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2/2013

世界工廠還在中國嗎?

BWCHINESE

關於中國低工資的血汗工廠的陳舊觀念已經過時了。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為了製造iPhone,中國工人能在午夜十二點從宿舍走出,直接到裝配線上開始生產。沒有一個勞動力輸出型國家能做到這一點。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近日,菲律賓貿工部長格雷戈里•多明戈說,中國南方沿海地區勞工成本上漲促使大型外國製造廠商搬遷到菲律賓,另外也包括一些即將在中國關閉的製衣工廠。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在動搖之中。然而,部分業界人士對此有不同的聲音,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近日撰文指出,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製造工廠。其輸出的電視,智能手機,鋼管等許多種產品。在2011年,某些產品的生產甚至超越了美國。目前,中國的製造業佔全球製造業的五分之一。中國國內工廠數量多,勞動力相對便宜。他們許多貿易夥伴的通貨膨脹得到遏制。然而,中國廉價勞動力的時代似乎即將結束。

對於外資企業而言,在目前中國沿海的幾個最早引進外資企業的省份,比如,環渤海經濟圈、山東省、湖北省、重慶市、江蘇省、廣東省等,產品生產成本已經大幅提升,土地價格也持續上漲,另外,環保、安全法規和稅收方面的支出也有所增加,然而,最重要的因素,是勞動力成本的增加。

3月5日,投行渣打銀行發布了針對200多個以香港為基地並在珠江三角洲經營的製造商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今年工人的工資已經上漲了10%。地處深圳的台灣合同製企業富士康,作為蘋果公司的配件組裝供應商,在上個月,已經把工人的工資提高了16%到25%。

“勞工的工資再也不像從前那樣便宜了。”一家以生產童車為主的,在中國南部的合同製美資企業Kolcraft的經理laments Dale Weathington 抱怨說。據他介紹,該企業中國勞工成本在過去四年裡,每年激增20%。中國的沿海省份,作為曾經吸引農民工務工的寶地,正在失去他們的魅力。這些農民工往往在每年的春節期間回家過年。去年,節後返回Weathington工廠的人有95%,然而今年迅速下降到85%。

kolcraft的經歷是許多外資企業遇到的問題的縮影。當位於上海的美國商會徵詢其會員在最近經營中遇到的最大問題的時候,91%的企業提到了“勞工成本上升”。企業內部的腐敗和版權爭端則是被遠遠拋在後面。廣東省的勞工成本(包括福利),也就是藍領工人的工資,一年內上漲了12%,以美元計算,從2002年到2009年,在上海,每年是上漲14%。據羅蘭•貝格(Roland Berger)諮詢公司估計,同樣的內容進行比較,在菲律賓是8%,在墨西哥僅為1%。

中國歐盟商會資深實業家約爾格•伍德克(Joerg Wuttke)預測,到2020年,中國製造業成本要翻兩番,甚至三番。顧問公司AlixPartners,提供了一個有趣的推斷:如果人民幣幣值以及運輸費用分別以每年5%的水平上升,勞工工資一年上漲30%。那麼,到2015年,在中國製造產品並運回美國與在美國本土製造的支出是同等的。儘管在現實中,這些數字可能​​會變化的很慢,但趨勢是明確的。

如果一旦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動搖,那麼,誰來替代它呢?工廠們要被搬到擁有更廉價勞動力的貧困國家麼?這可能是一時的聰明,然而終究是錯誤的。

中國的優勢何在

來自電視連接線生產企業PPC的布賴恩•諾爾(Brian Noll)說,他的公司曾認真考慮過向越南轉移業務。儘管越南的勞工工資低廉,但當地缺乏可靠的供應商服務,比如鍍鎳,熱處理和特殊的沖壓技術。在去年年底,PPC決定不離開中國。與其相反,它加快了位於上海附近工廠的自動化改造進程,用機器來代替部分工人進行工作。

“其他勞動力輸出國家的勞工成本往往比中國低30%”,GE公司副董事長約翰•賴斯(John Rice)說,但是其他問題會抵消掉這部分相差的成本,特別是很多國家缺乏一個可靠的供應鏈。GE的確在越南開設了一家生產風力發電機的企業,但賴斯卻堅持認為,人才才具有誘惑力,而不是廉價勞動力本身。“能力將永遠勝過成本,”他說。

在過去的四年裡,為英國Harrods百貨公司,Marks&Spencer公司和其他零售商提供餅乾包裝盒的香港註冊公司Gidumal,其廣東分廠的工人工資已經翻了一倍,佔其總成本的三分之一。儘管斯里蘭卡的工人會便宜35-40%,但是廠長蘇尼爾(Sunil)說,他發現他們的效率較低。因此,他會保留在中國的小工廠,為美國和中國的國內市場提供產品。只有發​​往歐洲的罐子是在斯里蘭卡製造的,因為運輸成本比中國低。

來自於智庫機構—豐全球研究院(Fung Global Institute)的Louis Kuijs指出,一些技術含量較低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T恤衫和廉價的培訓機構,已經離開中國。另外一些公司則​​採用了“中國+1”戰略,除了在中國建廠生產的同時,還會在另一個國家建廠,以此來進行對比測試,選擇最終盈利較多的一面。

《經濟學人》則指出,儘管生產成本上漲,中國沿海地區具有持久的優勢。首先,它接近蓬勃發展的中國國內市場。這是一個巨大的優勢。沒有其他國家有這麼多潛在消費者。

第二,中國勞工的工資可能會迅速上升,但中國工人的生產力較其他勞動輸出型國家而言是相對較高的。

第三,中國的勞動力資源多而且足夠靈活,很適應季節性產業,例如聖誕節燈飾或者玩具的製造生產,AlixPartners的伊沃•瑙曼(Ivo Naumann)說。在應對突發需求,需要緊急出貨時,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為了製造iPhone,蘋果中國代工工廠的8000名工人,能夠在午夜十二點從宿舍裡走出來,直接到裝配線上開始生產。沒有一個勞動力輸出型國家能做到這一點。

第四,中國的供應鍊是複雜且適應力強的。長江商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授鄭裕盛認為衡量製造業的競爭力的正確方式,不單靠勞動力成本的比較,還要看整個供應鏈。勞動力成本,即使在中國達到了總成本的四分之一,也要比不符合經濟原則的,生產於其他國家的質量不過關的產品更有競爭力。

據亞太資源國際(Pacific Resources International)的製造顧問懷特•諾思通(Dwight Nordstrom)估計,“中國的電子產品製造商的供應鏈很出色,以至於連續10到20年沒有中斷服務。”與此相同的優勢,也適用於低技術產業。恆瑞的保羅•斯托克(Paul Stocker),簽約數十家中國沿海合同工廠的製鞋出口商表示,中國的位置不容易被替代。

據目前流行的預測,中國內陸地區的工廠將會取代目前沿海的工廠。官方對於外國直接投資的調查數字支持此種觀點:一些內陸省份如重慶,吸引外資的錢數用戶上海幾乎持平。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農民工春節返鄉後不再回到沿海地區的原因,因為他們在離家較近的地區同樣能找到工作。

但製造商不是簡單地轉向內陸尋找廉價勞動力。一方面,這不會便宜很多。中國一家大型電信公司,華為表示,在內陸地區,具有碩士學位的工程師的工資不低於在深圳的10%。Kolcraft本考慮轉移到湖北,卻發現總成本最終只比沿海地區低5%-10%。

恆瑞(Topline)曾期望向內陸地區發展,但他發現這將話費巨大的額外費用,而且,內陸地區出口的基礎設施仍然是劣質和緩慢的(由內河航運增加了一個星期),另外,還存在物流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以及恆瑞的整個供應鏈仍然在沿海地帶等問題。所以,他決定留在原地。

內地的稅收

企業遷址到內地,會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收費項目。新版勞動法使得像深圳這種比較發達的地區,關閉工廠的代價是高昂的。從中國內陸到沿海港口的運費甚至會超過從上海到紐約的運費。於此同時,把公司從先進的沿海城市搬到偏僻地區,經理和其他高素質的員工往往需要高薪酬作為補助。

在中國內地投資的公司主要是服務行業的公司,他們看重的是當地巨大的潛在消費市場。但是,像經營ipads或是智能手機的出口,很多公司將繼續留在中國的沿海省份。

當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國家或地區將建立更好的道路,港口和供應鏈。最終,他們將挑戰中國沿海的基礎製造力。所以,如果製造商們想繼續利用中國巨大的消費潛力,在中國發展,必須提升產業鏈的價值。而不是糾結於產品的配件設計應該分散或者聚集發展這件事本身,他們需要做更多的是設計工作本身。引用德國人的話說就是,他們需要使產品具有較高的利潤率和良好的配套服務。

一些中國公司已經開始這樣去做了。華為在深圳龐大的生產園區就是一個例子。該公司的創立者是曾是一名軍官,在政府的扶持下發展壯大了企業。而現在,似乎華為更像是一個民營的龐大的西方高科技公司。它的經理們都是一流水平的。其領導人均是在美國IBM或是其他一些知名企業參加過多年的培訓學習的。它已成為非常專業化,令人印象深刻的創新公司。

在2008年,華為公司獲得的國際專利比其他公司更多。今年早些時候,華為推出了世界上最薄的,最快的智能手機。這裡向世界發出一個信號,至少中國的民營企業已經開始重視知識產權的問題。

中國目前還沒有足夠多像華為一樣出色的公司,,但很多新興企業吸引了大批有為青年,為之努力。另外,在每年留學歸國的“海歸”中,有許多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的工程師,他們中的許多人親眼看到過矽谷的成長歷程。

中國的變化速度如此驚人,以至於很難跟得上。關於低工資的血汗工廠的陳舊觀念已經過時了。下一階段將會很有趣:中國必須創新或慢速平穩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