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
行政院主計總處下修今年經濟預測,從二月預測的三點五九%大幅下修至二點四%。為此,江揆昨天特宣布十三項提振景氣措施,希望今年成長率能夠「保三」;但此舉僅對股市產生了短暫的刺激效果,台股隨即又告不支。
台灣的經濟,會不會重演去年成長預測「九連降」的窘況,讓人憂慮。更令人擔心的,則是政府救經濟會不會掉入「做什麼都沒用」的深淵。
台灣經濟高度依賴出口,受國際景氣波動影響極大。去年底IMF(國際貨幣基金)及Global Insight(環球透視)等機構即預測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僅略高於去年,四大經濟體美國、歐洲、中國大陸及日本不是復甦緩慢,就是仍陷泥沼。近來情勢更趨複雜,歐元區及大陸經濟較原先預期為差,美國前景亦不明朗;日本雖受惠「三箭政策」激勵,但日圓大貶卻升高全球貨幣戰。最近美國聯準會又釋出量化寬鬆政策可能提前退場的訊息,為全球金融市場投下另一變數。這些變化,對台灣經濟的挑戰有增無減;政府卻一味過度樂觀,導致實際與期待落差過大。
同時須注意的是,國內需求亦逐漸熄火。民間投資長期低迷,近期半導體等少數產業投資稍見好轉,但並非普遍趨勢;民間消費則因薪資倒退、物價和房價上漲及年金改革等不確定因素,出現衰退的警訊。民間投資和消費是內需支柱,若因國內經濟信心日益低迷而繼續走緩,則內外需同時熄火,台灣經濟必將加速下墜。
為振興經濟,政府推出的長短期方案多不勝數。去年九月行政院大張旗鼓推出以中長期對策為主的「經濟動能推升方案」,內容涵蓋吸引台商回台投資、建立自由經濟示範區、推動兩岸特色金融、活化公有土地和資產、促進中長期資金投入公共建設、改進技職教育、鬆綁勞動法規等;再連同行政院近幾個月來推出的中短期提振景氣方案,幾乎凡可以想得到、可以做的都已納入,有些甚至已執行相當時日。
問題在,政府不僅經濟預測失準,各項長短期因應對策亦宛如泥牛入海,陷入做什麼都沒效的窘境。行政院昨天從擴大消費支出、提振國內投資、激勵創新產業及修正證所稅四大面向,推出十三項提振景氣措施,相關內容仍不脫既有方案架構,部分都已在執行或規劃之中,毫無振奮人心之效;而諸如鼓勵更換節能馬達、大客車、節能熱水器、瓦斯爐等措施甚至違背消費常識。尤其,新方案預計五年投入區區新台幣卅二點四億元,對短期景氣幫助連「杯水車薪」都談不上,如何能搶救失去動能的台灣經濟呢?
其實,經濟政策能否奏效,關鍵因素在於能否改變預期心理,激勵信心與士氣,讓企業及人民對未來產生憧憬願意積極突破,也願意進行投資和消費。日本安倍經濟學就是最佳範例。安倍政府充分掌握日本經濟長期失落、社會求新求變的心理,順勢提出可以改變現狀的強力主張,一舉激勵了人民及企業的士氣;因此政策實施未久,已有立竿見影之效。
亦即,搶救台灣經濟的關鍵,並不在提出更多方案,而是如何讓社會有信心。政府當務之急,須消除各種經濟的不確定性,包括儘速落實證所稅修正及退休年金改革,確定第二階段電價調整與否,對日圓貶值提出能夠安定企業信心的對策,並以更民主、有效的方式化解國內重大爭議與衝突。
另一方面,政府須全面整併這兩年已付諸執行及規劃中的各種振興經濟方案、計畫或措施,找出核心事項,並檢討執行成效不彰的癥結所在,重新部署,對症下藥,展現新的領導力與執行力。如此,才能改變人民對政府「無能」的觀感,重建經濟信心。
更重要的是,政府須明確指引未來經濟改變的方向、長短期目標及路徑圖,凝聚再造台灣經濟的全民意志與前進動能。唯其如此,才能擺脫做什麼都無效的困境,為台灣經濟帶來新的生機與希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