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2012

清晨大雨高溫的星期一

研究發現,樹木在 35℃氣溫下,釋出的芬多精是平時10倍,一旦空氣中有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等空氣污染物時,芬多精和樹木釋出的揮發有機物異戊二烯結合後,會形成臭氧,嚴重影響健康,英國科學家去年在歐洲舉行自然環境研討會上發表論文指出,前年熱浪襲歐時造成兩萬人死亡,很多人不是被熱死的,而是因吸入高濃度臭氧,刺激呼吸道、肺部所致,其中以老人和小孩居多,因此,歐洲政府特別提醒民眾,不要在樹下乘涼。

 

真情與美麗的感動

2010年11月2日晨,涼風中,一人一行李箱,從東京羽田機場直飛台北松山機場。四小時的空旅,千山萬水的赴會,只為夢中的台灣。

飛機緩緩降下,一個綠島,靜臥在深藍色的海水中,仰天伸展著嬌柔的胸懷。

台灣,我來了,帶著思念,帶著矜持,帶著小小的好奇。

準時降落,列序而出,溫和的笑臉,安靜的空間。從飛機落地到我抵達華文女作協年會的駐地——台北福華會館,一路的溫濕空氣,溫濕的人語。我這個多年來外出時總被接來送去的小女人,獨行台灣,竟如此安然坦順,暗歎不已。

臨行前,不僅家人為我擔心,連北京的親友,也再三打來電話,要為我事先安排在台灣的接送等各種關照,都被我一一謝絕。我所以人到中年還這麼大膽獨行,其實是對台灣的一種莫名的信任。因為多年來我結識的很多台灣友人,見過的和未見過的,在和他們的各種文談語聊中,都感知著溫厚的人性和良好的素養。一片能養育出眾多良好素質文人的土地,怎能不溫厚敦實?

從台北到台南,從村巷農家到宮寺樓台,從大城小街到舟車路橋,從喧鬧夜市到高山平潭(阿里山和日月潭),沒有失望,沒有不安,只有感動和溫暖。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台灣於我,似煙雨新蒲的四月江南水鄉,也似十月秋紅遍山的北國之地,更似人情溫暖的故土家園。喜愛一片土地或一群人或一座城,一定是因為一份溫厚暖心的親情。從出租車司機到路邊小店的主人,我感受到一份人間本來的質樸和善

打電話給席慕容時,她意外,我心喜。一條細細的電話線,連著兩個愛詩寫詩的女人,我們聊詩、聊人生、聊日子裡的種種感悟。淡水可以隔開兩岸風景,卻隔不開兩顆愛詩的心。我對她說,雖匆忙不得面聚,但我在詩中已讀您識您多年了,見與不見,已不重要。有些人有些事,隨性隨緣,別是一番美麗。語罷,倆人都沉靜在各自的時空中。我們約定在文字裡慢讀彼此,如讀唐詩和宋詞。

見詩人隱地先生又另是一番感受,如同走進久夢的茶館,很熟悉又很安靜。沒想到隱地先生在我打過問候電話後,從繁忙的工作日程中,硬是在午餐前給我一小時的會面。我搭車到時,隱地已在他辦公室茶几上擺好了兩杯清茶。我們多年前就曾在電話裡長聊過,讀他的散文隨筆,讀他的詩,聽他學養溫厚的談話,我知他是一個儒雅的性情中人,是我在古典文化中景仰的文人士大夫。面聚時,我們像多年的老朋友,談布紐爾、談夏目漱石、談新詩的意境、談生命的平靜與躍動……直到他該去赴另一場朋友的午宴。

茶有兩境可感,或溫暖或靜悟;與隱地先生品茶小聚,猶若臨此兩境。

走筆至此,突然心生牽掛和想念,昨天電話沒人接,不知若曦姊身在何方?知她很忙,知她陽光燦爛地活在每一個有序的日子裡,但我離開台灣後還是牽掛著她。幾天來,我的書案上放著她贈送的《堅持,無悔》的七十自述,放著她親自為我找鄭愁予簽名的詩集《寂寞的人坐著看花》。「我跑去找鄭愁予的這本詩集,找他簽名留字。」若曦姊淡淡地說著,而我卻擁書眼熱起來,無言又溫暖。相識經年,無從有求有欲,只是一份相遇的歡喜、相識的敬愛,日子裡也多在心裡牽掛和安靜祝福。但在有些時刻,若曦姊像一棵挺拔的青松,堅定地對我說,「相信妳,郁乃,相信妳會寫出更好的文字。」簡單、明亮、豪爽、大氣、溫婉、摯情——這就是我眼中的文學女人陳若曦!生命中很多人很多事,都會被歲月河流去,而有些人有些事,如心頭的柔軟,溫暖到底。

當我在文學路上偶遇惡風灰雨時,多位文學前輩和文友們,像一棵棵高大的樹,環衛著我這棵小草。想我一布衣俗人,平凡平淡,何德何能受此陽光溫暖?又何時何地能泉湧相報?感動台灣,感動美麗,感動真情。

在台灣耳聞目睹,我深深感悟到:文化素養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精神是一個國家的脊梁。我相信台灣的明天,一定會更好!

晚春歌

晚春歌
http://youtu.be/UsJVgL_43NM

4/29/2012

みずき舞

みずき舞 / やどり木
http://youtu.be/yAIalKA9TCY

信濃路の雨

信濃路の雨   永井みゆき
http://youtu.be/KrkuFKh4yFs

風恋歌

風恋歌 - 香西かおり
http://youtu.be/Shb7y8ix36U

雨酒場

雨酒場-香西かおり
http://youtu.be/Efz_PaFp_dc
http://youtu.be/_sE_dBbeSdY

おちょこにお酒 つぐたびに
涙が落ちる 音がする
田舎造りの 居酒屋で
女ひとりの しのび酒
あゝ...あなた恋しい
雨の降る夜は

ラベルのとれた 空きびんの
一輪差しの花悲し
どこか女の身の上に
似てる気がして泣けてくる
あゝ...帰りたくない
雨の降るうちは

暖簾がゆれりゃ 振り返る
悲しいくせが つきました
夢をつぎ足す グイ呑みの
酒は未練の 誘い水
あゝ...ひと目会いたい
雨の降る夜は

安芸の宮島

Mizumori Kaori - Akino Miyajima 
http://youtu.be/CTK2ndISjP0

Eric Clapton / Tears in heaven

Eric Clapton / Tears in heaven
http://youtu.be/AscPOozwYA8

I'm all out of love - Air Supply

I'm all out of love - Air Supply
http://youtu.be/TBMYow46LxQ

Air Supply - Without You

Air Supply - Without You
http://youtu.be/IF2U7zTpdTQ

Someone Who Believes In You - Air Supply

Someone Who Believes In You - Air Supply
http://youtu.be/VCGvfaVFao0

Goodbye - Air Supply

Goodbye - Air Supply
http://youtu.be/J6qxMP3deU8

Bonnie Tyler - total eclipse of the heart

Bonnie Tyler - total eclipse of the heart
http://youtu.be/V-sCrhRPCMg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 Richard Marx

Right Here Waiting For You - Richard Marx
http://youtu.be/iLi_osYNsOU

When you say nothing at all- Ronan Keating

when you say nothing at all- Ronan Keating
http://youtu.be/AuJrEBtmM1Q

I Want to know what love is - Foreigner

I Want to know what love is - Foreigner
http://youtu.be/loWXMtjUZWM

隨時轉換主觀的感受

我們的身心是五蘊和合而成的,所以如果沒有「五蘊皆空」的智慧,就會執著五蘊所構成的自我,持續不斷地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妄念,為自己帶來很多煩惱與痛苦。

自我中心的妄念,是對自己的身體、想法、價值觀所產生的執著,這種執著有時會與客觀事實,以及環境裡的人、事、物產生對立,既然有對立,就容易發生磨擦、矛盾,並造成痛苦。在我們主觀的感覺上,好像事事都不能夠稱心如意,總覺得現實環境與自己的心意相違背,於是下雨時埋怨、天熱時也埋怨。其實,並不是外在環境有問題,而是我們總是執著自己的身體,因此無法和外在環境協調,而感到不舒服。

人們為了要消除不舒服的感覺、滿足自己身體的喜好,於是不斷地追求舒適的感受:嘴巴要吃好吃的食物,耳朵要聽好聽的聲音,眼睛要看好看的景色。本來口渴時只需要喝水就可以了,但是為了享受,講究一點的人就要喝好茶、喝各種飲料。人類的各種貪求沒有止境,都是為了保護身體的存在而產生無邊的欲望,為了滿足身體的需要,花費了太多力氣,反而製造了種種業因,有了業因就必須受報,為自己帶來許多麻煩。所以,身體就是製造痛苦的根源。

我們都喜歡涼快、柔軟、細膩、溫暖、輕巧的感覺,但是不可能總是處在這麼舒服的環境中。俗話說:「眼不見為淨」,只要耳不聞、眼不見,就不會受到環境影響,可見我們的身體所感受到的不和諧,其實並不一定是外在環境的問題,而是和內心的妄念有關。如果我們沒有自我中心的執著,雖然有身體,也不會與外境產生矛盾,就算發生任何問題,也不會覺得很嚴重。當身心與外境發生衝突時,轉變內心的「受」才是根本的解決方式。俗話說:「心靜自然涼」,當我們覺得太熱的時候,除了少穿一點衣服,更重要的是要讓心安靜下來,不要急躁,因為內心急躁會覺得更熱。如果心不能靜,可以試著誦念佛號,念佛能夠幫助我們靜心,就不會覺得熱得很痛苦,這就是心的力量。

如果不能夠調整內心的「受」,就會經常處於受苦、貪求的情境之中。貪求表面上好像是追求快樂,其實是建築在貪念之上的追求,這樣,永遠不會滿足、永遠不會快樂,反而會製造種種困擾與痛苦。

雖然五蘊中的任何一蘊,都會製造很多煩惱,讓我們痛苦不已,但我們不能為了避免五蘊熾盛之苦,就否定身體的存在。因為身體存在的本意是好的,也是讓我們求福、求慧的工具。只要能夠觀照「五蘊皆空」,就可以化解五蘊熾盛之苦,也能讓我們好好運用這個身體,為自己種福、培福,更進一步造福人群。

追求快樂是起點,不是目的

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人生有苦,包括:「生」、「老」、「病」、「死」、「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以及「五蘊熾盛」等,總稱為「八苦」。苦是人生的事實,不過正因為有苦,所以人一出生就希望追求快樂,因此達賴喇嘛曾說:「生命的目的是追尋快樂。」他採取與釋迦牟尼佛相對的角度來說,佛陀講「離苦」,他則講「得樂」,但呈現的都是人生的實相。雖然說追求快樂是人的本能,但必須先釐清:我們所追求的快樂是什麼?

其實人類從出生開始,最重要的不一定是追求快樂,而是滿足欲望,例如對食物、生活安全等欲望的滿足,一旦欲望得到滿足就會產生快樂的感受,因此「快樂」和「欲望」兩者間有絕對的關係。

在物質上追求快樂、滿足,應該是現代人共同的傾向,否則物質文明不會發展得那麼快。可是,在追求快樂的同時,不禁令人懷疑,我們所追求的快樂,是不是可靠?能不能維持長久?

適可而止的欲望,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不合理、無止盡地追求欲望,就會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而產生各式各樣的痛苦。所以,人們表面上在追尋快樂,但事實上卻也在追尋痛苦,因為所追求的快樂,都要付出痛苦的代價,而且快樂不會是永久的真實,只是一種暫時的現象,說穿了不過是一種幻影。 而且,享受快樂之後,又會回到痛苦的原點,所以人生不過是從苦到樂、從樂到苦,一個永不間斷的循環而已。只是人們自我安慰,假想自己所追求的就是快樂,結果卻永遠陷於痛苦之中。

佛教的密宗雖然特別重視「大樂思想」,但這是指修行過程中,在精神上產生的喜樂。例如,修習禪定時有所謂的「禪悅」,只要能夠修到身心統一,就會有一種沒有綑綁、束縛的舒暢感,也就是「輕安」的快樂;又例如,中國淨土宗以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終極目的,也是以「極樂」來形容修行到最後的境界,可見修行的確可以得到快樂的結果。可是,修行的目的並不單只為了自己追求快樂,而是為了幫助別人遠離痛苦、得到快樂。

如果僅以追求快樂做為人生的目標,很可能會變成一個享樂主義者,而有所偏差,更有可能適得其反地帶來痛苦。達賴喇嘛之所以說:「生命的目的是追尋快樂。」是站在眾生的立場,迎合現代人趨樂避苦的心理,才會這麼說,我們千萬不要誤解達賴喇嘛真正的意思。

因此,追求快樂只能說是一個起點,是人類共同的希望,不能誤以為追求快樂就是人生的最終目的,否則,僅僅只追求物質生活上的快樂,帶來的結果可能就是痛苦。而且以佛教的立場而言,應該要有「不為一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精神,當一切眾生都得到平安與快樂時,你才會真正的離苦得樂。

真愛無限

在生命的過程中,追求真正的快樂和成就,沒有比愛的施與受更根本的事了。但是,我們對愛的特殊轉化力量有多了解?我們真的感恩並懂得開發這個無價之寶嗎?

首先,學習破除把別人分門別類的傾向,這是自我挫敗的傾向。然後會發現,如何對別人建立並保持正面的態度,並用這個態度對待愈來愈多的人。藉由感念朋友對我們的好,特別是童年時期,學習回饋並幫助別人達成長期目標。在尋求別人的利益中,我們就是在培養慈悲心;慈悲心是全面性的愛心。

達賴喇嘛幫助我們打開心胸和心靈,去體驗無限寬廣的愛,轉化生命中的各種關係,並引導我們走近智慧和證悟之道。

有智慧的人會為別人著想,盡力幫助別人,得到的回報就是快樂。愛和慈悲對自己和別人都有利益。透過對別人好,你的心靈會得到平靜。

我們每個人對全人類都有責任。我們必須把彼此當成自己的兄弟姐妹,關心彼此的福祉。我們必須試著減輕別人的痛苦,而不是只會追求財富。我們必須做一些有意義的事,一些對人類全體有利益的事。

這是單純的宗教觀。不需廟堂,不需複雜的哲學。你的心靈便是廟堂,你的哲學即是慈悲。

少年遊

長安古道馬遲遲,
高柳亂蟬嘶。
斜陽鳥外,
秋風原上,
目斷四天垂。
歸雲一去無蹤跡,
何處是前期?
狎興生疏,
酒徒蕭索,
不似少年時。

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過失與缺失

我曾經比較過我們中文的悔罪經和英文的悔罪經,我發現在英文的悔罪經不僅要對what we have done表示悔意,我們更應該對what we have failed to do表示悔意。也就是說,我們如果做了壞事,當然應該懺悔,如果我們沒有做壞事,但也沒有做什麼好事,我們也應該懺悔。在中文的悔罪經裡,僅提到了我們所做的壞事,而對於我們沒有做好事這一節,卻沒有提到。

所以我們有時會看到教友們對近人漠不關心,對不認識的陌生人更是漠不關心,我們總認為只要我們沒有做錯事,就可以了。至於我們有沒有關心別人,其實是無所謂的,這種想法非常普遍,我們多多少少都有這種毛病,只是在天主眼中,恐怕這是一件嚴重的事。

德蕾莎修女說的話,我們該牢牢記住。她說〝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耶穌基督其實早就對這件事情講很清楚了,祂固然說〝凡是替最小兄弟做的,就是替我做〞,祂也說了〝凡是沒有替最小兄弟做的,就是沒有替我做〞,可見得我們漠不關心是一件耶穌基督非常不以為然的事。

有一次我在竹東碰到孫達神父,他同意我的觀點,他認為我們應該將悔罪經中的〝過失〞改成〝缺失〞。所謂缺失,就是做得不夠好的意思。

最近一位愛爾蘭籍的歌手邦納(Bono)先生,為了第三世界的債務而四處奔走,見到了美國總統,也見到了教宗和英國首相,他們都支持他的想法;有錢的國家應該不再向窮的國家要債,因為第三國際欠債高達六仟億美金之多,如何還得起?他們不論怎麼努力,都永無翻身之日。這位愛爾蘭歌手四處奔走,鼓吹這種種消除欠債的觀念,頗有成就。

我們的教宗也在各種場合提到第三國際的債務問題,但是我們教友們卻很少知道教宗的想法,我們祈禱的時候,大概都是為了我們的家人或親友,最多也只替我們的國家社會祈禱。至於遠在非洲的窮人,我們大概是不會去關心他們的。

最近莫山鼻給有一個空前未有的大水災,我們整個國家的各個電視台都對這次水災一字不提,也忘了我們在九二一大地震時曾經接受過外國人對我們的關懷,因此我建議我們天主教會至少應該多多地使我們教友關懷全世界,祈禱的時候也不能只提到「國泰民安」為止,我們應該替全世界祈禱。

觀心感觸

佛說一切法,為治眾生一切病,心若無煩惱,何用一切法。雖說八萬四千法,總不離心法,不論大小二乘,禪淨律密,終歸於觀心一門,方能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愚自魯鈍,雖知觀心之重要,卻始終得不到要領,今自述其感觸:一變二亂三煩四髒五密六妙七淨。

一變:雖知一切法,皆依真如本性,因緣幻化而生,故名無生。但自觀其心:卻是變化無常,生住異滅,無法體悟常住真心,就像《楞嚴經》所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

二亂:無始劫來造惡不斷,惑業障重,貪瞋癡不減,戒定慧不增,故自觀其心:發心不堅,生死不切,心無定力,有是有非,有愛有瞋,有彼有此,故其心自亂不能得定,若要徹底,應像六祖大師所言:「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癡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方是究竟。

三煩:所謂「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人生最大痛苦,便是無知,故自觀其心:眾生不知佛性,更不知佛性具足一切、能生萬法。棄自性不顧,反向外攀緣不止,以致塵勞不斷,造業受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世復一世,永無寧日。若能如《壇經》所云:「識自本心,見自本性。」便可止息煩惱。

四髒:經云:「人之初,性本善。」為何良知良能被蒙蔽,而自私自利被引發,故自觀其心:眾生被妄想、執著所遮蓋,其想不真,卻貪愛執取,憶想擁有,執著故生,但佛性是至善慈悲,故《華嚴經》云:「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故應發心不退,上求下化,以報佛恩!

五密:心是法界最秘密之事,因不可議論、不可思量,故說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今自觀其心:《華嚴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心生好惡之念、順逆之境、苦樂之事、善惡之法、正邪之見、淨染之意、淨穢之土、迷悟之差、聖凡之別,故說萬法唯心所造。惠明禪師問六祖大師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祖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自家珍寶,吾卻不悟,實在愚迷。

六妙:心無形無相,似有非無,說有不可得,言無卻能知,奧妙難解,故自觀其心:心有真妄,真妄本是一心。妄心本無,故不可得;真心本有,卻可證得。息妄顯真,迷真起妄,一切法本如來藏,故《楞嚴經》云:「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

七淨:六祖大師云:「菩提自性,本來清淨。」諸法寂滅相,故本自清淨,然自觀其心:以六塵緣影為自心相,故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憶念過去,妄想未來,執取現在,分別對待,故生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愚三心未除,四相不離,四見猶在,故煩惱依在,狂心未歇。

達摩大師《破相論》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心即念,故一念迷是眾生,一念悟即佛。行者當念念清楚,念貪知貪、念瞋知瞋、念癡知癡、念惡知惡、念善知善、念邪知邪、念正知正、念染知染、念淨知淨、念佛知念佛、誦經知誦經、坐禪知坐禪、散亂知散亂、昏沈知昏沈、懈怠知懈怠等;念念分明,自能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

妙法‧說法‧聞法

妙法說
所謂「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實相本來是離心、意、識,離一切言語文字,離一切造作等行為,豈能用口說出其真相。假若有人言,佛有所說法,即是毀謗,不能理解佛所說之法。
以《金剛經》序分所描述:「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雖然佛還未說法,但日常生活何者不是法;諸法,即是一切萬有之稱。不論山河大地、草木石瓦、人物動植、有情無情、有形無形、有為無為,總總的一切事物現象,皆是一切法。因眾生不明現前的一切,盡是緣起性空之妙法,後由須菩提長者發起法會因由。
有一求法者,請教趙州禪師:「我是初學者,誠懇師父教我怎麼悟道。」趙州便問:「你吃過飯沒有?」答:「用過了!」趙州則說:「那麼,去把碗筷洗乾淨!」洗完之後,趙州便叫他去掃地。求法者不耐煩的說:「難道除了洗碗、掃地之外,就沒有其他的禪法可教我嗎?」趙州禪師直接回說:「除了洗碗、掃地以外,我不知道,還有什麼禪法可教你?」
修行不離生活,生活中處處皆是禪法。禪即是心,是一顆覺醒、清楚、明瞭之心,覺知緣生緣滅的法相,體悟不生不滅的法性,深觀緣生即是不生,緣滅本來不滅,性相一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緣起當體即空,色空不二之中道實相。
又《法華經》序分也記載:「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並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佛於眉間放光,並未開口說法,但以顯實相妙法,故文殊菩薩言:「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因二乘人不解,故由彌勒菩薩示疑發問。
就“拈花微笑”的典故來說明,根據《五燈會元》記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當大眾正期待佛說法時,世尊卻不發一語,而拈花示眾,眾人悉皆罔措,此時唯迦葉尊者領悟,以心印心,故破顏微笑。故老子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有的智者,都能體證此道,而教化大眾的方式,也皆同出一轍,大家要靜心體悟!
舉以上的例子,是希望大家能於日常生活中處處留心,時時用心,萬事萬物,有情無情,周遭的一切事物,都在為我們說法。大家都知道法師在說法,因為法師是有情的眾生,我們也是有情的聽眾,所以比較容易相應。然無情的自然現象,時時在宣說妙法,我們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好比,花開花謝,潮來潮去,日昇日落,它們在為諸位演說「無常」法義;像水遇方成方,遇圓為圓,遇冷結冰,遇熱化氣,它們在為諸位演說「無我」法義;空中雖有浮雲往來,但虛空本無來去,鏡中雖有影像往來,但鏡子實無來去,它們在為諸位演說「無生」法義。在在處處,時時刻刻,都為我們演說三法印,正像北宋有名的理學家,程顥所言:「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將妄心止息,靜靜的來觀察,世間萬象正在展現妙法;將狂心暫歇,默默的來聆聽,一切萬物正在宣講妙法。若能這樣,便能契入萬物與我一體,天地與我同根。
若妄心不息,意念散亂,縱然天天聽經,日日讀經,亦不知妙法所在?洞山良价禪師,初次見雲岩禪師時,問道:「有情說法,說給誰聽?」雲岩回答:「有情聽!」洞山又問:「無情說法,誰能聽到?」雲岩回答:「無情聽到。」洞山反問:「你能聽到嗎?」雲岩回說:「假若我能聽到,那即是法身。而你卻聽不到我說的法。」洞山問說:「為什麼?」此時雲岩禪師舉起拂塵,對洞山說:「你聽到了嗎?」洞山回說:「聽不到。」雲岩便說:「我(有情)說的法,你都聽不到,何況是無情在說法呢?」此時洞山還不能會意,便再問:「無情說法出自何經?」雲岩回說:「《彌陀經》不是有記載說,八功德水、七重行樹,一切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嗎?」洞山聽後,終有所領悟,作偈曰:「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所以,大家不要只停留於聽經,或只會鑽研經典的文字,而不會於生活中來體察,日常中來靈活應用。應要學習看天地間一切的萬有,要能聽聞自然界一切的妙音,才能心領神會,六祖向無盡藏比丘尼所開示:「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方便說
真理本來無法言說,只能盡在無言之中,故經云:「止!舍利弗,不須復說。」佛三止舍利弗而不宣說,並非佛吝法不說,而是不可說,唯有覺者才知覺者的心境,故經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若要勉強解說,則是方便說。佛於序品放光而無說法,唯有文殊菩薩能知,其他人並不能知,故舍利弗三度懇請,佛不得不方便開示,因此第二品為方便品,其原因就在於此。雖然方便並非究竟,但究竟還須因方便而入,就像指雖非月,因指而見月。所以,講經雖非究竟,但大家可藉由聽經聞法,而進入實修去印證,經由聞、思、修、證,而親證人人本具之佛知見。
說法者
說法者當契理、契機,上契十方諸佛所說之理,下契一切眾生之根機。教理有三乘,為聲聞乘說四聖諦法、為緣覺乘說十二因緣法、為菩薩乘說六度萬行法;根機分三類,為上根說法義、為中根說譬喻、為下根說因緣。教理本一乘佛法,因眾生根機不同,故說為三乘,正所謂會三歸一。
然一切萬有統稱為法,所以我們常說一切法,但什麼是一切法呢?根據《大智度論》說:「一切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此三已攝一切法。」一者有為法,指因緣和合而生之法。二者無為法,指離因緣造作之法。三者不可說法,指實相無法用語言文字來形容。所有大乘經典皆以實相為宗,而《法華經》更是經中之王,故此經實屬不可說法。
說法者,不應有名聞利養之心,更不求供養、讚歎及回饋,像《金剛經》所言:「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心不執我在說法,心不著人在聞法,因為法法本無法,何曾有一法,諸法本自寂滅,何來說法可言!像商那和修尊者之偈言:「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說法者雖有心說,聞法者卻無心聞。又該怎樣弘法,而不會有所阻礙呢?在佛於《法華經‧安樂行品》向文殊菩薩說:「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即是正身行、正語行、正意行、大悲行,四安樂行。前三行能自利,後一行則利他,若能秉持四正,自然身心安樂,說法無礙。
聞法者
既然來聽佛法,就應明白何謂佛法?所謂佛法,有多種含意。一、佛所得之法,即宇宙之真理,《法華經》曰:「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二、佛所知之法,即一切諸法,《金剛經》曰:「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三、佛所說之法,即八萬四千法藏,《勝鬘經》曰:「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
佛經修行,而證得無上菩提,此為「佛所得之法」;因證得實相,故知一切法,此為「佛所知之法」;既已證悟,當說出所悟之理,此為「佛所說之法」。不論哪個含意,說法的目的,是為破眾生之執著,方能廣度一切有情,故經云:「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一位行者當知修行證果之次第,為教、理、行、果。教為佛陀之言教,理為教中所說之道理,行為依其道理而修行,果為由其實修而證果。
然佛法須在恭敬中求,幾分恭敬則幾分成就。像佛陀捨身求半偈,祖師斷臂求安心,諸佛菩薩都這樣為法忘軀,又何況是煩惱根深、業障垢重的凡夫呢?《法華經》中,教聞法者,當以何種心態來聽經求法:「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諸菩薩說大乘經。」我們應以身來恭敬,以心來尊重,以口來讚歎,以理事來供養說法者。經由身口意,及懇切的態度來學習,方能入契佛道。

點亮心燈

常聽人說,人心難測,看不透。不但看別人的心看不透,我們看自己的心,也看不透。看不透,不是缺少這種看透的能力,而是缺少看透自己的勇氣。

若我們看不透自心,就不可能看透他人之心。在你的一生中,有些事不能對朋友講,有些狀況,不能對父母講,有些心態,不能對先生或太太講,有時,甚至自己都不想知道。那這些東西,要放到那裡呢?因為不想讓他人知道,只好統統放入心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生生世世,我們堆放於內心的垃圾、怨恨、恐懼、貪求、嗔恨、愚癡、傲慢、疑慮等等,太多太多了。不管我們的心有多大,都已裝得滿滿的。

這些東西,在內心世界裡,堆積,腐爛,滋生。內心到處都是毒蛇猛獸的恐怖林,又像陰森可怕的墳場,還有夜叉橫行。不管我們是否同意如上的表達,你的內心確實如此。

我們看生之前,不知來處;看死之後,不知去處。看現在,做不得主,由不得你。以上種種,可以看出來,我們太不瞭解自心了。這種不瞭解,叫做不看、不清楚。看不清楚,稱之為沒有光明。佛陀將我們沒有光明的內心狀態,名之曰無明。

這種內心世界的黑暗,是我們一切痛苦的根源。這種無明黑暗,束縛了我們對自己真相的認知,使我們處於顛倒之中。將幻象執持為真實的世界,將妄想誤以為我,將四大認以為身,以致生死輪回,不知了期。

在我們受盡諸苦之後,或再也無法忍受之時,你對內心的黑暗,會十分恐懼,然後,你就會千方百計地,想除去無明、黑暗。

你會試著做好事,吃素、守戒、供養、布施等儀規。這樣做,並沒有真正能去除你內心的黑暗,於是,你就更加努力修法、靜坐、打禪七等等。想與無明決一死戰,但是失敗的,仍然是你。你的無明並沒有因此而減少。

無明、黑暗,本質上並不是真實的。它只是個幻相。與幻相戰鬥,你一定會失敗。你去打倒一個並不是個真實、具體的敵人,就是累死你,你也達不到目的。

黑暗,只是光明的不在。無明,只是因為你不清楚。只要光明在,黑暗就不在。只要清楚你自己,無明就不在了。所以,若要去除無明、黑暗,首要清楚自己的一切。你的內心,將因這種對自己的隨時隨地的清楚、瞭解,而充滿光明。我們將這種方法,稱為點亮心燈。

太魯閣的雨

花蓮的小石子

散步於歷史和現實之間

台灣紀行

本書是作者司馬遼太郎造訪台灣三次之後才寫成的,從歷史的台灣到現實的台灣,無所不及,作家隻眼則一以貫之。那使冷澈的眼,也是溫熱的眼,而且更滿含著悲憫與關懷。

司馬遼太郎從漫長的歷史中捕捉人的創意與命運,又從人的組合中構築歷史的新局。他顯然是一位有歷史感覺的作家,他從現實看出歷史情境,從歷史反照現實,一舉掌握了時代的脈動,讓歷史在現實中甦醒過來

風飛砂與雷陣雨的星期日下午

4/28/2012

坂の上の雲

http://youtu.be/3yoROVD-3KQ

弘一大師 - 送別

http://youtu.be/5UkT1AZlriA

長亭外,古道邊,
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
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觚濁酒盡餘歡,
今宵別夢寒。

韶光逝,留無計 
今日卻分袂。
驪歌一曲送別離,
相顧卻依依。
聚雖好,別雖悲, 
世事堪玩味。
來日後會相予期, 
去去莫遲疑 。

http://youtu.be/T8HT8zdYOog

弘一大師 - 夢

http://youtu.be/XLEx4jVwbDg

哀游子煢煢其無依兮,在天之涯。
惟長夜漫漫而獨寐兮,時恍惚以魂馳。
夢偃臥搖籃以啼笑兮,似嬰兒時。
母食我乾酪與粉餌兮,父衣我以彩衣。

月落烏啼,夢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汨半生哀樂之長逝兮,感親之恩其永垂。

哀游子愴愴而自憐兮,弔形影悲。
惟長夜漫漫而獨寐兮,時恍惚以魂馳。
夢獨自出門辭父母兮,歎生別離。
父語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語我以早歸。

月落烏啼,夢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汨半生哀樂之長逝兮,感親之恩其永垂。

愛的故事

古老的印度有個修行人。一天乞討的途中遇到一個妓女。妓女看到修行人的相貌非常俊美,於是就帶著十足的娼媚,大笑著說:「喂,年輕人,到我這裏來吧,我很愛很愛你呀!快接受我的施捨吧。」年輕人聽後,先是一怔,接著露出微笑,非常善意的對妓女說:「施主呀,謝謝你。這句施捨的話,我全心收下了。過幾年後,我一定會來看你。記住呀,我也很愛很愛你!」妓女聽後,不免非常的落寞,這使她想起曾經很多人也說過類似的話,世俗的風塵,早已使她分辨不出人心的真意。


很多年後,妓女的容顏漸漸消去,長久的放縱,早已使身體變的嬴弱空虛。青春的精華,隨著歲月的流逝,隨著人生的迷失,也都消耗殆盡。此時此刻,百病纏身的妓女,每天苦不堪言的承受著,縱欲帶來的極度惡果。那些曾經對她說過「很愛很愛你」的人,也早就消失在世俗的虛妄,虛情假意中。

一天,有位相貌威儀的僧人,特意來到她的病榻前,非常慈悲的對病痛中的妓女說:「我來看你了。還記得我嗎?多年前,我收下了你的施捨。」妓女慢慢的回憶起,想起了她曾經開過的玩笑,不禁苦笑起來。無意中說過的話,竟然種下了善的因果,因為愛你的一句話,引來了多年後,唯一一個能在她痛苦的時候,來看望她的人。此時,已經證得果位的僧人,為她訴說佛法的種種奧妙,啟悟她的心智,度化她。妓女連連的喜而歡泣,久久的病痛隨著佛法的入心,也漸漸的消去。歡喜的心,不再疲憊,不再孤寂。

這時,妓女才真切的體會到,原來真愛的滋味,是清澈光明的。走上修行道路的她,隨著持久的修行,也徹底的摒棄了世俗的恩怨是非,獲得了成就。

想想故事的寓意,也許,純淨的愛帶著偉大的智慧,所以可以使有罪業的人,得到淨洗和解脫。也使人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愛的涵義。當人的心中有了愛,便給了生命一線希望,純淨的善意或許就帶著威力,可以延續一個生命的進程。能坦然的包容生命,便自然接受了生命的痛苦,也負責為生命開啟一扇美好的門。

回想自己的人生過程,當我從新詮釋愛的意義時,心中有了新的體會。當人的心中有了愛,便擁有了廣闊的天地,包容的丰韻,使心中的世界,自然的擁有大海的遼闊,有高山的堅韌,有花草樹木的輕盈和多姿,也有水的柔美,善利器而不爭的清雅之韻。當人的心中有了愛,便能勇敢的見證黑暗中美麗的星辰,也會義無反顧的穿越山中的荊棘和泥濘,為人們尋找到清澈的甘泉,滋潤乾涸的心靈。

當心中的愛,漸漸的昇華成美麗的結晶,光耀四射大地時,對眾生的愛,便成為如意的智慧,為迷途的人送去溫暖和光明。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東西方歷史上,那些宣導要仁愛,要慈愛他人的覺者們,都擁有大智大慧的原因。慈愛生命,愛人,愛眾生,點點滴滴的善舉善行,最終都一一成就了解脫自己和眾生的智慧。愛的真義,或許就是如此。

世間憂喜無定,釋氏銷磨有因

“世間憂喜雖無定,釋氏銷磨盡有因。”

紛亂的人世間,太多無定的變數,就算我們會占卜算卦,亦無法真正預測悲喜結局。誰也不知道,哪一天會有意外降臨在自己身上,在渺茫的人生裏,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努力地過好每一天。縱然不幸福,也要給自己找出幸福的借口。而佛家卻信因果,認為所有的事,都有因果輪回。你現在所做的,在不遠的將來會有所應。所以信佛者,多保持一顆慈悲潔淨的心,在災難與劫數面前,他們可以做到常人所不能做到的平靜。

在劉禹錫謫居的年月裏,心中亦飽嘗患難與苦悶。或許是早年常拜訪皎然和靈澈兩位高僧,才使他的靈魂始終清澈明朗。塵世許多紛亂的光芒,總是會刺疼一顆易感的心,倘若不為自己尋找一份清涼的寄托,則難免陷入浮躁中,不能釋懷。不是擁有了權貴,心中就一定充實,世間許多華麗的裝飾,都是一種假象,都是用來蒙蔽眾生的心的。禁不起誘惑的人,時常會走入迷途,茫然地追求一份結果,當然,答案必然是錯誤的。

禪在每個人心中占據的分量不同,所理解的含義也不同。禪在劉禹錫的心裏是靈澈的,每當他失意之時,就會想起高僧的淡然超脫,而他亦會在汙濁的世事中追尋高雅。他的《陋室銘》流露出其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在苔蘚攀附的陋室,沒有繁華的裝幀,只有蔥鬱的青草和幾竿修竹。居住在陋室的人,彈著古舊的七弦琴,閱讀佛經。遠離紛欲,在清貧中知遇簡單的幸福,過往微不足道的起落,都散作煙塵吧。如果可以,就在這間陋室裏,和舊物相處,四季掠過,轉眼就地老天荒。

都說一個坐禪的人,入了虛境,會忘記時光。不知饑餓、不知冷暖、沒有悲喜、沒有雜念,他們會忘了自己從何而來,甚至與自己相關的一切都可以忘記。思緒裏只有菩提禪境,只覺自己靜坐在雲端,心中一片悠然與空茫。許多和尚坐禪幾十天,只許飲少量的水,穿薄衣在雪地裏,周圍的雪可以融化,而他依舊安然禪定。而高僧達到最高的境界,就是坐化涅槃,他們的肉身不會腐壞,與天地恒長。我們每日苦苦追尋的過程,對他們來說,都是虛空。曾經向生活討去了多少,離開的時候都要雙手歸還一切。

這就是所謂的債,相欠的,就要歸還。記得劉禹錫寫的一句詩:“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千帆早已過盡,歲月依舊如流,人生再多滄桑的往事,比起亙古不變的大自然來說,都是雲煙過眼,稍縱即逝。與其碌碌地追求浮華的名利,不若在陋室裏讀經參禪,只當是一個風塵滿面的人,終於找到一間可以遮風避雨的客棧。就算你還要遠行,也等喝一碗熱茶,捂暖了身子,才不怕紅塵的風刀霜劍。佛祖對每一個生命都含著悲憫,你哭泣的時候,悲傷的時候,都有一雙眼睛看著。

白落梅

青海湖

青海湖

我駐足在你的身邊
不曾想觸碰你一下
你聖潔的讓我心碎
卻用陽光和風將我擁抱
安撫著這顆溫柔的心
他們也來了
卻饑渴地進入你的身體
任憑惡臭的汗水浸透著你的皮膚
用車輪碾過你輕靠岸邊的臂膀
他們失去了信仰
而或他們從來就沒有信仰
不懂得沉寂和靜穆的美
你讓我心碎了
你是天的眼神
在凝望著正在消逝的世界
有一天你也將歸還於天空
此刻我正這樣和你相對
和每一秒說再見 這無法定格的一切
我用額頭觸碰你腳下的泥土
只願當我再一次遠行
心中有你賜予的一片蔚藍

黛青塔娜 & HAYA樂團

雪山

凝望永恆的壯美 寂靜的天籟
我渴望孤獨的自由 嚮往極樂之愛
卻在風中飄落
是什麼讓我悲傷 是什麼讓我心存幻想
喝下這杯酒我將沉睡
喝下這杯酒我將甦醒
我愛你 我的情人
你可知道就在天之際 寂靜就是她的天堂
寂靜就是她的天堂

劍潭

三百年前,鄭成功率領士兵,登陸安平,把當時佔領台灣的荷蘭人趕走了,便一面建設台灣南部,一面向台灣北部進軍。到了大浪沙河(現台北圓山附近)之時,因天氣太熱,全軍汗流浹背,且疲憊極了。
此時,前面突然颳起一陣大風,困住了軍隊的行動。前面的部下報告說;「河水氾濫得很厲害,馬上就要沖到這來了。」
鄭成功聽到後,馬上跑下馬,跑到河邊,他看到一隻魚精在河裏作怪,並捲起狂濤大浪,眼看士兵們便要被捲到河裏去了。
鄭成功馬上就拔出腰邊的寶劍,朝魚精投過去,大魚精便被刺死在河裏,風浪也漸漸平息,士兵們才安全地渡了河。這就是劍潭的由來,聽說農曆每月十五日晚上,寶劍就會浮在水面發出光芒,假如有人要伸手去撈,寶劍就會沉下去不見了。

【春節迎新春】限量推出 救國團初六初七客房55折

萃取幸福的人文咖啡館


「如果我不在咖啡館,就在往咖啡館的路上。」奧地利詩人-彼得‧艾頓柏格

對於不少台灣年輕人的夢想就是開一家獨立咖啡屋,曾有科技業總裁感到不可思議;然而,南村落總監、作家韓良露卻認為,「開獨立咖啡館或許賺不了錢(但連鎖咖啡館卻可以發展成跨國企業),因為,他們想的不只是賺錢,而是賺到一種生活。」從60年代的明星咖啡館孕育出小說家黃春明、詩人周夢蝶的文思看來,台灣的咖啡館,最能看見台灣的文化、創意、民主和獨立的生活態度。

不少大陸記者來台,也對台灣的咖啡館風景在華人世界中獨樹一格,印象深刻,它們或因客人的不同要求、或因老闆的性格而塑造出千變萬化的風格。若以日本作家川口葉子的書名《推開咖啡館之門的100個理由》來形容,台灣確實也有一千個愛上咖啡館的理由,在這為數眾多的一方世界,像萬花筒般展示了台灣的生活樣態,任何時間都不妨推開一扇扇咖啡館的門,循著香氣遁入這獨特的台北氛圍。

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


二十年後,這是你想看到的未來嗎?

大量失業  
資本持續外移而產業升級失敗,持續依賴金融業與房地產,經濟泡沫化並在全球金融危機衝擊下崩盤,失業率追上歐美,而且難以下降。

貧富懸殊  
政府偏向財團,為圖利財團而減少富人稅,加上解除金融管制與房地產炒作,使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直逼美國甚至追上香港,導致社會不滿與群眾抗爭,甚至造成犯罪行為的增加。

人口衰減  
台灣將會走上日本的人口萎縮之路,學校倒閉、內需不振、健保與勞保退休金破產,在人口老化與福利支出的壓力下,政府財政赤字將持續累積。

國家破產  
台灣公債將持續累積到引發資金外逃的地步,不得不求助於大量的外國資金援助與新移民——最有可能的援助來源就是中國。

族群衝突  
台灣過去的族群政治問題尚未化解,引進新移民雖能減輕人口老化的衝擊,卻更可能造成青年失業與族群衝突的惡化。
  據目前的數據與社會趨勢估計,在2030年前後,若出現另一波嚴重的全球金融危機,台灣社會將陷入如上困境。如果您與我們這些『杞人憂天』的社運分子以及學術工作者一樣擔心預言成真,請與我們一同檢視本書的種種證據,並與我們一同腦力激盪,認真思考搶救台灣社會的政策方案,從這一刻開始改變台灣的未來。

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

社會學框作筆記

正面思考2訣竅

明知道是非完成不可的任務,而且一旦完成,必定收穫豐富,但想到事情之繁雜、過程之艱辛,整個人就提不起動力,甚至興起「要是做垮了怎麼辦?」「一切真的會那麼順利嗎?」等不安,磨損行動的意志。

這種經驗很多人都有,於是面對艱難的挑戰,放任自己的擔憂與負面想法滋生,最後落得急迫趕工,累得半死卻又做不周全。

想在面對困難時提起動力,日本美國運通連續兩年業績突破20億日圓的超級業務員佐藤由紀在《我這樣說,業績突破20億》中,分享自己「正向能量說話方式」的自我激勵術:

方法1:想起快樂的回憶,心情會突然明亮起來
回想從小至今還留在回憶裡的事,快樂的事、喜歡的事、拿手的事等等,然後簡單地寫下來。剛開始只想起五、六件事也無妨,慢慢就會停不下來了,例如很期待的點心、緊張不已的小學入學典禮、充滿青春活力的社團活動、第一次出國旅行、忐忑不安的新職員入社典禮、資格考合格的喜悅、邂逅的神祕、或感謝感動的婚禮等等……

佐藤強調,每當想起這些事,是否感到心情突然明亮了起來?這就是被稱為幹勁荷爾蒙的「多巴胺」的效果。每次想起「已經遺忘的美好回憶」,巴多胺會從大腦中海馬體裡抽出積極行動的資訊,通過前額葉皮質區掌管的愛與喜樂等情緒,閃耀出高亢感,讓人對自己與未來充滿信心。

方法2:想像目標達成時,幹勁會源源不絕地湧現
世界棒壇頂尖打擊手鈴木一朗、蘋果(Apple)前CEO史蒂夫‧賈伯斯(Steve Jobs)等一流人士,都會在重要行動前,先在大腦中想像達成目標的狀況,進行體驗練習。

佐藤表示,由於自律神經系統無法分辨事實與想像,以及時態的區別,因此光是在腦海中描繪、想像未來的情境,身體的相關肌肉群就會發出和實際動作相同的訊號,讓人充滿幹勁。

做法上,可先將目標分解為五、六件事,並加以影像化,然後挑出心中最響亮的幾個關鍵字為中心,寫出10行左右的文章。

假設你的目標是「從事跟海外有關的工作」,就可以抓出「東奔西走洽談商務」為關鍵字,然後用文章寫出具體的場所、工作的內容、人際關係與環境、映入眼簾的景色等等,透過想像,為自己傳達出栩栩如生的亢奮感。

這種亢奮感,正是按下了大腦的喜樂開關──「伏隔核」,就像在腦中栽下種子,之後只要持續想像畫面、閱讀文章、反覆肯定確認(例如每晚睡前花半分鐘出聲說出情景,或在早起洗澡的時候練習想像),就能免於負面情緒侵擾。只要放鬆讓潛意識運作,就可以打開努力的大門,讓自己保持動力。(

綠色,是創新最好的原點

每年的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這個從1970年代開始發起的活動,號召眾人利用這天,將更多的目光投注在環保議題上,為地球環境盡一份心力。

地球日,其實只不過是這些年來眾多環保運動之一,但即使歷經超過40年的倡導,綠色議題愈來愈受到社會大眾的重視,對許多企業來說,「環保」依然被認為是一件「額外負擔」,基於法規限制、客戶要求或媒體報導,不得不去進行,以符合社會大眾對「企業社會責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的期待,或避免有一天不小心醜聞上身。

但綠化真的是一件這麼被動的事嗎?策略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Poter)在《競爭論》中明白點出,從支出角度來看,綠色行動確實很容易會被企業視為一項開支;但如果從收益的角度去看,這件事其實可以是一項報酬率非常高的投資,讓企業從創新中得到許多收益。


從前端預防污染,減少後端處理污染成本

波特提到,減污之所以可以幫助企業賺錢,是因為「污染通常是資源浪費的一種形式」,廢料、有害物質、溫室氣體等等,並不是平白出現,而是資源或能源的使用不完全或缺乏效率時,才會轉化為環境中的污染。而為了處理這些問題,企業才必須進行導致成本增加、對客戶毫無價值的額外工作。許多企業只看到後端的「果」,所以才會將環保視為一種額外成本。

但只要將眼光放長遠些,就會看到前端的「因」,透過改善原物料的使用方式、或提高製程管理,這些沒有必要的浪費自然就會消失,而企業也就能夠在消除污染的同時,達到製程改善、品質提高、成本降低的優勢,讓減污與賺錢同時兼具。

波特指出,這是一種用「預防污染」來代替「處理污染」的思維,也是一種將環保視為「資源生產力」(resource productivity)的想法,這是藉由探索任何產品中成本與價值之間的關連,來判定企業的生產與營運效率水準的概念。這跟「品質管理」(Quality Control)的思維如出一轍,強調所有的浪費都是源自於效率不彰,只要削除浪費,自然就能降低成本、創造獲利。

由此出發,波特強調,環保將成為創新最好的原點,更可以帶來明確的成本降低。他以電子零組件製造產業為例,當面臨清洗物中含有易揮發的有機化合物此一環保議題時,便可透過製程改進與創新,推出水溶性含烯化合物的清洗劑,並改採封閉式的循環系統,甚至淘汰不必要的製程步驟,設法盡量減少清洗,結果不只解決了原本的環境問題,還因為改善了清洗方式,提高了產品品質,降低30~80%的清洗成本,更讓投資一年內就能回收,創造了環境保護、成本降低、品質提高的三贏。


綠色策略4個思維,找出改善的切入點

如果說,找出正確的企業綠色行動,可以為自身帶來龐大的創新動能,進而帶來成本與營收的改善,那企業該怎麼思考與選擇切入點呢?對此一問題,《綠色商機》《綠色成長企業》作者安德魯‧溫斯頓(Andrew Winston)提出4個戰略思考面向與做法:
1.精實化:飛速提升能源與資源效益,幫企業走出低谷。
運用精實化來落實環保,最重要的考量點就是削減成本,這件工作可以落實在企業營運各種面向上,從住宅隔絕、多用混合動力車、甚至建造風力發電廠等,但相比於上述,有些方案所需的資本相當微不足道,甚至完全免費。溫斯頓表示,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自問「什麼樣的改變,是你和組織可以在幾個月內做好,而且一年就能回本的?」

簡單來說,最好的做法就是運用大量現成技術,來減少各種形式的浪費,尤其是能源的浪費,例如,汰換電燈、關閉空調、貨車裝滿一點,以及允許員工遠距離工作等等。或許製造業方案的實行時間可能需要比較久,或更多資金,但只要專注於效率不彰的地方,任何企業都能找出快速回本的綠色改善與創新。

2.學聰明:用產品與價值鏈的環保數據,進行節流與創新,創造競爭優勢。
企業可以用數據資料來驅策行為改變、精實組織,溫斯頓表示,只要把相關數據設法送到每一個人手中,大家就會開始減少不必要的浪費,並回饋各式各樣精實化的創意與點子。

最基本的環保數據包括能源、用水、其他資源使用,以及廢棄物的回收等數值。等這些資訊到手後,企業便可以進一步開始蒐集資訊,了解整個價值鏈或產品生命周期所產生的影響,上至供應商和分銷商,下至顧客使用產品和報廢都涵蓋在內,一旦有了精準的資料顯示價值鏈各環節所發生的事,便能透過比對,找出節省開支、以及避開污染議題的點。

3.有創意:透過設想各種問題激發創意力,例如「沒有石油,我們還能照常營運嗎?」
資源限制與大規模碳管制,正在改變全世界食衣住行育樂各方面的情勢,面對這些改變,企業可以採取什麼樣的對應?很多企業都是等事實發生在眼前,才急於想對策,但其實可以用更聰明的方法來應對,溫斯頓表示,「多問些激進的問題」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例如,如果石油漲到每桶500美元的話,你的企業與價值鏈中所有公司、消費者會怎樣?或者,如果水沒了,該怎麼辦?你或你的主要供應商,將該如何面對缺水問題?溫斯頓強調,透過「綠色濾鏡」來看現在的世界,不僅能協助企業承受綠浪壓力,本身也是強而有力的創新手法,用綠色眼光提出挑釁的問題,可以有效解放組織的思想、形成新思維,這在時局緊張、或企業手頭不寬裕時,特別有用。

4.重參與:鼓勵員工克服自己、公司,甚至世界性的環境挑戰。
要讓上述的創意得到落實,最重要的關鍵還是來自於組織員工是否具有綠色意識。想讓員工保有參與的意願,使企業享有最大的綠色思維效益,溫斯頓提到,企業必須做到兩件事:
(1)提供員工環保意識,讓他們知道環保對公司的影響;
(2)讓每位成員都能參與各層面的永續發展。
綠色行動的最終目標,是透過創新與改變來改善公司業績與競爭地位。為達目的,企業必須讓員工更加了解與關心環保議題,如此一來,無論是核心業務的綠化、策略的綠化、作業的綠化,還是產品與服務的綠化,抵達目的的機會就會大增。

外在的壓力與規範,可說是行動的限制,卻也是促使企業找出現有流程中有哪些缺陷的最佳機會,以此為出發點,進而改善體質、降低成本,很多時候,綠色行動不只是一項對未來的保險,更可以馬上在財務上帶來回報。

佛法與經濟學

熊秉元

佛光山南屏別院5月落成,舉辦一系列演講。我忝列受邀者之一,講題為「經濟學的世界觀」。答應後才想到,其實有一個更好的題目:「經濟學始於佛法式微處」。對於人的特性,經濟分析有兩大假設:人是「理性的」,能思索、也會思索;人是「自利的」,會追求自己的福祉。對於這兩種特質,很多人不能接受;反證之一是,捐錢給慈善事業,宗教家普渡眾生,德瑞莎修女的行誼,難道是為自己嗎?

對於這些質疑,由淺入深,可以有一些平實的回應:首先,當我掏出100塊,放到乞丐的碗罐裡時,我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骯髒齷齪的人,而是覺得自己頭頂上有個小光環──捐錢固然有利他的成分,當然也是自利的!

其次,台灣主要的宗教團體,慈濟、法鼓山、佛光山等,希望他們自己募得最多的捐款、有最多的信徒,還是其他的同修團體?當這些團體的領導者退位或過世時,會不會有繼承的問題;左右手希望自己承繼大統,還是另一位較適合?梵諦岡的歷史上,新教宗繼位之後,不只一位在短期內就過世;被下毒致死的傳聞,從來沒有停止過!

再其次,以佛法而言,最高的境界是《金剛經》裡的「離相無往」;用白話文簡單的說,就是心如止水。可是,要宣傳教義、撫慰眾生,不是要用盡心思、要有分別心;因此,宗教活動不需要理性思維嗎?

「人是理性而自利的」

事實上,宗教活動的性質,正精緻而平實的透露了「人是理性而自利的」。具體而言,一般人辛勤終日,為的是自己、自己的家小;因此,這是明顯的自利。可是,有宗教情懷的人,面對的是比較艱難的抉擇:到底要追求自己的福祉,或照顧其他人的福祉?如 果經過自己的琢磨,決定以其他人的福祉為依歸;那麼,透過自己的行為,增添其他人福祉時,同時也增添了自己的福祉,因為自己心理上得到了滿足── 這不就是自利嗎?當然,正因為貶抑了自身的利害,而以其他人的福祉為上,所以超脫了一般人汲汲營營的心境。依世俗的道德標準來看,這是境界較高的舉止;而這種心境上的差別,自然而然的反映在神態上。因此,誠心奉獻的信徒,有祥和自在的面容,真是有以致之。一般人享受照顧自己╱家小的樂趣,而信徒大德們則是享受照顧他人╱眾生的樂趣!

由此可見,經濟學的理性自利,可以解釋慈善事業和宗教團體的作為。而且,經濟分析和佛法的關係,還可更進一步的推敲。
《金剛經》的離相無往,隱含心智上一種非常特別、高超絕妙的境界:相較於外在世界的諸相,心理上能夠抽離、不受羈絆,這是「離相」;相形之下,內在的世界,心理上能不定於一,不定於彼、也不定於此,這是「無往」!在這種心如止水的狀態裡,沒有分別心;而且,抽象來看,連「沒有分別心」的意識概念都沒有!

在 那種不可說的境界裡,一切如一,沒有分別心,所以沒有好壞是非善惡對錯可言,也就沒有選擇和取捨的空間。在這種境界裡,強調選擇取捨的經濟分析,自然無用 武之處。一旦離開了這種境界,有了分別心,就有選擇和取捨的必要,也就有了經濟分析置喙的餘地──經濟學始於佛法式微處!多年前我曾撰成一論文, 名為「經濟學對金剛經的闡釋」(An Econom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amond Sutra)。文章沒有引起經濟學界或佛學界的回響,可能和兩者的理性╱自利都有些關係吧!

海洋與殖民地臺灣





作者序

這本論文集收了十篇論文,加上附錄的兩篇小文,共十二篇。這些論文發表的年份從一九九九到二○○七年,在性質上分屬海洋臺灣(maritime Taiwan)和殖民地臺灣(colonial Taiwan)的研究範疇,也因此這本論文集取名為「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

殖民地臺灣是我投入臺灣史研究最初的大範疇,海洋臺灣則是後來延伸出來的研究興趣。回想個人決定以臺灣歷史作為碩士論文的題材,已經是三十餘年前的事了。當時在臺灣學界還沒有「臺灣史」這個領域,研究臺灣史必得掛在中國清史或近代史的車廂,往往給人附驥尾之感。一九九四年我從加拿大返回臺灣工作,臺灣史已經是學院正式承認的歷史學門的一個領域。在國外苦無充分材料的我,突然見證臺灣史資料大量且迅速地出土,彷彿看到長期被壓制在地底下的豐沛潛流突然逬湧而出,分享到社會群體的興奮之感。當然,為數更多的珍貴材料早已因「時代的關係」,不復可尋了。

本書分為海洋篇和殖民地篇。海洋篇收有四篇論文,主題依序為:明朝人對臺灣的認識、一五八二年美麗島船難事件、陳第〈東番記〉的介紹與分析,以及明清文獻中「臺灣非明版圖」的例證。論文的排列基本上按照主題的「歷史時間」,而非發表的先後。

對於尚無文字的臺灣島居民而言,有文字的「鄰居」的記載當然很值得整理出來;關於明朝人的臺灣認識,不少論著都零星提到,但本文是第一篇專論,也看出前人沒注意到現象。截至目前為止,若以確實登陸臺灣而留下記錄來說,我們知道的最早的西方文獻是一五八二年三位耶穌會士的書信,分別以葡萄牙文和西班牙文寫成。中文文獻稍微晚出,是一六○三年陳第的〈東番記〉。我先寫關於〈東番記〉的論文,後來覺得一五八二年的船難事件很有意思,又是最早的文獻,怎能「白白放過」?惟不諳原文,勉力為之,幸有良師益友惠予協助,總算能寫出來和國人分享。臺灣首度收入中國版圖,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實則正確來說,應該說:臺灣島約三分之一收入中國版圖。全島劃入版圖在牡丹社事件之後的一八七五年。鄭成功於一六六二年占領臺灣,但因為南明不是中國的「正統王朝」,所以一般不從那個時點算起。臺灣在一六八四年以前不屬於中國,是歷史的通識,但由於數十年來盛行的政治論述主張:「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因此才有這篇拙文,以史料中不勝枚舉的例證來說明「臺灣非明版圖」。這四篇都是關於來自海洋的人群活動對臺灣的衝擊,附錄一是一篇相關的考證文章。

殖民地篇收有六篇論文,四篇和日本殖民地教育相關,其一,是公學校制度、教科和教科書的總說;其二,討論公學校修身書中的日本人典範;其三,是比較研究,以日本帝國圈內臺灣、朝鮮和滿洲的「國史」教育為分析對象;其四,則從五期公學校國語(日文)讀本的插畫看殖民者所呈現的臺灣人形象的變化。附錄二則是有關作者母校的小品文。這幾篇文章,是個人研究日本殖民教育的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其他已收入拙著《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允晨文化,2002)。

我個人對文化和藝術深感興趣,江文也美麗的音樂及其莫可如何的生命際遇深深感動我。除了在江文也逝世二十周年舉辦學術研討會和紀念音樂會外,收在本書的這篇論文,試圖從江文也的文字作品探討他的民族認同和想像,是個人以文字(可惜無法用音樂)向我們流落在外的音樂家致敬。林獻堂是臺灣反殖民運動最重要的領導者之一,他的兒子林攀龍可以說是當時臺灣學歷最高、最具「國際觀」的知識人,父子兩人在霧峰認真從事地方文化啟蒙運動,伊等的精神和眼界,即使在今天仍很難企及。今年暑假我到霧峰夏季學校講課,感覺先人仍在守護著家國故園。

過去這二十年,臺灣史的研究在質量上都很可觀,這本論文集若能躋身這個集體努力的成果行列,就是個人最大的榮幸了。臺灣人,在有近代教育以來,將近百年被剝奪了解自己歷史的機會(或權利),我也是這百年的犧牲者。我們這個世代的人,雖然研究臺灣史,但和一般正常國家的研究者不一樣,他們是在共同的認知上更上一層樓,而我們則每天都在補課,甚至從零學起。如果我的研究有任何成績可言,那也就是我補課的成績

人文學科的研究雖然比較像個體戶,看來是單打獨鬥,實際上是受到很多人啟發、提攜、指教、協助的綜合結果。在我的研究生涯中,要感謝的人士實在很多。讓我在這裡特別感謝先父 周進國 先生,以及家母 周林碧華 女士。先父的突然過世,讓我在傷痛之餘,更深切感受到不能背離自己所從出的土地。已故前輩學者 王世慶 先生是我一生難忘的人格者。 劉元孝 老師、 曹永和 老師、 黃天橫 先生、 鄭欽仁 老師和師母、 李永熾 老師、 余英時 老師和師母、史景遷(Jonathan Spence)教授、白彬菊(Beatrice Bartlett)教授,以及濱島敦俊老師,都在我的學習路途中給予無可估量的教導和照顧。比我高半輩和同輩的學者(包括我的先生),容我在此不一一言謝,學海浩瀚,航行靠學恩。聯經出版公司願意將我的論文集列入《臺灣研究叢刊》,讓我深感榮幸,編輯同仁的耐心協助,更令人感銘在心。

「山、海、平原」是臺灣自然景觀的意象,私意認為也是臺灣史研究者應該蓄於心的意象。我們必須整合山、海、平原的研究,在以臺灣為主體的歷史書寫中呈現她的多元脈絡和多樣性。這本論文集,基本上只觸及海和平原,但願將來我交出來的補課成績,不是論文集,而是書寫臺灣山、海、平原的書。

周婉窈 謹誌

跨域青年學者臺灣史研究

臺灣研究新視界:青年學者觀點

《臺灣研究新視界:青年學者觀點》輯錄九位青年學者的論述,以期體現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的新視野。
  緣於歷史與地理位置的特殊,兼為遺民╱移民╱殖民之島的臺灣,其歷史記憶與原鄉經驗向來雜揉了多重迷魅。

  讓「臺灣研究」所蘊藏的學術研究潛能豐沛多元、與日俱新。

  從早期文獻資料的輯佚整理,到近年來研究方法的更新突破;從各別學門的深化開拓,到不同領域的對話交融;從強調臺灣主體性與本土性,到轉而關注臺灣與東亞及世界的對話思辨。

  本書分為四輯:

  一、歷史記憶與原鄉經驗
  緣於歷史與地理位置的特殊,兼為遺民∕移民∕殖民之島的臺灣,其歷史記憶與原鄉經驗向來融雜了多重迷魅。明顯可見的是,「北京」城南記憶之於林海音,「客家」流動身分之於鍾理和,正所以促成其文學想像的曲折宛轉。本輯所收的兩篇論文中,林崢〈從《舊京瑣記》到《城南舊事》──兩代「遺∕移民」的北京敘事〉,勾連林海音的《城南舊事》與其尊翁夏仁虎的《舊京瑣記》,論證兩代「遺∕移民」相同而又不同的北京記憶與敘事,從而體現文學的新舊嬗遞之跡;蔡建鑫〈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鍾理和的原鄉經驗與倫理弔詭〉,則是從論析「客」與「家」的意義開始,層層思辨其小說原鄉經驗的內蘊弔詭。

  二、知識生產與文化傳譯
  文化傳譯來自不同文化體系間的交會與交鋒,帶來的不只是對於異文化的翻譯傳播,也是不斷游移的邊界想像,是文字、文本與文化的持續辯證。它可以落實為生活實踐,更可以進入知識體系,隨著教育制度、出版傳媒與各式網絡流通,形成典範與制度的轉移,知識的生產與再生產。在此收錄三篇論文,分別是:彭春凌〈思想史視野中的章太炎與臺灣〉,通過章太炎旅居臺灣時期的論述及其與《臺灣日日新報》輿論的對話關係,和橫濱《清議報》以及章氏專著《訄書》相關篇章的前後承繼變化,辨析章太炎、康有為(梁啟超)、日本近代儒教三方,支那、日據臺灣、日本本島三個空間在近代思想史上的複雜互動;許時嘉〈揚文策略下「文」與「文明」的交錯──以1900 年揚文會為例〉,以日本總督府所召開的「揚文會」為分析對象,討論日本殖民統治下所出現的「揚文」現象所具備的「重層性」概念,以及臺灣士紳之體認與總督府原意之間的交錯式誤讀;明田川聰士〈虛構的想像與創造──以李喬《寒夜三部曲》中福克納作品的影響為中心〉,考證李喬《寒夜》如何經由日文傳譯,對於福克納作品的受容過程。

  三、女性∕原民書寫與跨界流動
  女性文學與原住民文學,是近年來臺灣文學中備受關注的重點。如何經由「空間」與「跨界」的角度去深化研究,亦為學者用力之處。本輯中,陳姿瑾〈自己的房間──當代臺灣女性小說中公寓∕家的辯證〉,即是探討女性城市小說中,單身女性如何在「出租公寓」與「家」的空間游移之中,辯證自我的主體認同;林肇豊〈弱勢的傳統族群.重要的現代作家──從《老海人》回看夏曼.藍波安創作歷程中的幾項議題〉,則以夏曼.藍波安《老海人》為例,思辨作者以「混語書寫」介入主流漢語文壇時的跨界與「佔位」問題,以及其間「傳統」與「現代」的辯證。

  四、日常生活與通俗文化
  本輯收有金儒農〈恐懼主體與異質空間的再生產──臺灣戰後恐怖小說系譜的生成〉,和梁培琳〈幸福遊走江湖──金枝演社的拼貼美學與臺式幽默〉兩篇論文。前者以Kristeva對於「恐怖」的「賤斥理論」為出發點,闡述恐怖小說中的「恐怖」由何而來,進而透過選取臺灣具代表意義的恐怖小說,追尋屬於臺灣當代的恐懼空間形式,並意圖從中考察出臺灣戰後恐怖小說所隱喻的集體精神傾向;後者以金枝演社的表演為例指出:文化拼貼已從一反∕去殖民的戲劇手段轉化、銳變為華麗魔幻的表演美學與不受形式拘泥的創作理念。而幽默也已不再純粹是殖民暴力直接的轉化或對抗,所反射的是一種對家與個人自由的嚮往。

       各篇論文的觀照面向與方法取徑或有不同,正可見現今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的源頭活水與新興趨向。
       透過這批青年學者、學術界底蘊勃發的生力軍,瞻望未來,臺灣研究也因而更讓人充滿期待。

生命書寫

開悟的方法

古代教學,世法、佛法大致相同,都採取啟發式的理念,著重學生的悟性。佛家教學是幫助學生開悟,儒、道的教學亦是如此,不提倡記問之學,跟現代教學理念確實不同。現代教學著重背誦,及廣泛的涉獵,以期具有豐富的常識,這是屬於記問之學。古人著重背誦,目的是在修定,不是以記憶為主,而是藉由背誦打斷妄想、分別,恢復清淨心,這是開啟悟門的最佳方法。眾生因悟門堵塞,而不能開悟,若將分別、執著去除,智慧就能現前,所謂是「茅塞頓開」。

由此可知,分別執著愈嚴重,愈不能開悟;分別執著淡薄,比較容易開悟,這是世法與佛法教學,都崇尚「一門深入」的道理。在某一個階段,不論學程長短,只許學一門課程,任何一門課程都要講求悟處,在這一門裡悟入,就是成功的教學。反之,沒有領悟,沒有開悟,教學就算失敗。因此,教學確實著重在智慧與德行,初學人德行第一,智慧其次。一個有智慧而沒有德行之人,容易造大惡,貽害社會,所以德行第一。有德行也有智慧,所造作的是大福,能利益社會、利益眾生。

儒家教學以孔老夫子為標準,孔老夫子教學四科,第一是德行,第二是言語,第三是政事(技術能力),第四是文學。當德行、技能已經養成,還有餘力才能學文學藝術,提高精神生活。這個順序非常合理,佛家教學亦不例外,也是先斷煩惱,後學法門;斷煩惱就是德行,學法門就是政事。雖在運用方式上可以變化,但原理原則永遠不變,在現代稱之為教育哲學。

現代社會與過去可說是完全不同。古代教學理念與生活原則,若能適應現今時代,並與之融合,眾生就能真正得到福祉。這也是有心人士,在佛法講是具有大慈悲心的菩薩,要設法指導一切眾生的。所以,菩薩必須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才能作為天人師,才有能力指導社會,教化眾生。這種能力就是真實智慧與善巧方便。真實智慧是體,善巧方便是運用,若沒有真實智慧,就無法運用得善巧方便。

舉例來說,古代社會講求平和,現代社會鼓勵競爭,這兩者表面上是完全衝突,應如何融合?在理上講,融合是決定可能的,因兩者是同一法性。大乘經上講,盡虛空遍法界是同一個理體,連地獄法界與佛法界都能融合,何況其餘?因此,理上如是,事上當然可行。我們在事相上遭遇到困難,原因在分別、執著。尤其是嚴重的我執,念念為「我的利益」,人人都執著「我的利益」,這是病根之所在,造成彼此不能相容,也造成無量無邊的罪業。倘若「我」是事實,還情有可原;殊不知「我」只是一個虛假、抽象的概念而已。

法相宗的基本課程是《百法明門論》,這部論典的水平很高,是大乘法的入門,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這部論典屬於宗經論,即解釋世尊所說的宗旨,實際上就是解釋佛講的一句話。佛說:「一切法無我」,《百法明門論》依此句話為宗旨,將一切法歸納成百法,百法就是「一切法」。「無我」,說出「人無我」、「法無我」,能在這當中開悟,我執、法執就放下了,就能超凡入聖。凡夫執著「有我」、「有法」,佛菩薩覺悟「無我」、「無法」,所以佛菩薩於十法界依正莊嚴,能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圓融自在。

而眾生執著有我、有法,就永遠不能解脫,永遠生死輪迴,苦不堪言。此事實真相,迷惑之人不曉得,唯有覺悟之人明瞭。即使學習佛法、研究佛法,還執著我、法,還自讚毀他。這都是因為有我執,不知諸法平等,諸法空寂,諸法緣生,才有這種行為。凡是緣生之法,都沒有自體、沒有自性,「當體即空,了不可得」。相有體無,事有理無,所以相是幻相,事如夢幻泡影,這些都是事實真相。
真相明白之後,心就定了,心就清淨了;此時的感受、享受,佛法稱為「正受」,正就是正常。世人的享受不正常,有「苦樂憂喜捨」;佛法的正受,沒有「苦樂憂喜捨」。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雖有「苦樂憂喜捨」,那是示現、表演,是遊戲神通,不是真的。凡夫是真有苦樂憂喜捨,不是演戲,所以造業。真正覺悟之人,就與諸佛菩薩一樣,遊戲神通,自在無礙。

屋子,樹,院子,路,無窮無盡的草

夢境的異鄉化

從前剛開始寫作的時候,總在夢醒後賴在床上想詩,一句一句在腦子裹改來改去,一首詩想了差不多了,才爬起來寫下。後來事多時間少,便很難再有這種機會。詩與閒是一家人,無閒則難有詩,李賀騎驢尋詩,歐陽修寫詩多在枕上馬上廁上,就是最好的例證。生活裹無閒無詩是一件很懊惱的事,一月兩月無打緊,若是一年兩年寫不了幾首,便覺日子過得空空洞洞,了無意思。任何創作的過程都像生孩子,但真的孩子可以養他,一天天看他長大,創作的東西生下後偏是『不長嬰』,生了一大堆後,收集起來包裝戍一本書,頭幾年看看,還很得意;再過兩年看看, 卻像長了白髮落了齒,慢慢萎縮褪化;又過兩年看看,東瞪西瞧,還真懷疑會是自己的骨肉呢。創作的人都有這種經驗,白天裹生不出的,常常就會在夢裹生,這種經驗我姑且名之為『假爭』。像我詩越寫越少後,夢裹『作詩』的機率便大為增加,有時夢見在大眾面前即席朗誦數十行詩,有時明明夢見自己在紙上寫了數百行,起 ? 卻遍尋不見。有時夢見自己得了幾句絕妙好辭,並還記得告訴自己要醒來寫下,要醒要醒,而就在剛睜眼的那一剎,雲飛霧散 ;絞盡腦筋再想再想,奈何繆思已遠,全不知其形象。作詩的夢,在臺灣時我至少做了數十個,雖從來也沒抓住一個字,但還是樂此不疲,覺得是一大享受。當然要是有錄夢機出現就好了。
 
來美三月餘,這種作詩的夢卻沒再出現過。跟詩有關的夢則只有一個。那次夢見自己出現在師大門口,在紅樓前碰見一位美術系的女同學,記得那時侯她剛結婚,而且印象裹她並沒喜歡過詩,她竟然說:『喂,你拿二十幾本詩集來,我幫你推銷,保證賣完:』當場我楞在那裏,懷疑她所說的,繼而竟然感動得流下淚來。醒來時,心還是酸酸的,感慨何止萬千。
 
躺在紐約對岸哈德遜河畔的土地上也躺了將近一百天,幾乎夜夜有夢。平日若有所 見,無非第五街的高樓摩天,眼藍髮金的人群,玩的是中央公園,看的是首都博物館,然而夜夜所夢,幾乎全是臺灣的景致人物,夢見太太生產時躺在待產房罵我 :『怎麼這個時候才回來?』夢見才滿月的女兒已經頑皮搗蛋,跑來跑去,夢見臺灣的香蕉香、西瓜甜、胡蘿蔔大菠菜呱呱叫,夢見回到兒時的三水街尋友朋,夢見回到師大的美術大樓繼續作畫,夢見我在實驗室裏罵學生,夢見…,唉,作夢真好,瞬間便萬里來回。
 
只有一回,在此地因工程數學考得不夠好,當晚就夢見跑去找教授要分數,結果沒碰到那猶太人教授,倒是改考卷的美國助教竟變成中國同學,結果一句話都沒說,使個眼色點個頭,就讓我拿了高分,結果那回考試真的拿了個A。如此說來,所夢的無非是中國囉,中國面孔中國事物,莫非我具有了什麼免疫力?後來我問過許多中國同學,他們也都有這種現象,於是我揣度著,這免疫年限能持續多久?是不是人人不同?是像卡介苗還是像傷寒霍亂疫苗,是一年有效還是終身?假設還繼續待下去的話。
 
從前在臺灣,思江南則夢見江南,思長城夢長城,思黃河夢黃河,還有曾一夜之間越塞北下陝甘直達青康藏的經驗,雖景物虛造,山河面目不清,但終有踏實之感。從前年輕時,思高山則夢見高山在前,白雪皚皚,掩住山頂,身前有聖誕紅數枝婀娜伸出,
 
山綠花紅,其境如仙。從前思草原則夢見草原無界,黃黃麥浪波波推向遠方,而我搭一火車小巧如一列火柴盒,呼嘯馳過草原中央,見天空紅雲舒捲、瀟洒開朗,其意壯蘭。來美後,未見大峽谷,則想見大峽谷數百里之豪壯,未見尼加拉瓜大瀑布則想見瀑布之奔騰隆隆。愛馬則想試北國壯馬馳騁的樂趣,愛車則想試試開車百哩速度的快感,然而一切所想所思終都不能人夢,一景一物,都不能!莫非,莫非雖是『北抵加國,南達墨西哥』,『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麗非吾土兮』,是以何足入夢?
 
紅樓夢裹有一段,說黛玉死後,寶玉思切,一夜,忽夢見往尋黛玉、半路卻為仙人阻擋,說:『黛玉生不為人,死不為鬼,無魂無魄,何處尋訪?』寶玉只有訕訕而回。一兩年後,若有一日,我仍未得見大峽谷,而亟思其豪闊壯偉,當夜夢見駕車往尋,若半路忽有人持槍出來阻擋,叫道:『你,生不為美國人,死不為美國鬼,無國無籍,何能半夜來此?』那時我將不會訕訕而是樂樂而回。
 
如今身在異國,眼見耳聞者,無非感官,不過觸膚而已,若是一朝連夢境(連潛意識)都是異國景物及金髮藍眼,那麼恐怕中國已逐日遠離,美國已漸次入肌入骨而來。

白靈

4/27/2012

赤崁記

台灣新文學史

新台灣‧新文學‧新歷史/陳芳明

如果有一個書寫工程可以苦惱十年以上,可以使一位投入者從盛年走到黃昏歲月,而又終於沒有放棄,那一定是刻骨銘心的生命書。站在時間的盡頭這邊,回望最初落筆的第一章,已經無法推測當年的心情。能夠堅持走到這麼遠,魂魄深處其實已經落下許多歷史痕跡。中間經歷的驚濤駭浪,曾經動搖最初的信心。生命中,來自政治現實的打擊,兩度粉碎了對文學的嚮往。

第一次是在一九七九年,美麗島事件發生,使年少的自由主義者陷入理想崩潰的狀態。第二次是在二○○六年,綠色當權者爆發貪腐事件,使長年的民主追求者癱瘓在無邊的失落。一息尚存之際,在寂寥的、不為人知的角落暗自舔舐傷口。在最痛苦的時候,歷史書寫反而成為一種心理治療。整個療程很慢,很冗長,很枯燥,卻容許一個脆弱的魂魄慢慢從黑暗深淵攀爬出來。

台灣新文學史的建構,確實是龐大的挑戰。所謂新,指的是現代的到來。島上住民開始迎接現代文化的降臨,完全不是出自主觀願望,而是因為淪為日本殖民地而被迫接受。因此,「現代」一詞所具備的意義,比起西方現代的崛起還要複雜。如果是從社會內部緩慢改造,配合政治經濟的相應變革,而且是以漸進的速度慢慢前進,則現代化所帶來的文化衝突,就不可能那麼劇烈。台灣的現代化卻是在殖民權力的裹脅之下,以最迅速的節奏在一夜之間席捲小小的海島。新文學的誕生,正是台灣第一代知識分子所推展的啟蒙運動之一環。透過文學形式的表現,一方面揭露殖民地統治的本質,一方面介紹世界最新的文化趨勢。因此,從一九二○年代發軔的台灣新文學運動,先天就帶有強烈的抵抗與批判,而且也與生俱來就是要追求自主與開放。這本文學史寫得如此艱難,就在於它不能擺脫政治社會發展的羈絆,而只是專注於美學的挖掘與探索。早期的文學作品,文化意義往往超越藝術精神。具體而言,作家在遣詞用字之際,不能只是單純表現他們的感情,而必須同時表達思想上的困頓與政治上的挫折。

十二年前開筆時就已經意識到,這本文學史需要兼顧藝術的演變與政治的流變。這種雙軌思考,為的是要更貼近殖民地文學的本質。畢竟,在帝國主義的控制下,文學已不純然是文字技巧的演出,其中還注入精神的凌遲與折磨。從一九二○年代的思想啟蒙,歷經三○年代寫實主義的抬頭,以至四○年代前半葉的戰爭時期,非常鮮明顯示,台灣作家未嘗須臾偏離權力的支配與宰制。在撰寫過程中,整個心靈可以感受台灣先人在飄盪時期所產生的悸動。從第一章寫到第八章,大約耗費兩年的時間。然而,完稿時卻赫然警覺,許多新的史料紛紛出土。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文學史料開始大量整理,無數台灣作家全集不斷推陳出新。包括賴和全集、楊逵全集、張文環全集、龍瑛宗全集,都是在文學史定稿之後才付梓出版。下筆太早,出版太晚,便暴露這本文學史的缺陷;然而感到欣慰的是,台灣文學研究已不再是受到邊緣化的學問。對於任何一位作家的討論,不可能只是關在平靜的校園裡進行。細讀前人的作品時,即使是一篇小說或一首詩,都可發現作家的內在靈魂,不時與外在現實進行無盡止的對話。確切而言,台灣文學是最靠近台灣社會的一門知識。

從第九章寫到第十八章,又艱苦跋涉了兩年,亦即橫跨蒼白的戰後初期,到一九六○年代現代主義文學巍然崛起。這是截然不同的文學風景,在殖民地時期,台灣作家書寫時,混融地使用日語、台語、白話文,卻備極艱辛地營造出規模有限的作品;而那段時期藝術成就最高的文學,竟然是使用日語來完成。戰爭結束後,國語政策的強勢推展,使日據時代的作家不得不停筆或封筆。五四文學的白話文傳統,開始傳播到台灣。然而,在嚴苛的反共年代,台灣文學竟發生雙重斷層;一是與殖民地文學切斷聯繫,一是與三○年代中國左翼文學完全割裂,使批判精神與抵抗文化不免受到重挫。在威權時代,凡是不符合政治要求的文學,都被劃入禁林之列。不過,戰後台灣作家還是以迂迴的方式,繞過思想檢查而開始構築精緻的藝術心靈,那就是現代主義時期的到來。一場壯觀的美學運動於焉展開,那幾乎是等同於另一次的文學革命。作家的創作技巧,不僅進入深層的心靈世界漫遊,而且也挖出前所未有的感覺與想像。文字的提煉與濃縮,使漢文傳統的藝術之美臻於高峰。無論從詩、散文或小說來看,綿密的節奏,細膩的情緒,幽微的暗示,使作家的審美追求推到最遠的邊境。這段時期不僅改寫白話文「我手寫我口」的脾性,也使生活語言昇華成為優雅絕美的文字表演。

然而文學史書寫的進程,並沒有如預想那樣順利。二○○六年,貪腐事件浮上檯面,對於曾經涉入政治運動的理想主義者,可以說遭逢前所未有的打擊。本土的回歸,曾經是海外遊子的終極願望;民主的實現,也曾經是一個世代知識分子的崇高夢想。在赤裸裸的政治場域,竟然見證當權者高舉本土的旗幟,而戴上民主的假面,毫無節制地讓自私的欲望氾濫。事件驟然爆發,使長達三十年的生命追求立刻回到原始狀態。整個戰後世代所押注的夢,最後證明是一場空幻。如果一切必須從頭再來,不免開始追問:文學是什麼?藝術是什麼?歷史又是什麼?一個時代的最佳心靈,往往需要經過好幾個世代的奉獻與累積。付出那麼大的代價,卻抵不住一隻貪婪的手。回望未完成的文學史手稿,所有的希望都搖身變成虛妄。現實社會的崇高價值,若是無法定義,又如何去界定歷史上的藝術成就?那已經不是「挫折」一詞可以概括。歷史上流浪的台灣,在那撩亂的時期,終於還是沒有找到回歸的道路。

所謂本土,不應該是指島上的單一族群;所謂民主,也不應該是特權的代名詞。從文學史的觀點來看,本土化與民主化,無疑是可以互相代換的同等價值。自現代主義勃興以降,台灣文學發展能夠出現盛況,其實是匯入不同族群、不同性別、不同價值的書寫方式。台灣文學能成其大,正是在於不擇細壤,也不擇細流;它容許差異,也容許多元,因此本土文學就是民主精神的最高表現。權力往往只是興衰與更替,藝術則是繼承與累積。在本土一詞誕生之前,台灣文學的成就早已存在;不能因為信仰本土的意識形態,就必須扭曲變造過往的藝術成就。或者把前人的努力,都悉數收編到短暫的權力。文學可以包容政治,如今卻發現政治在窄化文學。如果容許這種粗暴態度,等於是把歷史上的文學記憶全然擦拭淨盡。

在文學盛放的地方,正是受傷心靈獲得治療之處。台灣島上所有的文學成就,不可為一時的政治信仰服務,更不可淪為一個庸俗當權者的工具。對狹隘本土回敬的最佳方式,便是重新挺起史筆,以漂亮的文學反擊污穢的政治。這本文學史重新開筆,是在二○○八年之後。再次以文學的力量撐起意志,艱苦地走出生命中最黯淡的階段。台灣文學在戰後最精采的階段,莫過於現代與鄉土之間的拉扯。它意味著歷史轉型與社會轉型,究竟是開門接受外來的影響,還是關起門來進行自我營造?這個問題無疑是戰後台灣作家的最大考驗。重新面對這段歷史之際,在內心確實湧起掙扎的感情。作為一個本土派論者,畢竟還有一些意識形態的幽靈在作祟。非得讓本土成為一種歷史的雄辯不可,也非得讓台灣成為鮮明的文學意象不可。那種執念,使得手上的筆躊躇不前。

反覆求索之餘,頓然有了深刻的覺悟。本土不應該是神聖的人格,也不應該是崇高的信仰。它其實是一個開放的觀念,所有在歷史之河漂流的族群,所有在現實之鏡映照出的移民,選擇在海島停泊時,他們的情感與美學也都匯入了本土。台灣原是一個流動的空間,除了原住民之外,所有的族群都是移民的後裔。台灣文學是一張拼圖,也是一塊拼布。每個世代、每個作家都致力於剪裁的藝術,注入他們最好的想像,運用他們最好的手法,為的是使這個海島變成無懈可擊的美好圖像。

這本文學史的詮釋角度,是從後殖民史觀出發。後殖民的觀念,長年以來,往往受到誤用與濫用。似乎只要站在批判和反對的立場,就可完成後殖民的解釋。台灣文學從殖民體制與戒嚴體制掙脫出來,確實負載累累的傷痕。台灣文學的前輩作家,嚐盡被損害、被欺負的滋味。然而,流血與流淚並不等於文學,或如魯迅所說,恐嚇與辱罵不是戰鬥。他們能夠從文化廢墟中重新站起來,並不是百般珍惜曾經有過的苦難與痛楚,而是通過文學藝術的洗禮,擦拭血跡與淚水,成為脫胎換骨的高尚人格與高貴靈魂。文學如果是一種救贖,它本身就是最好的武器,對人間的醜惡與污穢展開無盡止的淨化。文學史是一段去蕪存菁的過程,剔除剩餘與殘餘,勇敢面對強權,卻不為強權收編。

真正的後殖民文學,在於消化歷史上所有的美與醜,把受害的經驗轉化成受惠的遺產。獻身於藝術的追求者,在於卸下權力的枷鎖,走出思想的囚牢,以旺盛的創造力、生命力,換取豐饒的美學。傑出的藝術作品,就是最好的戰鬥,也是最好的批判。在一九六○年代現代主義運動後,台灣文學能夠產生動人心弦的作品,正是因為擺脫了仇恨,也超越了辱罵。藉用壓縮的精緻文字,烘托出整個時代的苦悶與幽暗。在七○年代鄉土文學運動中的最佳作品,往往是在庸俗的故事裡,彰顯人性的寬容與無私。進入八○年代以後,當威權體制開始鬆動時,女性文學、同志文學、原住民文學能夠開闢全新的天地,就在於透過文字藝術嘲弄權力、調侃歷史、挑逗主流。後殖民作家深深理解,文學是跨世代、跨國界的藝術,不會被歷史情境綁架,也不會淪為政治權力的人質。在歷經苦難之後,提煉出來的文學,反而是以開放寬容態度,到達昇華救贖的境界。

斷斷續續寫了那麼長久的日子,受盡寂寞時光的凌遲。終於敲下全書最後一個句點時,所有的折磨立即消失無蹤。卸下精神上的枷鎖時,看待世界的方式全然翻新。對於海島釀造出來的文學,更加具有信心。值得期待的是,更好的文學在不久之後必將持續誕生。純粹的藝術,必須經過幾個世代才能提煉出來。台灣的民主化還在盤整階段,能夠有現在的文學成就,已是不容易的收穫。真正發光發亮的作品,應該會綻放在未來的盛世。許多朋輩對網路文學頗感憂心,認定年輕作家不可能創造傑出作品。這本史書固然未及寫入網路文學,卻不贊同這種悲觀看法。文學的技巧與形式,永遠隨著時代的更新而不斷發生變革。白話文運動曾經使傳統保守者痛心疾首,但是經過十餘年的文學革命之後,成熟的作品便源源不絕問世。現代主義運動在台灣崛起時,也使文學革命者胡適發出焦慮之聲。他並未意識到那是另一次的文學革命,藝術的全新時代就要開啟。如果預言沒錯,網路文學應該是第三次的文學革命。新世代作家不可能偏離網路時代,他們將在虛擬空間寫出具體的新感覺與新語言。

這本文學史的撰寫,無疑是台灣民主化過程的產物。整個書寫過程,再三與現實的政治波動交錯而過,其間擦出的熾熱火花,只有在埋首振筆之際才能深深體會。曾經發生的流亡經驗,遭遇的民主災難,都消融在複雜曲折的字裡行間。能夠為精采的台灣文學與台灣歷史留下見證,那是生命中所能接納的最好祝福。我的家國、我的時代正要進入一個盛世,迎接之際,樂於以這本文學史的完成,向前輩作家致敬,也向後來的新世代致意。擁有如此豐饒的文學遺產,當可預期下個世代將抵達更輝煌的藝術峰頂。

帝國的太陽下


融合文本批評、文化評論、後殖民理論,以及歷史、社會語言學等不同領域,對日台之間半世紀的文化遭遇做一客觀而中肯的評價。

  《帝國的太陽下:日本的台灣及南方殖民地文學》展現了新穎的研究視野!

  作為日據時代至皇民化時期的日本∕台灣文學研究,
  《帝國的太陽下》試圖重新定義日本近代文學的範疇,擴大其想像空間及領域界線,
  試圖從複數觀點來重審日台殖民經驗的文學表現,
  以便建構一個整體性的透視全像而非僅限於某個種族或階層的局促點面。
  以及舉證指出不是所有的殖民文學文本都是反殖民的抗爭文本。

  《帝國的太陽下》以日本、台灣和西方最新的學術成果為基礎,由殖民者以及被殖民者在旅記、大眾書寫、地域文化與風俗的學術論述中陳述的觀點,採用文化交錯、跨域以及比較手法,檢視日本南方殖民地域的文學、語言以及文化的代表性著作,解釋日本殖民期台灣∕南方的日本語文學生產的語言、文化、歷史與政治背景。其中包括曾經有南洋生活體驗的日本作家林芙美子、中島敦以及在台灣成長、接受教育,並嘗試在小說與民族誌書寫中捕捉台灣文化精華的在台日人作家西川滿。同時從多視角的觀點檢視日本∕台灣的殖民經驗,研究範圍從內地作家如大鹿卓、佐藤春夫,到西川滿的文藝活動,同時檢視「灣生」作家在日本與外地文化之間的游移來回。

  除了台灣的多語環境中語言政策的效應,《帝國的太陽下》同時也探討語言的角色如何成為帝國主義的工具,以及日本南方臣民們表達身分認同──某種連結台灣人和日本人自我觀點──的手段。例如掙扎於這些相互糾葛的觀點之間,台灣人作家包括本土派作家楊逵、呂赫若以及皇民文學作家周金波與陳火泉在他們的書寫中表達了個人與社會的差異,以及如何以文學回應他們的台灣殖民經驗。

  本書特別指出,在皇民化時期,日本語「語言接觸區」(linguistic contact zone)形成確立後,各項人文要素在這政治衝突互撞中融合成一種新的混雜文化概念。

  統治者的語言滲透鞏固同化政策的文化結構,但也同時必須面對在地文化的挑戰。

  《帝國的太陽下》仔細觀察上述作家們的生涯與作品,同時思考日本殖民地日本語文學在日本,以及日本前殖民地的受容問題。本書嘗試提出:這些作品告訴了我們日本人曾占領的台灣興起什麼樣的文化混種性特例,以及透過後殖民的視鏡如何看待這樣的關係與文化混種性的全球化現象?此書可謂融合了細緻的學識涵養以及重要的史料,廣博同時縝密,恰如其分地呈現了殖民主義作品中豐富且複雜的圖像。

老年之書:思我生命之旅

《老年之書:思我生命之旅》The Oxford Book of Aging:Reflections on the Journey of Life

古代和中世紀都視年老為世間永恆秩序的一個神祕部分,但這觀念卻逐漸被一種世俗、科學和個人主義的年老觀所取代。

本書由英國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由兩位深具人文修養,以及長期關注老年議題的醫學院教授編選的文集。

其範圍深廣,在時間的長度上,可上溯到西元前二千六百多年前黃帝內經,西元四、五百年前的羅馬、中東、印度薄伽梵歌等古文明留下來的經典文學、詩歌、文論。下可至20世紀各領域如文學、心理、社會、醫學等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如榮格、弗洛依德、赫塞、愛默生、馬奎斯、谷崎潤一郎等大文豪,大思想家的文字。

在空間的廣度上,從東半球、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重要的人類遺產經典,如小說、詩歌、回憶錄、散文、兒童故事,有哲學家、歷史學家和心理學家的反思,有非洲與日本的傳說,有《聖經》與《古蘭經》的片段,也有選自科學與醫學小冊子的段落。都蒐羅在內,為顯示本書編選的權威性,特以牛津版老年之書名之。

人生的賽跑場是固定的,只有單一條路徑,而這條路徑只能跑一趟。生命的每一階段都分配著恰如其份的特質。
──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Cicero ,BC106—43)

生與死都是我們獲得的大禮,但大多數人都只是打它們旁邊走過,不去打開這禮物。
──德國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 ,20世紀)


湯瑪斯.科爾(Thomas R. Cole)德州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學研究所教授,其著作《人生旅程:美國老年文化史》(The Journey of Life: A Cultural History of Aging in America)一書獲一九九二年普立茲獎提名。

瑪麗.溫克爾(Mary G. Winkle)

德州大學醫學院醫學人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曾與人合編《好身體:當代文化的苦行主義》(The Good Body: Asceticism in Contemptorary Culture)。

詩94:12 祂使你在患難的日子得享平安

詩94:12 祂使你在患難的日子得享平安

4/26/2012

重生

問你有什麼值得哭泣
天空從未黯淡無光
除非你的眼中失去色彩
愛會在絕望中重生
看看天空它不變的寂靜
這世間不能讓人平靜
擁抱孤獨那永恆的美麗
愛會在絕望中重生

懷念

是幸福的感傷
我在遠離你的地方
我該如何放聲地歌唱
如果夢有自由的翅膀
讓風陪伴他去飛翔
我在這兒靜靜的歌唱
如果心他終會回遠方
就讓我獨自守在這地方
等待寒冷中的陽光

寂靜的天空

日升月落
生生不息的世界
永恆的遠方
你的輪廓在夕陽中融化
找到一種幸福足以悲傷
沈默的祈禱只為安撫執著的靈魂
當一切歸還於寂靜
我別無渴求

在那風吹的草原
有我心上的人
風啊 你輕輕吹
聽他憂傷的歌
月亮啊 你照亮他
火光啊 你溫暖他


4/24/2012

2012聯合國「人人享有可持續能源國際年」

認識到能源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聯合國大會在第65/151號決議中宣布2012年為"人人享有可持續能源國際年"。

設立人人享有可持續能源國際年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寶貴的機會,在地方、國家、區域和國際各級提高對可持續能源、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重要性的認識。
能源服務對生產力、衛生、教育、氣候變化、糧食和水安全、通信服務等方面有著深遠的影響。
無法獲得清潔、廉價和可靠的能源阻礙了人類、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是實現千年發展目標的一個主要障礙。
仍有14億人無法獲得現代能源,30億人依賴“傳統的生物物質能源”和煤炭作為其主要燃料來源。

第一屆臺灣研究世界大會

      「第一屆臺灣研究世界大會」訂於2012年4月26~28日(星期四至星期六)在台北南港中央研究院舉行。謹代表大會籌備委員會誠摯的歡迎您的出席。有您的支持和參加,相信每位與會者皆能獲益良多。
 
  此次大會由中央研究院主辦,院內人文社會科學組下計有11個所、處和中心參與籌備,總共籌組二場專題演講及26個專題場次,預計將發表102篇論文。大會已邀請170位國內外學者與會發表論文、評論和主持,他們都是在「臺灣研究」領域上的傑出專家。

  召開「第一屆臺灣研究世界大會」除了可以分享彼此研究成果,也將交換意見以拓展未來學術合作的機會。
 
     期待此次大會不但能促進全球「臺灣研究」的風氣,更能強化未來「臺灣研究」的國際網絡。

 

於無聲處聽驚雷

離群索居

感誰的恩

400年前,一群在歐洲混不下去的清教徒跑到美洲大陸找飯吃,卻啥都不會做,差點餓死。幸好當地的印第安土著幫助他們,教會他們種土豆玉米,養火雞,於是他們終於獲得了第一個豐收,可以解決溫飽問題。這便有了感恩節。但是,他們感恩的對象居然不是印第安人,而是上帝。等到吃飽飯立穩腳跟之後,他們就開始對印第安人瘋狂掠奪、大開殺戒。噢對了,據說他們還感謝火雞,所以火雞成了感恩節必備的一道菜。


“心懷感恩”是一種很正確的態度,因為我們生活在社會中不是孤立的個體,我們所獲得的一切利益,也或多或少摻有他人的付出,所以我們應該感恩。但感恩,請搞清楚對象先。值得我們感恩的人,是那些自願地付出努力或犧牲利益,並在客觀上讓我們受益的人。這里有三個關鍵詞:“自願”、“付出或犧牲”、“客觀上”。如果他們沒有任何付出或犧牲,那感謝他們就跟感謝上帝一樣; 如果他們不是自願而是被逼做出的犧牲,感謝他們就跟感謝火雞一樣,如果你真想做點什麼,不是感謝,而是補償; “客觀上”是指,在他們做這努力的時候,心裡面並不一定想著為你或者為任何人好,或許僅僅是出於自己的興趣做了,但卻讓我們間接受益,那他們就值得感謝; 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懷著所謂的“好心”去辦事,但他卻把事情搞砸了,或者讓別人反而受害,那無論如何也不配得到感謝,即便有人說“仍然感謝你的努力”那也只是在表達寬容和同情。

用這樣的標準來看,首先最不值得感謝的就是政府,哪怕是一個最廉潔、最讓群眾滿意的政府(全世界都一樣,跟體制無關)。因為他們雖然在做事,但是拿著納稅人給的工資在乾活,理所應當,就像你去商店買東西一樣,你會感謝商家嗎?表面上看政府出面搞建設、搞福利、救災、舉辦各種活動,但真正出錢的都是納稅人,政府官員不會自掏腰包。所以如果你是納稅人,感謝自己好了。這些錢用好了,是政府的職責所在,工作值得肯定,下次還選你; 用不好,自己捲鋪蓋走人,等著接你活的人一大堆。但是我們天朝的政府,已經完全剝奪了納稅人肯定或否定他們的合法方式──留人或走人,所以對於他們做得好的事情,我們只好不表態,因為他們已經透支了我們的肯定; 而對於他們做得不好的事,由於缺少這種最和諧的表態方式,我們只好採用別的不那麼和諧的方式表態,這也在所難免。所以不要總是問我為什麼只說天朝政府的壞話,不說好話,這就是原因。至於要我對它說出任何一個人對任何一個政府都不該說出的感謝的話,比讓我信法侖弓還難。

不感謝政府,有人就想不通了:這幾十年中國發展這麼快,我們生活水平提高這麼多,那究竟是誰的功勞呢?其實功臣有很多,但都不在黨和政府裡面。舉一個典型例子,天朝自以為榮的一大壯舉,就是解決了13億人口的溫飽問題。但袁隆平當年研究雜交水稻的時候,全是自掏腰包,家裡窮得揭不開鍋,還得躲著藏著以防紅小兵來砸他做實驗的瓶瓶罐罐。那個時候,“黨和政府”在哪裡?所以,我們真正應該感謝的,是那些古今中外發明創造了我們所用的一切東西的人,盡管他們當中某些人賺了很多錢,但他們的發明對人類的貢獻是無法用金錢衡量的。所以在我們吃米飯的時候,請感謝袁隆平; 用電燈的時候,請感謝愛迪生; 坐汽車的時候,請感謝本茨(奔馳)。。。當然,我只列出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名字,其實每一樣東西的發明和發展,都凝聚了無數人的心血。除了實用的技術,還別忘了這背後起到關鍵支撐作用的科學,於是我們要感謝伽利略,感謝牛頓,感謝麥克斯韋,感謝門捷列夫,感謝愛因斯坦,感謝薛定諤,感謝居裡夫人及其先生。。。除了物質層面,我們還有精神文化層面的受益,於是我們還要感謝老子,感謝李白,感謝曹雪芹,感謝魯迅,感謝柏拉圖,感謝莎士比亞,感謝托爾斯泰,感謝貝多芬,感謝達芬奇,感謝披頭士,感謝傑克遜。。。總之,我們要感謝一切為人類物質和精神文明做出貢獻的人。

人類還有另外一類比較特殊的領域,就是社會經濟政治領域,它們發展的結果歸根結底是讓那些物質和精神的成果能讓更多人享用到。所以歐洲人要感謝斯賓諾莎、伏爾泰、馬克思,美國人要感謝傑斐遜、華盛頓、馬丁·路德金,非洲人要感謝曼德拉,印度人要感謝甘地。。。跟普世的物質和文化的影響不同,這些人的貢獻往往是針對某個特殊的區域和時代,並且其中的大部分成果至今都被某些人拒絕使用。但這些人的貢獻,遲早有一天會被證明是世界性的,只是對我們天朝和世界上某些國家地區,大部分還暫時享受不到。上面提到的這些人,不少都從過政,但感謝他們跟感謝政府完全是兩回事。因為,他們有的終其一生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比如甘地、曼德拉,從政只是實現理想的手段,而他們在不從政的時候做出的貢獻已經足以名垂青史; 還有一類是通過從政本身來實現對從政者權力的限制,比如傑斐遜起草《獨立宣言》把普通公民的“天賦人權”抬到最高,華盛頓在兩屆總統之後甚至不顧選民希望其聯任的呼聲主動辭職,這才是美國人感謝並紀念他們的真正原因。

那麼在這個領域,有沒有中國人要感謝的呢?當然有很多。中國從腐朽落後的封建王朝發展到現在,經濟和政治體制確實進步了不少。我們首先要感謝那些把外國侵略者趕出家門的先烈們,但就連這麼顯然的一部分都沒感謝對。比如抗日戰爭,我們最應該感謝的首先是正面戰場上500萬浴血奮戰的國民黨將士,犧牲300多萬,殲敵100多萬;其次是美國、加拿大、俄國等帶來大量先進武器和技術的國際援助,同時也包括那兩顆投到日本的原子彈,起到了決定勝負的關鍵作用;然後才是GCD在後方以保存和壯大實力為原則順便踩踩日本人尾巴的對日游擊戰(百團大戰是唯一一次GCD跟日本人的正面交戰,投入人數40萬),當然效果也不賴,殲敵50多萬,但更大的效果是讓GCD軍隊從抗戰初期的不到10萬人發展壯大到200萬。一個對比是,抗戰開始和結束時國民黨軍隊的數量都是300萬,而且質量差了很多,能打的都犧牲了。所以毛說“我們要感謝日本人”,是很對的,因為日本人是“自願”地“付出努力”打國民黨,並在“客觀上”幫助了GCD的壯大。當然他口中的“我們”不包括你我。。。於是結果就是,那些留在大陸的抗戰英雄們,大多只能在窮困潦倒和旁人的漠視中度過餘生。

中國確實在跌跌撞撞地向前走,同時中間的倒退和彎路以及因此造成的巨大破壞也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但肯定又有人說“誰不會犯錯啊,何況中國這麼復雜,摸著石頭過河,我們要有寬容心,要肯定進步的一面,政府不是在一點點努力變好嗎?”持這種說法的不少,哪怕是很多對中國現狀這也看不慣那也看不慣的人,你一跟他批評政府他就用這樣的理由跟你急,仿佛他們腦子里總是浮現著一副天朝領導淚流滿面憐憫眾生的鏡頭(請參照某影帝經典鏡頭),心疼還來不及呢,感恩就更不用說了。不過他們沒有看清楚,究竟誰才是這種進步的真正推動者。我前不久在羅永浩的人人狀態里看到一個絕佳的例子,偷過來一用:“過去我住的新小區冬天取暖達不到規定溫度,我和一些小區論壇的刺兒頭一起天天去折磨物業和開發商,一個月後他們終於崩潰了同意加鍋爐,後來大家就不冷了。再後來我就看到一達人在小區論壇說,最近屋裡好溫暖啊,其實大家都不必整天抱怨的,要相信生活會慢慢變好的──有感於‘你們怎麼總是盯著陰暗面啊’。”如果你笑了,你就懂了。政府就是一頭驢,沒有人拿鞭子打它就不往前走,甚至倒著走。真正推動歷史進步的是拿鞭子的人,哪怕他們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因為一個人在維護自己合法權利的同時,也是在促進這個社會的各種制度更加完善,保障類似的人的利益不再受到傷害。而在中國,這樣的人顯得尤其可貴,因為他們那鞭子趕著的不是一頭驢,而是一隻老虎,一不小心就會被咬,甚至連小命都丟了。所以對於中國建國以來的進步,我們最應該感謝的就是那些在歷史上沒有留下姓名的無數維權者,正是他們以幸福甚至生命作為代價才換來今天難得的這一點點進步。那些感謝政府,拼命維護政府形象的人,你們不但搞錯了感謝對象,而且還把真正的恩人視為仇人,你不覺得這是在阻礙歷史進步麼?

享受幸福生活的人們,還請記住,在中國還有很大一部分人,跟火雞一樣,被動地犧牲著他們利益,成全我們眼前的幸福。當你在新城市開發區的街心花園中享受人造景色的時候,你的腳下可能曾經是某個被強制拆遷的民房所在地;當你在高檔品商場里大肆消費的時候,你所買的每一件物品很可能都凝結著打工妹打工仔為一點點可憐的飯錢每天工作十幾小時所付出的心血;當你從某大城市名牌高中畢業,自豪地拿著北大清華錄取通知書的時候,你可知道這裡面不僅僅有你自己的努力,也有教育的不平衡和高考招生制度固有的不公平造成許多其他考生擠破頭都爭取不來機會?這些人不需要你的感謝,也沒必要馬上給與補償,他們只需要我們記住。當我們占據著這些有限的資源時,想到他們,就不會覺得擁有的一切都天經地義,而是感到一種責任,要去好好利用這些資源,努力讓這個社會變得更發達,同時也更公平,以社會的形式對這些犧牲了利益的人給與補償。

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http://www.youtube.com/watch_popup?v=p9vh-tSZCoI&vq=large

箴11:27懇切求善的、就求得恩惠.惟獨求惡的、惡必臨到他身。

箴11:27懇切求善的、就求得恩惠.惟獨求惡的、惡必臨到他身。

香蕉

香蕉能降低高血壓和中風機會。

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宣佈,允許香蕉業宣傳香蕉能降低高血壓和中風機會。

香蕉含有三種天然糖份: 蔗糖、果糖和 葡萄糖;再加上纖維質。香蕉可即時提升人的功能。

研究顯示,兩條香蕉,可以提供足夠能量維持 90 分鐘劇烈的運動。難怪很多世界知名的運動員都以香蕉為首選生果。

香蕉不單只提供能量。香蕉還可以幫我們克服或治療好多病症和身體狀況,我們必須把香蕉加進每天的餐單。

※抑鬱症:最近一項調查發現,患抑鬱症的人,在吃過香蕉後,感覺好好多。因為香蕉含胺基酸,會轉化成血清促進素,令人鬆馳、穩定情緒。

※貧血:香蕉鐵質含量高,能刺激血液內的血色素。

※血壓高:香蕉含極高量的鉀,但鹽份低,最理想是降血壓。

※腦力:研究顯示,含豐富鉀質的香蕉,能提高學生的專注力,對他們讀書有所幫助。


※便泌:香蕉的纖維質很高,可幫助回覆腸胃正常活動,消除便秘,無需服用輕瀉劑。


※宿醉:香蕉奶加蜜糖可以即時解酒。香蕉鬆弛胃部,蜜糖提升血糖,奶舒緩精神。

※心絞痛:香蕉對身體有一種天然的制酸性,有鎮痛作用。

※早上無精打彩:早餐後午飯前,吃少量香蕉可保持血糖水平。

※蚊叮蟲咬:用香蕉皮內部輕擦患處,可退腫消炎。

※緊張:香蕉的維生素B含量高,可幫助舒緩神經系統。

※超重:澳地利心理學學校研究發現,工作壓力大致使員工不斷進食巧力克和薯片去舒緩情緒。

研究員對5000 名醫院的病人做研究,發體型肥胖的,通常都是司職壓力非常大的工作。研究總結認為,要避免引起對舒緩情緒食物的慾念,就應該約每兩小時吃一點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以降低身體內的血糖水平。

※胃潰瘍:香蕉是調理腸胃失調的食方,因為香蕉有著柔軟的纖維而且柔滑。 對於長
期患者來說,香蕉斀~唯一可以進食的未煮熟食物,而不會有不良反應。香蕉還可以中
和胃酸和減少疼痛。

※體溫控制:在不同國家、地區和文化中,都有把香蕉作為一種「降溫」的果物,可以
用作降低身、心的熱度。在泰國,孕婦為了使嬰兒出生時有較為涼快的環境,臨盆時
就會吃香蕉。

※戒菸:香蕉可以幫助戒菸。香蕉含維生素B6 和 B12,也含鉀和鎂,可以復原戒菸者
因沒有了尼古丁刺激的影響。

※壓力:香蕉所含的鉀,可以調節心跳使之正常化,從而將氧氣順利送到大腦,並調節
身體的水份。當受到壓力緊張時,我們的新陳代謝就會加快,因而使鉀的水平一降。
鉀含量高的香蕉,正好作補充。

※中風:據著名醫學雜誌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的研究指出,長
期吃香蕉,中風死亡的機會率大大降低40% 。

香蕉的確可以治療許多疾病。
如果跟蘋果比香蕉多四倍蛋白質、多兩倍碳水化合物、多三倍磷質、多五倍維生素 A
和鐵質、多兩倍其他維生素和礦物質。香蕉也含豐富的鉀,是最有益的食物。所以,
應該把那句老句子改為:「一日一香蕉,醫生遠離我。」

PS :猴子經常都情緒高漲和開心,應該是吃很多香蕉的原因

※緩解眼睛乾澀避免其過早衰老

在電腦前工作的人常常會覺得眼睛乾澀或紅腫、疼痛,如果每天吃一根香蕉,就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這是台灣蕃薯藤健康網站的一篇文章日前告訴讀者的。文章中指出,香蕉保護眼睛的功能首先和其中含量豐富的鉀有關。人體攝入鹽份過多,會導致細胞中存留大量的水分,引起眼睛紅腫。香蕉中的鉀可以幫助人體排出這些多餘的鹽分,讓身體達到鉀鈉平衡,緩解眼睛的不適症狀。

此外,香蕉中含有大量的胡蘿素。當人體缺乏這種物質時,眼睛就會變得疼痛、乾澀、眼珠無光、失水少神,多吃香蕉不僅可減輕這些症狀,還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眼睛疲勞,避免其過早衰老 !

4/22/2012

Love of my life - Scorpions

Love of my life - Scorpions
http://youtu.be/gzl5rvaZcV8

Scorpions - Wind of change

Scorpions -  Wind of change
http://youtu.be/YFh2vpGeoIk

Wind of change

I follow the Moskva
Down to Gorky Park
Listening to the wind of change
An August summer night
Soldiers passing by
Listening to the wind of change
The world is closing in
Did you ever think
That we could be so close, like brothers
The future's in the air
I can feel it everywhere
Blowing with the wind of change
Take me to the magic of the moment
On a glory night
Where the children of tomorrow dream away
in the wind of change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Distant memories
Are buried in the past forever
I follow the Moskva
Down to Gorky Park
Listening to the wind of change
Take me to the magic of the moment
On a glory night
Where the children of tomorrow share their dreams
With you and me
Take me to the magic of the moment
On a glory night
Where the children of tomorrow dream away
in the wind of change
The wind of change
Blows straight into the face of time
Like a stormwind that will ring the freedom bell
For peace of mind
Let your balalaika sing
What my guitar wants to say
Take me to the magic of the moment
On a glory night
Where the children of tomorrow share their dreams
With you and me
Take me to the magic of the moment
On a glory night
Where the children of tomorrow dream away
in the wind of change

Elton John - 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

Elton John - 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
http://youtu.be/n8FM8nyy_Fk
http://youtu.be/lFYBLwb3I84

Billy Joel "Honesty"

Billy Joel "Honesty"
http://youtu.be/rWu0N0qPeME

The Alan Parsons Project - Old And Wise

The Alan Parsons Project - Old And Wise
http://youtu.be/MvsP-qLLNBE

The Alan Parsons Project- Eye in the Sky

The Alan Parsons Project- Eye in the Sky
http://youtu.be/NNiie_zmSr8

Strangers in The Night - Frank Sinatra

Strangers in The Night - Frank Sinatra
http://youtu.be/hlSbSKNk9f0

Frank Sinatra - My Way

Frank Sinatra - My Way
http://youtu.be/Aht9hcDFyVw

Paul Anka - Diana

Paul Anka - Diana (1957)
http://youtu.be/fuTbB-d12A0

Oh! Carol - Neil Sedaka

Oh! Carol - Neil Sedaka
http://youtu.be/aHm7PnCCd4E

Buddy Holly - Everyday

Buddy Holly - Everyday
http://youtu.be/GMezwtB1oCU

The Beatles -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The Beatles - I Want To Hold Your Hand
http://youtu.be/iim6s8Ea_bE

The Beatles - Yesterday

The Beatles - Yesterday
http://youtu.be/lwS_YDzxH3M

Bruce Springsteen & Sting - The River

Bruce Springsteen & Sting - The River (Live)
http://youtu.be/pDjQRgoOcpk

Dancing in the dark - bruce springsteen & the e street band

Dancing in the dark - bruce springsteen & the e street band live 88
http://youtu.be/sfk0uMLhXqY

Amy MacDonald - Dancing In The Dark

Amy MacDonald - Dancing In The Dark (Orchestral Version)
http://youtu.be/xQGmyOgnXsQ

U2 & Bruce Springsteen - 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

U2 & Bruce Springsteen - I still haven't found what I'm look
http://youtu.be/JVdZ0Rdm8zI

Pink Floyd -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Pink Floyd - Another Brick In The Wall
http://youtu.be/VZbM_MIz4RM

Chicago - If You Leave Me Now

Chicago - If You Leave Me Now
http://youtu.be/OlKaVFqxERk

Bee Gees - How Deep Is Your Love

Bee Gees - How Deep Is Your Love
http://youtu.be/kJY9wYodL4Q

San Francisco - Scott McKenzie

San Francisco - Scott McKenzie
http://youtu.be/bch1_Ep5M1s

Bee Gees - To Love Somebody

Bee Gees - To Love Somebody
http://youtu.be/N42bYLoaZho

Bee Gees - Massachusetts

Bee Gees - Massachusetts
http://youtu.be/4XWYefe9EzI

Eagles - I Can't Tell You Why

Eagles - I Can't Tell You Why [original w/ lyrics]
http://youtu.be/q6yyWKzPBCM

Chicago - You're The Inspiration

Chicago - You're The Inspiration (Lyrics)
http://youtu.be/wM-XhQeFzW4

Chicago - Will You Still Love Me

Chicago - Will You Still Love Me
http://youtu.be/uFM6R53gui8

Chicago - Hard To Say I'm Sorry

Chicago - Hard To Say I'm Sorry
http://youtu.be/wEwNcnklcsk

Air Supply - Lost In Love

Air Supply - Lost In Love (1979)
http://youtu.be/HpntNDAYltM

Foreigner- I don't want to live without you

Foreigner- I don't want to live without you
http://youtu.be/SXTwB5Rgcks

Bon Jovi - I'll be there for you

Bon Jovi - I'll be there for you with lyrics
http://youtu.be/24UBwv0_MX4

Rainbow-Temple of the king

Rainbow-Temple of the king (lyrics)
http://youtu.be/ZUpxniZBb5s

scorpions - always somewhere

scorpions always somewhere lyrics.wmv
 http://youtu.be/CSRoX4cDhQQ

Scorpions - Send Me An Angel

Scorpions - Send Me An Angel
http://youtu.be/s_lMNufI3hA

Scorpions - Wind Of Change

http://youtu.be/5KcRl1p2waM

Roxette - Listen To Your Heart

http://youtu.be/ktRsl2hAPhY

Franco de Vita Sere un buen perdedor

http://youtu.be/9U1QubXPEQs

Eros Ramazzotti - otra como tu.

http://youtu.be/sMXcrv4bOi4

John Lennon - Imagine

http://youtu.be/XLgYAHHkPFs

Roxette - It Must Have Been Love

http://youtu.be/uTM78XsU8GQ

I Will Always Love You

http://youtu.be/oyQdCJwJZck

Sarah Brightman & Andrea Bocelli - Time to Say Goodbye

Sarah Brightman & Andrea Bocelli - Time to Say Goodbye
http://youtu.be/Nl9WMIPzd6w

Adriano Celentano -Ma Perke

Adriano Celentano -Ma Perke
http://youtu.be/rlt3tp4QiBk

Al Bano Carrisi & Romina Power - Felicita

http://youtu.be/Q0wZQbK938Y

Une vie d'amour - Mireille Mathieu & C. Aznavour

http://youtu.be/TWyCXZK6Nfk

北上夜曲 野路由紀子

http://youtu.be/bzE_LbRClL0

4/21/2012

緣分這條線

在生生世世中、在無名的迷中,我們都經歷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悲歡離合和酸甜苦辣。珍惜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吧,當我們真心的善待他/她們時,就能善解歷史上結過的緣。

大衛‧克山(Dave Kershaw)60年前是一名來自新澤西的美國士兵。當他在二戰時將一位波蘭珠寶商從集中營中解救出來時,珠寶商很感激,提出為他用兩個一美元的銀幣做兩枚一模一樣的戒指來酬謝他。戒指的一面會刻上他的名字,另外一面會刻上他初戀女朋友珍妮的名字。大衛很高興,給了他兩個一美元的硬幣。那位珠寶商花了兩週時間做完後,交給了他。儘管大衛和珍妮一直有書信來往,但畢竟是戰爭年代,前途未卜,所以誰也沒有提到結婚。大衛也沒告訴珍妮關於戒指的事,因為他想等到結婚的時候再給她。
  
一年後大衛退役了,返回家鄉,和珍妮則繼續交往。但後來兩人因為一些意見不一致而分手了。大衛的戒指就一直放在他的保險箱裡。沒想到的是,這一放就是65年。在後來的日子裡,珍妮護士學校畢業以後,當了一名護士。她結婚了,生了兩個兒子。大衛則讀了一個工程學位,並且遇到了克萊拉。兩個人相愛結婚了,這是在1950年。
  
後來大衛開了一家公司,生產儀器設備。克萊拉則一直是位家庭婦女,為他生了兩個孩子。可是後來,克萊拉不幸得了阿爾茨海默氏症,也稱老年癡呆症。大衛想給她找一位專業護理人士,最好是對照顧阿爾茨海默氏症患者有經驗的。找來找去,他又碰到了珍妮。這是在2008年。珍妮對克萊拉照顧得很好,努力幫他克服老年癡呆症帶來的不便,而且她們成了好朋友。可最終克萊拉還是在於2011年去世了。
  
在傷心的埋葬了克萊拉之後,大衛拿了那存放了65年的戒指,交給了珍妮。珍妮哭了。誰了沒想到,經過了65年的時光流轉,這兩位昔日的戀人又走到了一起。
  
人生就是很奇特,有著各式各樣的緣分。
  
記得讀過這樣一個故事。釋伽牟尼身為太子,卻看淡世間榮華富貴,毅然出家尋找為眾生解救苦難的辦法。當得道後,廣傳佛法,深受國民的敬仰。返回故鄉時,更是舉城歡騰,為王子的大德與大智所折服。可是,他的妻子,耶輸陀羅王妃卻拒絕見他。當佛陀再三懇求,得以與王妃相見時,她哭著說,你只知道出家尋求超脫苦難之法,現在回來受萬民景仰;可是你知道這些年裡我一個人與年幼的孩子,是怎樣含辛茹苦走過來的嗎?所以我不想見你,對你心中只有恨。
  
佛陀慈悲的望著王妃,用神通向她展現了史前的一段緣分。原來釋迦牟尼佛過去世曾經是名叫雲的一位童子,有一次聽說燃燈古佛來此說法,希望能以鮮花來供養。但全城的鮮花已被收購一空,雲童子尋遍全城都買不到一朵花。後來他在井邊遇見一位青衣女子,名叫賢者;賢者雙手捧著瓶子,瓶中有七朵鮮花,也是來供養佛的。雲童子再三懇求,原意以五百金來買其中的五朵。

賢者見他心誠,將七朵花全部給了他,並約定生生世世中相伴,來追尋佛法。他們也發誓,不會因愛戀心、因對財寶的貪心而障礙彼此的修行之路。雲童子隨後拿著七朵花趕至城門獻花許願,燃燈佛為他授記;而此女子就是王妃的前身。
  
知道了這段歷史之後,耶輸陀羅明白了,帶著佛陀的養母以及五百名宮女隨佛陀出家,成為比丘尼。
  
在生生世世中、在無名的迷中,我們都經歷過了一次又一次的悲歡離合和酸甜苦辣。珍惜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吧,這輩子是親朋好友,可能有著往世的緣由。當我們真心的善待他/她們時,就能善解歷史上結過的緣,才能不辜負走過的這一切;並且達到生命的超脫與昇華。

鄧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一場危機就是一次機會,一次跌倒就是一次磨煉,人的心態決定了人的精神境界,學會轉換角度看問題,就能不斷地發現新世界。

每當讀到蘇東坡的詩詞,心中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縱觀他的作品,七言古詩是他最為得心應手而且意境深遠的詩禮,然而仔細品讀,蘇詩另有一絕。在宋朝詩壇上堪稱獨步的,就是他的七言絕句。與波瀾壯闊、氣象萬千的七言古詩相比,他的那些清新絕俗的小品詩更有高雅、優美的內涵。

蘇東坡在一千多年前偶然行遊至江西盧山西林壁,有感於山勢之奇美而寫下了〈題西林壁〉一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 中。」此詩的後兩句傳誦久遠,因為它以淺白的語句講出了一個含義深刻的人生哲理。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是作者遊山所見。廬山是一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猶如畫龍點睛,說出了遊山的心得。為什麼無法看到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作者自己身在廬山之中,他的視野被眼前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局部。觀山所見如此,分析事物的本質、辨別正邪也是如此。

由於每個人所處的生活環境不同,前生今世的因緣不同,個人修養的程度不同,所以每個人的精神境界也不一樣。對於一個相同的事件,每個人的反應不同,其看法評價也不一致。這兩句詩給人們提示了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都有一定的片面性;只有跳出自我的小圈子,以旁觀者的身份冷靜觀察,才能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

人生猶如行路,有時可能走入死胡同之中,懷疑前途無路,因此心神不安。此時如能轉換自己的視角,也許就能看到一片新的天地。如果只是低頭行路,難免遇到山窮水盡的境地,而此時轉換思維,抬頭看天,就能發現另一種婉轉的自然之美。

紅塵迷失之中充滿了各種誘惑,使人們誤以為吃喝玩樂、追求名利是人生唯一的樂趣 。然而,生老病死如影相隨,痛苦與挫折無法避免。一場危機就是一次機會,一次跌倒就是一次磨煉,人的心態決定了人的精神境界,學會轉換角度看問題,就能不斷地發現新世界。

蘇東坡所寫的這首哲理詩,不是抽像地發表議論,而是緊緊地圍繞著遊山寫出了自己獨特的感受。借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了人生哲理,讓人感覺親切自然,耐人尋味。一首好詩,勝過一盤美餐,歷經千百年,仍然讓讀者回味無窮。


貫明

無法松の一生

http://youtu.be/PbGtiiPaY9U

感恩、感謝與感動的心

湯島の白梅

http://youtu.be/3G2RwIYpR-E

因愛而美麗的人生

梅莉史翠普-深入我心的銀幕形象

從叱吒風雲的政壇鐵娘子到患有老年癡呆症的脆弱孀婦,62歲的梅莉史翠普在影片(《The Iron Lady》)中,把傳奇政治領袖、連任三屆的英國第一位女首相——撒切爾夫人還原為人,一個女人打拼背後的辛酸。從平民的女兒披荊斬棘勇攀權力高峰,到謝幕後絢爛歸於平淡,我認為晚年部份梅莉演得最好。風燭殘年,深居簡出,步履蹣跚,語無倫次,這位贏得生前身後名的強勢鐵腕人物,一如最普通的白髮老太太,在喪夫之痛、兒女疏離的孤獨中,穿插著片刻回憶和恍惚的幻覺……那種悲憫淒涼和感傷,令我想起遠方的母親,人性都是一樣的
初識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是20多年前的電影畫報上,這位清瘦的金髮女郎是如此與眾不同,那是女明星中罕見的深入骨髓的知識份子氣質,高貴知性,深邃冷峻,睿智又灑脫。令我印象深的是兩件事。梅莉講她試鏡前,到衛生間抓一大把手紙,塞進不甚豐滿的胸部,敢拿自己的身體自嘲的女人,是相當自信的。另一則是她陪伴患骨癌的戀人一直到病逝。我想,刻骨銘心的生離死別會加速一位好演員的成長
 
大學時,我研讀過約翰•福爾斯的小說《法國中尉的女人》,對丹麥女作家伊薩克•迪內森的自傳《走出非洲》極為欣賞。恰好梅莉史翠普也主演了這兩部同名的電影。演名著的挑戰性很高,但梅麗非但沒有演砸,而且大放異彩,富有層次,令人驚喜。
 
狂風怒號,波濤洶湧,那個在海邊孤獨守望的黑衣女子,那個莊嚴神秘、遺世獨立的莎拉,回眸驚鴻一瞥,震撼人心。影片《法》一開場,不知來自何處的謎樣的莎拉就深深吸引了貴族青年查爾斯,緊緊抓住了觀眾的心。
 
年輕的梅莉史翠普,側影削薄陡峭,有種黛玉般的柔弱敏感、悲淒憂鬱,可轉瞬又大膽堅毅,超逸絕塵,洋溢著野性活力,這樣的強弱對比和轉換,如此的矛盾統一,梅莉演來不著痕跡,盡得風流。那個樹林中綠裙棕髮的莎拉,宛若拉斐爾前派油畫中復古而浪漫的女子。
身著卡其色襯衫和長褲,斜扎非洲民族圖案的披肩,梅麗從原野中走來,鬈發在微風中飄動……在電影《走出非洲》中,梅莉史翠普化身為聰慧深沉、有擔當、有靈性的女作家。
 
記得有位年輕小姐向她討教人生經驗。「想得到男人的愛,又想保持獨立的空間,不知如何是好?」「我想……」梅麗飾演的女主角沉吟道,「你應該叫我卡倫。」那時年方20的我也對此頗為疑惑。片中相愛的卡倫和丹尼斯也在探索這個問題,他們的爭執更像是人生哲學的辯論。
 
一場大火把咖啡園燒成灰燼。禍不單行,丹尼斯也駕機失事墜入山谷。卡倫不得不告別灑下汗水和青春的非洲大地。
 
一切都是過客,甚麼都會失去,暮年的卡倫只剩下魂牽夢縈的斑斕記憶,她寫下了這個故事。
 
這麼多年過去了,這位80年代最卓越的女演員,留在我心裏的銀幕形象依然栩栩如生。


沉靜:梅麗史翠普——深入我心的銀幕形象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二十多年前就讀過俄羅斯著名詩人、「俄羅斯文學之父」的普希金的詩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迄今仍能記住其中的詩句: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悲傷,不要哭泣
在那憂鬱的時光
還有一份守望
因為我們相信
快樂終會來臨
今天
不過是暫時的陰霾
一切
將會在瞬間消逝
而那逝去的
將會變得親切


全詩洋溢的是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且充滿了哲理意味。然而,彼時,26歲的詩人正處於被流放的日子。當時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押送到其父親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從而被迫與摯友親朋分離。孤寂之中,普希金認識了鄰近莊園的奧西波娃一家,這首詩就是他為奧西波娃15歲的女兒姬姬所寫。

從詩歌中,可以看出,即便處於這樣的環境,詩人也依舊保持著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的追求,他堅信光明必將戰勝黑暗,正義必將戰勝邪惡。
 
普希金曾言,要「用詩歌喚起人們善良的感情」,而這首詩歌正是他柔軟、溫良、堅毅內心的反映。一百多年來,無數人都將這首詩歌銘記在心,並在身處逆境時反覆誦讀,使自己不至於陷入絕望而無法自拔。今天重溫這首詩,會讓我們冰涼的內心相信「今天不過是暫時的陰霾,快樂終會來臨」。

永不退休的知識份子

薩菲爾(William Safire)

從報上看到著名右翼專欄作家薩菲爾(William Safire)去世的消息,一陣難過。雖然跟他素昧平生,但我到美國後,從思想到寫作都在相當程度上是伴隨著讀他的專欄而成長,對他有一種思想的共鳴者和寫作的指導老師般的感激!

薩菲爾在美國評論界舉足輕重,甚至可以說有一言九鼎的份量,因他在美國大報《紐約時報》言論版寫了長達32年的專欄(至2005年),而且是每週兩篇,寫了 3000多篇!在這個期間,大多還沒有電腦互聯網,所以《紐約時報》對美國人,尤其對知識份子想法的塑造,具有近乎壟斷的能力。薩菲爾在這樣的大報寫專欄(報業托拉斯同時在全國幾百家地方報紙轉載),而且一寫這麼多年,可想而知其深遠的影響力。
 
除了政治評論,薩菲爾還每週寫一篇「論語言」,講解分析當今政治詞彙、流行語言等。這個在《紐約時報》星期天版的專欄,深受關注政治、喜歡看電視政治評論的讀者歡迎。我經常是由於看了他的講解,才弄明白了美國政治人物演講、辯論中使用的一些有趣的說法。也是由於讀他,更感到英語的奇妙無窮。薩菲爾在語言這個領域,也奠定了大師的地位,《紐約時報》的訃文說,「他成為非官方的英文語言的仲裁者」。
 
《紐約時報》是被稱為「左派旗艦」的著名左傾報紙,而薩菲爾是當年在給共和黨籍的尼克松總統做演說稿撰寫人時,被該報邀去寫專欄。薩菲爾說,當時《紐約時報》是為了平衡他們的(左傾)社論;也就是用薩菲爾的右派言論,來吸引保守派讀者,也平衡其他左傾專欄文章,因在《紐約時報》的所有專欄作家中,只有薩菲爾這一個右派。雖然我對《紐約時報》的左傾立場相當反感,但對其老闆有胸懷、雅量和眼力啟用薩菲爾,「容忍」其觀點,還是非常欽佩的。
 
我本人成為右派之後,之所以還看《紐約時報》的言論,薩菲爾的專欄是個重要的吸引。當然還有另一專欄作家羅森紹(A. M. Rosenthal,曾做過《紐約時報》17年總編輯,2006年去世),我也非常喜歡,雖然他偏左,但他跟薩菲爾一樣,都非常反共,嚴肅的文章中充滿一股凜然的正氣、大氣、男人氣;而不像今天一些專欄作家那麼耍貧嘴、一副玩世不恭的毛孩子勁頭。
 
薩菲爾對專制國家的批評相當尖銳。例如 2001年聯合國人權委員會居然把仍有黑奴的蘇丹「選」為理事。薩菲爾在專欄中痛斥說,這等於是「奴隸制勝利了」 (Slavery Triumphs)。該文開篇就批評說,「這是共產中國和共產古巴領導的」,它們是「仍做黑奴買賣的蘇丹的聯盟」。據中國國內學者披露,當時新華社故意把標題譯為「奴隸們勝利了」,來刺激中國憤青,煽動民族主義狂熱;當時人民日報「強國論壇」甚至掀起對薩菲爾的「憤怒斥罵的聲浪」,指控「美國居然敢把別的國家當作奴隸」。此事可看出薩菲爾的鐵肩道義,更可看出新華社的卑劣齷齪。
 
雖然置身左派大報,薩菲爾卻絕沒有迎合僱主,而妥協自己的右派理念和言論。他曾嚴厲批評《紐約時報》支持的民主黨卡特政府,這些批評文章,還使他獲得美國新聞界最高榮譽的「普利策」獎。在重大問題的評論上,薩菲爾都不掩飾或迴避自己的保守派立場,不看老闆的臉色寫專欄。
 
在克林頓當政時,他毫不留情地批評其夫人希拉里是「天生的撒謊者」。希拉里抱怨說,她為母親而抗議。意思是,你說她天生撒謊,等於是說從母親那遺傳。她的丈夫克林頓更義憤填膺,說如果他不是當總統,會一拳把薩菲爾的鼻樑骨打斷。
 
《華爾街日報》就薩菲爾去世,發表了專題社論,感歎說,雖然薩菲爾是我們競爭對手報的專欄作家,但在我們的保守派立場遭左派攻擊的時候,他總是聲援我們。這家保守派領銜大報說,「七十年代,無論經濟,還是外交政策,時裝和音樂等領域,對美國來說,都主要是個不幸的年代,但在這種惡劣的時刻,在新聞和公眾生活中,卻崛起一代保守主義的巨人,《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威廉.薩菲爾就是其中之一。」尤其是在外交政策領域,薩菲爾從來都是「堅定的冷戰勇士」,2006年他獲得「總統自由勳章」是實至名歸。
 
《華爾街日報》的社論最後把薩菲爾和美國保守派大將巴克利(William Buckley)、新保派鼻祖克瑞斯托夫(Irving Kristol)、自由經濟學巨匠弗裡德曼(Milton Friedman)等並列,譽為「在從失敗的六十年代和萎靡不振的七十年代中為挽救美國而做出重大貢獻的人。」
 
薩菲爾是個永遠思考、進取的知識份子,也是個極為勤奮的作家。他除了32年寫了四千多篇政治評論和語言專欄,還寫了四本小說(其中一本成為暢銷書),幾本語言專著等。
 
他 75歲高齡那年停寫政治專欄之後,到一家基金會做主席;但還繼續每週給《紐約時報》寫一篇「論語言」的專欄,這個專欄他一直寫到9月11日,也就是他9月 27日去世前的兩週半。他得的是胰腺癌。由於我父親就是因這個病而去世,所以知道這是一種非常痛苦、令人身心都倍受折磨的絕症;最後一個多月的時間裏,父親不僅完全不能進食,而且疼痛難忍,要靠不斷注射杜冷丁等麻醉藥物維持。但薩菲爾卻堅持寫到生命的最後時刻,這簡直是難以想像!那份毅力、勇氣,那份勤奮、敬業,更有那份對讀者和生活的愛,實在令人感動,更給人激勵和榜樣的力量。
 
薩菲爾2005年離開《紐約時報》時寫的那篇告別專欄,題目就是「永不退休」(Never Retire)。他借用諾貝爾獎得主、人類DNA結構的發現者沃森(James Watson)的贈言:「永遠不要退休。你的大腦需要鍛練,否則就將萎縮。」他不僅記住,並實踐到自己的整個人生。
 
一個人走了,從他的生命中,我們能夠學到些昇華自己的東西,那才是給他獻上一份最好的紀念。

http://www.observechina.net

愛聊天和八卦的女人更健康 ?

女性朋友聚在一起“八卦”一下可不是件壞事。根據美國一項最新研究報告,經常和姐妹聊天,有助女性降低壓力和焦慮,對身心健康都有益。

英國媒體的報道說,密西根大學負責這項研究的布朗教授(Stephanie Brown)指出,黃體素(Progesterone)在建立人際關系及促使女性更願意協助他人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它可以讓女性在助人過程中,願意承擔更多的風險。

布朗說,這類荷爾蒙有助降低壓力和焦慮,研究結果證實,如果女性經常和姐妹聊天,可以增加體內黃體素,減壓後心情更愉快,身體也更健康。

160位女學生參與這項研究,研究人員將她們分為兩組,一組給予一些可以和其它女學生互動的社交問題,讓她們有更多的互動和瞭解;另一組則安排一起對一份有關植物學的研究報告進行校正。

20分鐘後,研究人員對所有女學生的唾液進行採樣,以檢測她們黃體素的數量變化。
研究發現,被安排聊天互動那組的女同學,黃體素維持不變或增加;但另一組女同學的黃體素則下降。

布朗指出,瞭解生理機能與人類社會行為的關連性很重要,這些連結有助瞭解為什麼密切的人際關系會使人更快樂、更健康,而且比離群索居的人活得更久。
這項研究結果公佈在“荷爾蒙與行為”期刊,是第一個證實聊天與八卦的確可以刺激分泌黃體素的研究。

少有人走的路

成長和宗教

人人都有自己的宗教。雖然我們常常沒有意識到,但這是確鑿無疑的事實。事實上,對於世界的規律和本質,每個人都有特定的看法與信念,只是未必說出來而已。一個人的宗教信仰或世界觀,只有局部屬於意識思維層面,很多人都無法體驗到自己的潛意識思維,以及對世界真正的看法和整體的觀念。

我們無法超越自身文化、父母乃至童年經驗的影響,我們只能依據狹窄的人生參照系來待人處事。形成宗教思維的基本因素來自我們的家庭,父母是我們信仰的根植者。他們的影響,不僅在於他們的話語,更在於他們處事的方式。如果說世界是大宇宙,那麼家庭就是小宇宙,在家庭的見聞和感受,決定了我們對世界本質的看法。父母的言行舉止,為我們創造了獨有的外在世界,在此基礎上,我們組建形成自己的世界觀。我們的宗教和世界觀,常常取決於童年經歷的影響,這就構成宗教與現實的對立,也就是小宇宙和大宇宙的對立。心智的成熟,其實就是從小宇宙進入到大宇宙的歷程。這一階段,就是不斷邁進的求知之路。只有學習和進步,才能擺脫昔日經驗的限制。我們必須消化和吸收新的資訊,擴大我們的眼界,敢於涉足最新的領域。愛的本質其實就是自我完善,而愛的風險之一,就是必須進入未知的領域。我們必須放棄落後的、陳舊的"自我",把陳腐的、過時的認知才到腳下,及時拋棄狹隘的人生觀。我們應該逐步以可學的"宗教"來代替父母的"宗教",向小宇宙法則提出挑戰。科學的宗教,旨在幫助我們從實際出發,採用現實的經驗、歷史的教訓去認識世界,更新人生觀、世界觀。科學是一種以懷疑為基礎的宗教,我們必須懷疑自以為瞭解的一切。憑借科學的態度,我們才能把個人的"小宇宙"經驗轉發為廣大的"大宇宙"經驗。我們必須信仰科學,邁開人生觀和世界觀的第一步。#敏捷個人#提出的認識自我、管理自我,也是從基本的價值觀、人生觀來改變自己。我們有了自己的宗教,才能有成熟的心靈。

神奇的力量

要使心靈獲得成長,必須認清自己的偏見和局限。我們經過愛、包容和關懷,就會逐漸瞭解自己,瞭解所愛的人和整個世界。自律最重要的意義之一,就是認清我們的責任和決策的能力,我們將這一部分心智成為"意識"。我們的意識具有一種罕見的強大力量,它掌管生命的一切行動,負責做出決定,並把決定付諸實施。假如只有潛意識而沒有意識,我們的生命就像新生的嬰兒,即使心靈可以實現"人神合一",我們仍無法採取任何行動。意識的對立面是什麼呢?它就是潛意識。潛意識知道的事情,永遠比意識多得多。即使我們的大腦處於清醒狀態,潛意識也會提供各種信息,與我們溝通,幫助我們解決人生問題。所謂"神奇的力量",由於它超出傳統科學和自然可續法則解釋的範圍,所以一向被視為奇異現象或者奇跡。占95%以上的潛意識,這個是我們所知甚少的"自我",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它的神秘性超出我們的想象。榮格把潛意識分為兩種:一種是淺層次、個體化的潛意識,另一種是深層次、屬於全人類的集體潛意識。

對於潛意識這一神秘的領域,夢,是其存在最好證據。任何有夢的解析經驗的人,都會認定這是一個又意義的夢。做夢者感覺自己出了問題,潛意識就會安排一齣戲,告訴他問題的來源 -做夢者難以意識到的來源。我們迷失方向時,它們會成為前進的向導,我們猶豫不決時,夢會給我們正確的指引。

為在復雜的社會上獲得生存,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們人人都戴上了面具,因此,意識塑造的自我與潛意識塑造的自我有時相差甚遠。所謂心智的成熟,意味著聆聽心靈,讓意識的自我接近真實。

心靈的力量不斷積累,還會帶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孤獨感。心智成熟到無所不知的人,卻難以找到水準相當的人。

我們憑借足夠的耐心,付出充分的努力,沿著心智成熟之路前進,點滴的認知和經驗,就會慢慢匯集起來。漸漸地,人生之路就將清晰的傳出現在眼前。真正的自知自覺,總是緩慢而漸進的進程。我們踏出任何一步,都須有足夠的耐心,進行細致的觀察和深刻的自省。我們更應該態度謙虛,腳踏實地。心智的成熟之路,是永不停歇的學習和進步的過程。我們的心智成熟到一定階段,就會更加謙遜而快樂。心靈汲取到作足夠大的力量,固然令人感覺愉快,同時也可能使人恐懼。一個人知道的越多,就越是難以採取行動。我們知道越多,就越是有可能預測到後果,考慮到我們可能擔負著承擔後果的責任,如此一來,就更加難以採取行動。不過,從另一方面說,沒有任何行動,其本身也視為一種行動。

少有人走的路



自律是人類心靈進化的重要手段,而自律的原動力是愛。愛是一種極為神秘的現象,我們很難給出確切的定義,也很難接觸到其本質。迄今為止,不曾有誰給"愛"下過真正令人滿意的定義,這恰恰證明瞭愛的神秘。愛分為許多種:肉體之愛、精神之愛、手足之愛、完美的愛、不完美的愛。本書作者給愛的定義是: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這里用"意願"這一字眼,是想強調它在情感領域的地位,遠超過一般的生理或心理"欲望"。"欲望"未必能轉化為行動,而"意願"則可成為導致實際行動的強烈欲望。愛的願望不等於愛的行動,真正的愛是行動,是基於靈魂的行動。例如,你希望對方快樂,你真正做了哪些讓對方快樂的事情,你讓他快樂還是痛苦了?把真正的愛與愛的感覺混為一談,只能自欺欺人。真正有愛的人,不可能單憑愛的感覺行事。真正的人,來自雙方心靈的意願,而不是一時沖動。真正的愛,是自我決定和選擇,無論愛的感覺是否存在,都要奉獻出情感和智慧。

要實現真正的愛,必須付出切實的努力,堅持實現自我完善,是愛的基本前提。愛最重要的體現形式是關註。我們愛某個人,一定會關註對方,進而幫助對方成長。體現關註,一種最常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傾聽。

對於愛的定義,還有以下幾點說明:首先,愛與不愛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在於當事人的意識思維和潛意識思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愛。其次,愛是長期的和漸進的過程,能夠幫助他人進步,也會使自我更加成熟。第三,真正意義的愛,既是愛自己,也是愛他人。第四,愛是自我完善,也是幫助他人完善。

真心愛別人,就會承認對方是與自己不同的、完全獨立的個體。如果你具有愛心,而且想幫助對方,首先必須進行自我反省,確認自己的觀點是否有價值。自我反省的基本前提之一,就是誠實和謙遜的態度。對別人提出批評,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僅憑直覺就堅定自己是正確的;另一種是經過反省,確認自己有可能正確。第二種方式給人謙遜而謹慎的印象,更有可能帶來成功。也有相當多人,寧可壓抑批評他人的沖動,對他人的問題視而不見。他們過於謙遜,總是三緘其口,從不給索愛的人指導和建議,這種人不具備真正的愛。夫妻雙方要成就幸福美滿的婚姻,也要敢於直面沖突和矛盾,彼此成為組好的批評者和建議者。這種原則,對於友誼、團隊同樣適用。真正以愛為出發點的人,總是致力於自我完善,讓自己具備起碼的道德和智慧,然後才會行使批評權。只有以愛為出發點,投入全部的情感,做出真摯的承諾,才能更好的滋養對方的心靈。例如:父母首先應該自我檢討,認清自己的價值觀,才能採取正確的方式,才能恰當的教育孩子。撫摸也要瞭解孩子的個性與能力,對症下藥的予以教育,否則就可能和子女長期不和;想讓別人聽你的話,就要採用對方能理解的語言;想讓別人滿足你的要求,你的要求就不要超過對方承受的限度;想讓對方有所進步,首先就要進行自我完善,專業才能找到溝通的最佳契機和方式。

關於"愛",有過各種荒謬的認識:
•最常見的誤解就是把男女戀愛,尤其是把墜入情網當成是愛。
墜入情網不是真正的愛,不過是一種幻覺而已。情網通常涉及與性有關的欲望,而且不會持續太久,是情感和心靈的退化現象。情侶只有脫離情網,才能夠真正的愛。真愛的基礎不是戀愛,甚至沒有戀愛的感覺,也無需以之為基礎。墜入情網不是出於主觀意願,不是有計劃、有意識的選擇。不管懷有怎麼樣的期待,沒有機遇和緣分就永遠無法體會到戀愛的感覺,愛的情網也不會為你張開。有時,它卻像不速之客,不請自來。墜入情網的惟一好處就是消除寂寞。而真正的愛,是自我完善的特殊體驗,我們渴望給對方滋養,我們希望對方成長。真正的愛帶來的狂喜,延續的時間更為長久。

性和愛不是一回事,卻可能同時發生。戀愛或性交的"自我界限"暫時消失,可以使我們對對方做出承諾,而真正的愛可能由此產生。戀愛本身不是愛,墜入情網不是愛,但它卻是愛味道而神奇的佈局的一部分。

做出承諾是真正愛的基石之一。把更多的情感投入到家庭上,終於走出墜入情網的狀態,找到真愛的原動力。
•還有一種最常見的對愛的誤解,就是將依賴性當成真正的愛。
沒有別人的關心和照顧,就認為人生不夠完整,以至於無法正常生活,這就構成了心理學上的"依賴性"。過分的依賴只能導致病態。依賴性強的人,他們的關系和感情沒有自由的成分,是因為需要而不是愛才結合在一起。真正的愛是自由的選擇。真正相愛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充其量只是選擇一起生活罷了。

其實,每個人從內心深處,都渴望過依賴他人的感覺。心理健康者承認這種感覺的合理性,卻不會讓它控制自己的生活。患有消極性依賴人格失調的人,會被依賴性牢牢控制,會控制我們的一言一行,一切感受和需要。患有這種疾病的人,只會苦思如何獲得他人的愛,甚至沒有精力去愛別人,他們寂寞和孤獨,永遠無法體驗到滿足感。尤為可怕的是,他們甚至不知自己患上了心理疾病。他們未必永遠自私自利,但其動機無非是想牢牢抓住某個人,獲得需要的關心和照顧。加入無法達到目的,他們就不會為別人(乃至為自己)做出任何事情。作者強調"僅僅把得到別人的愛作為最高目標,你就不可能獲得成功。想讓別人真正愛你,恐怕只有讓自己成為值得愛的人。滿腦子想的只是消極接受別人的愛,就不可能成為值得愛的人。"

過分依賴者只關心個人的滋養,只在乎自己的感受,只想自己過得豐富而充實。他們渴望快樂與享受,卻不關心心智的成熟。消極性依賴心理的特徵之一,是缺乏真正的愛。他們總把失去伴侶當成極其恐怖的事,好像失去了整個世界,他們絲毫不肯降低對他人的依賴度,不肯給予讀法更多的自由。過於強烈的依賴性,可能使我們強烈的親近某個人,錶面上我們與對方彼此深愛,實際上,依賴於愛之間有著天壤之別。過份強烈的依賴感,多是來源於童年時期缺乏父母的愛。患者童年時沒有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終日與孤獨和空虛作伴。他們覺得沒有資格得到別人的愛。在他們的心裡,世界無情而混亂,別人總以異樣的眼光對待他們。他們對自己的價值深深的懷疑,所以長大以後,他們不顧一切的尋求他人的愛,甚至到了不擇手段的地步。他們盡可能維系同別人的情感關系,寧願犧牲對方的獨立和自由,這樣一來,更容易使彼此的關系出現障礙。

愛的自律

自律的力量來自於愛,而愛的本質是一種意願。自律,是將愛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過程。所有的愛,都離不開自律。真正懂得愛的人,必然懂得自我約束,以此促進對方心智的成熟。

恣意、放縱、漫無節制的情感,絕不會比自我約束的情感更為深刻。真正掌握和控制情感的人,不僅不會缺少激情和活力,而且能使情感更為深刻和成熟。人不應該被情感所奴役,也不能把情感壓抑得蕩然無存。感情是人生活力的來源,它讓我們體驗到人生的樂趣,滿足自我的需求。既然感情可以為我們服務,我們就應該尊重它的價值。恰當處理好自己的感情,需要豐富而復雜的平衡技巧,需要自我剖析和自我調整。"愛"是一種極其特殊的情感,必須適當的約束,假如不加約束,任由其猖獗肆虐,愛就會變成逃出牢籠的野獸,它不僅不會成為真正的愛,而且會造成極其混亂的局面。真正的愛,需要自我完善,需要付出必要的精力,而我們精力總歸有限,不可能瘋狂的去愛每一個人。在有限的生命力,有限的愛只能給予少數特定的對象。誰更值得我們付出真正的愛?我可以想象,這是艱難的選擇,有時還會讓你痛苦。你需要權衡多種因素,做出最終決定。你選擇的愛的對象,應該能夠通過你的幫助,迅速促進個人心智的成熟。多數人的婚姻關系,只可以把配偶或子女作為愛的對象和愛的基礎。加入我們除了家庭之外,還要向外界尋求異性的愛,就可能釀成悲劇。家庭成員最重要的義務之一,就是要對伴侶盒子女負責。當然,有的人不僅在家庭範圍內建立起以愛為基礎的關系,而且還堅持認為,他們有過剩的愛的能力去愛別人。這種博愛者在自我完善過程中,需要具有超出常人的自律,才不會誤入歧途。很少有人能充分的自律,因此就難以在家庭內外都擁有以愛為基礎的健康的情感關系。沒有自律做基礎,自由帶來的就不是真正的愛,而是情感的毀滅。把愛和自律結合起來,才能擁有幸福的人生,才能體驗到快樂的極致。你愛的越深,自我完善的程度也就越大。真正的愛,在促進對方心智成熟的同時,也會讓你的心靈得到成長,你會體驗到莫大的喜悅,幸福感會越發真實和持久。

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永遠把愛的對象視為獨立的個體,永遠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夫妻雙方只有更加獨立,而不是"合而為一",才能保持各自的情操和特性,才能使婚姻生活更為美滿。在追求成長的過程中,孤獨和寂寞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因懼怕孤獨而選擇婚姻,註定不會成就幸福的婚姻。婚姻是分工與合作並存的制度,夫妻雙方需要奉獻和關心,為彼此的成長付出努力。理想婚姻的基本目標,是讓雙方同時得到滋養,推動兩顆心靈的共同成長。雙方都有責任照顧後方營地,都要攀登實現個人價值的人生顛覆。

Yesterday Once More

http://youtu.be/HIZKNahFAKc

幸福在這裡

我的幸福在這裡
因為這裡有你
從此不再尋萬里
我不願再分離

雖然遠方更壯麗
我只要和你相依
秀麗的遠方
不及和你在一起

我的愛情在這裡
因為這裡有你
從此不再走天涯
我不願再分離

雖然彼岸更美麗
我只願和你相依
明媚的彼岸
不及和你在一起


http://youtu.be/zjeqngc0wSc

初戀女

http://youtu.be/Z6r3E6sy8Nw

初戀

http://youtu.be/bFI4p1klSPA

就這樣愛上了你

http://youtu.be/2I8TQ4R06Go

風淒淒意綿綿

http://youtu.be/IW7bVWzZGuo

流浪者的悲哀

http://youtu.be/q3ogTOfAALI

野いちごの花

주현미(周炫美)---찔레꽃(野いちごの花)
http://youtu.be/UC1hYyetaR4

周炫美

http://youtu.be/-WUmexadxUY

愛の街路

http://youtu.be/w2lD9cvkDx8
http://youtu.be/b_IpHckmov0

我只想知道你是否真的愛我

黃小琥-我只想知道你是否真的愛我
http://youtu.be/3A1qU5sFUr0

瞑那會這呢長

黃小琥-瞑那會這呢長
http://youtu.be/azHyW_GQ_Iw

今夜又擱塊落雨

http://youtu.be/teymO_NhTu8

落大雨的週末夜

落大雨彼一日
http://youtu.be/Sa-QcgAF2Js
http://youtu.be/WeGEzqiIWdY

傷だらけの人生 鶴田浩二

http://youtu.be/yjP8xLH7mCo

昔の名前で出ています 小林旭

http://youtu.be/lnCCFqfn7Ho

雨の慕情 / 八代亜紀

雨の慕情 / 八代亜紀
http://youtu.be/FZMWYN8pzG0

八代亜紀- 涙の最終列車

八代亜紀 AKI YASHIRO - 涙の最終列車
http://youtu.be/UzwUiVvqp7M

八代亜紀- 北国の春

八代亜紀 - 北国の春(1977)
http://youtu.be/KazuD-td3dg

朱海君-鴛鴦夢

朱海君-鴛鴦夢
http://youtu.be/lbIiNY-I8tQ

戀情海

詹雅雯-戀情海
http://youtu.be/W_v1ac1qoO8

原來你不識愛過我

原來你不識愛過我
http://youtu.be/3ih5jKCf85w

深情海岸

詹雅雯 -深情海岸 http://youtu.be/mxYUYV6Gx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