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0/2012

為什麼得諾貝爾獎年齡愈來愈老

針對獲獎科學家的研究顯示,晚近以來,最偉大的科學發現,是由中年而非年輕科學家完成。

愛因斯坦曾評論道,「如果一個人無法在三十歲前於科學上有大貢獻,那麼他永遠都不會有大貢獻。」這可能精確反映了一九二○年代前後物理界的量子力學革命,然而根據一份諾貝爾獎得主發表其得獎工作時年齡的分析,這再也不是任何一個領域的現況了。現在,做出重大發現的科學家,是越來越老了。

「愛因斯坦在這點上似乎並不正確。」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的創新專家,也是這個研究的合作者瓊斯(Benjamin Jones)說,「基本上,科學家越來越老,而在三十歲以前做出新發現的機率一路下降。」

瓊斯與俄亥俄州立大學的溫柏格(Bruce Weinberg)合作,分析了一九○○年到二○○八年間共五百二十五個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獎以及生醫獎。他們使用歷史和傳記資料,來推測每個得獎者是在幾歲發表他們的獲獎工作。

他們發現,除了一小部份例外,主要是那些一九二○和一九三○年代由不到三十歲的科學家達成的量子力學發現,現在有個跨越所有領域的趨勢,那就是研究者越來越老才完成他們最偉大的工作。

勝利的年紀

將一九○五年以前和一九八五年之後的科學發現做比較,物理學家提出他們的發現時的年齡,從三十七歲上升到五十歲,化學家的平均年齡從三十六歲上升到四十六歲,而生醫科學家則從三十八歲上升到四十五歲。一九○五年以前,百分之二十的獲獎工作是在三十歲之前完成,但是到了二○○○年,這個比率降到幾乎為零。他們的這個研究結果發表在《國家科學院彙刊》上。

以前就有人研究過諾貝爾獎得主進行他們關鍵工作的年紀,但是瓊斯說,那是著重在領域間的比較,並非觀察其如何隨著時間變化,研究結果是物理學家通常比較年輕。他也看到了不同領域間的差異,比方說,在化學界,三十和四十歲之後做出的發現顯著增加,然而在生醫界,儘管三十歲之後做出的發現有所增加,在四十歲以後做出發現的卻減少了。而在物理界,二十世紀初期的發現,都是在極為年輕時完成的,在那時,這個領域現場也進入這個「越來越老」的趨勢。

「在三十歲以前做出新發現的機率一路下降。」

但是瓊斯說,這些差異都被獲獎者都隨著時間的年紀增加淹沒了。在其他頂尖但未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之中,也可以見到同樣的趨勢。

為了解釋這個「年老效應」,瓊斯和溫伯格推測,在科學進展上,有一項由理論研究到實驗研究的轉變。年輕人較善於前者,而後者需要經驗和知識的統合,因此有利於年長的科學家。

他們也推斷,由於領域越來越廣泛,統合必備知識以做出新貢獻所需的時間,可能越來越長。撇除一九二○年代的那些物理學界的例外,這項分析發現,隨著時代推移,諾貝爾獎得主越來越晚獲得博士學位,而建立在先前工作上的科學發現,也有所增加。這表明了現代科學研究的趨勢是借鑒已成熟的知識,而年長的科學家老於此道。

昂貴的追求

其他科學創新的專家對這項研究表示歡迎,但他們也注意到其他獲獎者年齡提高的原因,比方說健康狀況的提昇,以及在許多領域的現實狀況是,進行研究需要昂貴的設備。「二十一或二十二歲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獲得這類設備。」喬治亞州立大學的斯蒂芬(Paula Stephan)說,她也提共了諾貝爾獎研究的一些數據。她還補充說,並不是每次都能查明科學家做出發現的那個「關鍵的一日」。

瓊斯對於由這份論文做出政策性結論一事持謹慎態度,然而他指出,學術界人士首次獲得其獨立研究經費的年紀的提高,在美國是一個熱門議題,原因是這些人當中有許多正值四十歲出頭,而這件事並不像某些人所想的那麼「錯誤甚大」。他說,在某些情況下,「也許他們現在確實正值壯年。」,斯蒂芬補充說,「讓人們在三十五歲或四十歲時不去設想他們已走下坡,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佛羅里達州立大學的英國化學家克羅托(Harry Kroto)在他四十六歲時做出讓他贏得諾貝爾獎的研究。他對於科學家達成突破的年紀越來越大一事並不感到驚訝。但是他預測說這將會有個極限。他說,「當一個人越來越老,他將會越傾向照軌跡行進,而不去進行沒人想過的瘋狂實驗。」

量子物理的反常現象也暗示著,在科學革命中,成熟的知識可能是個阻力而非幫助,而這個趨勢或許會反轉。這可以提供一個潛在的標記,用來確認未來的此類事件。瓊斯說,「如果未來出現了革命,可能會使人再次轉趨年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