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2013

台灣悶經濟:悶高等教育

葉家興

「螃蟹綁大繩,猛將也下鍋」。電影《大上海》裡有這麼一幕,原本生龍活虎的螃蟹,被五花大綁之後,手腳完全無法伸展,只有落得下鍋命運。英雄,就怕成為制度的囚徒。

台灣悶經濟的癥結,各界討論很多;但唯獨高等教育的五花大綁,未獲足夠重視。人才流失導致收入下降,也已非一朝一夕的新聞。現在,不僅求職者逐高薪而去,連離就業階段還早的高中畢業生,也耳聞風聲而要奔走他鄉求學,提早卡位了。

去年香港改為「三三四」的大學四年制之後,連續兩年香港各大學都招收了相當數量台灣高中名校的畢業生。其中一位申請者在讀書計劃寫著,到香港求學的原因是希望畢業後的工作薪水「paid by performance, not by hours」。制度僵硬的台灣職場,迫使年輕人提早出國留學了。

外商企管顧問公司的《2012年亞太地區薪資福利》報告顯示,台灣高階經理的薪資不及新加坡的一半、北京的七成,在整個亞太地區僅高過菲律賓和越南。

槍打出頭鳥沒人才

然而大學裡優秀的師資仍所在多有,許多到過台灣當過交換生的香港和大陸同學,都肯定台灣教授的專業和敬業。但為什麼素質整齊的教研人員,無法帶領台灣高等教育,實現經濟轉型,引領產業發展,培育人才隊伍,提升國家競爭力呢?

因為教育部把大學五花大綁了起來!無論在系所評鑑、人員招聘、升等、會計制度、招生、上課時數、學費……層層管制讓大學失去自由發展的空間。就連私立大學,僅受到微薄補貼,卻也受到不符比例原則的管制。僅憑著教育部制訂的若干辦法、細則,一個承辦的科員可以振振有詞,讓眾多博士教授們忙翻天。

教育部的職能原本是協助大學追求卓越,現在卻成了生產力的隱形殺手;防弊的思維大過興利,大學裡成了社會主義大鍋飯的均貧世界,「槍打出頭鳥」的氛圍讓有志者膽怯,不歡迎變革的系統讓人才窒息。

以產學合作、育成中心為例,大學是基礎研究與知識孵化的基地,在教學和研究之外,知識轉移逐漸被視為高等教育的第三使命。許多國際知名大學鼓勵將研究成果與專業知識商業化,應用於社會,以關注人類多元社群需求,提高人們長遠生活品質。

「多做多錯」為原則

大陸知名的「北大方正」、「清華同方」企業就是源於大學的校辦企業,其後更公司化、股份化,盈利所得為北大和清華挹注更多的研究發展經費。同樣地,幾年前香港政府也撥鉅資給各大學,積極推動知識轉移,將點子與創意引導出象牙塔,為更多人群謀求福祉,也為大學創造財源。

反觀,台灣對知識轉移的多重限制,包括身分、股份、技術移轉、經費運用等,研究成果難以落實為社會所用,也就難以市場化產生利潤,減輕大學對政府預算的依賴。而部分大學行政和會計人員抱持吃公家飯的心態,以「多做多錯」為最高指導原則,對國科會研究案的商業化,不僅沒有樂觀其成的雅量,反而處處給予制度法規行政程序上的刁難。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育的搖籃,是創意經濟的孵化基地。然而,台灣高教綁在官僚主義的繩套裡,士氣不振,交相制肘,科研果實難見天日,急須徹底變革。否則,悶高教不變,悶經濟會有解嗎?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金融學系副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