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0/2014

裝扮農夫是在踐踏農業

劉志偉

日前連勝文參加手工割稻活動,被各界批評為矯情造作。與此同時,農委會農糧署則在台南後壁舉辦手工插秧活動。政治人物本來就善於「收割」他人的成果,況且檯面上還算有分量的藍綠政治人物,幾乎全參加過割稻插秧活動,批評政治人物實在沒太大的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各地所掀起的手工割稻、插秧活動,以及各類標榜傳統復古風的農事體驗活動,表面上雖是宣揚所謂的農業價值,但實際上卻在踐踏台灣農業朝向更高層次、資本技術密集之發展的可能性。

不加強生產搞文創

台灣農業於近20年來陷入發展困境,已是不爭的事實。儘管多數台灣人仍活在過去農業出口大國的往昔美好記憶中,但農業出口總值始終在40億美元的水準徘徊,並無任何顯著增長。然與此同時,農產品進口量於1990年代初期尚維持在60億美元左右,如今已暴增超過150億美元,台灣甚至成為全球第十大農產品進口國。
當台灣農業不敵國外進口大軍時,農政單位理應積極汰弱扶強,提高農業生產力。但荒謬的是,相關單位卻處於無所適從、毫無中心思想的狀態,居然順應復古文青風潮,開始玩起各類農事體驗活動,耗費心思在農業文創活動,以為當各界體悟到農業的生活與生態價值、開始追尋土地的情感與農村的人情味後,台灣農業即可復甦。
然而,這不僅未能解決台灣農業競爭力衰退的問題,反而不斷複製農業就是「老、苦、窮」的錯誤刻板印象,阻隔了台灣農業發展的創新想像,讓台灣農業陷入更深的困境:當多數台灣農民早已習慣戴棒球帽時,都會型的文青宣傳卻仍製造農民頭戴斗笠的傳統意象;當稻作部門已經全面機械化時,政治人物卻與民眾共同參與手工割稻活動;當諸多農企業在國際發光發熱之時,農業報導卻喜歡在悲情小農的故事上打轉。
錯誤的施政與農業發展方向,反而誤導社會大眾只看見「農」,卻忽視了「業」,忘記生產力才是所有產業最基本的核心議題。

苦窮印象阻礙發展

今年五月日本首相安倍訪視農村時,特別駕駛現代化的高科技插秧機穿梭於稻田內;而先前韓國總統李明博探訪農民時,同樣也駕駛韓國自製的插秧機。
然而台灣的政治人物卻追尋文青復古風,玩起手工插秧割稻,政治人物的格局及其對農業的認知,高下立判。若台灣農業持續在老苦窮的意象內打轉,不僅將會使更多優秀的年輕人才卻步,同時也將弱化台灣農業朝向技術密集產業發展的可能性。

財團法人台北糧食協進會執行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