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我國近年經濟不振,景氣長期低迷,不只身處大悶鍋,人民也逐漸失去信心,不過政府總以某些競爭力的國際評比表現不錯來肯定自己,或者鞏固人民的信心。例如馬英九總統不久之前即曾公開背出我國在IMD和WEF等多項國際評比的名次,並說「我們不是在這裡自我感覺良好」。顯然馬總統和政府是相信這些國際評比,並希望投資者及人民也能因而對其執政能力及台灣經濟更有信心。然而我國在IMD新公布的競爭力排名卻從第七名顯著下滑到第11名,政府官員自我安慰的護持破滅,是該覺醒了。
政府應該實事求是,深刻檢討,不要再掰出一些理由來塞責,人民也不必因而對台灣經濟失去信心。我們希望這是個夢醒時刻,政府和人民都應該更務實做好本分工作,而不要只看這些評比結果,忽喜忽憂。
早在1996年當時行政院連戰院長提出要把我國的競爭力提升到全球第五名時,我們即曾指出國家競爭力只是個模糊而難以精確數量化的概念,各機構的評比不只各有不同的觀點,同時也是把很多指標加權平均而得,因此我們不該以這些競爭力評比為政策目標以免造成偏差。政府可以用這些評比的細項指標之排名和變化來檢討我國在那些方面特別需要改進,但不必拿整體的評比或排名來自滿或喪失自信。然而政府顯然沒把這些建議聽進去,因此仍以這些評比的結果來自我感覺良好,或者氣得跳腳。
事實上,經濟發展的成果才是檢驗國家競爭力最客觀的指標。和同樣發展程度的國家相比,我們的經濟成長及人民福利是不是比別人高?我們的投資環境是不是比別國優越,而能吸引到新投資?如果不是,我們在那些競爭力評比中排名領先又有什麼意義?我國即使在很多機構的排名優於南韓,但在全球的市占率和排名,20年來相對於南韓卻大幅下滑,我國目前的投資率不只遠低於南韓,也低於我們自己六年前的水準,我們的手機、電視、汽車、船舶、線上遊戲、網路企業、面板、DRAM、電視劇、成衣、整容,甚至日用品都比不上南韓。老實說,要說出幾樣一般公認我們勝過南韓的產業或產品都不太容易。
事實勝於雄辯或詭辯,也勝於各種指標。如果前幾年我國的競爭力評比排名很前面,甚至優於南韓,那顯示的很可能不是我國真的比南韓有競爭力,而是這些評比不盡可靠。過去其他國家的經驗也顯示,這些評比並不見得能事先掌握到某些國家的興起和衰落。所以我們一再提醒政府和國人不要以這些評比做政策目標,不要拿好的排名來自誇,也不要因排名的下挫而失去信心,胡亂辯解,甚至又弄出一套因應方案。
不管這次我國在IMD排名下降的原因是指標變得更接近現實,或者是我國的競爭力真的變差,或者是其他的原因,或許都可以不必細究。政府應該把評比的下降當成當頭棒喝,喚醒我們不能再沉醉於競爭力的評比中而自我感覺良好。夢醒時刻,我們應該回歸到實際,務實地重視種種呈現經濟實況的指標,以及可以真正解決問題的政策,別只談目標或口號。
和拿國際評比來自我陶醉類似,政府也常拿外國人的稱讚以及少數個人或企業的傑出表現來安慰自己。例如在前引馬總統說他不是自我感覺良好的談話中,馬總統也以我國在世界發明展囊括最多獎項來證明我國人力資源很好,但這也都是以偏概全。前幾年我國棒球明星在美國表現再好,也掩不住當時國內棒球衰落的事實。所以我們也希望政府和官員們能從更全面的資訊來瞭解事實,不要再拿某些評比及少數人的稱讚或表現來自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