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2015

目前台灣的經濟困境非常險峻,同時存在產業崩壞、資本市場崩壞,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皆掉入泥淖,帶來失業、貧窮的惡性循環,又因「中國因素」影響日益強化,更埋下衝突動盪的火種。必須及早思考如何進行結構性改革,再造強大的產業,使台灣掙脫中國的枷鎖。

十一月前兩週出口仍是雙位數衰退,出口恐連九黑,十月外銷訂單則連七黑,而第三季製造業產值大幅衰退一成五,金融帳連廿一季淨流出 ,累計金額逾七兆元;實質平均薪資依然倒退十五年,無薪假五二九二人,創近三年新高。一切數據看來就像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孫明德所言,明年台灣經濟「惡魔四伏」,目前「仍塞在雪山隧道,離羅東很遠」。平心而論,當前的台灣離政黨輪替很近,離經濟復甦卻很遠;明年取得政權的新政府將沒有蜜月期,一上台就必須面對嚴格的挑戰。

坦白說,目前台灣的經濟困境非常險峻,同時存在產業崩壞、資本市場崩壞,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皆掉入泥淖,帶來失業、貧窮的惡性循環,又因「中國因素」影響日益強化,更埋下衝突動盪的火種。亦即,由於經濟崩壞,導致民眾生活水準日趨低下,社會貧富差距擴大,連帶台灣的主權與民主也受到衝擊。令人憂心者,此一向下的趨勢仍未止步,並沒有出現否極泰來的契機;甚且,此次台灣經濟危機不是景氣的周期循環,而是結構的崩解。

經濟衰退的癥結,在於產業崩壞。而我產業所以江河日下,遭到紅色供應鏈的急起直追,原因繁多。首先,台灣產業多屬代工組裝層次,在全球化過程中,先受惠於國際大廠釋出訂單,包括傳產與科技皆享受二、三十年的黃金歲月,創下了經濟奇蹟。然而,在一九八○、九○年代,包括中國、東歐解體,以及新興市場興起,釋出十幾億勞動力,加上租稅優惠、勞動成本低廉、土地便宜、政策配合,逐漸搶走台灣這種前一代發展中國家的出口市場與訂單。在此困境中,仍以代工、零組件為主,缺乏品牌與創新的台灣產業,遂開啟了西遷的不歸路。

這一西進之路,成為台灣崩壞的源頭。兩岸產業由分工到競爭的過程,吾人已一再闡明,事實上,我們也不反對兩岸經貿的適當往來。但是,當前的兩岸經貿關係卻是非常態的結構︰一,台灣向中國過度傾斜;二,中國在商業行為中暗藏政治目的。台灣對中國過度傾斜,生產基地移到中國,在國內則徒留為了享受租稅的營運總部,導致台灣的GDP包含大量的「台灣接單、海外生產」,因此GDP幾乎年年成長,但勞工的薪資卻未同步增加。此種薪資成長趕不上生產力成長所形成的「工資缺口」,本是全球化與國際分工體系下的普遍現象,但因台灣與中國的特殊關係,導致長期失業、工作貧窮成為僵固性的新常態。

產業向中國傾斜的後果,經濟與政治防線同樣潰敗。中國得到台商的助力,不但度過六四天安門事件時國際社會的杯葛,經濟得以壯大,如今更以經濟力做為對付台灣的武器。首先,在兩岸經貿接觸過程中產生的利益,被用來籠絡台灣紅頂商人、買辦,與地方基層,達到「入島、入戶、入心」的目的;其次,中國以政策、資金扶植紅色供應鏈,一方面促成產業在地化,一方面打擊同質化過高的台商企業。中國廠商盲目擴產,造成產能過剩,幾乎打趴了我面板、太陽能、LED、鋼鐵、水泥等產業。而我兩兆雙星之一的面板淪為慘業後,中國又鎖定另一兆元產業半導體,以購併參股的手段步步進逼。



總之,產業向中國傾斜產生嚴重的後遺症︰第一,產業空洞化造成薪資就業的停滯甚至倒退,形成高失業、工作貧窮、貧富差距擴大的惡性循環。其次,經濟弱化的台灣,逐漸失去了與中國對抗的實力,在心理上已矮中國一截。尤甚者,民眾缺乏信心,社會缺乏信任,世代與分配矛盾加劇,台灣幾乎成了魯蛇共和國。馬先生擔任兩任總統,竟讓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首、開發中國家經濟發展楷模的台灣,淪落魯蛇的困境,眼前各黨總統參選人在爭逐大位之餘,必須及早思考如何進行結構性改革,再造強大的產業,使台灣掙脫中國的枷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