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產階級大量流至下層和1%高所得對99%低所得的極度貧富不均成全球最夯議題以來,「貧窮」再度受到關注。而201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安格斯迪頓(Angus Deaton)這位研究福祉與減少貧窮的經濟政策的學者,更印證消弭貧窮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2013年出版的《財富大逃亡:健康、財富與不平等的起源》,可說是迪頓的代表作。他以自身家庭的跳脫窮困經驗下筆,分析進步與不平等之間永無止境的共舞關係。他在本書中探討健康與財富如何攜手並進,以及健康上的不平等反映出的財富不平等。他指出,我們很容易認為逃脫貧窮與金錢有關,亦即只要有更多錢,就不必持續焦慮是否足以應付明天的種種,或是擔憂急難發生時手中沒有足夠的支應現金,導致全家人陷入愁雲慘霧中。但同樣重要的、甚至更重要的是健康。縱觀歷史及現今的世界,孩子罹病、早夭、成人病痛不斷,以及永遠折騰人的貧窮,都經常造訪同樣的家庭,且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
迪頓的研究結果雖然沒有突出觀點,也都著重於政府的公共政策,但他是由個人的行為,以及人們行為的差異出發,不是由龐大的統計數字中得出定理。他發展出詳盡的調查,從家戶中取得資料,由這些貼近個人行為的資料探索出解決貧窮的方法。
儘管迪頓的研究較理想,但仍是以靜態的調查資料為基礎,得到的結果還是無法真實反映出窮人生活狀況,由而推導得出的公共政策恐怕會是隔靴搔癢,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很會浪費資源,甚至於會惡化問題呢!讀這本《當收入只夠填飽肚子》之後就可明白。
缺同理心政策失敗
這是以第一人稱的窮人本身描述貧窮人的真實生活,談窮人的所得、工作、醫療、生育、娛樂、社會福利等。讀了前兩章,我腦中浮現《蘋果的滋味》影片中窮人主角咬了一口蘋果那種無法形容的滿足感,告訴我們窮人的幸福快樂很容易得到,他們的慾望很低。再繼續讀下去,我的腦中又浮現「從台北看天下」、「天龍國」這些台灣人民耳熟能詳的話語,意思是有錢人或高尚的人都以自己的立場或生活方式來評價低所得民眾,也就是晉惠帝「何不食肉糜?」的情況,而馬英九總統時常埋怨的「你不懂我的好意」就是最真實的反映。他在台北市長任內的「建成圓環改建」失敗更是最典型例子。我們不懷疑他的好意,但沒有同理心地自以為由上方規劃出自認理想方式進行改建,結果是與居民的生活脫節而成為蚊子館,其他的例子不勝枚舉。
「鄉下人沒知識」等歧視窮人或低層、下流社會階層者的話語及事件司空見慣,反映出有錢人認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較高貴、比較理想,於是要求政府實施社會福利政策來拯救窮人,甚至強制窮人向有錢人的生活看齊。由這本窮人心聲的書,我們就會得知為何往往會「事倍功半」,甚至會有「好意鋪成通往地獄之路」下場了。這本書也鮮活反映出好的政策、好的規劃,卻因為「執行者」缺乏同理心,導致傷害到被求助者的尊嚴且政策失敗。
制定政策者與執行者缺乏同理心、愛心,往往在不經意間做出傷害當事人尊嚴的舉動。這本真實反映窮人心聲和生活的書,正是一針見血地表達出問題所在。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