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2014

解構第三波自由化的本質

賴香伶


此間,政府財經智庫學者把ECFA、自經區定位在台灣的第三波自由化,並重申「自由化有利於提高經濟成長的動能」,以此核心理論架構、擘劃出的經濟發展藍圖,爭取高端服務業自由化、設置八大示範區等以解決台灣的悶經濟,並重塑產業升級的內涵,這真是台灣最後的出路還是垂死前的掙扎?暫不定論。
亦先不論政府傾資政策的慣習能否改變,不可諱言的,近30年來政府的經貿施政理論是建立在「自由化、全球化」的國際生產分工體系的配置性思維中,進而著重在進出口貿易量消長、市場佔有率比重及利基性產業的扶植。但就在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的近十年間,台灣政府這套量化數據已失去意義。

第一、「台灣接單、 大陸生產」所統計出的經濟成長率,已非過往的國人可以獲得工作機會與工資給付;第二,大陸地區生產鏈的整合供應,加速台灣高級人才外流、國際菁英競相奔往大陸,國內企業研發資金投入則嚴重下降。第三,位處生產、消費、資本大國的地緣性,台灣與中國政商間以「先經後政、先交流再政治」的兩岸互動默契,再輔以ECFA做為經貿交易的協議,並藉此推升台灣內部計算經濟推升的評估值,恐過於主觀認定;因為客觀上過度依賴大國,其可能是大國打噴嚏,小國已經重感冒了。
反觀近十年國內的悶生活指數,薪資所得倒退16年前、家戶所得兩極化現象,以2011年綜所稅申報戶的資料顯示,最貧窮5%家庭平均年所得與最富有5%家庭平均年所得,兩者貧富差距高達96倍,在1998年時此兩組家庭間貧富差距只有32倍;所得差距快速拉大,代表財富只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多數受薪者無法共享經濟的成果。更甚於此的是全台各處興起的圈地炒作地價、接連帶動房價、物價等成本上揚,靠租稅政策進行階級間所得重分配的效果竟也全面失靈。

解決青年就業困境

因此,解構第三波自由化的性質,回歸經貿國是會議的本質,應是從診斷政策、修定目標、社會回饋三方面著手。首先,八大示範區內的五大產業,政府應提出現有產值、胃納勞工人數及產學技術的現況分析,而非只訂出法規鬆綁、外國人減稅、企業優惠減稅的消極性立法。二、要以示範區做為加入TPP的跳板,更應自許有國際標準,於示範區內落實勞動三權、環保生態等維護成本的高規格要求。三,訂定目標產業之企業利潤與社會回饋稅之間的關係,最起碼應調升金融營業所得稅。四,區內、外的產業連動與協作體系,如何共生、平衡發展,以智慧物流、國際健康、農產加值、金融服務、教育市場化等五大服務業高端化,其對台灣內部的資源配置與勞動價值的提升是良藥還是毒果,政府應正面回答。
政府治理國政有基本職能與道義性,此間國是會議各界均有的共同呼籲,就是建立公平正義、解決青年就業及生存的艱難處境,政府既已傾聽就要擬定可行性方針,有效落實。

人民火大行動聯盟秘書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