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正義
二○○○年台灣首度政黨輪替,前陸委會主委蘇起考慮民進黨不會接受「一中各表」或「一個中國」,創造「九二共識」名詞,沖淡與模糊化「一中」。民進黨雖從未接受「九二共識」,但更加排斥吳伯雄在北京與習近平對談時所提出的「一中架構」。
國民黨以「一中架構」取代「九二共識」,就是意味要拋棄「九二共識」,認為「九二共識」已不足夠,需要以更高的「一中架構」政治承諾,來滿足北京的政治要求。國民黨會自我解釋沒有拋棄「九二共識」用語,或是「九二共識」與「一中架構」兩名詞交叉並用,但當國民黨的榮譽主席在北京提出「一中架構」,就意味根本改變其重回執政以來只用「九二共識」,來規範兩岸關係進展的立場。
在「一中架構」提出之前,「九二共識」讓馬英九可以與胡錦濤達成十八項功能性協議,實沒有理由相信馬英九若堅持使用「九二共識」,他與習近平之間就無法再達成其他功能性協議。馬總統沒有堅持捍衛「九二共識」的談判基礎,而是在「一中架構」上做出更大的政治讓步,窄化他及任何台灣新總統的執政迴旋空間。「一中架構」比「一中各表」、「九二共識」距離北京領導人更近,更加遠離台灣的政治主流民意,斲喪長遠的國家利益。
「一中架構」的提出,讓習近平更相信馬英九,卻讓台灣可能輪流執政的國民黨與民進黨之間的信任破口更大。兩大政黨對中國政策更難增加共同基礎,而國共合作對抗民進黨的格局更加確立。
馬英九總統在堅持「九二共識」力道的不足,說明他無法抗拒北京的政治壓力。他應知道北京要以明確的「一個中國」框住台灣,在台灣使用的「架構」就是中國的「框架」。二○一○年六月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在北京稱之為「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吳伯雄代表馬主席接受「一中框架」,擴大台灣內部的政治分歧,比起要縮小政治鴻溝的「九二共識」更為不如。
(作者為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研究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