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1/2014

保護主義減緩經濟復甦

葉基仁

國際貿易保護主義似乎再度抬頭,這次是跟著全球經濟一起緩慢復甦?
為了更深入了解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各地貿易發展的實際情況,WTO定期發布監測報告。根據6月18日的監測報告指出,貿易保護主義正悄悄地在全球各地蔓延。

差別對待非會員國

報告指出大多數G20成員國,特別是主要領導國家美國、歐盟及中國,在過去半年間均增加施行了諸多貿易保護的措施,從反傾銷的調查到歧視外資企業的執行業務證照要求等都有,再加上各國對國內產業加碼的各種支持、補貼。統計數字顯示,2013年11月中到2014年5月中半年之間,G20主要會員國及一些開發中國家,實施了112項新的限制貿易措施,及98項貿易自由化指施。雖然與前一期比較,數字略有下降,不過整體趨勢仍是保護多於自由化。
在全球經濟逐步擺脫金融危機的陰影、緩慢復甦的背景下,世界主要經濟體重回保護主義的理由是什麼?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當年成功的策略就是降低貿易障礙,以自由化思維取代傳統的保護主義思維。現今採取貿易保護的理由,卻跟台灣及東亞正在進行的區域經濟整合有很大的關聯,值得進一步探討。
首先,各國政府都多少面對國內企業的期待與壓力,在國內外經濟經歷多年停滯甚至衰退,十分脆弱的情況下,為了確保在新一輪全球經濟、貿易復甦起始,立即獲得更多的果實,重新拾起「擴張優勢產業,保護弱勢部門」的思維,很容易理解。
其次,實際操作的方式,可以是在持續雙邊FTA或複邊RTA的磋商過程中,爭取我方優勢企業更多的市場機會。另一方面,為我方弱勢產業善盡政府義務,設下更厚的保護牆,減緩從外部來的衝擊,維持不具優勢地位產業的產值及就業水準。用來限制貿易、保護國內產業的常見工具有關稅、原產地證明及其他非關稅障礙。另外就是用補貼本土產業、限制外商進入國內市場的政策手段,達到避免讓本土企業暴露在國際競爭之下的效果。
事實上,這正是區域主義,或雙邊談判先天上的缺點。在雙邊貿易談判當中,依雙方經貿及談判實力,盡量「多取、少給」,然後,對於未加入FTA的國家,一律採取差別待遇——取更多、給更少。

不利區域貿易發展

採取貿易保護手法,形式上似乎維護了本國的利益,實際上可能正好相反。因為,貿易保護向來只會減緩國際貿易的數量與金額,從而使得緩慢復甦當中的貿易成長,更加緩慢。對於各國政府最希望拉高的就業數量,也不會有實質幫助。保護主義升高,將不利區域貿易的發展。對急欲加速整合的東亞各國,將會形成壓力。弔詭的是,這個壓力來源正是各國自己本身。
此刻更應該認清,真正的趨勢是貿易自由化及全球經濟整合,眼前的保護主義,只是短暫的煙霧,一時半晌就會消失殆盡。台灣應該把握這個時機,迎頭趕上。先做好基本功,從服務貿易開始,為進一步的區域整合,規劃最能發揮我方優勢的整合路徑,加強研究與論述,在下一波經濟強力復甦來臨時,先馳得點。

商業發展研究院研究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