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7/2013

中國避過“雷曼時刻”?

金融時報
歐陽德

定論終於出爐:中國央行不希望引發本土的信貸危機。

在對金融體系“錢荒”袖手旁觀、並告訴商業銀行清理各自的爛攤子兩周後,中國央行的語氣昨日變得柔和得多。

“變臉”之後,中國央行的姿態很像歐洲央行(ECB)行長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去年作出的“無限”購買債券承諾。中國央行承諾向任何存在資金缺口的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支持。而且,中國央行表示它已經提供了這樣的支持,盡管沒有披露到底是向哪些機構提供的。

中國貨幣市場利率上周飆升至兩位數以及銀行間市場凍結時,有人曾經談論北京方面是否即將迎來自己的“雷曼時刻”(Lehman moment)。與這種預期相反,中國央行做出的為每一家銀行撐腰的承諾,可確保不會出現具有轟動性的崩盤,也不會發生迫在眉睫的危機。
“市場利率很可能會在本周剩下的幾個交易日顯著下降,這將有助於穩定市場和實體經濟,”澳新銀行(ANZ)經濟學家劉利剛表示。

中國央行之所以轉變口風,最明顯的催化劑是市場動盪。中國股市在過去一周里暴跌10%,昨日一度進一步下挫6%,後來隨著有關央行將採取支持姿態的傳言蔓延,行情急劇逆轉,股市收盤接近持平。

對政府來說,更令人擔憂的可能是債券市場中的脫節。

還有人擔心,中國的經濟增長放緩可能比預期劇烈得多。經濟學家此前預期,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增長將逐漸放緩至7.5%,低於過去10年期間令人頭暈的10%的水平。

面對“錢荒”,一些分析師認為6%的增幅是一個真實的可能性,這樣的增長水平很可能是北京方面難以接受的。

“目前的增長率相當接近新領導人暗示他們能容忍的最低限度,”美銀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經濟學家陸挺表示。

除了市場和經濟以外,還有另一個不那麽引人註意的因素在起作用。中國央行決定聽任銀行間拆借利率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意在遏制影子融資流動的增長。中國央行希望通過約束信貸增長來抑制商業銀行對表外放貸工具的利用。

但其行動卻開始產生與本意完全相反的效果。資金拮據的商業銀行推出大量高風險、高收益的“理財”投資產品,以吸引儲戶。

中國財富管理調查公司CN Benefit的數據顯示,上周銷售理財產品的商業銀行的數量飆升18%,所售產品總數量猛增67%。

行業調查顯示,自市場壓力開始顯現以來,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呈逐漸上揚趨勢。

CN Benefit的調查顯示,過去一周期間平均收益率已從4.2%升至大約4.5%。

但英國《金融時報》本周對8家銀行進行的調查顯示,收益率升幅要陡峭得多。每家銀行都在銷售收益率至少高於5.4%的短期產品,有幾家銀行甚至還提供收益率高於6%的產品,比中國的基準存款利率高出幾乎一倍。

分析師表示,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於銀行將較高的市場利率轉移給儲戶,但主要原因是想獲取新客戶以及銀行亟需的流動性。“所有銀行都瘋了,”中等規模的江蘇銀行(Bank of Jiangsu)的一名經理表示。

新產品的洪流還從金融體系的其他部分搶走資金。“人們正退出股市,轉投理財產品,”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的中國經濟學家夏樂表示。

在中國央行明確承諾充當所有銀行後盾的情況下,商業銀行爭相通過表外產品籌集資金的行為將有所降溫,但影子銀行業的種種問題依然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