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2012

B is beautiful

日本很喜歡用「 B 級」這樣的字眼,像是 B 級美食、 B 級旅行、 B 級漫畫、 B 級電影,或是專作社會觀察的 B 級學問等。我自己也都喜歡用 B 級來說明自己的生活模式,或許是一種自我安慰,因為得不到最高級的、 A 級的,所以便以 B 級而自滿,不過我總是覺得如果不惜一切代價的話,則得到 A 級是理所當然的,滿足感絕對低於用 B 級甚或是C級,付出較少的代價而稍微用點心,卻可以得到相當不錯的回報,偶而還不會輸給 A 級,這或許是心存僥倖,不過我的確對於任何 B 級的提案都欣然接受的。

最近一位經濟專家森永卓郎甚至提倡 B 級人生,而且強調「B is beautiful」,因為經過這十幾年經濟不景氣,所以日本式的年功序列以及終身雇用已經崩潰,所以原本「一億人都是中產階級」的結構已經不會回頭,日本已經開始過度到一個一%超級菁英以及九九%一般上班族的社會,而且這九九%的人的收入是不斷下降的,因此要徹底來檢討「專業主婦」、「孩子」以及「住宅貸款」的所謂「人生三大不良債權」,也就是讓自己以及家人的負擔減輕,此外要去追求對於九九%的人來說最為幸福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即使收入少,仍然要做自己喜歡的工作以及事情來活下去」,這就是 B 級的生活經濟學。

森永的這種 B 級生活經濟學,其實便是一種 B 級人生觀,因為雖然沒錢的人常常抱怨自己「沒錢又沒閒」,但是很意外地年薪低的人因為責任不大,也比較擁有自己的時間,所以其實比較正確的說法是「沒錢但是有閒」,所以 B 級收入的人反而才有時間去謳歌自己的人生,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生命的充實感;加上日本的稅金很重,年收二千萬日圓以上的標準菁英家庭的實際可處分所得比三百萬年薪的單身漢可以花用的錢更少呢!

所以有這樣安於小康的生活思想,是因為日本已經慢慢不再是打拼便會出頭的社會,不再是誰都有機會的社會,社會的階級流動性越來越低,「努力必有回報」已經是一種欺瞞的支配者說法,因此當 B 級上班族,可以享受家庭團圓之樂,可以埋頭在自己的嗜好、興趣裡,與社區的其他人也有交流的餘裕,雖說是年薪三百萬日圓,但是也還買得起車子、電腦等,比起開高級車或是讓司機開車,但是將自己的人生全部奉送給公司的 A 級超級菁英而言,誰的人生比較划算,是不言而喻的。

當然當 B 級人也有些苦惱與風險,例如馬上面臨能不能生孩子或是讓小孩受菁英教育的問題,還有如果不小心得罪上司,很可能從 B 級淪為C級,那也就可能失去享受人生的心情了;不過基本上過 B 級人生的人都比 A 級有點人樣, B 級上班族因為沒有升官的野心,所以不必鬥爭,精神衛生很好,因為跟社區裡其他人等來往,了解自己業界以外的人生觀,凡事想得開,不會鑽牛角尖; A 級菁英身邊都是敵人,一旦退休便很悲慘。

比我小一點的藤田每次都說「別人去上班是一進門將大衣掛在衣架上,我則是將腦袋掛在衣架上」,也就是他在公司完全放棄自己的人格,只是做好本分的事,領份安定的薪水,下了班,他才開始恢復自己,做自己喜愛的研究,從研究上得到自己的充實感以及友人等人生珍貴的寶物。也有一點外快,他說「我這是事業上的不倫」,不過因為未來的社會除了超級菁英之外,其他人的薪水都是遞減的,藤田的 B 級人生過法,其實是相當領先時代的。

日本因為是一直很大眾化的社會,長年以來都是全民皆為中產階級,所以 B 級產品往往不會輸給其他社會的 A 級, B 級力量特大,這也是現在的 B 級依然可以享受相當不錯的生活品質的原因,雖然 B 級商品都是被消費掉的, A 級商品因為有人一直喜愛、出錢維持,才會流傳後世,但是 B 級人現在對於消費也都有自己的執著,區隔不是那麼大,而且對流行,還比保守的 A 級敏感;加上每個人都有些基本的知性修養,很會打發人生,或是有將地攤貨與名牌商品並用的自信,人生也與搭配服飾等一樣,我並不全然相信「一分錢一分貨」,有餘裕安排的人最懂、最會享受, B 級人的sense最好-這樣說來,我好像是在誇獎自己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