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
林行宜
槍聲一響,不分男女,集結在起跑線後的馬拉松選手們奮勇爭先。一提起馬拉松競賽,一般人的腦海中,通常會浮現此一畫面。然而,你知道嗎?1972年以前,著名的波士頓馬拉松是禁止女性參加的。
Kathrine Switzer,這位馬拉松界的女英雄,勇敢地為女性爭取權益,改變了馬拉松界認為女性體力與耐力不足以負荷此項運動的舊觀念,才讓波士頓馬拉松於1972年開始允許女性參賽。
每當有新進人員進入組織時,總被期望能以嶄新的角度,檢視內部盲點,找出可改善之處。空降主管,更是抱持「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精神,務使在上任初期,就有一番作為,方能彰顯其能力與獨特的價值。
專注的焦點,似乎都在於內部問題點。當然,持續改善,是組織進步的必要作為。然而,抱持「批判眼光」所指出的問題點,真的全部都是問題點嗎?
事實上,有些所謂的「問題點」,肇因於決策時不同的時空背景、價值觀差異、認知不同、特殊資源考量等等。
甚至,有些被嚴厲批評的問題點,僅僅是因為,新公司的做法與新進者原就職公司不同罷了。
除了極少數以私害公的人之外,多數的工作者,都是兢兢業業地堅守崗位,制定的決策也多以最有利於公司為前提。在這些先輩中,不乏有人曾英勇地率領團隊,渡過惡水、挨過寒冬;或為組織制定財務、管理機制等基礎工程;或在營運初期,搶立灘頭堡,為公司奠定勝基。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係用以比喻前人為後人造福。如果,在沒有任何實質的貢獻之前,卻一味直觀地批評前人的樹種選得不好、栽種技術不到位、養分調理不均衡,似乎不夠厚道。
而若批判目的,在於強調前人的無能,刻意彰顯自己以「後見之明」,所提出的「先知卓見」,其心思就更可議了。
組織進行變革時,最常提及的變革阻礙,便是組織中的舊勢力。
若將前人所種的樹,視為理所當然;將前輩的功績,評斷地一文不名;更誇張的,還將已去職或退休的老臣,都拉出來鞭屍羞辱一番。
以此心態,定然讓曾為組織立下汗馬功勞的舊戰將們,覺得心寒與無情,而舊勢力成為改革阻力,也將是可預見的結果。
吳其哲所著的《一公分的輸贏》中,曾提及日本初就職者對前輩的感念:「初進公司,第一年所領的薪水,絕大部分是託前輩打拚之福,是他們辛苦累積的成果。要感謝前輩的累積,自己得以有這一個工作機會,甚至還可領薪水。」
若能秉持這分感恩與尊重之心,感謝前輩過去的努力與貢獻,即使想調整或修正前輩們所訂定的標準或架構,相信在溝通之際都將會順利許多。說不定,想讓公司更上層樓的熱忱,還有機會能感動前輩,讓改革阻力變助力。
此外,所謂「Critical thinking」,常被翻譯為「批判性思考」,也容易被認為是否定性與質疑性思考。事實上,真正批判性思考的內涵,絕非僅僅依據自己的意見獨斷。
著名學者Facione於1992年所提出的加州批判思考測驗中,將批判性思考區分為尋求真相、開放心靈、分析性、系統性與追根究柢等五個向度,用以評量批判思考傾向。因此,在不了解前因後果之前,別急著批判前人的不是,應先設法釐清問題全貌後,再做議論。
許許多多現在習以為常的體制、權利或福利,多是前人耗盡一生心力,甚至是拋頭顱、灑熱血所換來的。如同,若非Kathrine Switzer的奔走,馬拉松競賽可能不是我們現在習慣與常見的樣貌。
但如果,在審慎分析與評估後,確認因為時空轉換或條件更替,舊有的制度確已不合時宜,此時,懷著「感恩」之心,總能讓「改革」的苦藥,變得易於入口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