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2013

“中國大媽”搶完黃金又開始搶玉

BWCHINESE
最近,“中國大媽”在瘋搶黃金之後,又開始搶玉了,可能她們又將消費當做投資了。像黃金、玉,以及鑽石、古董、名畫都能夠保值增值。真是這樣嗎?

最近,“中國大媽”在瘋搶黃金之後,又開始搶玉了,可能她們又將消費當做投資了。她們大概覺得,像黃金、玉,以及鑽石、古董、名畫都能夠保值增值。真是這樣嗎?

2009年的一個週末,清晨,我太太小玲的手機響了,是她紐約的好朋友詹妮弗打來的,說:“There's good news, and there's bad news. Which one you would like to hear first?”這段日子壞消息聽得太多了,小玲就說先聽好消息吧。

詹妮弗興奮地說:“知道嗎?Fortunoff要倒閉了,今天開始所有鑽石打折大甩賣,起碼四折,最高七折!我在排隊等開門,要搶一個最新款的。如果你想買的話,我替你買。”

Fortunoff是紐約著名的珠寶家具店,遍布大紐約地區,它的珠寶可與Tiffany公司並駕齊名。Fortunoff成立於1922年,2005年才剛剛上市。

真沒想到,它躲過了大蕭條,躲過了多次的經濟危機,卻倒在了這次金融海嘯中,令人唏噓不已。小玲當年在紐約上大學,和詹妮弗讀同樣的專業,成了好朋友。

小玲留意到,詹妮弗隔三差五換戴著不同的鑽戒。原來詹妮弗的父親喜歡買鑽石作為保值投資,因為在Fortunoff買鑽戒隨時可以“免費升級”,比如舊的戴膩了,可以以小換大,也可以交換新款式;假如急需現金,甚至還可以以市值的價格賣給他們。

而所謂的壞消息,就是商店倒閉了,以前所有的保證全都一筆勾消無法兌現了。他父親上百萬美元“投資”的鑽戒,頓時“縮水”了十幾萬,氣得他好幾天沒有睡好。

早在十多年前,人工製造的鑽石就已經達到以假亂真的地步,與天然鑽石難分伯仲。隨著高科技的發展,今天的人造鑽石更是需要專家用儀器才能判斷真假,而其價格還不到天然鑽石的幾十分之一。

不禁想起莫泊桑的小說《項鍊》,女主人公從富人朋友處借來項鍊,她坦蕩盪地戴去參加舞會,結果弄丟後辛勞了大半輩子,買了一根真項鍊還回去,才得知借來的那根是假的。

如果主人公活在今天,也就不必開口向富翁朋友去借項鍊,買一根人造鑽石項鍊戴著,誰看得出來呢?

經濟火的時候,人們口袋裡錢多,Fortunoff還能撐著,但金融危機來了,反正假作真時真亦假,買人造鑽石做裝飾也未嘗不可。

可問題是號稱永恆的鑽石都能打七折賤賣,從中不難看出將高檔奢侈品作投資的問題——這種本身無法帶來收益的商品,究竟價值幾何,誰都不能確定,還哪來保值的功效?

事實上,最近熱炒的黃金也一樣不能保值。“黃金”在人們的心目中一向佔有特殊的地位,像千金難買早知道,一諾千金,一寸光陰一寸金等等等等,都用金子來比喻,說明黃金多麼的稀有貴重;黃金更是財富的同義詞,中國人有“亂世買金”的至理名言,這一名言經過歷史長河的考驗,似乎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然而,當今世界日新月異,變化無常。特別在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嘯中,許多事情根本沒按“常理”出牌。

舉例來說,人們都知道石油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能源,去年還曾有華爾街大鱷、經濟學家預測,石油將會漲到200、甚至400美元一桶;但是,當石油接近150美元一桶的高位時,卻硬生生地一路下跌至30美元上下。

而黃金,在金融海嘯鬧得最兇的頭三個月,演出了與石油相同的戲碼,金價非但沒有像專家預測的那樣大漲,反而還下跌了20%以上;黃金股就更慘了,狂跌了50%以上。

連股票和房市的大市也不過跌去20%-40%,那麼黃金的短線炒家們,顯然遭遇了更為慘重的巨大損失!

每當危機來臨時,人們總是希望找到一種便於儲藏財富的優質貨幣(或商品),以度過亂世,期望財富代代相傳。

但歷史證明財富就像流動的水,決不可能靜止不動,否則就是死水一潭早晚會枯竭。面臨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嘯,驚恐財富流失的心理促使人們把金錢投入黃金,以為握住了金子,就留住了財富。

那麼,不妨讓我們翻開資本的發展史,看一下金本位的建立和崩潰,信用貨幣是如何取代了金本位的過程,就不難發現,企望靠黃金來保住財富是不靠譜的。

資本主義的發展初期,採用的貨幣是銀本位,隨著生產力的迅速發展和提高,對貨幣的需求猛然增長,逐而更換了金本位制。

所謂的“金本位”制,就是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干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

儘管黃金比白銀貴重,卻因為金屬貨幣畢竟有限,當財富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的手裡時,社會流通的貨幣就少了,無疑阻礙了經濟的發展。

以上個世紀大蕭條為例,因為生產出來的商品無法兌現,形成所謂的產能過剩,生產力大大超過了黃金的總量。如果說那是金本位惹的禍大概也不為過。

就因為金本位制,當年無法大量發行貨幣來緩解壓力,致使無數銀行倒閉,當然,最終受害的還是普通百姓。

羅斯福的新政中有一條,把美國民間所有的黃金都收歸國有,從而廢除了金本位制,然後靠發行信用貨幣,這才度過了大劫難。

但是大劫難也只是保證不再有人被餓死,美國人在大蕭條中,餓死的人佔當時總人口的7%!雖然沒得到官方的證實,可能是以訛傳訛的誇張。不過,從官方正式披露的對大蕭條描述的文件來看,也足可見金本位之恐怖了。

資本發展到了現代社會,信用貨幣(非金非銀)——一種虛擬的貨幣,促進了貿易的發展;在資本市場上籌集的大量資金,使科學與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

社會的真正財富不是黃金,也不是白銀,更不是信用貨幣的本身,而是整個社會的勞動生產力。在今天這種特定的社會環境裡,想靠祖蔭使子孫後代盡享榮華,將變得越來越艱難。

在金融海嘯中,百萬、千萬、甚至億萬富翁,因破產而自殺的消息時有所聞。在這個世上,只有精神財富可以世世代代傳承下去,物質財富隨時都可能轉瞬即逝。我們又何必用寶貴的人生,拼死去換取身外之物?

對於鑽石、黃金、玉石等保值的言論,投資者需要靜下心來思考分析,越是所謂“保值”的商品,就越有可能被機構用來設陷阱,以利潤為誘餌勾引散戶進場。前車之鑑,後事之師,我們完全可以從前幾年的房地產、石油和去年的金價暴漲暴跌中,學到寶貴的經驗。

借用一位經濟學家在華爾街日報上所說的:我認為目前的金價是個大泡沫,“不相信我?那就試試吧:2038年金價會是每盎司多少美元?你相信屆時金價會突破每盎司3,500美元?”

如果突破不了的話,其回報很可能根本無法超過通脹率,也就是說,既不能保值,更不能增值。

非但鑽石、玉石、黃金不能保值,名畫古玩也同樣不能保值。幾年前,美國一位著名畫家的三幅現代畫,拍出了百萬美元以上的高價,後來才透露出,其中有兩幅畫是他女兒4、5歲時的塗鴉之作;還有一幅畫則更離譜,是家裡一條小狗的大作!

還有炒得沸沸揚揚的圓明園獸首拍賣事件,一位收藏家披露說,十多年前他曾經收藏過一個獸首,是在一個跳蚤市場花2千美金買來的。

除了“名畫”和古玩,像名表勞力士,名車羅斯萊斯,名包LV等等,它們的賣價遠遠超過其真實的價值。也就是說那些東西的“價值”在於下一個買家願意出多少錢來接手。

如果有閒錢買來褻玩兒一下倒也無妨,但它們本身無法帶來收益,所有的受益都取決於下一個買家。指望保值增值,那就和我們小時候玩過的擊鼓傳花一樣,得祈禱下一個傻瓜出現了。

陳思進,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深顧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