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勃•迪倫:歌手,也是詩人
文學不僅僅是文字,音樂也不僅僅是音符。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歷史上最讓人難以捉摸的,但並不遜於他的前輩。
英國《金融時報》 流行音樂評論員 盧多維克•亨特•蒂爾尼 報道
“我不說自己是個詩人,因為我不喜歡這個詞。我是一個空中飛人表演者,”鮑勃•迪倫(Bob Dylan)在1965年說。其他人同意他的說法——不是關於空中飛人表演,而是關於詩歌的那部分。“鮑勃•迪倫的《狼蛛》(Tarantula)的正式問世,不是一個文學事件,因為迪倫不是一個文學界人物,”《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在他的第一本書、混合詩歌和散文的超現實主義著作在1971年出版的時候鄭重評論道。
即使昨天迪倫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這一觀點依然存在。評獎的瑞典文學院(Swedish Academy)稱贊現年75歲的迪倫“在美國歌曲的偉大傳統中開創了新的詩性表達”。但小說家歐文•韋爾什(Irvine Welsh)語出驚人,稱這是“從語無倫次的老嬉皮士發臭的前列腺扭下來的一個欠妥的懷舊獎項”。
迪倫與文學有無數的聯系。他的本名是羅伯特•齊默爾曼(Robert Zimmerman),後來借用詩人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的名字為自己改了名。在他2004年出版的自傳《像一塊滾石》(Chronicles)中,他描述在1961年,19歲的自己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一間公寓里擺滿了書的書架上“像考古學家一樣”發掘,如飢似渴地閱讀從巴爾扎克(Balzac)到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一切書籍。
他的歌詞內容龐雜、充滿典故和雙關,穿插著諸多對作家和文本的引用。歌曲《如果你離開,你將讓我孤單》(You’re Gonna Make Me Lonesome When You Go)故作傷感的西部鄉村風格歌名,跟19世紀法國象徵主義詩人阿蒂爾•蘭波(Arthur Rimbaud)的姓押韻——蘭波對迪倫的作詞有重要影響。他那首《或許某一天》(Maybe Someday)中的一句歌詞提到的“敵意的城市和不友好的城鎮”(hostile cities and unfriendly towns),與現代主義詩人T•S•艾略特(TS Eliot)的詩歌《麥琪之旅》(Journey of the Magi)中的一句(“而城市充滿敵意,城鎮並不友好”,“And the cities hostile and the towns unfriendly”)類似。
迪倫有廣泛吸收各種信息、然後稍加改動寫進歌詞里的習慣,這種習慣招致了有關抄襲的指責。“鮑勃根本就不是原創,”他在上世紀60年代的同時代人喬尼•米切爾(Joni Mitchell)在2010年控訴道,“他是一個剽竊者,他的名字和聲音都是假的。有關鮑勃的一切都是一場騙局。”
根據《紐約時報》對《狼蛛》的書評,另一些人則認為,歌曲和詩歌是不同的。歌曲中的小節是為了被歌唱出來,而不是為了讓人們默讀。一個關鍵的區別是押韻的使用。在詩歌中,押韻在20世紀初的現代主義風潮中不再受到青睞,並且再也沒有恢復過。但身為作詞人,迪倫有一種對押韻的喜愛:“白痴的風,像一個圓圈圍著我的頭顱吹著,/從大古力水壩到國會大廈”("Idiot wind, blowing like a circle around my skull,/From the Grand Coulee Dam to the Capitol")。
1991年,英國劇作者戴維•黑爾(David Hare)宣稱浪漫主義詩人濟慈毫無疑問比迪倫寫得好,因而在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間引發了一場“濟慈(Keats)對迪倫”的乾戈。但這種比較樹立的壁壘是迪倫的歌曲拒絕承認的。
“對有抱負的年輕歌曲作者,我要說的是拋棄一切當下的作品,忘掉它們……讀一讀約翰•濟慈(John Keats),梅爾維爾(Melville),聽一聽羅伯特•約翰遜(Robert Johnson)和伍迪•格思里(Woody Guthrie),”迪倫在1985年建議道。
文學不僅僅是一張紙上的文字,就如音樂也不僅僅是一張樂譜上的音符一樣。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諾獎歷史上最讓人難以捉摸的,最不容易確定的,但卻並不遜於他的前輩。就如迪倫在1964年用諷刺的鼻音所唱的:“噫!我是個詩人,我知道這一點/希望我不會搞砸。”
本文作者是英國《金融時報》流行音樂評論員
譯者/徐行
“我不說自己是個詩人,因為我不喜歡這個詞。我是一個空中飛人表演者,”鮑勃•迪倫(Bob Dylan)在1965年說。其他人同意他的說法——不是關於空中飛人表演,而是關於詩歌的那部分。“鮑勃•迪倫的《狼蛛》(Tarantula)的正式問世,不是一個文學事件,因為迪倫不是一個文學界人物,”《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在他的第一本書、混合詩歌和散文的超現實主義著作在1971年出版的時候鄭重評論道。
即使昨天迪倫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這一觀點依然存在。評獎的瑞典文學院(Swedish Academy)稱贊現年75歲的迪倫“在美國歌曲的偉大傳統中開創了新的詩性表達”。但小說家歐文•韋爾什(Irvine Welsh)語出驚人,稱這是“從語無倫次的老嬉皮士發臭的前列腺扭下來的一個欠妥的懷舊獎項”。
迪倫與文學有無數的聯系。他的本名是羅伯特•齊默爾曼(Robert Zimmerman),後來借用詩人迪倫•托馬斯(Dylan Thomas)的名字為自己改了名。在他2004年出版的自傳《像一塊滾石》(Chronicles)中,他描述在1961年,19歲的自己在格林威治村(Greenwich Village)一間公寓里擺滿了書的書架上“像考古學家一樣”發掘,如飢似渴地閱讀從巴爾扎克(Balzac)到修昔底德(Thucydides)的一切書籍。
他的歌詞內容龐雜、充滿典故和雙關,穿插著諸多對作家和文本的引用。歌曲《如果你離開,你將讓我孤單》(You’re Gonna Make Me Lonesome When You Go)故作傷感的西部鄉村風格歌名,跟19世紀法國象徵主義詩人阿蒂爾•蘭波(Arthur Rimbaud)的姓押韻——蘭波對迪倫的作詞有重要影響。他那首《或許某一天》(Maybe Someday)中的一句歌詞提到的“敵意的城市和不友好的城鎮”(hostile cities and unfriendly towns),與現代主義詩人T•S•艾略特(TS Eliot)的詩歌《麥琪之旅》(Journey of the Magi)中的一句(“而城市充滿敵意,城鎮並不友好”,“And the cities hostile and the towns unfriendly”)類似。
迪倫有廣泛吸收各種信息、然後稍加改動寫進歌詞里的習慣,這種習慣招致了有關抄襲的指責。“鮑勃根本就不是原創,”他在上世紀60年代的同時代人喬尼•米切爾(Joni Mitchell)在2010年控訴道,“他是一個剽竊者,他的名字和聲音都是假的。有關鮑勃的一切都是一場騙局。”
根據《紐約時報》對《狼蛛》的書評,另一些人則認為,歌曲和詩歌是不同的。歌曲中的小節是為了被歌唱出來,而不是為了讓人們默讀。一個關鍵的區別是押韻的使用。在詩歌中,押韻在20世紀初的現代主義風潮中不再受到青睞,並且再也沒有恢復過。但身為作詞人,迪倫有一種對押韻的喜愛:“白痴的風,像一個圓圈圍著我的頭顱吹著,/從大古力水壩到國會大廈”("Idiot wind, blowing like a circle around my skull,/From the Grand Coulee Dam to the Capitol")。
1991年,英國劇作者戴維•黑爾(David Hare)宣稱浪漫主義詩人濟慈毫無疑問比迪倫寫得好,因而在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之間引發了一場“濟慈(Keats)對迪倫”的乾戈。但這種比較樹立的壁壘是迪倫的歌曲拒絕承認的。
“對有抱負的年輕歌曲作者,我要說的是拋棄一切當下的作品,忘掉它們……讀一讀約翰•濟慈(John Keats),梅爾維爾(Melville),聽一聽羅伯特•約翰遜(Robert Johnson)和伍迪•格思里(Woody Guthrie),”迪倫在1985年建議道。
文學不僅僅是一張紙上的文字,就如音樂也不僅僅是一張樂譜上的音符一樣。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諾獎歷史上最讓人難以捉摸的,最不容易確定的,但卻並不遜於他的前輩。就如迪倫在1964年用諷刺的鼻音所唱的:“噫!我是個詩人,我知道這一點/希望我不會搞砸。”
本文作者是英國《金融時報》流行音樂評論員
譯者/徐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