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說
所謂「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實相本來是離心、意、識,離一切言語文字,離一切造作等行為,豈能用口說出其真相。假若有人言,佛有所說法,即是毀謗,不能理解佛所說之法。
以《金剛經》序分所描述:「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雖然佛還未說法,但日常生活何者不是法;諸法,即是一切萬有之稱。不論山河大地、草木石瓦、人物動植、有情無情、有形無形、有為無為,總總的一切事物現象,皆是一切法。因眾生不明現前的一切,盡是緣起性空之妙法,後由須菩提長者發起法會因由。
有一求法者,請教趙州禪師:「我是初學者,誠懇師父教我怎麼悟道。」趙州便問:「你吃過飯沒有?」答:「用過了!」趙州則說:「那麼,去把碗筷洗乾淨!」洗完之後,趙州便叫他去掃地。求法者不耐煩的說:「難道除了洗碗、掃地之外,就沒有其他的禪法可教我嗎?」趙州禪師直接回說:「除了洗碗、掃地以外,我不知道,還有什麼禪法可教你?」
修行不離生活,生活中處處皆是禪法。禪即是心,是一顆覺醒、清楚、明瞭之心,覺知緣生緣滅的法相,體悟不生不滅的法性,深觀緣生即是不生,緣滅本來不滅,性相一體;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緣起當體即空,色空不二之中道實相。
又《法華經》序分也記載:「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於此世界,盡見彼土六趣眾生,又見彼土現在諸佛,及聞諸佛所說經法。並見彼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修行得道者。復見諸菩薩摩訶薩、種種因緣、種種信解、種種相貌、行菩薩道。復見諸佛般涅槃者,復見諸佛般涅槃後,以佛舍利,起七寶塔。」佛於眉間放光,並未開口說法,但以顯實相妙法,故文殊菩薩言:「今佛放光明,助發實相義。」因二乘人不解,故由彌勒菩薩示疑發問。
就“拈花微笑”的典故來說明,根據《五燈會元》記載:「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當大眾正期待佛說法時,世尊卻不發一語,而拈花示眾,眾人悉皆罔措,此時唯迦葉尊者領悟,以心印心,故破顏微笑。故老子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有的智者,都能體證此道,而教化大眾的方式,也皆同出一轍,大家要靜心體悟!
舉以上的例子,是希望大家能於日常生活中處處留心,時時用心,萬事萬物,有情無情,周遭的一切事物,都在為我們說法。大家都知道法師在說法,因為法師是有情的眾生,我們也是有情的聽眾,所以比較容易相應。然無情的自然現象,時時在宣說妙法,我們卻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好比,花開花謝,潮來潮去,日昇日落,它們在為諸位演說「無常」法義;像水遇方成方,遇圓為圓,遇冷結冰,遇熱化氣,它們在為諸位演說「無我」法義;空中雖有浮雲往來,但虛空本無來去,鏡中雖有影像往來,但鏡子實無來去,它們在為諸位演說「無生」法義。在在處處,時時刻刻,都為我們演說三法印,正像北宋有名的理學家,程顥所言:「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將妄心止息,靜靜的來觀察,世間萬象正在展現妙法;將狂心暫歇,默默的來聆聽,一切萬物正在宣講妙法。若能這樣,便能契入萬物與我一體,天地與我同根。
若妄心不息,意念散亂,縱然天天聽經,日日讀經,亦不知妙法所在?洞山良价禪師,初次見雲岩禪師時,問道:「有情說法,說給誰聽?」雲岩回答:「有情聽!」洞山又問:「無情說法,誰能聽到?」雲岩回答:「無情聽到。」洞山反問:「你能聽到嗎?」雲岩回說:「假若我能聽到,那即是法身。而你卻聽不到我說的法。」洞山問說:「為什麼?」此時雲岩禪師舉起拂塵,對洞山說:「你聽到了嗎?」洞山回說:「聽不到。」雲岩便說:「我(有情)說的法,你都聽不到,何況是無情在說法呢?」此時洞山還不能會意,便再問:「無情說法出自何經?」雲岩回說:「《彌陀經》不是有記載說,八功德水、七重行樹,一切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嗎?」洞山聽後,終有所領悟,作偈曰:「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所以,大家不要只停留於聽經,或只會鑽研經典的文字,而不會於生活中來體察,日常中來靈活應用。應要學習看天地間一切的萬有,要能聽聞自然界一切的妙音,才能心領神會,六祖向無盡藏比丘尼所開示:「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方便說
真理本來無法言說,只能盡在無言之中,故經云:「止!舍利弗,不須復說。」佛三止舍利弗而不宣說,並非佛吝法不說,而是不可說,唯有覺者才知覺者的心境,故經云:「佛所成就第一希有難解之法,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
若要勉強解說,則是方便說。佛於序品放光而無說法,唯有文殊菩薩能知,其他人並不能知,故舍利弗三度懇請,佛不得不方便開示,因此第二品為方便品,其原因就在於此。雖然方便並非究竟,但究竟還須因方便而入,就像指雖非月,因指而見月。所以,講經雖非究竟,但大家可藉由聽經聞法,而進入實修去印證,經由聞、思、修、證,而親證人人本具之佛知見。
說法者
說法者當契理、契機,上契十方諸佛所說之理,下契一切眾生之根機。教理有三乘,為聲聞乘說四聖諦法、為緣覺乘說十二因緣法、為菩薩乘說六度萬行法;根機分三類,為上根說法義、為中根說譬喻、為下根說因緣。教理本一乘佛法,因眾生根機不同,故說為三乘,正所謂會三歸一。
然一切萬有統稱為法,所以我們常說一切法,但什麼是一切法呢?根據《大智度論》說:「一切法略說有三種:一者有為法,二者無為法,三者不可說法。此三已攝一切法。」一者有為法,指因緣和合而生之法。二者無為法,指離因緣造作之法。三者不可說法,指實相無法用語言文字來形容。所有大乘經典皆以實相為宗,而《法華經》更是經中之王,故此經實屬不可說法。
說法者,不應有名聞利養之心,更不求供養、讚歎及回饋,像《金剛經》所言:「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心不執我在說法,心不著人在聞法,因為法法本無法,何曾有一法,諸法本自寂滅,何來說法可言!像商那和修尊者之偈言:「非法亦非心,無心亦無法,說是心法時,是法非心法。」
說法者雖有心說,聞法者卻無心聞。又該怎樣弘法,而不會有所阻礙呢?在佛於《法華經‧安樂行品》向文殊菩薩說:「若菩薩摩訶薩,於後惡世,欲說是經,當安住四法。」即是正身行、正語行、正意行、大悲行,四安樂行。前三行能自利,後一行則利他,若能秉持四正,自然身心安樂,說法無礙。
聞法者
既然來聽佛法,就應明白何謂佛法?所謂佛法,有多種含意。一、佛所得之法,即宇宙之真理,《法華經》曰:「無量無邊未曾有法,佛悉成就。」二、佛所知之法,即一切諸法,《金剛經》曰:「說一切法,皆是佛法。」三、佛所說之法,即八萬四千法藏,《勝鬘經》曰:「一切佛法,攝八萬四千法門。」
佛經修行,而證得無上菩提,此為「佛所得之法」;因證得實相,故知一切法,此為「佛所知之法」;既已證悟,當說出所悟之理,此為「佛所說之法」。不論哪個含意,說法的目的,是為破眾生之執著,方能廣度一切有情,故經云:「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眾生,令離諸著。」一位行者當知修行證果之次第,為教、理、行、果。教為佛陀之言教,理為教中所說之道理,行為依其道理而修行,果為由其實修而證果。
然佛法須在恭敬中求,幾分恭敬則幾分成就。像佛陀捨身求半偈,祖師斷臂求安心,諸佛菩薩都這樣為法忘軀,又何況是煩惱根深、業障垢重的凡夫呢?《法華經》中,教聞法者,當以何種心態來聽經求法:「爾時世尊,四眾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讚歎,為諸菩薩說大乘經。」我們應以身來恭敬,以心來尊重,以口來讚歎,以理事來供養說法者。經由身口意,及懇切的態度來學習,方能入契佛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