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
最近幾周,官員們關於當前歐洲經濟政策的討論發生了日趨明顯的微妙變化。
今年年初,歐盟和德國都認為,改變經濟不景氣現狀的唯一可行方案就是採取更加嚴厲的緊縮政策。意大利大選,失業率攀升至歷史新高,預測歐元區GDP將連續第二年萎縮,加之法德兩國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 -- 種種跡象表明採取緊縮政策確實不受歡迎。
需要補充的是,之前我已撰文指出,“不惜一切代價緊縮”陣營已經遭受兩次沉重的理論上的打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承認緊縮性財政政策的負面影響比先前預估的要深遠得多。此外,將高負債與低增長掛鉤的最著名的研究也已被戳穿,其結論被發現有重大的計算錯誤。
對緊縮政策的態度變化體現在歐洲委員會決定延長一些國家的財政整頓期限,即法國、西班牙和荷蘭等國的公共財政恢復到《馬斯特裡赫特條約》規定的財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在3%以內。這個決議可能令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奧朗德滿意,但對於眾多法國民眾,包括5月5日在巴黎街頭示威的10萬人來說,這還不夠。經濟學家馬克·布萊斯(Mark Blyth)在最新版的《外交事務》中發表的深度評論中指出,緊縮是個“壞”主意,甚至可以說這是個“危險””的想法。但是一般經濟學家對此的答案是:“應視情況而定。”
確實,經濟學家們還在爭論反周期經濟政策,即理順商業周期的政策,是否合理、是否有必要或者是否切實可行。然而,我卻不曾聽說有哪一位經濟學家支持順周期經濟政策,也就是加劇經濟周期波動的政策。如此看來,“經濟衰退期間不要採取緊縮政策”的準則是對的嗎?歐洲錯了嗎?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
經濟政策可細分為財政和貨幣政策。兩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即所謂的“政策組合”,決定著經濟政策是反周期還是順周期。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東南亞國家施行嚴厲的極端緊縮的財政政策,導致這些國家陷入經濟衰退,衰退之深和當前南歐所面臨的情況如出一轍。然而,擴張性貨幣政策緩解了財政緊縮政策的負面作用。從1997年6月到1998年7月,亞洲貨幣對美元紛紛大幅貶值,其中韓元貶值達34%,印尼盾貶值更是超過80%。
然而,南歐各國卻沒有類似的緩沖機制。盡管上周歐洲央行下調利率,但貨幣條件依然極度偏緊。實際上,以政府債券收益率來衡量,長期利率依舊很高(值得註意的是,法國是個例外,但其情形又能持續多久呢?),而且歐洲貨幣估值仍然過高。我不是在談論歐元兌美元或歐元兌其他貨幣的匯率問題,而是西班牙比塞塔、意大利裡拉和葡萄牙埃斯庫多兌德國馬克的隱性匯率問題,這些貨幣兌歐元已經被永遠固定。如果西班牙、意大利和葡萄牙想對德國貶值,只能通過大幅削減人工成本才能實現,但是這會降低他們本已乏力的國內需求,甚至使其內需狀況更糟糕。
因此,歐洲的問題不在於緊縮政策本身,而在於歐洲央行被迫採取平均貨幣政策的事實,對南歐來說貨幣政策過緊,而對德國又過於寬松。事實上,歐洲央行最近降息之後一些德國政客已表達了對可能出現通脹的擔憂。人們可以從任何可能的角度看待歐元,但最終都會得出相同的結論:這種共同貨幣存在根本性結構缺陷。
(註: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作者賀安卓(Andreas Höfert)為瑞銀財富管理首席經濟學家,歐洲區首席投資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