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的旅遊休閒網站,以亞洲七個城市與《聖經》七種罪連結,可以視為西方視野,也可以視為媒體引發注目的策略效應,不無創見。
台北貪吃、首爾懶惰、馬尼拉驕傲、深圳貪婪、東京迷色、新德里嫉妒、平壤憤怒。CNN的憑據當然出自他們的視點,但不無可供參考之處。
台北貪吃,CNN的說法是十八條小吃攤的夜市,到處是臭豆腐味道,價格便宜,怎能讓人不貪吃?這就是夜市的飲食文化,不只台北,其實台灣到處都是。
為什麼不是小店,而是攤販?這些年來,夜市小吃風行其道,電視劇和電影都捕捉了其中的生活況味─有些人動輒以「台灣文化」視之─面對批評時,振振有辭地反駁。
這就是理所當然的文化自負嗎?就像不久前有加拿大人在網路上批評台中市的髒和亂的一面,有些人就起而攻之。文化城有風化城的一面是以偏不能概全。但這一面就是一面,不是無中生有。
小吃是市井美食,問題不在小吃,而在攤販化。為什麼經濟發展,小吃不能店頭化,而攤販化?攤販化的衛生和安全都不盡然能夠有效管理,髒亂無法避免。可知都市使用分區不明確的台灣,住家周邊成為夜市,感覺怎樣嗎?
看看日本、歐美進步國家,在介紹美食時,難道不大多是特色店?即使介紹攤販小吃,不也都有簡單的形式,且少湯湯水水?怎可能像台灣把廚房放在人行道,公然生火洗碗,大家吃得津津有味,也不管景觀如何的?
廉價勞動力,只控制思想、放任身體的戒嚴長期化政治,促成了攤販化的合法、非法橫行,公權力和黑勢力共管。韓國首爾的大學路,以文化消費形貌取勝;而台灣有逢甲夜市各色小吃點綴大學周邊。只沾沾自喜吃得多,吃得好,吃得便宜,可以嗎?
李敏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