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時代,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似乎都把國際化當成必要的發展目標。但是,到底怎樣做才算是真正的國際化呢?
美國是吸引全球留學生人數最多的國家,所以很多人會有「美國大學比較國際化」的印象。不過,根據我在美國任教的第一手觀察,卻跟這樣的認知有很大的出入。
的確,稍微具有名氣的美國大學,因為國際學生的比例不低,在學校裡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機會多,所以對國際學生相對比較友善。然而,友善的環境真的就代表國際化了嗎?國際學生在校園裡受到熱情的擁抱和親切的微笑之後,究竟有多少比例的美國師生真心接納另一種文化?
Welcome ≠ Inclusive?歡迎不見得就是接納!
可能因為是美國校園裡的少數族群,菜鳥教授在美國任教常有機會受邀參與關於多元文化及族群包容的討論。
上個星期,在一場專門為教授們所辦的座談裡,我們討論的主題是:「如何營造一個真正包容多元文化的校園?」在討論中,來自各校的外籍教授紛紛發言,強調真正包容的校園不只是教授要學著包容學生的多元背景,學生也不該歧視外籍教授。
對,你沒看錯,學生歧視教授,而且這樣的問題還並不少見!也許你會問,美國的大學不是都在追求國際化嗎?校園裡對不同國家的師生應該不會存在偏見跟歧視吧?的確,美國的大學為了吸引更多的國際學生,幾乎全都在強調校園的國際化,不過,塑造一個歡迎國際學生的校園氣氛(Welcoming),和建立一種真正包容多樣文化的校園環境(Inclusive),其實是很不一樣的。
要讓校園具有國際化的形象比較簡單,只要學校網站有著不同語言的版本,校園餐廳供應不同國家的食物,加上多開設各國語言的課程,大概就能看起來像具有國際化條件的大學校園。
然而,真正要讓國際文化在校園裡融合,讓不同國家背景的老師及學生共同生活和學習在一起,校園裡需要的是真正的「文化氣候變遷」(Cultural Climate Change)。這樣的「氣候變遷」在國際師生比例較高的大學,尤其是位處大城市的學校進行的較為順利,畢竟學校裡的學生見到的多元文化較多,但如果是在國際師生人數不多、又位處郊區的美國大學,從外籍教授英文有腔調都可能被學生嫌棄來看,要說美國的大學都比較國際化,恐怕是太過樂觀的想像!
打破刻板印象是國際化的第一步
外籍教授們說英文有腔調,是不是就算不會說英文?在國外求學,總會遇到許多來自世界各地母語並非英文的教授,這些老師的英文發音或多或少帶著腔調,你有沒有懷疑過他們的英文不好?
同樣是說英文,一位亞裔教授如果一開口不是道地的美(英)式英文,就會有人認為他們的英文不行,開始有學生抱怨上課聽不懂。在國外念書的你(妳),有沒有遇過這樣帶有偏見的同學?甚至,連你自己有時候也這樣想?
不少教育學者針對這樣的情況做過研究,他們發現美國的大學校園裡,外國籍教授只有很少的比例能受到學生歡迎,大部分的外籍老師很難得到學生給予良好的評價。
更有甚者,研究報告還指出,很多美國學生看到亞洲或是外籍姓氏的教授就會自然的產生偏見,降低選課的意願。諷刺的是,這些被美國學生因為姓氏而產生排斥心態的教授,有很多其實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移民第二代──換句話說,對不同國家背景的偏見和歧視仍然存在,即使推動國際化多年,還是有許多大學生對不同文化的接受度有限。
對學校來說,國際化的確是他們發展的重點,但是推動國際化的目的主要是在賺取外籍學生所帶來的學費收入,在美國學生打破既有的刻板印象之前,校園裡的文化融合距離真正的國際化還有很大的差距!
說到這裡,不禁讓菜鳥聯想到台灣的大學近年來也一直追求國際化。其中,大學究竟要不要多開英文課程所引起教授們的反彈,或許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學生們對教授英文發音的一種偏見,讓許多台灣的教授們不願用英文授課吧!
想像一下,當一個外國教授在台灣開口說著怪腔調的中文時,台灣的大學生會有什麼反應?會抱怨難以跟他溝通?還是會為他有心要融入台灣社會而給予鼓勵?老實說,這種情況到底是語言的問題,還是對西方國家的崇拜心態太過根深蒂固,讓大家忘記了不論何種語言其實都只是溝通工具?對台灣教授們帶有腔調的英文不願包容,究竟是教授不會說英文,還是學生的偏見?
大學國際化?真心接納的態度才是關鍵
美國的大學推動國際化多年,至今仍然有學生對外籍師生存有偏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國社會對於不同文化的包容,其實沒有表面上所看到的這麼理想。
從已經小有名氣的林書豪,到今天為止都還會被部分球場的警衛阻擋在門外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刻板印象仍然存在於美國社會。雖然美國是移民社會,對於不同背景的人也的確有較高的接受度,不過,這種包容程度距離很多人心中所想像的「完全接納」,其實還有很大的差異。
話說回來,雖然各種形式的刻板印象和偏見仍然存在,但是透過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在美國大學校園裡,確實更有機會學習到如何真正的接納不同文化。簡單來說,不必一味的以為國外大學的國際化程度比較高,國際學生的比例和英語授課的數量也真的不是國際化的關鍵,真正的國際化校園,需要的是培養出能讓來自不同國家背景的師生都真心接納他人的心態。
在台灣,或許大學國際化還有努力的空間,不過,也不必妄自菲薄,因為美國也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理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