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
MIKE IVES
香港——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簡稱WHO)週二稱,根據其標準,世界上92%的人呼吸著不健康的空氣。這再度表明,大氣污染對全球公眾健康構成了重大威脅。
WHO新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還說,每年約有300萬例死亡——死因多為心血管病、肺病以及其他非傳染性疾病——與室外空氣污染有關。WHO在報告中對世界各地的空氣質量做了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分析。報告稱,相關死亡案例有將近三分之二發生在東南亞和西太平洋地區,相比之下,歐洲和美洲共發生33.3萬例。
「透過自家房子或公寓的窗戶往外望,你看不見空氣中懸浮的微小顆粒,所以常常以為空氣很乾凈,」與該報告無關的新加坡國立大學空氣質量專家拉賈塞卡·巴拉蘇布拉馬尼安(Rajasekhar Balasubramanian)週二接受電話採訪時說。
「但WHO的報告清楚地表明,即便是在沒發生空氣污染事件的情況下,從健康角度看,空氣中懸浮顆粒的濃度也的確超出了被認為是可接受的程度,」他說。
WHO以前的報告曾估計,在空氣污染受到監測的城市地區,每十個人裡有八個呼吸著不健康的空氣;此外,每年約有700萬例死亡與室內外污染有關。
在這份新報告中,第二個數字被減少為650萬例。但WHO公共衛生與環境司司長瑪麗亞·P·內拉(María P. Neira)接受電話採訪時說,情況「還在朝著錯誤的方向發展」。
「得有人為那些醫療衛生系統買單,以便讓那些慢性病人得到治療和護理。這是各個國家進行能源選擇方面的決策,或者做出公共交通方面的抉擇時,需要綜合考量的因素之一,」內拉說。「這些與公共衛生有關的經濟成本,必須成為方程式的一個因子。」
WHO官員週二稱,這項研究是由數十名科學家花費逾18個月的時間完成的,所依據的數據源自衛星測量,大氣輸送模型以及覆蓋3000多個城鄉地點的地面監測器。
WHO將不健康的空氣定義為:空氣中的細顆粒物,即PM2.5的濃度在每立方米(或每35.3立方英尺)10毫克以上。但它並未衡量臭氧、一氧化二氮以及其他有害污染物的濃度。
報告稱,導致全球空氣污染的主要因素包括效率低下的能源使用和交通運輸方式,但一些非人為因素,比如沙塵暴,也發揮了作用。
有著高密度城市的東南亞地區,目前正竭力對抗跨境污染。巴拉蘇布拉馬尼安教授稱,東南亞國家是否會選擇像數十年前的西歐國家那樣,為了改善城市空氣質量,轉而使用清潔燃料發電,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他說,拖延做決定的時間很可能讓源於空氣污染的健康風險升高,因為該地區的人口正在增長,對能源的需求也與日俱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