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2013

從最新數據看台灣經濟發展困境

工商時報

經濟學家凱因斯曾說:「一個貧窮的社會,由於生產物資的絕大部分用於消費,只要小量的投資就足以提供充份就業;但一個富裕的社會,若要充份就業,就必須創造更多的投資機會。」

這句話道出台灣當前的困境,台灣如今經濟萎靡不振的根本原因,正是由於投資不足。這裡所謂的投資不是股市、房市的投資,而是實際的固定資本形成(capital formation)。從日前行政院主計總處召開國民所得評審會後所發布的GDP統計資料,充份證明國內投資嚴重不足。

近來有許多人為台灣首季經濟不如預期扼腕,從而要求政府採行振興經濟方案,江內閣日前順應各方期待,正規劃一些提振消費的措施。然而我們認為,今天台灣經濟的根本問題並不在這些枝枝節節,而是在民間投資長期的疲弱;民間投資疲弱,全職的就業機會即不可能成長,薪資也不可能提高。如此一來,消費又豈能恢復昔日榮景?經濟又豈會有好的表現?

也許有人會說:「依主計總處的預測,今年的民間投資將達2.8兆元的歷史新高,年增率也有7.2%,這個表現不差吧!」事實上,在正常的情況下,民間投資本來就是一個遞增的數列,每一年都該比前一年來得高。創歷史新高並非新聞,重點在於台灣民間投資過去五年有四年呈負成長,投資動能之不足,不言可喻。再說,所謂今年會創歷史新高,這只是預測,還未實現;即使實現,這個投資規模也是不足的。

以民間投資占GNP而言,台灣這項比率在去年降至14.9%,前年15.4%,非但不及金融海嘯前的17%~18%,也遠遠不如韓國24%左右的水準。雖然韓國今年首季經濟成長率比台灣更差,但從其民間投資率長期處於高水準看來,這個國家是有朝氣的,民間是有信心的,短期景氣不振並不足以為憂。而十年來其經濟實力的快速崛起,所得的快速提升也證明了這一點。

台灣的投資動能不足,主管部門可能又會想到如何法規鬆綁、設立單一窗口、吸引外資來台以創造「大投資」。事實上這些辦法過去十年已全數用過,該開的招商大會沒少開過,該開的法規鬆綁會議年年開,但投資意願依然無法提升。深究其原因,在於政府只尋求投資數據的表象,而不究其內涵。以這種思維來施政,所謂提振民間投資,當然就是希望民間多蓋些晶圓廠、面板廠,因為晶圓、面板的投資金額極為可觀,只要一投入就會讓當年的民間投資大幅成長。決策當局如果只看民間投資這單一數據,就會以為投資動能回升,事實上其餘產業的投資仍然乏力,

執政當局對民間投資的思維,長期以來一直侷限在製造業,甚至只在製造業中「重大投資」打轉,這樣的思維就注定了今天台灣經濟的動能不足。譬如說,我們近四年來一直想發展觀光服務業,外來的觀光客也快速成長,但是我們的服務業投資嚴重不足,卻鮮少有人注意。國內住宿餐飲業的投資占其生產毛額的比重,於民國97~100年依序是12.9%、11.1%、12.5%、11.7%。被政府列為重點發展的產業,這樣的投資能量明顯不足,如何吸引更多的觀光客?

既然要吸引觀光客,商業的投資也很重要。而商業中最重要的批發零售業近年投資情況如何?其實和住宿餐飲業差不多,投資雖逐年略有增加,但是占這個行業的生產毛額四年間的比重依序是9.3%、9.8%、9.9%、9.7%,與政府要發展觀光業的企圖心,全然不相稱。

另和發展觀光也密切相關的藝術、娛樂及休閒服務業,這四年來的投資為137億元、142億元、129億元、132億元,占其生產額的比重依序為12.3%、12.1%、10.4%、10.1%,非僅投資未見成長,占生產毛額的比率還下滑。如此投資規模與政府宣示發展觀光產業,實在很難聯想在一起。

政府施政必須有遠見,依此遠見必須採取相稱的策略,否則遠見也只是口號,至終必將失敗。看到今年經濟的表現,許多人感到意外,但大家若能平心靜氣了解台灣經濟的實況,應該不會太意外。

遺憾的是,如今政府的施政還一直落在「振興經濟」、「提振消費」的老框架裡,大家還在為台灣要不要師法安倍經濟學讓匯率大幅貶值爭執不休。至於真正攸關台灣經濟前途的投資不振,特別是服務業投資長期不足的問題,卻少有人聞問。試想,服務業占GDP近7成,其所創造的就業人數占總就業近6成,政府所提供的關注與投入的資源相稱嗎?我們認為,當務之急不在振興經濟、刺激消費,而是徹底解決投資不足的問題,特別是應全力提振服務業的投資。

如今台灣經濟成長低迷,我們尚可以全球景氣復甦動能不足加以解釋。但以民間投資動能如此疲弱,服務業投資長期如此不足研判,台灣已然面臨成長的極限,來日即或全球景氣回升,只怕台灣也很難再恢復昔日成長的水準。我們期盼決策當局深思,並儘速調整施政方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