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博學
已經下野的國民黨正在積極整軍,從馬後炮挺進太平島,到洪秀柱找特務當秘書長佈局,就可以看出,此黨還是無法忘情中國,甚至不惜失去民主普世價值,仍要以當中國人為榮,以日後重回特務治國為念。他們早已接受老共「一國兩制」的招手,只是嘴裡不敢說而已,心裡清楚「一國兩制」也不會撐太久,最終仍是老共一制,香港就是前車之鑑,只要老共消滅台灣,一統天下,台灣的行政首長肯定是永遠官派國民黨,民進黨就只能逃亡了。這是國民黨的計謀,而夾在中國壓力和美國隱性朋友立場之間的民進黨,執政之路勢必艱辛,未來幾年台灣政經情勢,仍然無法脫離中國主義和台灣意識相互碰撞的時代。
碰撞已經開始,從轉型正義議題,到是否拆除中正紀念堂,再到黑箱課綱存廢,再度成為國會攻防重點。時力的立委徐永明說,以都市計畫觀點來看,台北發展的情勢來看,二十年後中正紀念堂一定會拆除。當然這個假設必須有兩個前提:第一、二十年內中國無法統一台灣,否則老共大軍一到,絕不可能容下這一座紀念堂,你台灣人不拆,等我來拆,廢話也省了。第二、二十年後台灣90後的新人類當家,沒人認識你蔣中正是哪一顆葱,拆也拆了唄,為了都市景觀,誰曰不可,是否因此後悔,誰也不知道。如果現在想拆,打算投票訴諸民意,恐怕還有得吵,因為藍色戰將在國會中杯葛,絕對少不了,並不是柯市長一句話「拆了」就可以搞定的。
但是,話雖然說來輕巧,台灣歷史上蔣介石是重要一環。或者說,國民黨在台灣這一段施政歲月,仍屬於台灣主體歷史之一,新政府無法全面抹煞,因此要將此君如何擺放才是重點。更何況這不是放在鳥不生蛋的公園可以算數,這是一座放在都市中,廟宇般的龐然大物,外面門口就算改了名稱,裏頭還是廟,而且是中國清朝式王陵的樣貌。
其實重點不是這一座紀念堂的存留,或陸客來台灣看甚麼的問題。而是應該還給這一位死去的人,哪一種公道的評價,去過紐約的人見過華盛頓廣場,看過華盛頓銅像,但是只有西曼哈頓區有一座林肯紀念堂。在老美心目中,歷任總統裡面,林肯的地位顯然高於華盛頓,所以只有他可以死後不需曬太陽,活人把曬太陽當作折騰,死人卻也不怕。老蔣死後,曬太陽或淋雨,由南到北沒少過,一南一北還有兩座廟,南廟在高雄已經被拆了,北廟則因為藍色信眾居多,所以遲遲無法動手拆除。但是,經歷這場換黨執政,恐怕也挺不了很久。
許多獨裁者可能看太多埃及法老王故事,喜歡搞搞木乃伊。列寧和史達林,就是其中兩位,如果希特勒不是因為太早失敗,恐怕還會搞出另一個。聽說最上等的木乃伊是放在水晶宮裏頭的,中國寫盜墓小說的南派三叔說:「漢王劉獻地宮被盜墓者挖到,那一座棺木就是最好的水晶製造。」1957年,剛剛建國的毛澤東訪問蘇聯,由他的醫生李志綏陪同,到莫斯科紅色廣場,叁訪過列寧和史達林兩位前輩的水晶宮,我在莫斯科採訪期間也去看過,還要排隊、交錢。當然,毛澤東身分特殊,不是遠看而已,而是近距離,請工作人員把屍體撈上來看一看,泡在防腐藥水的列寧屍體,呈現浮腫蒼白,因為曾經罹患梅毒,下腹部是空洞的,列寧死前兩隻耳朵已經爛掉,只好以水蠟填充,毛澤東死人看多了肯定不吐,要我就難說。
毛澤東事後並沒有說過參訪木乃伊之後的感言,或許毛會認為偉大的人物死後皆如此。所以,日後在天安門也如法,將自己泡製了一個木乃伊,供人欣賞,我也去看過。請記住,不是天天可以看,還得看日子開放,只有台灣慈湖那一尊,我到現在還沒去看過。但是我印象很深刻,老先生死的那一天下大雨,深夜裡部隊緊急集合,一堆人荷槍實彈,以為要上前線打戰,但是傳來死訊後,一堆人圍住連集合場,哭到死去活來,我呆在現場沒有哭,還因此被團長下令罰跑五千公尺,操場繞五圈,因為對領袖太不敬了。接下來是全台灣每一個人,手上掛黑布條,接下來就不說了,太佔篇幅。
1990年,蘇共崩解,史達林和列寧成為人民洩憤的目標,所有銅像難逃厄運,只有很偏遠鄉下,還可以看到這些銅像,該拆的也拆了,但是只有一尊列寧銅像,面臨拆或不拆的困局,這尊銅像是矗立在聖彼得堡(過去稱列寧格勒),芬蘭火車站站前廣場的銅像。1917年,紅色革命前夕,列寧站在廣場上面對群眾,發表一次慷慨激昂的演說鼓舞人心,走向革命推翻沙皇,建立蘇維埃政權,演說的廣場就叫列寧廣場。所以這尊銅像太具歷史意義了,經過市政廳很長的辯論,最終決定把這尊銅像保留下來了,因為歷史必須被記憶,而且是城市居民的共同遺產和記憶,列寧或許殺人如麻、滿手血腥,但是公道的評價必須留給歷史,這是俄羅斯人對待列寧的方式。
肯定有人不滿,尤其是直接被這個政權迫害的人,就像二二八遺族討厭國民黨一樣。2009年,有人放一顆炸彈,把這尊列寧銅像屁股炸出一個大洞,比台灣的潑漆更猛烈,以為這樣子可以把銅像弄走了。但市政廳還是決定花錢,把破損的地方修復了,現在銅像還在原處,銅像下方基座的紀念文改變了,上面寫著列寧的出生死亡,他對俄羅斯的功過,沒有歌功頌德,沒有民族救星,只讓世人警惕,而不是紀念。
台灣難道比俄羅斯的思維更落後嗎?
台灣或許只需一個廣場,名字是蔣介石廣場。但是,這個廣場不應該放在台北,而是放在蔣介石第一次踏上台灣這一塊土地的地方。1949年5月26日,蔣介石揮別中國抵達台灣,從高雄港上岸後住進壽山招待所。一週後轉到台北草山台糖招待所,又名草山行館。蔣介石認為這個名字有「落草為寇」的意思,所以就改為陽明山行館。終其一生老蔣很少進入總統府,他居住最長的時間就是陽明山行館。但是,他最愛的地方是壽山下西子灣行館,因為這裡是落難者最初登岸的地方,對蔣介石意義重大,對台灣人民同樣意義重大。目前行館就在中山大學裡面,就在此處設立廣場銅像、立碑,把此君對台灣的功過寫清楚,才是正確的轉型正義。至於台北市區那座廟,恐怕用來撈陸客的錢,也不會太久。因為法輪功信眾在此聚集,傳達抗議,對中國旅客洗腦,總會有這一天老共看不爽,認為此廟對中國旅客的思想毒害太大,一定會透過藍營人士中,急著「要改姓黨的人」施壓,早早拆了,不信?你等著看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