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9/2016

沖之鳥的危機與戰略

林成尉、蘇紫雲

台日海巡艦艇即將短兵相接,事件發展令人憂心,若日方可定調台艦為「無害通過」(innocent passage)或「過境通行」(transit passage),各自解讀將是危機控制的關鍵。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在卸任前的1999年六月,「和平解決」美國與加拿大漁權爭議的「鮭魚戰爭」(salmon war),馬總統在卸任前卻「武裝護漁」且除海巡艦艇外,更高調派出軍艦。相較目前各國漁權紛爭、乃至日俄北方四島EEZ的漁權談判,馬政府卸任前處理漁權卻以不符比例原則的手段,動機費人猜疑。
沖之鳥礁的紛爭,事實上聯合國大陸礁層界線委員會(簡稱 CLCS)並未處理沖之鳥島/礁問題。主要是提案國日本的談判策略。1、依照國際慣例,日本認為「專屬經濟海域」(EEZ)不需聯合國認可,2、相反地大陸架則需聯合國認定,因此具備充分海底測繪的科學證據,已獲認可的「四國海盆」(SKB),其向南延伸的EEZ,至少可涵蓋至沖之鳥以北水域,3、日本認為沖之鳥為島,主要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121條1款「高潮時仍高於水面的陸地區域」,沖之鳥島符合此客觀的科學事實。台灣、中國、韓國反對的則為該條3款「不能維持人類居住或本身經濟生活」則屬主觀的人文解釋。部分國際法學者也認為即使是岩礁具有經濟價值就可享有島嶼的法律處遇。此就是日本政府老神在在的主因。

跳過協商令人不解

另外就是「中西太平洋漁委會」(WCPFC),在航海圖中早已標示、公告沖之鳥周邊為日本EEZ,但同為會員國的台灣(中華台北)、中國、韓國,從未表示抗議,此即為本次「東聖吉16」遭日方拿捕,馬政府卸任前卻突然大動作護漁引發各方不同解讀的原因之一。馬政府高調宣布軍艦護漁,不先以外交手段交涉、協商漁權,而是直接升級到武裝護漁的手段都令人不解。
事實上,沖之鳥的地緣戰略地位極具價值,被視為台灣、關島、日本橫須賀(海軍大本營)之間的「中途島」、也是澳洲與上海航運的必經航線。無論平戰時期都極為重要,主要價值在於:1、最短航線:無論關島美軍馳援台灣、韓國、日本,最快路徑都須經過沖之鳥近處水域,此即為「戰略交通線」;2、戰略監控:日本預估在未來幾年沖之鳥相關設施完工後,將可強化對區域內進行常態的戰略監控;3、水下作戰:此點至為關鍵。基於戰略交通線的控制,潛艦將是最大威脅,因此周邊的海底、水溫、鹽度等水文資料就極具戰略價值與敏感性,此亦為日本政府維持EEZ的主要考量,以及中國海測船極感興趣的主因。
換句話說,沖之鳥的戰略意義,並不在戰事爆發的當下,而在承平時期就已時刻在發揮。其意義就如同圍棋一般,這是主張「易攻難守」、「飛彈輕易摧毀」的「島礁無用論」者所忽略的。
台灣當然需要護漁、儘管沖之鳥周邊漁產已由每年30萬噸驟降為20萬噸並趨向枯竭,但事關漁民安全及漁權,國家應全力予以保護並確保漁民利益。但同時考量本身的安全戰略,遠在1800公里外的島礁爭議著實需要謹慎,一下將漁權爭議升級為武裝對峙,不僅違反外交慣例、不符比例原則、違反「武力最後使用」原則,三軍統帥的心理狀況更令人擔憂。

日本常葉大學教授 國安會前咨委
淡江大學整戰中心執行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