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乃平
在金融海嘯發生之後,全球的經濟學者幾乎都顏面無光,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中,甚至於將2008年稱之為經濟學者的夢魘年,視經濟學為「淒涼社會科學」(Dismal Science)。同時,最為人所樂道的是在這一年,英國女王御駕親征倫敦經濟學院問了一句「為何沒有人提前發現這個可怕的金融危機?」諸大學者們指手劃腳的說了一堆不知所云的理由,亦即當前的經濟學理論已經無法去解釋所發生的經濟現象了。
經濟學是社會科學,採用基本的歸納法、演繹法,將諸多社會現象去繁化簡,在去繁過程中,將不常出現的現象排除,取其共通者建立法則,進而與實際社會現象驗證,成為理論。經濟理論中,一直隱含一個假設,認為人都是一個純理性的經濟人(Homoeconomicus),永遠追求最大的利益與最高的效益。問題是地球上的人類幾乎都無法符合其標準,結果自然與現實有頗大的距離。
20世紀後期,經濟學走向計量,塑建許多數理經濟模型來分析、解釋、推估各種經濟現象,由於採用的數據多半都是歷史資料。當金融海嘯出現,所有的模型都立即破功。國際清算銀行好不容易推出的巴塞爾Ⅱ,要求銀行採用風險管理模型來管控風險,因為多半都是使用歷史資料,不得不改推巴塞爾Ⅲ。這時,有人推出物理學的混沌理論,有人採用統計學的極值理論,而金融監理機關則直接改用壓力測試來檢驗金融機構。
金融風暴衝擊理論
不過,英國《經濟學人》中指出人類史上的五次金融風暴對經濟理論帶來的衝擊,其中,1930年代的經濟大恐慌,凱因斯指出整個社會的總體需求不足,古典經濟學的供需均衡理論無法解釋,因此,以財政支出刺激經濟需求的凱因斯學派應運而出。自此,經濟學著重在需求面,供給面則未多予著墨。至1990年代,新興國家興起,複製先進國家技術,大肆投資傳統產業,一時間,汽車、造船、鋼鐵等供給大增,加上90年代農產品豐收,物價極為平穩,提供各國央行長期低利率,刺激經濟的環境,被認為是造成金融海嘯泡沫的原因之一,而近日中國過度投資、產能過剩,引起的全球市場動盪,也都是供給過多,而非需求不足,供給面經濟學也開始浮出。一時之間,心理經濟學、地理經濟學、新經濟史學、混沌經濟學、不確定性經濟學、資訊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實驗經濟學等都紛紛出籠。
五月中,倫敦《金融時報》特別專文報導全球19個國家、42個學校的經濟學學生組織提出修改經濟學課程,更改經濟學內容,重新思考經濟理論的主張。
知名的投資駭客索羅斯2009年捐款成立新經濟思潮學院(Institute for New Economic Thinking)時指出「世界已變、經濟環境已變,經濟學與經濟課程為何仍然不變?」是的!這次金融海嘯之後,經濟理論將再一次面臨革命,不要多久,經濟學又將是一番新容換舊貌了。
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