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2013

中國大學教育的“圍城”

金融時報
李成賢

以前我曾在美國中部一所私立大學讀本科,這個學校真小,當時總共只有1250名學生,當地人口也只有8900人。這個大學叫GRINNELL COLLEGE,之前我從沒聽過這個學校的名字。我決定去這個學校就讀的原因有兩個:第一,一位前《紐約時報》編輯出版的一本《大學導游》里介紹了一些心理學專業最強的大學,正好這個大學位列其中;第二,這個大學給外國留學生提供獎學金。我當時喜歡這個專業,也需要獎學金。

上大學第一天下課後,我在走廊里碰到了剛給我上完課的教授。“你好,李成賢!”他一邊笑,一邊問候。他怎麽知道我的名字?我非常吃驚,也非常感動。那天的經歷完全改變了我對這個學校的印象,雖然我置身於陌生的異國他鄉,但這讓我感覺到很溫暖、有人情味兒。我在這個學校里度過了人生中最幸福的四年。當時我還想,如果以後有了孩子,肯定要把孩子送到這里來學習。後來我在哈佛讀碩士,但這個想法始終沒有改變。

為了趕快入鄉隨俗,除了學習心理學專業以外,我還選修了美國歷史。這個學校的課基本上都是小規模的,以圓桌討論為主。歷史老師是耶魯大學畢業的博士,是研究越南戰爭問題的專家。說實話,開始真受不了這門課。每次上課,這位老師都要批評美國,比如早期美國人如何屠殺印第安人,西部大開發時如何虐待來自中國的工人,二戰開始後如何虐待日本人的後代,等等。當講到越南戰爭時,他的專業優勢就發揮得更加淋漓盡致,他會細致入微地講述美軍在越南做過的壞事。

每次上他的課,我都會瞭解一段新的關於美國“做壞事”的歷史。他這種一邊倒地批評美國的課,連我這個外國人都覺著不舒服了。我想,大學怎麽會請這樣的老師呢?有時我甚至懷疑他是美國的敵對國家派遣的卧底。因為他非常同情社會主義,他說他爸爸是從前蘇聯移民到美國的。
終於有一次在與一位美國同學聊天時,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她,並問她的看法。這位同學來自芝加哥,父母是中產階級。我問她:“你怎麽看這個教授?”她回答:“我之所以付這麽多錢上大學就是為了學習這種真實的歷史。他講的這些內容在高中一般不會講。如果我們沒有自我反思,就會犯與歷史一樣的錯誤。”大學畢業已經很多年了,但我一直記得這段對話。她的回答對我很有啟發,讓我意識到,美國為什麽會成為世界第一強國,為什麽會吸引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價值觀的人們,其原因就在於美國自我調整能力很強,而大學教育則起到了前沿的引領作用。

我在美國大學里從不怕批評美國,因為美國人比我更激烈地批評自己國家的缺點。在這種開放、寬松的環境里,我發現的不是美國的缺點,而是美國的優點。

我對中國的教育體制有所瞭解。因為我到中國後,先後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和清華大學兩所中國大學。最近我發現,很多中國人都在拿美國的教育方式與中國父母和中國大學的教育方式進行對比。中國有自己的國情,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教育傳統。有些中國人對宣揚美國教育的優勢保持警惕,認為這是美國文化入侵的一種方式,是為了搞亂中國人的教育傳統,中國孩子會因此失去愛國教育傳統。

理解了這種擔憂,就能夠理解近日中國政府為什麽會出台《關於加強和改進高校青年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若乾意見》。 按照中國媒體的說法,這是為“鼓勵青年教師們建立起對中國發展道路更堅定的信心,讓愛國主義在高校里進一步發揚光大。”可以看出,這是中國當局的一種“防範措施”。隨著中國越來越開放,互聯網越來越發達,外部信息比以前更容易進入中國,這對批判精神活躍的大學青年教師極具感染力。如果大學青年教師政治思想不符合中國國情,他們作為大學老師的角色也會影響中國大學生的愛國精神。

不過,從局外人的視角來看,這樣的做法很難理解。中國一方面越來越成為世界舞臺的中心,越來越跟國際社會融合;另一方面,卻總在試圖建立一層安全保護膜,就像“圍城”一樣保護中國大學生,防止他們受到西方思維方式的影響。為了有效地開展這樣的工作,他們專門對大學青年教師進行思想教育,目的是把他們培養成“思想工程師”。

中國古典名著《大學》強調了一個人心胸寬廣能容人,“宰相肚里能撐船”的重要性。一個人如此,一個國家更應如此。中國古人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認為仁者,以天下為心,而無所謂一己之偏見。無論個人還是國家,離開了“天下”都無法很好地發展。中國擺脫了“百年屈辱的歷史”之後,正在恢復它“平天下”、“兼濟天下”的國際領先地位。去年中共“十八大”也提出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而自信則是源於包容、開放、創新的大度器量,更源於能夠平和地面對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健康心態。而這些正是大學應該鼓勵學生培養的品德。

美國學生進入大學之後學習的是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開放心態,中國學生進入大學之後學習的是以“愛國主義教育”包裝的“圍城心態”。哈佛校長告訴畢業生,你們要“改變世界!”北大校長告訴學生,你們要“服務國家戰略。”前者的舞臺是世界,後者的舞臺是國家。那麽,培養什麽樣的心態更能符合中國傳統的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呢?

作者是韓國媒體人、評論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