位夢寐以求的真命天子,但是過程同樣浪漫嗎?

現在流行的網路約會網站,使用數學來幫妳跟潛在對象配對,有公式,合邏輯,又理性,透過設定的條件選項交叉推薦最適合的約會人選。這種以以條件與需求挑選伴侶,真的能為妳挑選到最適合的愛人嗎?對許多人而言,問題就出在「愛情能不能用科學與機率論斷」?

像我朋友海倫,住在巴黎的20幾歲女性,花了許多時間談了一段又一段沒有結果的戀情,但是她對用條件論的網路約會仍然表示:「雖然最近網路約會已經完全被社會接受,但我還是反對。我希望愛情是隨機的,希望它找到我,而非反過來。」如果將兩個人的相遇,變成數據配對,這就代表理性科學戰勝了愛情感覺嗎?

劇烈的愛情悸動

人類對於愛情很容易因為感覺而產生生理變化──心跳、悸動,甚至會有身體接觸的衝動,過去我們習慣用「天雷勾動地火」形容一見鍾情產生的感覺,而近幾十年來解構其過程的科學家和心理學家,把它分解成生物化學與神經學的構造元件。所以現在,雖然墜入愛河的體驗仍然感覺很驚人,我們知道它的瘋狂幸福感,可能源自天然刺激物多巴胺的指數飆高,眼冒金星與心跳加速則是與其近親降腎上腺素有關。然後是高潮後分泌的後葉催產素,「情感連結」荷爾蒙,讓妳的生理傾向與伴侶留在一起,直到你們生育後代。

連我們適當地描述愛情的能力也有一部分因為大腦的原始結構,缺乏此能力促使愛情被提升到了幾乎神話的境界。「大腦的情感側通常在右邊,語言側通常在左邊──而兩者並沒有良好連繫,」牛津大學進化人類學者Robin Dunbar博士說明,「因此我們可以認知戀情,但是覺得很難描述。語言其實不是表達情感的好工具。」

所以即使妳不認同海倫對命運與靈魂伴侶的觀念,荷爾蒙與神經突觸異常仍可能產生聽起來像天雷地火的勾動──就像真愛應該有的感覺。如果妳的潛在對象經過公式篩選與檢驗,我不太確定妳會感受到同樣的震撼。

感覺可以經過篩選

「妳絕對可以,」美國約會網站資深研發主管Gonzaga博士主張,「化學效應的一部分就是感受到『觸動』。如果你們對相似的事物有熱情而且有共通點,比較容易感到觸動。」

1997年,紐約州石溪大學人際關係實驗室的主管Arthur Aron博士測試了化學效應,讓許多陌生人配對共處一室,問他們36個問題用來互相分享個人資料。大多數人反映在45分鐘內對搭檔感覺到無比親近。他製造出了緊密的連繫,所以化學效應似乎是可以人工製造的。

不過當然,即使最愉悅的化學效應也可能失敗。長遠幸福可能跟初期啃咬床單的苦悶沒太大關係。我問Gonzaga博士,是我們太在意天雷地火的感覺嗎?其實我們比較擅長製造短期的化學效應累積成長期的承諾嗎?即使令人暈眩的戀愛荷爾蒙,對於誰適合長期交往會作出錯誤的決定,把這些決定交給電腦,我們就會比較幸福嗎?

「我們並沒有說身體的化學反應不重要,」他回答,「而是人們太容易分心了,看不清大局。就像走進偌大的體育場,裡面擠滿了人,讓人震撼。妳可能找得到幾百個可愛的人,但是妳該如何篩選?約會網站做的事,就是為妳整理一張合適人選名單,或許裡面只有兩、三個妳喜愛的人,但他們也跟妳個性相容。」

預約優雅退休生活

Ginger Yang

老實說,「退休」這兩個字從來未曾進入我的生活中,那只是報紙上和別人家的事,這些天有個朋友突然跟我提起了她的退休保險,讓我想到:該不會每個女生都已為退休做了準備吧?而如果從現在開始,我要怎麼去面對退休這件事呢?
Naomi買了房子是希望自己老了不要居無定所,所以在台北上班,選擇住在林口,可以不要負擔太高的房貸,她最近為了天花板漏水傷透腦筋、正在整修房屋,暫居我家,有天慨歎地說,「昨天我的業務保險員跟我聊天,說現在國人女性平均年齡到了78.8歲,如果以我月入4萬的利率去算,等到65歲、依照我工作年資不長的狀況來說,比照當下國民年金的利率,大概才能領回180萬;但扣掉通膨可能真正實拿一個月平均3~4千元,這樣怎麼活!」

哇喔!退休!我從來沒想過這個問題,這對我來說太遙遠了吧,而且我想工作到老呢。「親愛的,沒有人說不可以工作到老,但是妳60歲還有現在的體能和反應嗎?而且,我自己也驚覺,我從來沒有去好好想我退休之後要做什麼哩。」

是的,如果我們想想退休之後要做什麼,及早做些準備,那是不是可以因為有一個可憧憬的老後,而讓現在的生活更有目標呢?雖然在家快樂當SOHO族寫作的朋友Betty對我說,「關於退休呀,我的人生就是隨波逐流,我從來不想未來的事,把今天過好,就是最棒的準備。」但也有另一位同樣從事寫作的朋友Evon,在與我分享他的退休計畫時,讓我覺得這樣的人生很棒!

「我也不知道我哪裡來的成熟,居然在大學畢業的第一份工作開始,就為退休這件事做準備,當時我的薪資只有兩萬多,我每個月買五千元定期定額的基金,大約是薪水的五分之一,但是慢慢存到薪資越來越高地時候,就感覺這個費用還好,其實定期定額買基金要有guts一直買下去,我中途有再加幾支國外的基金,十幾年後,當我動了買房子的念頭,或是計畫旅行、買車,這筆錢就派上用場了。」

「而老實說我在規劃的最初並沒有想到這些,就單純儲蓄,在台北工作了十幾年,我開始對鄉村生活有所嚮往,希望我的老後不是居住在台北,可以有一塊地種菜、種花、也讓家裡的小狗有地方跑,但這也正切合政府推出的『以屋養老』的概念,我的做法是再苗栗山上買了一塊很小的地,山居歲月的單純與純樸,竟然就這麼鋪路慢慢成真。」
從Evon身上我看到持續力的不易,但他也說:「我衡量現在的勞退制度,之後可能變成一個月領不到兩萬,那以我目前生活開銷如果是5萬的八成來說,我預計退休之後的生活開銷是每月4萬,我就會用存款或是其他方式來補足這個差額;所以我的基金有一些核心持股,是不變動、作為退休基金。前提是,我老了可以捨棄娛樂或旅行開銷、但相對要負擔醫療開銷,而我不想更動我的生活品質,我想要有優雅的老年生活。」

優雅的老年生活──這真是切中我心,我也想要成為優雅的老太太。至於退休保險,曾經是Evon的考量嗎?

沒有左岸的巴黎咖啡館 - Cafe Culture Revolution

林鴻麟

咖啡於十七世紀傳入法國,進而成為法國人的飲食習慣,早晨及飯後喝上一杯幾乎是生活的必要條件;但論及品質,驕傲的法國人也會承認:在法國很難喝到好咖啡!即使是開設於巴黎左岸、舉世聞名的「雙叟」和「花神」咖啡館,所能喝到的都來自幾乎壟斷全國市場的大型提供商所供應的咖啡,就算支付高額費用,也只能換得被行家冠上「難喝」等級的咖啡。唯一的差別只在於這些咖啡廳曾經被知名作家及存在主義哲人光顧,是能滿足觀光慾望的景點。

曾至澳洲、美國、北歐大城市旅行、並在那些地方擁有美好咖啡經驗的人,回到法國後漸漸無法接受由Richard等大公司提供、一律使用保久乳而食之無味的咖啡。於是近幾年開始出現了所謂的「咖啡革命運動」,「新咖啡館」在巴黎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並且一發不可收拾。

新咖啡館以提供好喝的咖啡、親切的服務為主要訴求。咖啡皆為自己尋找、進口及烘培,而員工都受過專業訓練,甚至被冠上「品咖啡師」(sommelier de cafe)的稱號,一如法國的專業品酒師,可以為客戶提供高品質、適合不同需求的好咖啡。以美酒、美食出名的法國人,終於可以在首都喝到好咖啡了。

除此之外,這些新咖啡廳也提供不一樣的用餐環境,裝潢設計上的別出心裁吸引了不少新一代尋求高品味的「創作者」;各種不同風格訴求與新概念的咖啡館開創了全新氛圍,以後到巴黎別再尋找「左岸咖啡」,也不用再因為喝不到好咖啡而失望,這些新式咖啡廳保證提供讓你永難忘懷的咖啡經驗。


1.植物牆邊的位置往往是客人的最愛,休憩之餘不忘找尋牆上是否開了咖啡花。(攝影◎林鴻麟)


La Cafeotheque

La Cafeotheque顧名思義為「咖啡資料館」,咖啡廳最裡面有一面佈滿抽屜、並寫上不同咖啡產地的牆,就是店名的由來。這裡本著法國「原產地法定保護」的精神來強調咖啡豆的產區、保留咖啡豆的特色,讓你喝到正宗的原味咖啡。到La Cafeotheque買咖啡豆是一項學問,專家會詢問你喝咖啡的喜好以及沖煮的習慣,現場將選購的咖啡豆研磨出最適合口味的咖啡粉,仿如香水師調製的個人專屬香水。

這裡也提供極佳的環境,有一間像古老圖書館的沙龍,內設鋼琴等樂器,不定期舉辦來自咖啡產國音樂家的演奏會、和與咖啡有關的講座等活動。還有一間展覽廳,展出的藝術家皆來自不同的咖啡產國,讓我們能更深入接觸咖啡文化和藝術。甚至設有整面植物牆,牆上種植各式綠色植物,自然也包括咖啡樹。

這裡同時也是一間咖啡學校,開設「咖啡專家」、「品咖啡師」、「煮咖啡師」等正規課程,結業後頒予證書;還有各種不同的短期課程可供選擇,例如訓練如何用鼻子和味蕾分辨出咖啡的好壞與等級。由於不少外地講究品質的咖啡廳會從這裡購買咖啡豆,許多新咖啡廳的創辦人也都來此受訓,故可謂「巴黎咖啡革命」的發源地。


2.簡約的門面設計,灰色流露著溫暖,來這邊能補充一天所需的靈感與能量。(攝影◎林鴻麟)

Cafe Craft

為了提供創作、設計相關的人士在以平價享受好咖啡、美味輕食的同時,能有一個舒適自在的工作環境,年輕的設計雙人組POOL特別打造了Cafe Craft;店內裝潢宛若北歐設計工作室,每位客人人手一台筆記型電腦,桌子、座位的精巧設計以及音樂的選擇,都是為了讓客人可以在此專心工作、閱讀或發呆,等待靈感的到來。

Cafe Craft自開幕以來,已成為很多自由工作者的「辦公室」,許多必須不定期聚會的個體戶會選擇到此集體創作,甚至同一條街上的一家小型設計公司每週二下午皆會到此辦公,希望藉由咖啡廳的氣氛刺激創作靈感。即使不想到此工作,只是來坐在吧台、喝杯由知名「咖啡革命」先鋒Cafe Lomi提供的好咖啡,都可以腦力受到激發般地獲得創作的能量。

年輕的創辦人Augustin Blanchard的遠程目標是與巴黎市政府都市規劃部門合作,在市政府著手整合開發的新興區置入Cafe Craft,讓每個角落的設計工作者都能擁有一個別於平常的工作環境,或者僅僅只是單純可以喝到好咖啡、同時激發創作力的地方。



3.Cafe Craft寬敞明亮的設計,恰好反映了新式咖啡店吸引顧客的重要關鍵;在帶有北歐風格的空間中品味咖啡,怎麼聞都香。(攝影◎林鴻麟)


Coutume Cafe

由澳洲人Tom Clark和得過「最佳咖啡烘培師」的法國人Antoine Netien共同開創的Coutume Cafe,自開幕以來已然成為巴黎時尚咖啡的代名詞,許多時尚場合都以他們提供的咖啡來滿足流行人士挑剔的味蕾。

位於高級的左岸第七區Le Bon Marche附近,這間咖啡廳每天更換目錄,所有咖啡都於店裡烘培;吧檯後和吧檯上有如實驗室般充滿各種調製咖啡的專業儀器。親切的侍者不但會說流利的英文,並且都受過良好的訓練,能給予顧客建議,選到合乎口味的咖啡。

店內採用北歐的簡約設計和澳洲的自然風格,色調溫馨的裝潢、挑高的天花板、現場烘培飄來的香味、加上飲品講究的呈現方式,同時滿足嗅覺、味覺與視覺的享受。足以跟好咖啡匹配的手工甜點也是Coutume Cafe的一絕,即便嘴挑的巴黎人都會想一來再來,而這也正是店名取作Coutume的原意。週日的brunch乃巴黎時下最流行的「must be」,若想體驗走在潮流的尖端,不妨親至店內點杯拿鐵,優雅地消磨下午時光。


4.專業的儀器支持店內研發各種口感,想知道製作流程別忘了詢問專業的侍者。(攝影◎林鴻麟)

Black Market是新一代典型的巴黎社區咖啡廳。位於蒙馬特山腳下、一條因設計師個人工作室與具時尚品味的精品店進駐,而重新被注入生命的小街上。

在這裡看不到一般巴黎小區咖啡廳的酒鬼與滿地樂透廢紙所造成的髒亂,取而代之的是最新流行的簡約裝潢,以及作家、部落客、個體設計師等年輕的創意工作者。角落不經意出現的精美小物添增懷舊氣氛,木頭桌椅與簡約的質感,恰似無心擺設卻巧妙流露歡迎氣氛的綠色植物,讓這家小咖啡廳看起來像是極具品味的山間渡假小屋。而親切的主人Baptiste和Youyou完全打破所有人對巴黎傳統咖啡廳「粗魯不友善」的成見,讓你第一次來都會覺得像久違好友一樣被對待。

咖啡當然是這裡的重點,好喝且色澤漂亮的cappuccino是很多人一再光顧的主要原因。許多剛剛移居當地的年輕藝術家很快地在此成為朋友,脫離蒙馬特主要觀光路線閒逛而迷路的觀光客則在店內得到驚喜般的新發現。

有越來越多像Black Market這樣的小咖啡廳在不同的社區裡開幕並受到歡迎,「巴黎咖啡革命」已經邁向成功;巴黎人終於可以對以往抱怨沒有好咖啡可以喝的觀光客們驕傲地說出:我們家附近就有便宜、好喝,並且服務親切的好咖啡!



5.懷舊物件在窗邊與你對望,歡迎你推開門、入內探險。(攝影◎林鴻麟)


一萬公里外的那杯咖啡?

鄭華娟

為了那杯傳說中的咖啡,飛行了一萬多公里。

飛機降落開普敦機場的時候,我看見飛機機窗上劃過了一絲絲的小雨點,正在擔心接下來幾天天氣的我一轉頭,正好與從機艙的另一邊窗戶外的一道超強光束相遇!此時,我開心的瞇著眼明白,這就是我要的南半球的晨光乍現!這好心情一定可以帶我找到那杯傳說中的好咖啡。

妳不明白有人竟可以為了一杯傳說中的咖啡如此神魂顛倒,甚至遠渡重洋,來到南非的開普敦,就為了一杯咖啡?

我先上了開普敦的桌布山,從高高的山上,一直眼望著即將去拜訪的那杯咖啡的方向:西南邊的南非葡萄酒產區。就在那裡,我可以喝到我想要喝的那杯咖啡。

說來也是奇怪,我在以前,根本不可能讓自己這般心醉於一種飲品。我總覺得過份的迷戀一種東西,就是上了癮的表現。上了癮,就表示妳喜歡的那樣事物有魔力,而有魔力的東西,是靠不住的。因為魔力一旦消失,眼前的那樣東西,一定會原形畢露。這時上癮的人,一定就會失望外加失落。

然而,只有好咖啡,讓我打破了這種上癮的魔力禁忌。只有當你體會了好咖啡,才知道好咖啡可以把人從魔境中喚醒,讓心情重新進入最炫爛的排列組合。而且,最重要的是,好咖啡是不會讓人上癮的。好咖啡只會把喝咖啡的快慢多寡節奏,還有濃淡冷熱的自主權,交還到愛咖啡的妳的手中。

而妳還是不明白,這為了追尋一杯好咖啡的心態。若不是上癮,又是怎麼一回事?

說來簡單,那便是當我真正的踏入咖啡的廣大知識世界之後,我的心,就有能力明確的聽到好咖啡對我的呼喚。那呼喚中有對咖啡這植物的瞭解,有對咖啡生豆的溫柔,更有細心的咖啡烘焙師如戀愛般的烘焙技巧。這一切的總合,便是精緻的咖啡語彙,再經由咖啡濾泡後的香味,說出美麗的獨特語言。如果我們將一次美食的盛宴,比擬成廚師對妳味蕾的傾訴,那麼一杯好咖啡,便是整場如愛戀般的獨白後的完美句點。

沒有好咖啡,再精彩的頂級美食饗宴,最後也可能會被一杯爛咖啡的出現摧毀。

當我聽說,南非的頂級奢華酒莊Delaire Graff Estate裡的美食餐廳,有著講究的頂級烘焙咖啡時,我就決定要一探究竟。要的就是聽聽美食廚師的獨白之後,會用怎樣的咖啡來為整場盛宴劃下句點。

當酒過三巡,菜過五味之後,那杯我嚮往的黑咖啡端到我眼前了。我閉上眼,端坐品嚐手中的那杯咖啡……那種溫潤順暢,香氣迴盪的口感,讓我滿意的點點頭。 這正是一個咖啡師想尋找的滋味,這也是一個頂級酒莊美食餐廳裡,該有的餐後咖啡風格。
飛了一萬公里,就為了這一杯可以與美食相匹配的咖啡,重逢。

「課長島耕作」漫畫家:人生60才開始

「反正都會變老,何不成為一個備受敬愛的老人家?」以「課長島耕作」系列走紅的日本漫畫家弘兼憲史,六十五歲依然創作不輟。他在新作「人生六十才開始的四十三個方法」中,勉勵同世代銀髮族「不抗拒、笑口常開、不認命」,做個令人敬愛的老人。

弘兼憲史被稱為「社會派漫畫家」,總將人生經歷融入作品。他卅六歲起畫「課長島耕作」,將在松下電器的工作經驗畫成職場漫畫;五十歲畫「黃昏流星群」,描繪中年人的感情。他同時也寫葡萄酒、乳酪、高爾夫等適合年長者的嗜好,引起同世代讀者的共鳴。

「我認為自己賺來的錢最好自己花光。最理想的狀況是死亡前一天,口袋剛好剩下最後一枚一百日圓銅板。」亞洲人習慣為子孫留遺產,弘兼卻主張「在身體硬朗的七十歲之前花掉七成積蓄」。

他表示,如此可以刺激消費、活絡經濟;且若孩子學不到獨立生活的技巧,退休之後的老年生活一定很淒慘,「自己賺錢自己花,這種瀟灑的作風,才是該傳承給孩子的財富。」

而最適合銀髮族的消費方式是「旅行」。弘兼透露,自己經常跟身邊同齡朋友組團旅行,「享受成年人的畢業旅行」。

日本邁入高齡社會,老人照護制度成為社會面臨的最大挑戰。弘兼提出「支薪銀髮義工」的新觀點。他主張,六十到七十歲的人身體還算硬朗,可擔任老人照護義工,但政府應為其建立「有獎勵措施的義工制度」。

弘兼指出,銀髮族若擔任無薪義工,易隨存款減少增加不安全感,政府最好能貼補交通費和便當錢,或建立紅利回饋制度,讓這些義工未來需要照顧時,優先接受居家照護等福利。

弘兼表示,銀髮族必須學會與孤獨相處,但這不代表寂寞,而是趁此機會不斷學習、開發自我、做想做的事。「停止學習的人才可稱為老人!」他表示,「直到死亡的那一刻來臨,我都要堅守漫畫家的身分。」



漫畫家弘兼憲史出新書,鼓勵銀髮族。(圖,暖暖書屋提供)

搶救經濟:擺脫做什麼都無效的困境

聯合報

行政院主計總處下修今年經濟預測,從二月預測的三點五九%大幅下修至二點四%。為此,江揆昨天特宣布十三項提振景氣措施,希望今年成長率能夠「保三」;但此舉僅對股市產生了短暫的刺激效果,台股隨即又告不支。

台灣的經濟,會不會重演去年成長預測「九連降」的窘況,讓人憂慮。更令人擔心的,則是政府救經濟會不會掉入「做什麼都沒用」的深淵。

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出口,受國際景氣波動影響極大。去年底IMF(國際貨幣基金)及Global Insight(環球透視)等機構即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僅略高於去年,四大經濟體美國、歐洲、中國大陸及日本不是復甦緩慢,就是仍陷泥沼。近來情勢更趨複雜,歐元區及大陸經濟較原先預期為差,美國前景亦不明朗;日本雖受惠「三箭政策」激勵,但日圓大貶卻升高全球貨幣戰。最近美國聯準會又釋出量化寬鬆政策可能提前退場的訊息,為全球金融市場投下另一變數。這些變化,對台灣經濟的挑戰有增無減;政府卻一味過度樂觀,導致實際與期待落差過大。

同時須注意的是,國內需求亦逐漸熄火。民間投資長期低迷,近期半導體等少數產業投資稍見好轉,但並非普遍趨勢;民間消費則因薪資倒退、物價和房價上漲及年金改革等不確定因素,出現衰退的警訊。民間投資和消費是內需支柱,若因國內經濟信心日益低迷而繼續走緩,則內外需同時熄火,台灣經濟必將加速下墜。

為振興經濟,政府推出的長短期方案多不勝數。去年九月行政院大張旗鼓推出以中長期對策為主的「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內容涵蓋吸引台商回台投資、建立自由經濟示範區、推動兩岸特色金融、活化公有土地和資產、促進中長期資金投入公共建設、改進技職教育、鬆綁勞動法規等;再連同行政院近幾個月來推出的中短期提振景氣方案,幾乎凡可以想得到、可以做的都已納入,有些甚至已執行相當時日。

問題在,政府不僅經濟預測失準,各項長短期因應對策亦宛如泥牛入海,陷入做什麼都沒效的窘境。行政院昨天從擴大消費支出、提振國內投資、激勵創新產業及修正證所稅四大面向,推出十三項提振景氣措施,相關內容仍不脫既有方案架構,部分都已在執行或規劃之中,毫無振奮人心之效;而諸如鼓勵更換節能馬達、大客車、節能熱水器、瓦斯爐等措施甚至違背消費常識。尤其,新方案預計五年投入區區新台幣卅二點四億元,對短期景氣幫助連「杯水車薪」都談不上,如何能搶救失去動能的台灣經濟呢?

其實,經濟政策能否奏效,關鍵因素在於能否改變預期心理,激勵信心與士氣,讓企業及人民對未來產生憧憬願意積極突破,也願意進行投資和消費。日本安倍經濟學就是最佳範例。安倍政府充分掌握日本經濟長期失落、社會求新求變的心理,順勢提出可以改變現狀的強力主張,一舉激勵了人民及企業的士氣;因此政策實施未久,已有立竿見影之效。

亦即,搶救台灣經濟的關鍵,並不在提出更多方案,而是如何讓社會有信心。政府當務之急,須消除各種經濟的不確定性,包括儘速落實證所稅修正及退休年金改革,確定第二階段電價調整與否,對日圓貶值提出能夠安定企業信心的對策,並以更民主、有效的方式化解國內重大爭議與衝突。

另一方面,政府須全面整併這兩年已付諸執行及規劃中的各種振興經濟方案、計畫或措施,找出核心事項,並檢討執行成效不彰的癥結所在,重新部署,對症下藥,展現新的領導力與執行力。如此,才能改變人民對政府「無能」的觀感,重建經濟信心。

更重要的是,政府須明確指引未來經濟改變的方向、長短期目標及路徑圖,凝聚再造台灣經濟的全民意志與前進動能。唯其如此,才能擺脫做什麼都無效的困境,為台灣經濟帶來新的生機與希望。

當心你的綠茶裡可能有鉛




對於很多人來說,沒有哪種飲料比綠茶更能稱得上是健康的代名詞了,這種古老的中國飲料以怡人的芳香和充足的抗氧化劑著稱。一些人預計,美國人每年要喝近100億份綠茶。

但來自一家獨立實驗室的新報告顯示,這杯綠茶跟那一杯,也許相去甚遠。一些瓶裝綠茶飲料無非就是糖水,幾乎完全不含為它贏得美名的抗氧化劑。而一些綠茶茶葉,尤其是從中國進口的茶葉,則含有鉛,不過在沖泡後,鉛看來不會滲到茶湯里去。

這項報告本周由ConsumerLab.com發表,這是一家檢測各類健康產品的獨立網站。該公司曾測試過一系列通常可從健康食品店購得的綠茶營養補劑,現在則將注意力轉向沖泡和瓶裝綠茶飲料上,這個商品門類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取得了迅速增長。

研究發現,用散裝茶葉沖泡的綠茶也許是抗氧化劑最優質也是最高效的來源,這種抗氧化劑就比如表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即EGCG),不過由立頓(Lipton)和百傑樂(Bigelow)生產的普普通通的袋泡茶,則是最划算的來源。綠茶之所以流行,一部分原因是湧現出了大量EGCG可幫助減肥、預防癌症的研究,但這些證據大多來自實驗室研究、動物實驗或大型人群研究,這些研究都不是十分嚴格,研究人員也沒有排除其他對健康有益的行為。

在美國,綠茶是僅次於紅茶的最流行的茶葉品種,兩者的原材料是同一種茶樹的葉子。EGCG隸屬於一種叫兒茶素的抗氧化劑,在水果、蔬菜、紅酒和可可豆中也同樣存在。

該項新研究分幾個步驟實施。在第一階段,研究人員對四個市售品牌瓶裝綠茶飲料進行檢測。一種是思樂寶低卡綠茶(Diet Snapple Green Tea),它幾乎完全不含EGCG。另一種瓶裝飲料是誠實茶(Honest Tea)出品的蜂蜜綠茶,這個牌子聲稱含有190毫克兒茶素,但研究表明,它所含有的兒茶素僅為上述數字的60%。這種飲料還含有70毫克咖啡因,達到了一杯普通咖啡所含咖啡因的三分之二;另外有18克糖,是一聽雪碧(Sprite)含糖量的一半。

研究第二階段是測試自然形態的綠茶——Teavana公司銷售的綠茶茶葉和諸如百傑樂和立頓公司出品的袋泡茶。Teavana的日式玉露茶(Gyokuro)含有大量抗氧化劑,一份大概一茶匙的茶葉含有約250毫克兒茶素,其中三分之一為EGCG。它還含86毫克咖啡因,只比一杯普通咖啡含量略低。

立頓和百傑樂的綠茶茶包含有的抗氧化劑較之Teavana的綠茶要少些,咖啡因微乎其微,但Teavana建議的沖泡量很大,而且它家的茶葉要貴的多,這就導致每份茶的價格更加昂貴。研究計算髮現,攝取200毫克EGCG,如果是喝袋泡茶,費用從27美分到60美分不等,而喝Teavana的茶葉,價格則是2.18美元。

不過,這項試驗最驚人的階段,是對綠茶茶葉中的鉛含量進行檢測。立頓和百傑樂的每個茶包里含有的鉛為1.25到2.5微克。而Teavana的綠茶茶葉中所含有的鉛則少到無法測量。

「在多種植物產品中均可發現鉛,因為它采自土壤,」ConsumerLab.com的總裁托德·庫珀曼(Tod Cooperman)博士說,「現在已知相比其他植物,綠茶茶樹可從環境中吸收更高份量的鉛,此外鉛還可積聚在茶葉的葉片表面上。」

庫珀曼博士說,含鉛的茶葉可能原產自中國,已有多項研究發現,工業污染導致中國部分地區出產的茶葉積蓄了大量鉛。而Teavana公司的茶葉是由日本進口,污染問題相對不嚴重。此外,脫咖啡因的工序也有助於除鉛。

不過,研究發現茶葉中所含的鉛並不會對健康帶來實實在在的威脅。庫珀曼解釋說,他們對泡好的綠茶茶湯進行了測試,發現其中即使有重金屬,含量也微乎其微。

「大部分鉛都存留在茶葉上,」他說,「假如你喝的是袋泡茶,茶包可以通過將茶葉包裹在袋子里,十分有效地濾除大部分鉛。所以只要你不嚼茶葉,就不會有問題。」

物理學與自由

王丹

回顧中國過去幾十年政治發展的歷史,會發現一個很耐人尋味的現象,那就是:很多物理學專業的人,最終都走上了與中共極權專制進行鬥爭的道路。或者可以這樣表述:相對於其他自然科學領域而言,物理專業的學生反抗專制統治的人的比例更高一些。這個現象,在我的母校──北京大學──表現得更為突出。

1957年中國的「反右」運動中,北京大學最出名的「右派」學生譚天榮是物理系的;1956年從北大物理系畢業的一百人中有三分之一強是右派分子。1989年學生運動被鎮壓之後,當局發布的對學運領袖的通緝令上,排名在柴玲之前的劉剛,是北大物理系畢業的;另外一名上榜的北大學生王有才,也是物理系的;而在80年代被稱為「青年導師」,並因此而被當局指為學生運動幕後操縱者的方勵之教授,也出身北大物理系。

這是偶然的嗎?為什麼學物理的人天生反骨的比較多?方勵之老師在他的自傳(《方勵之自傳》,李淑嫻編,天下文化,2013)中談到過這個有趣的問題。

在回顧自己大學時期選擇了物理學專業的時候,方勵之指出,「物理學絕不只是幾個無情的公式,它所包含的精神和哲理是那樣的強烈地關聯著人生和社會,以致有人懼怕它,有人愛它,有人為它而受難。也許可以說,它是一個新的智慧之果,凡是吃過它的人,會更聰明,但是也更痛苦。」(P.144)為什麼會如此呢?因為「物理學所必需的精神之一,是懷疑。」(P.144)

懷疑,正是一切科學的基礎,更是物理學向前發展的基本精神。從伽利略、牛頓,再到愛因斯坦,物理學取得的一切進步,無不是建立在對權威和既成事實的懷疑和獨立思考之上的。而極權統治,正是要求被統治者毫無懷疑地接受當局宣布的一切,並對這些不經過任何驗證的東西稱之為真理,這當然是與科學精神相衝突的。正如方勵之所說:「在物理系,最反革命的課,莫過於物理本身了。只要學懂了物理,就不可能再愚昧地認為,馬克思列寧主義有權成為君臨一切之上的指導者。」(P.160)

除了「懷疑」這個基本的思想訓練之外,物理學之所以具有反叛性,按照方勵之的觀點看,還來自於「美」這個因素。當我還是大學生的時候,曾經邀請方老師來北大演講,當時他自己定的題目,就是「物理學與美」。他在演講中說,一個物理學定律,如果不是美的,就不是對的。尤其是天體物理學,研究那些璀璨的星空,本身就是研究美是如何形成的,而這樣的研究在我看來,也是一種審美的享受。這樣的美,來自於自由,來自於不受任何條條框框的約束,因此天生地,就會與任何限制相抵觸。

方勵之老師曾經對我說過,物理學發展到盡頭,就是哲學。我不是物理學專業的,但是我也懂這個道理:當我們對外在的物質世界進行深入的探索的時候,我們會面對很多困惑,很多無從下手之處,這時候,支撐我們的熱情的,就必定來自於更深的反觀內心的思考。物理學,就是這樣與政治反抗連接在一起的。正因為如此,我們就可以理解康德那句名言了:「有兩樣東西,我思索得愈多,時間愈久,愈感到震撼與敬畏,那就是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則。」

大稻埕味道

焦桐

紅糟燒肉
順著涼州街往西,過延平北路三段,忽覺空間感一變,彷彿時間的步調緩慢了,彷彿步入泛黃的老照片裡:人力車,單車,滿街茶行招牌,推置路旁待運送的茶箱。延平北路及其以西這區塊就是大稻埕,又稱稻江、稻埕,日據時代叫太平町,一直聚集著許多美味小吃。

當時日本人描述太平町:「房屋是類似歐風的磚造建築,而且整排都是兩層或三層樓高富麗堂皇的建築,有稱之為『亭仔腳』的騎樓供行人用及做為遮陽防雨的獨特建築構造,誇張的色彩,和城內的風格不同,洋溢著異國風情。正因為是本島重要輸出品,米、茶的交易地,所以商業活動繁盛。」永樂國小教室至今仍保存著拱門式走廊。

右轉安西街,排隊的人龍比「賣麵炎仔」招牌還醒目。隊伍緩慢前進,終於輪到我在門口點餐了:一碗摵仔麵,一碗雞油飯,一盤紅糟燒肉,一盤白斬雞,一盤鯊魚煙。好像有點過量,然則等候了這麼久,應該不過分。

讓讓,讓讓。狹窄的通道上點餐,隨時得閃避用大鐵盤捧著紅糟燒肉的店員。讓讓。吆喝聲,剁肉聲,吃麵聲不絕於耳,年輕的店東不停地剁雞切肉,那雙機械般快速規律的手似乎不曾稍歇。

賣麵炎仔是安西街最動人的風景,尤以紅糟燒肉最獲我心,那肉醃漬薄糟,經兩次油炸,先炸熟再炸酥,有效封鎖肉汁,色澤紅潤,酥爽,鮮嫩,彈牙,鹹甜調和得宜,表現脂香和酒糟香,為它排隊,值得,值得。我一頓飯剛結束,紅糟燒肉又從廚房搬運了出來;店外排隊的人龍更長了,繼續緩慢移動。

紅糟乃米酒、紅麴、糯米發酵而成,色香味比白糟、黃糟傑出,適合入菜,常用來醃製豬肉、雞肉、鴨肉、鰻魚、螺片,也可做紅糟飯,乃福州菜系的基本符碼。福州的紅糟肉都泡在縴汁中,性質屬紅糟扣肉。我在福州「聚春園」、「安泰樓」品嘗的紅糟肉都帶厚汁,夾在光餅中吃,類似肉夾饃辦法。台灣的福州菜館所製亦同,如「福州新利菜館」的紅糟三層肉未油炸,帶著濃厚的縴汁,總是夾餅食用。

這種福州血統,已融進了台灣的鄉土文化。台灣的紅糟肉採油炸工序,很多人又叫它「燒肉」,其實兩者略有差異,紅糟肉是豬肉醃紅糟、醬油、蒜頭、薑,入味後再裹地瓜粉油炸;燒肉的醃料則少了紅糟,如員林「謝家米糕」所製。兩者皆適宜配飯佐酒。

紅糟從福州到台灣,以客家人最善利用,所製也較接近福州原貌。客家人過年時祭拜神明和祖先,必多備許多雞鴨豬肉,在冰箱尚未出現的時代,用鹽巴醃製保存;為了風味更佳,就另以紅糟醃漬。他們喚紅糟肉「糟嫲肉」,又異於台灣閩南族群的紅糟燒肉。醃糟嫲肉必用熟肉,不可用生肉;先敷鹽,至放進紅糟中醃漬一星期。食用前再蒸一下即可。製作紅糟多在農曆12月下旬,除夕之後用來醃拜好的肉,是客家人的傳統年菜。

紅糟燒肉是台灣人的家常菜,辦桌時常有的冷盤;也多見於麵攤、小吃店,美味者不少,諸如新竹城隍廟旁「西市米粉湯」,台北「金蓬萊遵古台菜」、「古都食堂」、「阿婆麵店」、「劉美麗」等等。劉美麗深富創意,依部位提供六種紅糟燒肉,如豬頸肉、前腿肉、五花肉,肉汁飽滿;其中有一種店家喚「小不點」者,球狀,乃豬臀部位包覆在脂肪內的小塊肉球,彈性肉質都非常迷人。

傳統紅糟是紅麴菌、糯米共同發酵產生的糟粕,具濃厚酒香,味道甘醇,成色是自然的紅色。優質紅糟有油脂,味道油潤甘香;劣質紅糟則帶著化學味。紅麴菌能降低膽固醇、促進血液循環、降血糖、降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還可以潤腸溫胃。《本草綱目》載紅麴主治:「消食活血、健脾燥胃」,用紅糟烹調帶著養生意義。

一些紅糟,就改變了肉品的內涵和外貌,像施了胭脂的美人,很難不被吸引。紅糟燒肉的基本功是外酥內嫩,肉鮮甜;粗獷的外表,細膩的內在;有一些江湖俠義的性格,又透露裡面溫柔多情的氣質。

排骨湯
接到珊的電話,努力壓抑焦急的語氣:媽媽彎腰拿CD,聽到一聲好像骨頭斷裂聲,骨轉移的腰脊處劇痛,要你立刻回家帶她去和信醫院急診。在醫院做過各種檢驗,量血壓,測脈搏,照X光,醫師判斷應該沒事,骨頭結構看起來還完整,可以回家休息。一年來,我們對和信醫院很熟悉了,醫師、護士都親切細心;遺憾還是沒有差堪入口的食物。

已經中午了,中餐吃什麼呢?順路就去大稻埕吃路邊攤好不好?保安街四十九巷是美食巷,聚集了許多精采的小吃攤,豬腳湯,毛蟹,鹹粥,蚵仔煎,鼎邊趖,滷肉飯,排骨湯……我下課常駕車來這裡吃飯配高麗菜、福菜,和排骨湯,疲憊的心神忽然得到鼓舞,飽足。

慈聖宮,大家習慣喚媽祖宮,宮前即是四十九巷,美食高度密集的小巷,廟埕上,攤商各自擺了一排又一排的桌椅。其中兩攤在賣排骨湯,兩攤的食物種類、味道、價錢幾乎一模一樣;原來是親戚關係。他們都選用豬肋排煮湯,只加白蘿蔔煮,湯色清澈甘醇,肋排肉剪成小塊,鮮腴,彈牙,軟嫩度掌控得極其準確,蘸辣椒醬油吃,一口一塊。

她說好吃,好吃。要餵飽長期化療的老婆並不容易,感謝排骨湯。天氣愈來愈冷。我們坐在廟前廣場吃中餐,廟埕左右有巨大榕樹,陽光從葉隙撒下,光與影投射在旁邊古老的紅磚屋,投射在家人的臉上,投射在廟埕上,許多麻雀跳來跳去啄食。

我們一邊吃飯,喝排骨湯,感恩地,一邊覺得有媽祖在保庇。

台灣冬天盛產白蘿蔔,用來煮排骨湯真高尚。白蘿蔔的別名有十幾種,如「菜頭」、「萊菔」,我最喜歡的是「心裡美」。我覺得白蘿蔔真美,一直鼓勵她多吃,特別是生食。為柔和它強烈的生嗆味,我通常拌以大蒜、辣椒和醬油。白蘿蔔帶著祝福的任務,向來有「土人參」、「十月蘿蔔小人參」之稱,它含有芥子油及助消化作用的澱粉酶、木質素,其中木質素被胃腸道吸收後還可激發巨噬細胞的活力,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所含的多種酶,又能消除致癌物質,抑制腫瘤細胞增生,有抗癌的作用。

蘿蔔排骨湯似乎很普通,湯色不厚不重,俗諺「蘿蔔上市、醫生沒事」、「蘿蔔青菜保平安」,多麼希望我身邊的人都能安康欣喜。

客家人尤愛白蘿蔔,酬神宴客時有「四炆四炒」八道經典菜色,其中「排骨炆菜頭」即是排骨熬煮出骨髓風味,再加入白蘿蔔塊一起炆,蘿蔔吸飽肉汁,甘腴的排骨湯又透露清芳。

萬華祖師廟旁「原汁排骨大王」強調用高山品種白蘿蔔,鮮甜,綿密;此店和梧州街排骨湯,都選用大塊排骨長時間熬煮,湯色較沉,湯味濃郁,筷子輕觸即骨肉分離。

有人為求煮得快速,白蘿蔔切片,先以冷凍法凍軟再煮。然則凡事都要那麼快速嗎?和排骨一起緩慢共浴的白蘿蔔,滋味豈是凍軟凍爛者可比?我切蘿蔔不喜片狀,例以刀後端輕斫,順勢向旁邊推開,成不規則塊狀,先斫去生嗆味,再入鍋熬煮。排骨亦須先汆燙掉血腥才入鍋。要之,水須一次加足,不可中途添水。此外,跟大部分湯品一樣,起鍋前才放鹽。

有人自作聰明,白蘿蔔之外添加胡蘿蔔,以為紅白相襯較美麗。殊不知兩種蘿蔔像怨偶,不宜一起燉煮,否則會減損營養價值。因為胡蘿蔔含有一種分解酶,會破壞白蘿蔔高質量的維生素C。

白蘿蔔排骨湯的性格相當淳樸、簡單,缺乏自信的廚師掌勺總唯恐材料、調料不夠多,矯揉造作地在蘿蔔排骨湯中添加多種配料如香菜、玉米、山藥、冬菜,像一首意象亂竄的詩,看起來華麗絢爛,卻沒頭沒腦,未能顯現一個總體效果。尤有甚者,獃廚煮排骨湯竟胡亂摻入八角、紅棗、枸杞、香菇。

像文學創作,平庸者出手常意多亂文。李漁「立主腦」之說很能幫助我們理解白蘿蔔排骨湯的美學特徵:「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腦;主腦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傳奇亦然,一本戲中,有無數人名,究竟俱屬陪賓;原其初心,止為一人而設。即此一人之身,自始至終,離合悲歡,中具無限情由,無窮關目,究竟俱屬衍文;原其初心,止為一事而設。此一人一事,即做傳奇之主腦也。」年輕的文學選手若不識割捨,剪裁,徒令枝葉蕪蔓。

一碗白蘿蔔排骨湯,主腦是排骨;而排骨欲成就好湯,只為白蘿蔔而獻身,其餘都是枝節,都是為了這一碗湯的清芬而衍生。青蔥之鮮甜,老薑之緩解生辛,芹菜之提味,在在為了排骨和白蘿蔔的結合而努力,為他們能共築溫暖人心的好湯而鋪陳。待排骨湯完成,薑、蔥之屬皆可盡棄,只有白蘿蔔孤星伴月般,清清白白呈現。



















王孟婷


圓仔花毋知醜

陳杉榮

立法院又要開臨時會了!是要彈劾馬英九總統?還是向中國宣戰?聽說都不是,而是朝野立委和稀泥,不想在法定會期審議重大法案。

馬英九執政後,有識之士曾經大聲疾呼,希望喚醒國民黨立委的「中樞神經」;沒想到,黨國立委的中樞神經不但沒被喚醒,幾年下來連脊椎都歪了。他們不想也不敢監督政府,只想獲得馬主席關愛的眼神,看看能否轉換跑道,近身當佞臣也好,苟且任高官也罷,能夠衣錦還鄉,榮耀祭祖,輿論和公評任憑他吧!

黨國立委不監督政府,這些工作全部交給在野黨,不管在野立委積不積極,黨國又動用親近媒體全力監督在野黨,形成了惡性循環。

國會屢遭黨國作弄,「常會虛級化」,立委退化成了萬年國會的「表決部隊」,重量級立委一個也沒有;「臨會常態化」,黨國交辦事項爭相奔走,臨時會使命必達。

政府缺乏有力監督,國無可用之大臣。姑且不論各項經濟數據經年累月被馬政府的無能自己打趴,近日菲律賓射殺我漁民事件,受害的台灣本應理直氣壯,要求菲國還我公道;但交手之下卻發現,外交休兵之下,台灣已無談判人才,連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都不如;區區菲國白手套外交官培瑞斯的體面表現,都贏台灣官員多多

圓仔花毋知醜」,這樣的政府,還奢想和中國互設辦事處;這樣的陣容,和虎狼之輩的中國統戰部門交手,不是叫中國「勝之不武」嗎?難道不怕笑掉北京政府的大牙嗎?

監督施政無方的政府,是國會的責任;否決不當的重大政策,是立委的義務。但立委要教訓政府之前,必須先自強,若能在法定會期內有效率的就各項政策、預算和法案做出決議,迫使政府改弦易轍,又何必頻頻召開臨時會!

(作者資深新聞工作者)

No more Everest, says oldest to climb highest peak 不再攻聖母峰了,登上峰頂的最年長者說

The oldest person to climb Mount Everest said Sunday that he won’t make any further attempts to scale the world’s highest peak _ even though his new record may soon be in jeopardy.

攀登聖母峰最年長者週日說,他不會做任何進一步攀登世界最高峰頂的嘗試—即使他的新紀錄或許很快就岌岌可危。

"I think three times is enough,"Yuichiro Miura, who reached the top of Everest at the age of 80 last week, told reporters. "At this point I could not think of anything but rest."

「我認為,攻頂3次夠了,」上週以80歲高齡登上聖母峰頂的三浦雄一郎告訴記者。「此時我只想休息。」

Meanwhile, Miura’s 81-year-old rival, Nepalese climber Min Bahadur Sherchan, was at Everest’s base camp preparing to attempt to regain his title as the oldest to conquer the mountain. Sherchan held the record for five years until Miura snatched the title.

與此同時,三浦81歲的對手、尼泊爾登山家舍川在聖母峰基地營,準備嘗試收復他征服世界第一峰最年長者的頭銜。舍川維持該紀錄5年,直到三浦奪走這項榮銜。

"I wish him best of luck, " Miura said in Japanese, with his son Gota, 43, who reached the top of Everest with his father last week, serving as his interpreter.

「我希望他鴻運當頭,」三浦以日文說,他43歲的兒子豪太擔任他的翻譯員;豪太上週與父親登上聖母峰頂。

Miura, however, insisted that Sherchan back up any claim of scaling Everest’s peak with clear photographs of the climber showing his face at the summit.

不過,三浦堅持舍川必須以他在峰頂時,臉部清晰的照片證實他登頂成功的宣稱。

Miura had climbed Everest in May 2008 at age 75, but Sherchan did the same a day earlier at 76.

2008年5月,三浦以75歲高齡攀登聖母峰,但舍川提早一天,以76歲之齡完成這項壯舉。

Miura underwent heart surgery in January for an irregular heartbeat, or arrhythmia, his fourth heart operation since 2007. He also broke his pelvis and left thigh bone in a 2009 skiing accident.(AP)

三浦1月間因心律不整動心臟手術,這是他自2007年以來第4次心臟手術。他也因2009年的一場滑雪意外摔斷骨盆與左大腿骨。(美聯社)

新聞辭典

(in)jeopardy︰名詞,危險、危難。例句︰His daughter’s life is in jeopardy.(他女兒的性命垂危。)

at this point︰慣用語,此時。例句︰The patient is doing nicely at this point.(病患此時的狀況不錯。)

undergo︰動詞,經歷、遭遇。例句︰His opinions on death penalty underwent a change.(他對死刑的看法有所轉變。)

5/28/2013

一日禪:心靈淡然 人生更有滋味

你的心靈必須要有一份淡然。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往空中雲卷雲舒。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渡寒潭,雁去而潭不存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唯有看淡所有,才能讓你心靈安靜下來,才能細細品味人生的萬千滋味。

供應衝擊與中國、日本

日本經濟新聞
竹中平藏

近年來,全球一直頻繁發生經濟危機,而且是全球規模的危機。1997年爆發亞洲金融危機,韓國、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均遭受沉重打擊。2000年代初期IT泡沫崩潰,以美國經濟為中心,全球均遭受重創。而從這一打擊中復甦不久,美國的次貸危機浮出水面,2008年9月,「雷曼危機」襲擊全球。近年來,歐元區的財政金融危機明顯拖了全球經濟的後腿。有分析指出,這些危機的原因在於由於經濟全球化和IT革命所象徵的技術革新,經濟社會的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

但仔細思考可以發現,全球化和數字革命等現象本來應該帶來經濟在整體上實現發展的機遇。也就是說這些因素並非馬上帶來經濟危機。作為將經濟變化和危機聯絡起來的主要因素,必須提到積極的「供應衝擊」和泡沫經濟這些概念。

「供應衝擊」這一表述成為具有實際意義的現實經濟理論,是在1973年發生第一次石油危機時。作為解釋這一史無前例的事態的理論,當時哈佛大學教授傑弗裏•薩克斯(Jeffrey Sachs)等人提出的「供應衝擊分析」理論受到關注。這一理論利用了「要素價格邊界」概念,認為由於石油這一要素的價格出現上升,價格邊界發生改變,進而導致供給能力下降。而在這個過程中起作用的機制是,如果企業採取收益最大化行動,價格的上升將促使生產要素投入減少,結果生產將減少。這種現象作為負面「供應衝擊」受到廣泛關注。上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就是負面供應衝擊的典型。

我們發現全球化和數字革命正是與石油危機相反的供應衝擊、即「積極供應衝擊」。此外,人口增加這一因素也可納入這一范疇。

可以說,日本面對負面供應衝擊進行了最為勇敢的挑戰,並成功取勝。通過實施徹底的節能投資,將國民生活方式轉變為節能型(例如相比汽車更加重視鐵路等)。此外,簡化夏裝等正在迅速普及。

與此相對,中國可以說是正在最大限度發揮積極供應衝擊效應的國家。中國一直積極利用龐大人口規模保持快速增長。此外,在全球化浪潮中,還積極引進外國資本,同時擴大對全球市場的出口,從而確立了高增長機制。

中日在應對供應衝擊方面擁有值得相互學習的地方。負面衝擊今後仍會發生。例如中東局勢變化導致的能源價格上漲以及亞洲少子化帶來的人口減少壓力等。另一方面,技術革新等積極衝擊依在推進,而美國頁岩氣革命也蘊藏著帶來新的積極衝擊的可能性。

在克服負面衝擊、有效利用積極衝擊這一點上,中日合作的空間非常巨大。

竹中平藏 簡歷:1973年進入日本開發銀行,歷任大阪大學副教授、慶應義塾大學教授等,2001起進入日本內閣,曾任經濟財政及IT擔當相,2002年擔任經濟財政及金融相。2004年當選參議員。先後擔任經濟財政及郵政民營化擔當相、總務及郵政民營化擔當相、慶應義塾大學教授兼全球安全研究所所長。2009年任保聖那(Pasona)集團董事長。

Haven't slept a wink 徹夜未眠

睡眠品質和治理品質 互為因果

南方朔

自然界有日有夜,人生則有清醒與睡眠,那是自然與人生之道理,清醒時就要絕對清醒,睡眠時則要沉沉入睡,醒與睡之間,必須絕對清楚,不容混淆。

但人卻是一種奇怪的動物,人有太多非自然的個人慾望,它破壞了自然的醒睡之道,那就是半睡半醒、昏昏欲睡、打瞌睡、渾渾噩噩的狀態。英文字裡有個通俗字Doze、有個文雅字Slumber,它就有打盹、打瞌睡、昏昏沉沉、渾渾噩噩等多重涵意。英國人在字辭形成的過程中,對睡與醒之道非常的講究,英國人從來不會在文字上去美化打瞌睡這種昏昏沉沉的狀態。

英國的文學宗師莎士比亞是個對睡與醒之道非常講究、也寫得非常細膩的大師。例如在他的悲劇《馬克白》裡,馬克白是個戰功彪炳的大將,後來權力慾望高漲,竟然弒君篡位。當他有了非份的慾望,他就再也睡不安穩,於是莎士比亞遂寫道:「馬克白自己謀殺了睡眠。」莎士比亞說,睡眠是療癒人類心靈的油膏,當馬克白謀殺了睡眠,他就只好渾渾噩噩像白痴一樣被最壞的命運拖著走;謀殺了睡眠,等於是謀殺了清明的理智!

莎士比亞在許多劇本裡,都對醒睡問題做了深刻的討論,以他的歷史劇《亨利四世》討論得最多也最深刻。亨利四世是一三九九至一四一三年間的英王。他原是蘭卡斯特公爵,後來與英王理察二世敵對,於是夥同其他封建貴族,以宮廷政變的方式廢掉國王,將國王抓進倫敦塔監獄,最後凌虐致死,亨利四世篡位為王。由於他的王位得來不正,所以他的任內叛變不斷,莎士比亞說「這個戴了皇冠的頭顱睡不安穩」,除了罪惡帶來的不安全感使他睡不安穩外,亨利四世還有癲癇、梅毒、溼疹、嚴重的痛風,這些身體的疾病更惡化了他的生活品質和思想行動,所以他的國政搞得亂七八糟。睡眠品質和治理品質是互為因果的,如果不是反叛的勢力無法團結,他的政權早就被推翻了。在《亨利四世》裡,亨利四世對老百姓都能安穩的在陋室中睡眠,而他在高貴的臥榻上卻輾轉反側、不能入睡憤怒萬分。他後來認為他的罪惡必將使國家潰爛而亡,但他的笨兒子亨利五世命好,敗亡並未發生;但他的篡位弒君,一生無法安穩入睡,國政也亂七八糟,終究是事實。

因此,莎士比亞有一套生命的價值觀,人活著就要自然節制,不做惡事,不要有非份之想,做得正,睡得才會穩,私事公事國事才會井然有序,不致於像亨利四世那樣,全都亂成了一團。莎士比亞的這種睡與醒之道,後來影響到了現代。例如浪漫啟蒙時代的大詩人華滋華斯主張崇尚自然、追隨自然循環的道理,他有一首〈無眠詠〉,詩中就說,無眠會使人失去清晨的瑰寶和對生命的啟示。

而更重要的乃是西方從十九世紀後出現了一句名言:「死亡和睡覺是一對兄弟」。這句名言的典故出處是浪漫大詩人雪萊的詩句。雪萊和他的元配產下長女伊安瑟後,雪萊愛之甚深,寫了一首詩給女兒。其中有段句子說,打瞌睡會偷走人們的知覺,使人從白天一直麻痺到晚上。因此看著愛女幸福的打著瞌睡,他希望愛女醒來,去抓住生命快樂的節奏。「死亡和睡覺是一對兄弟」,其中所說的睡覺,雪萊指的其實就是打瞌睡。打瞌睡會使人麻木無感,會使人渾渾噩噩的只知道過日子。雪萊的名言真義是「死亡和打瞌睡是一對兄弟」!

對於打瞌睡,近代人講得最深刻的是葡萄牙文豪佩索亞(Fernando Pessoa),他在《憂愁書》裡說道─「某些感覺在打瞌睡,它塞住了我們的心,它像一陣霧,使得我們不會想、不會動,使我們無法成為清楚而單純的存在。就像是我們沒有入睡,但某種非夢之夢卻縈繞徘徊在我們身側,我們感官的表面已停滯,新的一天溫暖的太陽也刺激不動這種麻痺!」

(作者為文化評論者)

從最新數據看台灣經濟發展困境

工商時報

經濟學家凱因斯曾說:「一個貧窮的社會,由於生產物資的絕大部分用於消費,只要小量的投資就足以提供充份就業;但一個富裕的社會,若要充份就業,就必須創造更多的投資機會。」

這句話道出台灣當前的困境,台灣如今經濟萎靡不振的根本原因,正是由於投資不足。這裡所謂的投資不是股市、房市的投資,而是實際的固定資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從日前行政院主計總處召開國民所得評審會後所發布的GDP統計資料,充份證明國內投資嚴重不足。

近來有許多人為台灣首季經濟不如預期扼腕,從而要求政府採行振興經濟方案,江內閣日前順應各方期待,正規劃一些提振消費的措施。然而我們認為,今天台灣經濟的根本問題並不在這些枝枝節節,而是在民間投資長期的疲弱;民間投資疲弱,全職的就業機會即不可能成長,薪資也不可能提高。如此一來,消費又豈能恢復昔日榮景?經濟又豈會有好的表現?

也許有人會說:「依主計總處的預測,今年的民間投資將達2.8兆元的歷史新高,年增率也有7.2%,這個表現不差吧!」事實上,在正常的情況下,民間投資本來就是一個遞增的數列,每一年都該比前一年來得高。創歷史新高並非新聞,重點在於台灣民間投資過去五年有四年呈負成長,投資動能之不足,不言可喻。再說,所謂今年會創歷史新高,這只是預測,還未實現;即使實現,這個投資規模也是不足的。

以民間投資占GNP而言,台灣這項比率在去年降至14.9%,前年15.4%,非但不及金融海嘯前的17%~18%,也遠遠不如韓國24%左右的水準。雖然韓國今年首季經濟成長率比台灣更差,但從其民間投資率長期處於高水準看來,這個國家是有朝氣的,民間是有信心的,短期景氣不振並不足以為憂。而十年來其經濟實力的快速崛起,所得的快速提升也證明了這一點。

台灣的投資動能不足,主管部門可能又會想到如何法規鬆綁、設立單一窗口、吸引外資來台以創造「大投資」。事實上這些辦法過去十年已全數用過,該開的招商大會沒少開過,該開的法規鬆綁會議年年開,但投資意願依然無法提升。深究其原因,在於政府只尋求投資數據的表象,而不究其內涵。以這種思維來施政,所謂提振民間投資,當然就是希望民間多蓋些晶圓廠、面板廠,因為晶圓、面板的投資金額極為可觀,只要一投入就會讓當年的民間投資大幅成長。決策當局如果只看民間投資這單一數據,就會以為投資動能回升,事實上其餘產業的投資仍然乏力,

執政當局對民間投資的思維,長期以來一直侷限在製造業,甚至只在製造業中「重大投資」打轉,這樣的思維就注定了今天台灣經濟的動能不足。譬如說,我們近四年來一直想發展觀光服務業,外來的觀光客也快速成長,但是我們的服務業投資嚴重不足,卻鮮少有人注意。國內住宿餐飲業的投資占其生產毛額的比重,於民國97~100年依序是12.9%、11.1%、12.5%、11.7%。被政府列為重點發展的產業,這樣的投資能量明顯不足,如何吸引更多的觀光客?

既然要吸引觀光客,商業的投資也很重要。而商業中最重要的批發零售業近年投資情況如何?其實和住宿餐飲業差不多,投資雖逐年略有增加,但是占這個行業的生產毛額四年間的比重依序是9.3%、9.8%、9.9%、9.7%,與政府要發展觀光業的企圖心,全然不相稱。

另和發展觀光也密切相關的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這四年來的投資為137億元、142億元、129億元、132億元,占其生產額的比重依序為12.3%、12.1%、10.4%、10.1%,非僅投資未見成長,占生產毛額的比率還下滑。如此投資規模與政府宣示發展觀光產業,實在很難聯想在一起。

政府施政必須有遠見,依此遠見必須採取相稱的策略,否則遠見也只是口號,至終必將失敗。看到今年經濟的表現,許多人感到意外,但大家若能平心靜氣了解台灣經濟的實況,應該不會太意外。

遺憾的是,如今政府的施政還一直落在「振興經濟」、「提振消費」的老框架裡,大家還在為台灣要不要師法安倍經濟學讓匯率大幅貶值爭執不休。至於真正攸關台灣經濟前途的投資不振,特別是服務業投資長期不足的問題,卻少有人聞問。試想,服務業占GDP近7成,其所創造的就業人數占總就業近6成,政府所提供的關注與投入的資源相稱嗎?我們認為,當務之急不在振興經濟、刺激消費,而是徹底解決投資不足的問題,特別是應全力提振服務業的投資。

如今台灣經濟成長低迷,我們尚可以全球景氣復甦動能不足加以解釋。但以民間投資動能如此疲弱,服務業投資長期如此不足研判,台灣已然面臨成長的極限,來日即或全球景氣回升,只怕台灣也很難再恢復昔日成長的水準。我們期盼決策當局深思,並儘速調整施政方向。

來一場徹底的結構性改革

馬政府上任以來,屢屢破功的經濟牛皮秀,果然又再上演一次。行政院主計總處日前將今年經濟成長率由原先預測的三.五九%下修至二.四%,正式宣告「保三」夢碎。對照起去年由信誓旦旦掛保證的「保四」,一路連九次下修,最後勉強「保一」,馬政府不思檢討反省,今年竟重施故技,年初宣布GDP三.五九%的高標,經建會主委管中閔甚至高唱「黃金交叉」(即GDP四%以上,失業率四%以下),想不到言猶在耳,第一季經濟成長率預估值立刻腰斬,而全年則保三無望

「笨蛋,問題在經濟!」這句話用來形容馬總統的表現,實在很傳神。馬總統被英國經濟學人冠上「bumbler」的稱號,名聞遐邇,舉世皆知;而經濟是馬英九施政最弱的一環,也是現階段台灣發展最大的困境,因此「笨蛋,問題在經濟!」既清楚描繪當前台灣執政者的無能,亦反映問題癥結所在。不過,馬總統自我感覺良好,常常推卸責任,聲望低怪人民抗拒改革;經濟搞不好,則怪罪前朝留下爛攤子。

其實,陳前總統的功過姑且不論,但二○○八年第二季政權交出時,經濟成長率是五.六六%,馬英九執政至今平均經濟成長率二.六八%,顯然台灣經濟是在其執政後走下坡,這是無庸置疑的事實。然而,馬英九最近受訪卻仍宣稱未放棄「六三三」,依舊在努力之中,但以其就任至今每年平均不及三%的經濟成長率,難道未來三年平均能超過九%,否則怎會有六%?顯然,這又是馬政府說謊不臉紅,一路騙到底的惡劣作風

我們一再指出馬政府施政最大的錯誤在於向中國傾斜,以為中國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萬靈丹。誠然,中國曾以世界工廠的角色,成為許多跨國企業的生產基地,但近年來新興市場、邊境市場崛起,許多先進國家紛紛把生產基地轉移,例如智慧型手機市佔率全球第一的三星,生產重心已遷到越南,績效超越以中國製造為主的蘋果。最近因為中國投資環境惡化,「遠離中國」已蔚為潮流,全世界的製造業,正慢慢移往東南亞湄公河流域。三星正是掌握這股風潮的成功者

反觀台灣的製造業,幾乎是在逆勢而為;別人是在出走中國,我們則在擁抱中國。更嚴重的是,我國多數產業缺乏品牌與創新,無法開發高附加價值的區塊,只能困守組裝代工的堡壘,因此導致兩大問題︰一是,代工的利潤日趨微薄,但中國的生產成本卻快速暴增,基本上將中國當成生產基地已不具經濟效益。其二,出口外銷的海外生產比逾半,意味出口再好,對解決本國之失業與提升薪資水準,恐皆難有助益。而失業率降不下來、薪資升不上去的國家,民眾為了未來生計打算,根本不敢有多餘消費,如此內需必然不振,國內生產毛額如何能有成長?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擬以「三支箭」振興日本經濟︰第一箭是貨幣政策;第二箭是財政政策;第三箭是結構性改革。第一箭、第二箭是過去應付經濟蕭條的傳統藥方,有救急的效果,像是打強心針把病人救醒,卻無法治癒惡疾;而歐美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固然確保了金融市場流動性,卻無法帶動實體經濟的復甦,確實需要進行結構性改革,才能打通任督二脈,脫胎換骨,恢復勇健的體質。因此,安倍前二箭目前固然成效顯著,但能否讓日本經濟回春,第三箭才是最重要的關鍵。

振興台灣經濟,同樣必須在政策與產業上,來一場徹底的結構性改革。然而,推動結構改革,必須具有遠見與執行力,否則再好的藍圖也只是空談。檢視馬政府執政五年多以來,不是沒有建設藍圖,卻往往光說不練,例如桃園航空城建設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完成?在馬政府任內恐怕是見不到了。而公共工程,不僅速度比人家慢,品質不堪聞問,貪瀆弊端更屢見不鮮。其實,馬英九任期剩下三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如果不想當歷史罪人,此時奮起仍來得及,若把握最後三年推動經濟的結構性改革,或許會讓他的歷史定位重新得到正面評價。

如何使管制科學不失靈

翁裕峰

美國科技與社會學者Jasanoff定義管制科學,是指不同產業中驅動管制政策的科學基礎與原則,包括行政、立法以及司法。值得省思的問題是:行政管制部門如何降低化工原料變成食品添加劑這種爭議?化工原料顧名思義,是指「應用於化學工業中的原料,用來生產化工產品」;而食品添加劑是指加入食品以保持味道、或促進口感與外表成色的天然或人造物質。
從塑化劑到化(學)製澱粉風波不斷,其背後似有許多共有的管制科學軌跡。
第一,積極檢驗。前者是衛生署研究員查緝偽藥過程,透過薄層分析(TLC)與氣相層析方式,對於不正常波峰緊追而確認查察的益生菌產品含有添加的塑化劑;後者是消基會檢驗市售米粉不含米,並引發廠商關注商品貨源之添加原料清單,最後經科學檢驗機構證實原料來源有問題(不適人體的順丁烯二酸)。

化工廠商惡意銷售

第二,發布消息的時間差:塑化劑從檢驗出來到查獲來源公司後公開資訊給社會大眾,共花了1個半月;毒化製澱粉從接獲通報到查到廠商,共花了約1個月,公開資訊給社會大眾則又再加約1個月。時間差都出現在追溯發貨廠商。

第三,二手化工業者將工業化工原料售予非化工相關之業者:衛生主管機關追查塑化劑發貨商的過程發現,對人體有害的塑化劑所以成為食品添加劑是因為由上往下銷售原料的過程中,有化工廠商故意將化工原料當成食品添加劑賣給食品製造相關的業者;順丁烯二酸被當成「化製澱粉」在食品產業裡銷售也是循上述的途徑。

第四,這兩個被惡意使用至食品相關產業的化工原料來自同一個主要化工製造業者。塑化劑與順丁烯二酸在《毒物管理法》中的管制程度不同。製造或販售塑化劑者要載明塑化劑的銷售流向;順丁烯二酸雖然具有「短時間的暴露可能導致嚴重的暫時性或持續性傷害」之健康危害毒性,但並不是《毒管法》強制登記管制流向的有毒化學物品。不過兩案相隔約1年,主管機關追查後顯示,被惡意誤用的兩種原料都是由台灣主要的化工製造業者聯成化工的手中銷售送出的。

事後查驗大海撈針

毒麵粉事件可視為是塑化劑事件的周年紀念,紀念我們未曾從惡意將石化原料轉用為食品原料的事例中,積極地改善化工原料銷售流程的管制。積極檢驗食品與毒物通報管制似有其極限,無法事先阻止惡意誤用的行為,以管制科學的概念建立管制流程,反而成為主管機關用以說明順丁烯二酸銷售紀錄未通報給主管機關並沒有違法的依據。美國曾經在1998年以科學證據討論是否將順丁烯二酸列入其《毒物管理法》第12條(b)出口管制登記的對象,最後雖然未列入管制名單當中,至少他們做過必要的努力。我們對於化工原料被惡意誤用至食品相關產業,似乎只能透過官方或消基會大海撈針似的事後食品查驗找問題,而不是從源頭流向的追查責任開始。

管制科學應該介入社會生活,理解化工原料如何從化工廠進到食品相關產業,由此才能找到課責的對象。我們必須將科學知識與原則聯結到化工業界與食品業界的日常交易模式中,尋找當前法制之外的管制科學應用之可能性,否則還有多少化工原料因此而進入我們的食物鏈,可能無法勝數!

作者為成功大學醫學系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