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2012

社會科學的人間煙火

如同一百多年前大數學家希伯特提出世紀數學難題,社會科學家也提出當前最迫切的社會問題,希望社會科學研究能給社會帶來真正裨益。

如何去說服人們照顧自身健康,為何情緒彷彿有傳染力?人類如何增加集體智慧?

一群知名學者認為,這些是社會科學家最迫切應處理的問題,他們希望公布「十大問題」清單後,能夠形塑研究人員及獎助單位未來數十年的思維。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亦於日前公布另一項結果,同樣是訪問社會科學家,要找出「有關基礎與轉化研究的重大挑戰」。

兩個團體均表示,希望研究員能退後一步,撇開目前熱門研究焦點,思考個別領域內最重要的議題,結果顯示社會科學界具有旺盛企圖心,希望以量化方式解決困難議題,從括薪資、平等到戰爭與健康等。

「十大問題」的構想是受到數學家希伯特(David Hilbert)的啟發,他在一九○○年列出了二十三項未解重大數學課題,希伯特難問題幫助往後一百年的數學家凝聚研究方向,美國一家投資公司副主席納許(Nick Nash)指出,「他為二十世紀數學畫出路徑圖,其他學科若也有路徑圖,會是什麼模樣?」

二○○八年,納許在哈佛大學修讀工商管理碩士,他向時任社會科學院院長的柯斯林(Stephen Kosslyn)提出路徑圖構想,兩人去年四月共同在哈佛舉辦座談會,邀請「宏觀思考者」提出未解的問題,並投票決定哪些最為重要,結果已在哈佛大學的網站公布。網站中也將包括大眾提出的問題。

會議中,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家歐斯特(Emily Oster)提出了一項長期困擾公共衛生專家的議題:如何讓人們實踐健康行為,例如說服民眾少吃多運動、控制與日俱增的肥胖比例等,這些問題理論上很簡單,實際上卻極其困難。

改變行為的成效,由於常得經年累月才會顯現,歐斯特認為關鍵在於能立即見效的計畫,例如初步研究顯示,達到減重目標後給予現金獎勵即有效果,縱然在減重者達到目標後幾個月,仍繼續提供每月數百美元的獎金,這種做法可以減少未來要付出的醫療成本,可說節約了社會開支。

不過這項策略並非萬無一失,之前有一項大型實驗,嘗試用獎金為誘因,希望鼓勵紐約市低收入戶讓孩子繼續就學,並定期做健康檢查,卻因成效不彰於去年喊停。歐斯特表示,研究人員必須測試使用各種獎勵制度,因為還無法確知何種問題適用何種制度。

英國牛津大學哲學家波斯托(Nick Bostrom)也參與哈佛大學的調查,他希望社會科學能改善社會「妥善解決重要問題的能力」,他指出,專家所做判斷經常並不比外行人更好,與其仰賴個人,整個社會應共同發展累積知識的新方式。

以金融市場為例,投資人依據對市場波動的期望買賣股票,若參與人數夠多,股價會反映民眾對未來事件的集體信念;也能建立不同的人為市場,讓投資人依據特定事件(如某位政治人物當選)買賣股票,市場變化也是呈現投資者對結果的看法,能做為極佳的預測工具。波斯托希望這種「預測市場」能廣泛進行實驗,也可能有助於企業決策,例如是否要撤換執行長。

哈佛大學社會科學家克里塔奇斯(Nicholas Christakis)期望能瞭解,為何肥胖、寂寞等生理及心理狀態,能透過社群網絡產生如傳染病的效果,他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福勒(James Fowler)合作研究這個現象。假設你有一位朋友過胖,你體重增加的機率也會提高,他認為不太可能有單一理論能涵括社會及生物因素,就肥胖而言,可能是擁有過重的朋友後,讓體重增加變得沒什麼大不了;在芝加哥貧困社區進行的初步研究顯示,寂寞與對犯罪的恐懼都會影響壓力荷爾蒙分泌,也牽動人們罹患癌症的風險。

納許與柯斯林希望,大眾注意到難解的重要問題後,會激勵新進研究者投身其中,就像當時年輕數學者受希伯特提出的問題所吸引一樣。納許表示,「如果未來有獎助申請案提到『哈佛問題』,我們會感到很光榮」。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社會、行為暨經濟科學部門主管古特曼(Myron Gutmann)指出,同時有兩項相似調查並非壞事,這可以讓外界能對比是否有重疊的議題。

國家科學基金會進行調查時,共收到逾二百四十件回覆,古特曼打算與顧問委員會共同討論,他表示,「未來兩年內,我們應能找到似乎格外重要的幾項議題,並以先驅計畫及獎助形式投入經費,希望在五到十年後,讓我們更能準備好挹注更多資源」。

心理學家古柏(Cary Cooper)是倫敦社會科學院院長,他對哈佛大學所提出的名單頗感興趣,他表示,假若有經費能投注於這項問題,年輕研究者也許會更有信心捨棄較簡單的問題,他也會考慮建議英國經濟暨社會研究委員會進行類似調查。

社會科學優先問題

一,如何說服人們照顧自身健康?

二,社會如何建立兼具效率及彈性的機構(如政府)?

三,人類如何增加集體智慧?

四,如何縮短美國黑人與白人之間的技能落差?

五,如何匯整個人擁有的資訊,以做出最佳決定?

六,如何瞭解人們建立與說明知識的能力。

七,為何女性勞工所得仍低於男性?

八,社會因素如何演變為生物因素?為何有此現象?

九,如何避免鮮少發生但有極端後果的「黑天鵝效應」?

十,為何暴力等社會現象總是恆久不變或突然改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