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2016

中生來台豈是高教危機解方

楊其文

立委李貴敏日前在公聽會表示:現在高教危機會有將近4成以上的學院面臨退場,教職員面臨失業問題,在所有外籍學生中,中生佔百分之14點多,非正式學生佔百分之40點多,若民進黨持續逢中必反,反對中生來台就學,阿扁時代創造的高教危機,沒有辦法解決。
這是個似是而非的問題,首先將責任歸給阿扁,這種掐頭截尾的說詞,除了充滿政治鬥爭語言外,找不到問題的核心重點。台灣高教問題的原因由來已久,幾乎沒有設限的籌辦大學開放門檻,以及專科技職院校不斷升格擴大轉型為各類科技大學,都是高教惡化的主因之一。

學費不漲阻礙財源

小小的台灣卻保有高達160所公私立院校,長期以來這些龐大的大學院校,各個都依賴政府的補助辦學。由於僧多粥少的現象,僵化的教育補助政策,當然稀釋了教育投資資源,所以面對來勢洶洶的新世代辦學潮流,台灣的競爭力卻不升反降,不論在校園設備的更新汰換或師資薪水的提升,早已無法跟上先進國家的軌道。
另一個原因是萬物皆漲,惟有學費不能漲的政策,也阻礙了教育的正常發展,讓各校缺乏永續財源,以進行必要的教學設備投資或汰換。教育是社會發展的基石,沒有了人才養成,一切都流於空談,若是全民社會或政府的共識都是主張低學費的教育政策,那麼政府就應該編列足夠的教育資源,讓大學保有一定的自主競爭力,可以跟世界並駕齊驅。
大學教育投資的規模其實十分龐大,先不談大學土地資源的成本價值,也不談大學各項設備長期投入的購置金額,現階段正常的私立大學,平均每個學生教育投資成本約在15萬左右,但是收入學費約在八到十萬之間;公立學校投入成本每個學生約20到25萬或更多,收入約6到10萬不等,收支長期無法平衡。

缺乏教育投資概念

缺乏教育投資的成本概念,是全民應該盡早更正的共識。歐美各國對外籍生學費的收取高達數倍之多,中國學生來台就讀固然很好,可以促進彼此交流的機會,但是我們如果過度依賴中國學生來創造就讀數目,就算可以加收一點學費收入,就現況來看,也無法達到應有的收支平衡,況且還有因為保障中國學生來台的優先住宿,相對也會壓縮照顧本地學生住宿的機會。
大學教育是以提升「質」為本位考量,而不在「量」的多寡為依歸。未來少子化的衝擊,所帶來的實質效益,應該是整併優化並且蛻變過後的優質大學高等教育,而不是濫竽充數的學校而已。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教授兼校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