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三月十一日,東日本發生了地震,接著有津波(編按:即日文的「海嘯」之意)、核爆之災難接二連三湧來,該區域頓時一萬多人死亡、超過一萬人行蹤不明,倖存者有喪親、家毀之悲劇臨身。
一位四歲女童在避難處,寫了如下短言:
「給媽媽:如果活著該多好。安康否?」
她失去了雙親與妹妹,而與未被海嘯沖走之祖母同住,如今仍面對著海,時常自言自語:「我要等到媽媽回來。」像她這樣的孤兒、遺兒有一千多人。
百歲壽婆柴田豐,深知此三災之嚴重,寫了短詩投在報紙上。其短詩云:
「失去最愛的人/貴重物品也被沖走/你的悲痛/實無法計量/不過能活著/實會有好事來臨/拜託你/別讓你的心/也被沖走/不要輸給使人不幸的津波。」
百歲壽婆的她深情厚憐籲災民別讓自己的心也被沖走。
一位腦性麻痹者,為鼓勵走向復興的災民寫了首詩,詩云:
「每次感到高興/我的言詞會變成花卉/是故/來使它變成真的種子/小小種子/與你一起培育/會長成又大又美的花。」此詩變成合唱曲歌詞,唱遍於災區。
百歲壽婆的期待是災民的心別被沖走,腦性麻痹者的鼓勵是災民的手種出大而美的花。
三月十一日三災襲擊東日本,三月十二日災民就知道昨天發生了何種人間慘劇,今天自己面臨何等苦境。
東日本災區裏的石卷市有家報社,名為「石卷日日新聞」,創刊於一九一二年,已有百年歷史,從不曾停刊。該石卷《日日新聞晚報》在地震、海嘯發生當天,社屋雖未毀,輪轉機等出報工具卻受損嚴重,加以記者在外採訪未歸,出版功能殘缺不全。
但在震災的翌日,就在近江弘一社長的「讀者在等待」的一心下,「不得讓消息斷絕」的一言下,該晚報在人員不足、機器不能的嚴重狀態下,以手書代替印刷,以貼在牆代替宅配送的創新,出版了三月十二日晚報。這一變通的革新版遂使災民的讀者終於了解到底發生了何事,而自己是處在何地。從此開啟石卷《日日新聞晚報》之連續六日以手代印,以腳代輪之報紙印刷、編輯、派送之滿足讀者求知慾的傳播使命。這種遇難也要完成工作使命之表現,獲得舉世讚賞,而其六日晚報的手書原版則被華盛頓「新聞館」所收藏。
近江社長等之石卷日日新聞社之個個員工之心未被津波沖走,其傳播使命變成又美又大之花,增強了災民面對困難之決心、信心。一心一意在為災民告知災情,以盡其大眾傳播之使命。心未被沖走的災民尚有眾多。
石卷日日新聞是專業組織,但也有業餘的個人一心為災民從事災情新聞報導。彼等的報導調子是如花般,鼓勵的,積極的,溫馨的。如由五到六年級學童創刊的「奮鬥新聞」壁報,雖只張貼在避難所,但對災民之精神鼓舞極大。又如從東京回鄉探問家人的中年男子,眼前看到的是一片瓦堆垃圾、家毀人空的慘景,於是念頭一轉「自己所能做的,既非物資又非金錢,只有勞力」,乃一心要傳播快樂的、合歡的人生喜事給災民。他申請了FM廣播電臺,在災區女川町設臺慰民,真是存乎一心來嘉惠災民。如花之美之香撫慰了災民之心。
不管是《日日新聞晚報》、奮鬥新聞壁報、女川廣播電臺,其經營者與從業員所抱持的一心專注是為災區人民告知災情,一片慈心是為災民消除餘懼。
有人一心為災民傳播災情,也有災民一心為災民提供服務,這些為災民奉獻己力者也是災民。
四十歲女性回憶其先父生前常掛在嘴上的叮嚀是:「吾等能有今天,全是地區人民之賜與。」在海嘯來又去時父親被沖走,與其他人同樣尚無法找到遺體,因此所經營的葬儀社就無法營運,但眾人遺體大量湧進要火化舉行喪禮。在無人掌理下,次女勇敢地一肩挑,為眾多石卷市的遺體尋找火化場,物色靈柩車,搭起靈場。她在災後五天就展開葬儀活動。她一心在尋找父親遺體,又一心經營葬儀社為地區服務。到四月四日止,她已經為喪家代訂了五十件火化預約。她表示在父親未尋獲下,公司的將來無法考慮。現在唯有一心全力來送別父親生前受照顧的地方父老。
南相馬市有一家超級市場在全區居民萬般期待下恢復營業,離災日六十八天。店長說:「本超級市場是幸受南相馬市的居民之照顧而成長,如今須回報居民。」一心要感恩報答居民,所以不顧員工有人尚在避難,就以其半的六十名員工來復店服務。
復店後的吉凶未能卜。因為核爆的狀況不穩,商品的補充不易,居民之回歸居住難料,加上市內的兒童、青年減少。店長表示唯有誠心報答,一心經營。其心堅如石,美如花。
一位六十歲出頭的理髮師,失去了太太、三男與媳,也失去父親經營六十年以上的理髮店,日日歎氣未能救出太太,而埋怨是自己使太太被海嘯沖走的。就在日日自責痛心的時候,其小學同學來電話探安危,告訴他:「從你身上拿走理髮,你還有什麼?來吧,幫我理髮。」由此他又重操舊業,並開始到各地避難所去當理髮志工。他一心投入在為人理髮工作上,斷續見到其過去顧客,而慢慢把心頭難過消除。老頭一心工作,產生了療傷止痛效果,也為人理髮,帶給他人心清氣爽。心如花,朵朵開。
三災襲來時,正在越南的海鮮魚板廠老闆,聞訊從旅行地趕回。惜的是其住家已被海嘯沖走,僅留被水淹的工廠。老闆積極整修四條生產線中僅剩的一條,找回一百四十名員工中的二十人。每天生產六千五百份海鮮魚板,日分三次送至災區避難所。災民感激地說:「僅僅一片魚板當晚餐,在寒冷中倍感溫暖。」老闆心受感動,繼續含淚生產與贈送鮮魚板給地區災民。此心實因其父親生前常說:「企業因地區、社會而得以生存。」可歎的是其父受海嘯淹死而尚未能辦理喪事。可敬的是其一心助人的熱誠。
享譽二百年的在地醬油廠,也不幸在此次海嘯來襲中工廠全毀。社長在四月一日就召集能找到的員工四十五名,在彼等面前宣布復工,他說:「當前最高的經營策略就是生存活命。大家以一心專意來加油。」社長又引用前任者的話說:「當地區民眾看到本廠充滿元氣,定會仿效,而陸續出現復工者,從此接二連三,地區將會充滿復興的景氣。」此一心會動萬心。
受災者如此含悲吞痛而將其昇華為非僅為己的求生的慾望,並且擴大為助他人謀生的善心。災區災民的小小一燈會照亮全區眾人的所有萬燈。
另有酒廠的從業員在海嘯來襲中失去了祖母、母親,也失去工作場所的酒廠。他卻在廢墟的酒場裏發現未被沖走的酒麴。他認為只要有此就可造酒。於是在破落工廠中復工造酒。如此一來被海嘯沖走的一心傳遍了各地酒商,於是訂單來自全國各地酒店。復興的心引來了支持的花。
他的社長說:「該從業員在災難中心情至為悲痛,但他勤於工作,使其人格成長了二倍、三倍。對地區復興產生了極大影響力。」使其勤於工作,是他一心想以地方造酒來活化地域。這應是他的使命吧。
有人為受難中的災區居民奮鬥不懈,一心為眾災民生活方便而操心;亦有人要將此次災難留下記錄做為前車之鑑。
中學一年生要將海嘯的恐怖告知眾人與後人,以繪畫方式留下慘不忍睹的街景現況,日日騎腳踏車在災區瓦堆中尋找過去的市街象徵建築。該生要將現在殘缺不全的建物畫下來,以便與復興後的建物做前後比較。
一張紙、一枝筆與他的一顆心會留下目前的慘狀殘景,而供後人了解當時的街景。該生不會忘記過去街景之溫馨,要留下目前街景之慘狀,以使後人能懷故鄉之情,而他的一心繪畫將是貴重記錄了三一一地震所破壞的,是其成長的鄉土。
也有人在津波侵襲之地畫成一條貫穿災地之曲線,來種植象徵日本的櫻花,將會有一萬七千株。也有人要在津波到達地點建立石碑,在石碑上刻上「波來之地」以永誌不忘,留後警惕。該波來石碑將設置於三百一十一處,以示不忘災難發生之日。
在臨時商店街「復興屋臺村,氣汕詔橫丁」,豎立起來與津波同高的八公尺旗臺,旗桿飄揚著大漁旗,將成為屋臺村的心連心「絆臺」。大旗飄揚明示不要忘記眾人災難記憶,要懷抱萬民復興希望。
災民人人有心,而其眾多心又合為一心。心心刻著難以磨滅的災難記憶卻有露出無限光明的將來希望。
日本全國的石材店約三百家,「全國優良石材店協會」願將津波災害留傳後代,已決定在岩手、宮城、福島等三個受災縣地,豎立石碑五百所,石碑上刻有災難發生日之「二○一一‧三一一」之字樣,並在此津波石碑裝上數字碼,只要用手機就能讀取石碑周圍的災難景象與津波印象。該全國性協會表示一心祈望同樣悲劇不再發生。
日本人的心確實未被海嘯沖走。雖然臺灣人捐款給日本金額居各國之冠,臺灣人根本無求回報之心,倒是引起日本人除了感恩於心外,又有感動感激之行。有一群日本的志同道合者對日本政府之遺漏臺灣於感謝廣告之對象裏深表憤慨,乃以網路召集有心人士,共同出資刊登「謝謝臺灣」的民間贊助廣告,以對抗政府公務廣告。據聞彼等挑選了臺灣的二報刊登感謝廣告,其中之一的《自由時報》則感動日本志同道合者之知恩報恩,提供免費版面使彼等完成恩恩相報行為。櫻花與梅花同時燦開綻放在廣告上。
海嘯未沖走六個大學生與公司員工之雄心,彼等攜帶著岩手、宮城、福島三縣的行政首長知事之謝函,從日本與那國島游到臺灣蘇澳,以行動表示對臺灣人之謝意。
日本宗教界最高女性領袖真如苑苑主伊藤真聰,則在十一月二十七日在臺北南港舉行了「天地一心,濟攝護摩」祈福會。在其邀請函中表示「雖然臺灣和日本相隔千里,(臺灣)卻以實際行動證明愛心無國界,無私地給與日本溫暖的關懷與愛心,讓我們感受臺灣到處充滿著令人讚譽的善性。」她要感謝臺灣人的善行,是故來臺舉辦「天地一心,濟攝護摩」祈福會,集結大家的祈念,為臺灣與世界祈福。真願天地一心,臺日一心。
當天南港展覽館從國內外湧進了近三萬人,祈福會在莊嚴肅穆,藝術與宗教融合下順利進行。真如苑精舍在臺北有之,設在內湖,真如苑在臺灣年年提供獎學金給臺灣大學和清華大學二校的理工科研究生,嘉惠臺灣學子。
日本人真是有心,在日本國內災地要一心從事救災工作,復興重建,在國外臺灣要一心展開感恩回報。面對嚴重災難,日本人以心連心的絆,緊密結合成伴,感受著受援溫情,日本人以人救人的心連結天地一心,感恩著施援善行。他們的心真的未被海嘯沖走,他們的心美如花大如花盛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