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8/2012

海洋與殖民地臺灣





作者序

這本論文集收了十篇論文,加上附錄的兩篇小文,共十二篇。這些論文發表的年份從一九九九到二○○七年,在性質上分屬海洋臺灣(maritime Taiwan)和殖民地臺灣(colonial Taiwan)的研究範疇,也因此這本論文集取名為「海洋與殖民地臺灣論集」。

殖民地臺灣是我投入臺灣史研究最初的大範疇,海洋臺灣則是後來延伸出來的研究興趣。回想個人決定以臺灣歷史作為碩士論文的題材,已經是三十餘年前的事了。當時在臺灣學界還沒有「臺灣史」這個領域,研究臺灣史必得掛在中國清史或近代史的車廂,往往給人附驥尾之感。一九九四年我從加拿大返回臺灣工作,臺灣史已經是學院正式承認的歷史學門的一個領域。在國外苦無充分材料的我,突然見證臺灣史資料大量且迅速地出土,彷彿看到長期被壓制在地底下的豐沛潛流突然逬湧而出,分享到社會群體的興奮之感。當然,為數更多的珍貴材料早已因「時代的關係」,不復可尋了。

本書分為海洋篇和殖民地篇。海洋篇收有四篇論文,主題依序為:明朝人對臺灣的認識、一五八二年美麗島船難事件、陳第〈東番記〉的介紹與分析,以及明清文獻中「臺灣非明版圖」的例證。論文的排列基本上按照主題的「歷史時間」,而非發表的先後。

對於尚無文字的臺灣島居民而言,有文字的「鄰居」的記載當然很值得整理出來;關於明朝人的臺灣認識,不少論著都零星提到,但本文是第一篇專論,也看出前人沒注意到現象。截至目前為止,若以確實登陸臺灣而留下記錄來說,我們知道的最早的西方文獻是一五八二年三位耶穌會士的書信,分別以葡萄牙文和西班牙文寫成。中文文獻稍微晚出,是一六○三年陳第的〈東番記〉。我先寫關於〈東番記〉的論文,後來覺得一五八二年的船難事件很有意思,又是最早的文獻,怎能「白白放過」?惟不諳原文,勉力為之,幸有良師益友惠予協助,總算能寫出來和國人分享。臺灣首度收入中國版圖,在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實則正確來說,應該說:臺灣島約三分之一收入中國版圖。全島劃入版圖在牡丹社事件之後的一八七五年。鄭成功於一六六二年占領臺灣,但因為南明不是中國的「正統王朝」,所以一般不從那個時點算起。臺灣在一六八四年以前不屬於中國,是歷史的通識,但由於數十年來盛行的政治論述主張:「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聖不可分割的領土」,因此才有這篇拙文,以史料中不勝枚舉的例證來說明「臺灣非明版圖」。這四篇都是關於來自海洋的人群活動對臺灣的衝擊,附錄一是一篇相關的考證文章。

殖民地篇收有六篇論文,四篇和日本殖民地教育相關,其一,是公學校制度、教科和教科書的總說;其二,討論公學校修身書中的日本人典範;其三,是比較研究,以日本帝國圈內臺灣、朝鮮和滿洲的「國史」教育為分析對象;其四,則從五期公學校國語(日文)讀本的插畫看殖民者所呈現的臺灣人形象的變化。附錄二則是有關作者母校的小品文。這幾篇文章,是個人研究日本殖民教育的系列作品中的一部分,其他已收入拙著《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允晨文化,2002)。

我個人對文化和藝術深感興趣,江文也美麗的音樂及其莫可如何的生命際遇深深感動我。除了在江文也逝世二十周年舉辦學術研討會和紀念音樂會外,收在本書的這篇論文,試圖從江文也的文字作品探討他的民族認同和想像,是個人以文字(可惜無法用音樂)向我們流落在外的音樂家致敬。林獻堂是臺灣反殖民運動最重要的領導者之一,他的兒子林攀龍可以說是當時臺灣學歷最高、最具「國際觀」的知識人,父子兩人在霧峰認真從事地方文化啟蒙運動,伊等的精神和眼界,即使在今天仍很難企及。今年暑假我到霧峰夏季學校講課,感覺先人仍在守護著家國故園。

過去這二十年,臺灣史的研究在質量上都很可觀,這本論文集若能躋身這個集體努力的成果行列,就是個人最大的榮幸了。臺灣人,在有近代教育以來,將近百年被剝奪了解自己歷史的機會(或權利),我也是這百年的犧牲者。我們這個世代的人,雖然研究臺灣史,但和一般正常國家的研究者不一樣,他們是在共同的認知上更上一層樓,而我們則每天都在補課,甚至從零學起。如果我的研究有任何成績可言,那也就是我補課的成績

人文學科的研究雖然比較像個體戶,看來是單打獨鬥,實際上是受到很多人啟發、提攜、指教、協助的綜合結果。在我的研究生涯中,要感謝的人士實在很多。讓我在這裡特別感謝先父 周進國 先生,以及家母 周林碧華 女士。先父的突然過世,讓我在傷痛之餘,更深切感受到不能背離自己所從出的土地。已故前輩學者 王世慶 先生是我一生難忘的人格者。 劉元孝 老師、 曹永和 老師、 黃天橫 先生、 鄭欽仁 老師和師母、 李永熾 老師、 余英時 老師和師母、史景遷(Jonathan Spence)教授、白彬菊(Beatrice Bartlett)教授,以及濱島敦俊老師,都在我的學習路途中給予無可估量的教導和照顧。比我高半輩和同輩的學者(包括我的先生),容我在此不一一言謝,學海浩瀚,航行靠學恩。聯經出版公司願意將我的論文集列入《臺灣研究叢刊》,讓我深感榮幸,編輯同仁的耐心協助,更令人感銘在心。

「山、海、平原」是臺灣自然景觀的意象,私意認為也是臺灣史研究者應該蓄於心的意象。我們必須整合山、海、平原的研究,在以臺灣為主體的歷史書寫中呈現她的多元脈絡和多樣性。這本論文集,基本上只觸及海和平原,但願將來我交出來的補課成績,不是論文集,而是書寫臺灣山、海、平原的書。

周婉窈 謹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