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黎兒
日本人是對季節最為敏感的生物,生活中的每一個動作都與季節息息相關,像是東京地區在元月初六,大家都會「告別正月」,一起把正月象徵的門松裝飾都拿掉,七日便吃「七草粥」,這是等待春天的心情,想早一步先吃到春天的氣息以祈願今年的豐收,櫻枝在寒空裡顫抖但是已經慢慢看得見待春的芽,這芽是要成花或是成葉呢?對於季節的變化開時有感觸,在自然的變化中來看人生,這大概是與歲月的增長一起來的吧!
日本的語言中有「季語」一個特殊的分類,日本人可以說是透過季語來尋找自己對於深植於本性中的季節感,亦即對於自然的感性,從各種的季語可以發現日本人獨特的感性以及生活、人生觀。季語是如櫻、時鳥(杜鵑)、螢、花火、七夕、月、紅、雪、時雨、野燒、節分、初日、雛祭等,日本人對於季語懷有西洋人所沒有的獨特的感性以及形象,像是日本人去賞花,並非只是意味著去看花而已,而是成群在花下作樂,是充滿鬧意的,所以大夥兒去賞櫻,又吃又喝,是說「去賞花」,而不說「看櫻花」的;因此同樣賞花,日本人的賞花與西洋人的鑑賞花本身也不同;而且日本人賞花也會感嘆每年賞花時的人事變遷等;同樣去賞秋之華的「紅葉」更是如此。
我覺得季語是日本人對季節、自然的情話,然後在生活中每天都不斷用這些情話在給季節寫情書呢!日本文化的要素也都凝縮在這些季語之中。
日本人還蠻公平的是,不僅愛豔麗的花葉,甚至愛枯枝、寒風;對西洋人而言,大概沒有去鑑賞枯枝落葉的心情,但是日本人則卻會覺得枯枝落葉之美,像是渡邊淳一有次接到一位京都女將寄來的問候信裡夾了當天早上在院裡掃到的落葉,他頓時覺得京女果然不凡,這種美感是東京在風塵裡打滾的女人所沒有的;當然或許也是因為對於落葉的凝視的心得,所以女人才會將一無事處的老男人稱為「溼地上的落葉」,掃也掃不乾淨,令人心煩。
每年十一月刮西北風的季節時,連電視都要報導這是「枯木一號」,刮枯木風時,太平洋方面是乾燥的晴天,所以是要注意火災的季節;日本吟詠枯木風的俳句非常多,像是池西言水的「枯木風盡頭是海音」,因此而得「枯木風之言水」的美名;當然刮枯木風之間也有可以讓人喘息的「小春日和」,小春是陰曆十月,等於是真正的冬天來臨前的暖晴之日,歐美都是以「夏」來比喻,像德國是「老嫗的夏天」或是英國的「萬聖節的夏天」,但是日本人稱為「小春日和」,是很珍貴而想活潑利用的舒服日子,充滿感謝,所以更會想讓人拿來比喻人生。
以前日本人的小春日和,都會趕快洗泡菜的莖、葉,準備薪柴等,以便過冬,現在生活便利,雖然什麼也不用做,不過在要進入嚴冬前的小春日和,還是會讓人感慨這一年即將結束,所以應該趁筋骨還容易舒活的時候趕快行動;而人生的「小春日和」,大概是感觸人生的嚴冬期即將到來,為了在冬天不要徒煩惱,還是現在作好準備,讓自己將來會感謝有這樣平靜溫暖而充實的小春日和。
我自己是來日本之後才開始培養了季節的感性吧!除了日本人對於季節的讚嘆會表現在文學、藝術等各方面之外,季節真的已經鑲在日本人的基因裡,所以生活任何一點聲音、動作,都與季節有關,像是正月女孩和服裝扮的鞋屨所繫的鈴聲,或是附近小店店主送一盤柿子,說「這是今年的新柿」;即使冷凍技術發達,四季愈來愈不明顯,但是日本人還是堅持要吃當季的「旬物」,所以今年剛出的東西都強調「新物」、「初物」。
對於日本的美食家而言,所有的食物都更是「季語」,任何一種食材都有季節。像牡蠣有牡蠣的季節,一年裡最美味的是一月到二月底,冬季也有很快便沒有的魚如鯖魚,壽司老師傅會說「這魚快要釣不到了,這次最好吃吧!否則要等明年」;其他許多深海魚以及蟹、貝類都是冬天才是當季,吃這些當季東西,是一種冬季的風情詩,所以將季節吃到肚子裡,也是一種寫情書給季節的方法吧!像是邊吃生蠔便會思想起去年一起吃生蠔的人是誰,或是今年第一次河豚是跟誰一起去開葷的;我是超愛吃炊飯的,炊飯往往是放當季的材料,秋天是鮭魚以及菇類,冬天是貝類,春天則是筍類等春菜等,也就是將季節一起炊煮到飯裡,將季節當飯吃,大概是對季節最大的恭維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