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4/2013
台灣經濟的一大浩劫
馬英九政府雖然公開宣稱「不統、不獨、不武」,實際上卻奉行「終極統一」政策,在運作上並分為「政治統一工程」與「經濟統一工程」兩大環節。而且,其與中國很有默契地採行「先經後政」的策略,配合中國「以商逼政」的作法,先將台灣經濟「邊緣化」,形成「邊陲對核心」的依賴關係;再進展至政治「特區化」,消滅台灣主權,形成「地方對中央」的主從關係。而最近雙方簽署的服務貿易協議與力推互設辦事處,則是攸關「經濟統一工程」與「政治統一工程」成功與否的關鍵步驟。
馬英九執政五年多以來,並無可供稱頌的政績,以致滿意度一再下跌,「無能」已成人民共識。但在達成「終極統一」目標上,他卻展現了驚人的毅力與決心,無視多數民意反對,在「經濟統一工程」與「政治統一工程」均進展神速,反對者猶在眼前阻擋,他卻已轉進千里,與敵人暗通款曲、密室協商,一步一步簽下賣身契。其中,尤以經濟統一工程的進度,最令人錯愕,在短短五年內,由號稱讓台灣經濟「轉大人」、「也擱發」的「ECFA」到服務貿易協議,馬政府連連強渡關山,台灣經濟已由外銷出口產業嚴重依賴中國,更進一步連內需產業亦將被中國所攻佔,包括九十多萬家中小企業、五百多萬就業人口,都將受到衝擊。如此一來,台灣經濟將徹底崩解,成了中國的囊中物,任其予取予求,而政治統一工程亦將水到渠成。
坦白說,馬政府在推動終極統一上,手段極其粗暴蠻橫,簽署ECFA之前,多數民意反對,但馬仍一意孤行,憑藉多數暴力強行通過,而其實施結果,果然不出反對者所料,不但台灣未得到馬政府宣傳的豐碩利益,產業更被弱化。如今固然殷鑑不遠,但馬政府在簽署服貿協議前,仍然未做專業評估,不與業者溝通,決策過程也欠缺透明化,其專制獨裁較之君王制不遑多讓。而我方應允之開放內容,從食衣住行、生老病死,堪稱「從搖籃到墳墓」,幾乎是大門敞開,毫不設防。如此開放雖然號稱對等互惠,但因我方只有二千萬人,對方卻有十三億人,彼此經濟規模相差懸殊。我方企業即使大舉前進中國,亦無法衝擊它的就業市場與企業生存,而對手若大軍壓境,我方的中小企業勢必如秋風掃落葉般,難以承受。況且,這次開放多數為中小企業,本已是艱困產業,中國具有人力成本優勢,一旦進入台灣,我國的小店家,包括美髮美容、早餐店、洗衣店、清理服務業等資本小,又需大量勞力者,恐禁不起它的競爭,面臨倒閉潮。另外,投資金額達三十萬美元即可允許負責人與兩名幹部來台,每增加五十萬美元可再增加一名中國人來台,以七人為上限。而投資金額待我官方驗證後事實上就可取走,因此,此一投資辦法無疑開啟假投資真移民的巧門。
換言之,服貿協議一簽,中國的人、物與服務業將可長驅直入台灣,造成我國經濟的一大浩劫。但是支持馬的御用媒體仍在盲目叫好,批評反對者是鎖國心態、意識形態作祟,更嚇唬民眾反對與中國交流將造成邊緣化,而將台灣近年經濟疲弱不振,歸咎於未充分利用中國崛起的機會。事實正好相反,台灣企業大舉西進,投資中國逾二千億美元,因此只有過度向中國傾斜的問題,何來與中國隔絕?如今台灣薪資倒退、失業率居高不下,即肇因於此。另有一說,中國此次對我開放項目較多,因此我方是受惠的一方。其實,中國即便開放部分行業,我企業並非就可暢行無阻,仍有其種種國內法作為無形的障礙,使台灣產業無法享受開放的好處。再者,台灣的一些中小企業,政府確實需要保護其免於外來的競爭,否則若遇到中國國企不以盈餘為前提,不計一切提高市場佔有率,台灣眾多小店家何能是其對手?
台灣生存的兩大支柱︰一是民主;一是經濟。馬英九為了達成終極統一,必須摧毀這兩大支柱,因此力推服貿協議,加上互設辦事處,則「經濟統一工程」、「政治統一工程」將邁出一大步,「終極統一」指日可待,屆時台灣人民就掉入痛苦深淵,後悔莫及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