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2015

你為什麼討厭某些朋友

BBC
大衛·羅布森(David Robson)


(圖片來源:Thinkstock)
我有個問題。我身邊有一批很容易讓我憎恨的朋友,也就是所謂的「友敵」(frenemy)。他們可能正在影響我的健康。

請不要誤解:我其實很喜歡這些人,只是他們經常讓我抓狂。最令人難以忍受的是他的自負、妄想,而且經常說話帶刺。他會詢問我的近況,然後誇張地打著哈欠。當我打開話匣子後,他又會突然插上一句:「真沒勁!」

這種事情似乎很常見,但卻會讓我耿耿於懷好幾天。然而,經過了長達數年的困惑與挫敗後,當我終於鼓起勇氣疏遠他時,卻會產生內疚和懊悔的反常感受,這種疏遠帶來的好處也開始慢慢消失。當他不再取笑我時,我會有點懷念他曾經的幽默感。

我發現,這種友誼引發了心理學家的強烈關注。他們給這種關係專門起了一個學術名稱——「矛盾關係」(ambivalent relationship)。據楊百翰大學的朱麗葉·霍爾特-倫斯塔德(Julianne Holt-Lunstad)介紹,平均而言,我們的社交網絡中有一半都是令我們又愛又恨的人。「完全沒有這種矛盾關係的人很少。」她說。

這種關係所產生的實際影響並非表面看起來那麼簡單。霍爾特-倫斯塔德的研究表明,「友敵」給我們造成的傷害遠超那些令我們痛恨不已的人;他們有可能破壞你的幸福,還有可能危害你的健康。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繼續保持這種有害的友誼呢?

支持網絡

要理解這種現象,首先要了解社交網絡可能對我們產生的影響。多數情況下,一群關係融洽的朋友和熟人有益於保持身心健康。霍爾特-倫斯塔德分析了150篇相關論文後發現,牢固的社會關係可以降低死亡風險,其效果與戒煙相似。而孤僻對人的傷害則達到肥胖的兩倍。

為什麼會這樣?朋友可以幫助我們放鬆情緒,避免我們背負心理壓力。壓力會導致血壓升高,還會增加炎症分子的釋放量,從而增加各種疾病的患病風險——然而朋友卻能幫助我們緩和其中的一些反應。相反地,伴隨孤獨而產生的憂傷本身就會加劇這種機制,甚至產生失眠等其他併發症。



Image caption 在我們這個聯繫緊密的世界中,或許越來越難以擺脫「友敵」(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但友誼也分成很多種。正如牛津大學人類學家、「鄧巴數字」的提出者羅賓·鄧巴(Robin Dunbar)所說,變幻無常的朋友也是我們不斷適應社會群體的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你總是需要應對各種利益衝突。問題在於如何中和這些壓力,以便隨著時間的推移,讓整個社會群體保持凝聚力。」他說,「所以就要恭維自己的盟友,其中也包括『友敵』。你必須要忍受他們,才能與之更好地相處。」我們不僅會親近朋友,還會更加親近「友敵」,這似乎已經成了一種本能。

不幸的是,之前雖然有科學家研究了朋友對我們的健康產生的影響,但卻並沒有專門研究「友敵」的具體影響。所以,霍爾特-倫斯塔德和猶他大學的伯特·內野(Bert Uchino)決定研究友敵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結果令他們頗感震驚。

面臨壓力

在最初的一項研究中,他們通過問卷了解了志願者的中長期朋友圈,並在志願者返回現實生活後,對他們展開了持續數日的血壓監測。「無論他們何時與任何人展開互動,我們都可以獲得血壓數據。」霍爾特-倫斯塔德說。你可能會認為,人們與支持自己的朋友在一起時血壓較低,與「反感的」熟人(出言不遜的同事或喜怒無常的老闆)在一起時相對較高。但令人驚奇的是,當人們與「矛盾朋友」相處時,血壓升高的幅度最大。

後來的實驗進一步驗證並延伸了這項發現。「即便對方只是待在實驗室的另外一個房間裏,受訪者的血壓和焦慮水平還是會升高。」霍爾特-倫斯塔德說,「這只是反映了他們與這些人互動的預期。」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通過一些潛意識的線索(讓「友敵」的名字在屏幕上閃爍)來刺激參與者,似乎可以加劇緊張情緒,例如令他們的心跳加快。「這表明我們的人際關係不僅會在直接互動時產生影響,還可以通過這些不太容易察覺的方式貫穿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內野說。任何能夠讓你想起這些人的信號都能激發你的身體做出相應的反應。



Image caption 與「友敵」談話時血壓會升高(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如此看來,「友敵」似乎是最令我們緊張的一類人。部分原因在於他們反覆無常。「這些人的態度無法確定。」霍爾特-倫斯塔德說,「他們究竟會幫助我,還是再次引發一些讓我痛苦的話題?」她補充道。內野也認同這一看法,他認為,與那些讓我們退避三舍的人相比,這種密切而持久的關係反而會帶來更大傷害。「他們幾乎就是我們自己的一部分,」他說,「所以,他們的行為和語言對我們產生的影響遠大於其他人。而且,由於你們的情感紐帶十分緊密,所以更有可能構成傷害。」他認為,面對已知的敵人,我們反而更容易對他們的怠慢不予理睬,因為這些人對我們來說不太重要。「這並不僅僅是短期影響,你往往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反覆想起那些傷人的話語。」內野說。

破壞關係

內野和霍爾特-倫斯塔德的研究主要著眼於「友敵」的短期影響,他們現在還希望調查這種關係在長達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內產生的累積影響。不幸的是,目前很少有長期研究針對人際關係的特性搜集詳細的數據——但內野還是採集了一些早期的間接證據,證明志願者的DNA的確受到了破壞。人體細胞的每個染色體末端都覆蓋著一段名為「端粒」的DNA。隨著年齡逐漸變大,我們的端粒往往會縮短——導致細胞出現一系列問題,包括癌細胞的生長。正因如此,端粒長度通常可以用於衡量細胞的壽命——這往往會受到緊張情緒的影響。內野發現,某人的矛盾朋友越多,其端粒通常也越短。

如果有研究進一步支撐這一結論,我們或許就需要重新考慮自己的人際關係,認真思考這些關係是否值得付出這麼大的心理壓力。不幸的是,想要從自己的社交網絡中剔除這些人並非易事——更何況,他們往往都是我們畢生的好友。當霍爾特-倫斯坦德和內野向人們詢問,他們為什麼與「友敵」保持關係時,很多人都提到了忠誠。「我們體會到一種託付感,因為我們已經彼此相識了很多年。」霍爾特-倫斯塔德說。其他人則希望佔據道德制高點。「有一種觀念認為應該寬容大度,容忍對方。」



Image caption 我們經常忽視「友敵」的錯誤——但這是否會引發更多的緊張情緒?(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既然如此,他們又會建議我們如何與「友敵」相處呢?內野的個人策略是與之溝通,並把自己的問題告知對方——希望能夠與其達成相互理解。「當你研究人們是怎樣應對矛盾關係時,會發現很少有人使用這種直接的方式——我們往往會對他們說謊,也有可能忽視他們,甚至乾脆避開他們。」他還認為,定期沉思也是一種不錯的應對機制。有研究發現,經常思考你的熟人——甚至你的「友敵」——的優點,有助於改善身心健康。但內野還指出,由於實驗範圍都很小,而且控制得都不好,所以他還希望展開一些更加嚴謹的研究。

談到我自己的友誼,內野的一條建議始終讓我銘記於心。「我們都很忙,都沒有發現有人需要幫助,這可能會產生積極或消極的感受。」他說。我們都不願意承認這一點,可一旦被指出來,我就會深感內疚。如果把自己抽離出來,我或許就是自己最討厭的「友敵」。

請訪問 BBC Future 閱讀 英文原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