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8/2011

菊花與劍

大紐約區海外台灣人筆會於2011年五月二十二日在北澤西佳壇台語長老教會舉辦
讀書研討會,選擇了《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菊花與劍》這本書,研究書中所描述的日本文化與精神,對台灣的影響,因為台灣曾在此種文化模式下被日本統治了五十年。

 本書原英文作者 Ruth Benedict是位人類學家,在太平洋戰爭後期接受美國政府的委託,進行研究日本的民族文化模式,目的是為了了解日本人的文化與國民性格,以解決戰後佔領及管理日本時期可能發生的問題。此書在美國佔領日本期間對塑造美國人對日本文化的概念以及和平順利管理日本復原過程中,產生了相當大的影嚮力,也在戰後美國繼續保存日本皇室的決策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者在書上描述日本人有雙重文化與個性,既愛菊花之美、又有揮劍黷武的榮耀;傲慢而尚理,呆板而善變,馴服而倔強,忠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

日本人安份守己的生活在從上到下的等級制度( Hierarchy) 及各得其所、各安其份 ( Taking one’s  Position) 的社會之中,人民沒有個人的自由意志,時刻都在忠孝義理圈子中打轉,以對上層、父母,對人報恩為美德,不惜以報復或切腹自殺來洗刷污名。大部份小說都無喜劇收場,而以死明志。等級制度、各得其所及報恩的文化準則要嚴格尊守,警如農夫向上級陳惰,上級批準了農夫的請求,但此舉己侵犯了上級的威權,陳情團体的領袖,要被斬首示眾(Page 66)。在軍幕府時代、武士們閒來無事,也幫助培養出有美感的各種藝術。1868年日本結束了軍幕府與天皇的雙重統治,還政天皇,開始明治維新,但是等級制度與各得其所的文化模式一直延伸下去,沒有絲毫改變。在這種文化模式下,日本歷史上沒有改朝換代的革命。明治維新,政府開始興辦學校,教育人民,振興工商業,人民安份其位,認真做事,日本成為世界強國。
富強的日本,認為世界主權國家林立,各自為政,秩序混亂,應學日本的文化模式,才會秩序井然,基於此信念,日本開始向外侵略征服他國,將日本階級制度的文化模式強行於他國,目本士兵很驚奇他們這樣好的文化模式,在佔領區不受歡迎。這種
無平等、無自由思想意志以及以服從為最高準則的文化模式與武士道精神,在日本國內可以生存,但在其他國家強制執行,會便成致命之物 ” Fatal Commodity for export” ( Page 96) 。

1948年這本書譯成日文後, 售出了兩百多萬本,牽動了日本人省思自已為這種文化模式所付出的高昂代價 “ The Japanese have paid a high price for their way of life” (Page 294) 。

入境問俗,美國人了解日本又化背景及國民習性,在遵天皇的前提下,順利而和平的完成了軍事佔領的目標,使日本有尊嚴的重新站起來,記得當年麥克阿瑟將軍登陸日本時,日本人沿道以背向之,六年後,麥帥離日返美國,日人熱淚盈眶,熬情送別,相當感人。經過這次慘痛的教訓,日本浴火重生,相信日本人應已脫胎換骨,能在平等、自由、人權的普世價值中,與世界各國和平共存。

讀了《菊花與劍》這本書後,筆者認為日本戰前這種階級化的文化模式,是一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文化模式,也是非常輕視生命價值的文化。台灣曾在上述的日本文化模式及日本人安排的階層制度下,做了五十年的順民,過著無貪腐之吏,夜不閉戶的太平生活。台灣人在這期間也學習了日本人守法、安份守己以及認真做事的精神,但也失去了民族尊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曾被日本殖民統治過的國家如韓國以及被它佔領過的地方,都唾棄日本文化,找回自已的國家認同與尊嚴而傲立於世界,惟獨台灣仍有很多知識精英、社會賢達,熱情的懷念著或嚮往著日本文化與精神,忘記了做二等國民的恥辱。台灣人要有警惕之心,加強找回失落的台灣精神,才能逃過外來政權對台灣文化及尊嚴的不斷侵蝕與摧毀。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
菊花與劍

內容逐章介紹
柯金寅

第一章Chapter I : Assignment : Japan挑起研究日本的任務
此章描述日本是與美國習慣想法完全不同的敵人,整個日本軍隊在無一點西方文明的傳統中訓練出來的,已被西方人视作人類自然慣性的那些戰争规範對日本人來說顯然是不存在的。它有很多互相抵觸的文化,既愛菊花之美、又有揮劍黷武的榮耀;傲慢而尚理,呆板而善變,馴服而倔強,忠貞而叛逆,勇敢而懦弱,保守而喜新,世所矚目的日本民族之善於學新求變,而又能維護其傳統於不墜。我们必须理解日本人的行為舉止,以便同他們打交道。

第二章Chapter 2 : The Japan in the War戰爭中的日本人
日本人對於戰爭的觀點與美國人完全不同,美國人認為日本征服他國的戰爭,侵害他國主權,有害世界和平;日本人認為世界主權國家林立,各自為政,有礙和平,必須都在日本統治之下, 建立起階層制度 ( Hierarchy) 才會秩序井然,因為日本本身已建立良好的階層制度 ( Hierarchy) ,從高到低每個人都有一個適當的位置 (Proper position) 。

第三章Chapter 3 : Taking One’s Position各得其所,各安其分
在階層制度 ( Hierarchy) 下,各就各位,是曰本文化的核心價值,與信仰自由平等的西方文明南轅北轍,完全不同。
第四章 Chapter 4: The Meiji Reform明治維新
1868 年德川幕府結束, 也結束了幕府與天皇的雙重統治,還政天皇, 開始明治維新時代,日本歷史上有了第一部憲法,但是階層組織( Hierarchy) 及各得其位 ( Take One’s Position) 的制度仍繼續存在。明治維新,開始辦學校,教肓國民,發展工業,日本成為世界強國。也開始向外征服鄰國,以將它在本國實行成功的 Hierarchy及Take one’s position的制度強行於他國.

第五章 Chapter 5: Debtor to the Ages and the World歷史和世界的負債者
日本人認為對於過去現在及將來,是個還不盡的債務人, Obligation是他們的中心思想他不只是對往昔表示感恩,就是在每天日常人们的接触過程中,也增加了他現在所欠的恩情债。他日常的决定和行動必定發源于這種恩情債,這是基本出發點。

第六章 Chapter 6: Repaying One-Ten-Thousandth報恩于萬一
日本人認為恩是一種債,欠恩情債不是美德,償還才是。對人、對家庭、對父母、對上層、對世界也是一樣,以償還義務恩惠為美德。

第七章 Chapter 7: Repayment “ Hardest to Bear” 最難忍受的報恩之道
日本人常说的一句话是“義理最難堪”。一個人必須盡“義理”,如同他必须盡“義務”一樣。日本人有很多償還恩情義務債的方式是很不人道的, 例如娑婆偷東西,媳婦要去頂罪。但是如果不這樣做,會像–個破產的人、不容於社會。


第八章 Chapter 8: Clear One’s Name洗刷污名
對名譽的“義理”是保持人的名譽不受玷污的本份。“義理”是指一系列的美德,其中有些在西方人看來是互相對立的,然而在日本人看來却是完全一致的,因為它们是人的本份,並不是因為受人恩惠而作出的報答,它們不属于“恩的范畴”。它們是保持自身名譽清白的行為,並非報答他人過去的特殊恩惠。因此,要遵守“適當位置 Proper position”所要求的繁瑣禮儀,遇到困苦而持淡泊寡欲的處世態度,维護一個人的职業或行業的名譽等均属于此。對名誉的“義理”也要求在受到誹謗或侮辱時有所行動,誹謗使一個人的名誉受損,必須洗刷。或許必須對毁損自己名譽的人實行報復,或許必須自殺,在這兩種極端的行動之間,又有各種可能採取的行動。但是一個人對損壞名譽的事,是不會聳聳肩即善罷甘休的。
第九章 Chapter 9: The Circle of Human Feelings人情的世界
像日本那种倫理道德戒律,似乎理所當然地會把個人的欲望看成是一種邪恶,應該從人們心中根除掉。它要求嚴格履行“義務”,徹底實行自我克制。這是古典佛教的信條,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日本的道德戒律對官能的享受竟如此寬容。日本人並不認為滿足自己的欲望是罪惡。他們不是清教徒。他们認為肉体享受是正當的,而且值得提倡。人们追求並重視肉体享受,但是必须限制在其適當的界限之内,不得侵入人生重大事務的领域。

第十章 Chapter 10: The Dilemma of Virtue道德的困境
日本人的人生觀包含在他們有關“忠”、“孝”、“義理” 與“人情”的準则之中。在他们眼裡,“人的全部義務”就像地图上的各個地域一樣被明确地分割分為幾個部分。用他们的話来說,人生是由“忠的圈子”、“孝的圈子”、“義理的圈子”、“人情的圈子”以及其他许多圈子所组成。每個圈子都各有特别的詳细規則,人們評價他人不是從他的整個人格來判断的,而只是說他們“不懂孝”或“不懂義理”等。1945年8月前,“忠”要求日本人與敵人戰鬥到最復一人,但當天天皇在廣播中宣布投降,改變了對“忠”的要求之後,日本人來了一個180度大轉變,表示願與外來者合作。

第十一章 Chapter 11: Self-Discipline自我修養
日本人很注重自我訓練,西方人講自尊( self- esteem or self- respect),日本人講自重( self weight),就是要認識在階層制度下,自已有幾斤重,不要越權。



第十二章 Chapter 12: The Child Learns兒童學習
日本的幼童並不是以一個善于思考的西方人所想像的方式扶養長大的。日本教養小孩比西方人更嚴格。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The Japanese Since VJ-Day投降後的日本人
了解日本人文化模式及國民個性及繼續保留日本皇室,美國人有充分的理由對日本投降以後美國在管理日本中所扮演的角色感到自豪。

讀後感:
台灣也在上述的日本文化模式及日本人安排的階層下,做了五十年的順民,過著無貪腐之吏,夜不閉戶的太平生活,對找回失落的台灣精神與國家尊嚴上有何影響,希望大家發表意見。

  2011年筆會主題《找回失落的台灣精神》研討會系列之二 日本文化對台灣的影響」
研討會
書名 菊花與劍;日本的民族文化模式 ( 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Patterns of Japanese Culture) 作者: Ruth Benedict( 漢文譯者:黃道琳)的讀書心得報告。
                                                                        
林建中
        前言
本文由RuthBenedict著「菊花點劍;日本的民族文化模式」一書內容為底研討
「日本文化對台灣的的影響」而寫。本文作者背景是日統台灣時在台灣嘉義出生,受日本小、中學教育,精通日語及知悉日本文化及精神。1945年在大平洋戰爭中日本戰敗,台灣由當時中國國民政府接管。作者就完成國民政府統治下的大學教育,在台灣任大學教職約20多年,精通中語及知悉中國文化及精神。作者於1977年移民美國。由此背景對「日本文化對台灣的影響」命題有直接經驗及客觀或可做為台灣人民參考並無論日人、中國人或韓國人也可一起思考分享。
() 日本、台灣、韓國文化與精神之比較
(1)日本文化及精神:日本文化及精神的特色,如菊花與劍所代表:島國武士道尚武精神。櫻花象徵日人氣質。
(2)台灣文化及精神的特色,如牛所代表:樸實草根生活典型島國特質。
(a) 優點:勤勞溫和,樂天順命。(b) 缺點: 苟且偷安,國家散漫。
(3)韓國文化及精神:韓國文化及精神的特色,如李花紋古代韓國皇帝徵所代表:不畏強勢典型半島國特質。(融合大陸特質及島國特質)如戰後「大韓國」國名或完全放棄漢字自創韓國字為例似有自大心理現象。(註: 日本戰後未放棄漢字)
(a) 優點: 堅苦卓絕,勇猛精進。(b) 缺點: 恬不為怪,自高為大。
() 日本、台灣、韓國國情相同與差異點
(1)日本、台灣、韓國無論地域上成歷史上都有許多相同點。韓國、台灣在歷史上曾經是中國的領土或保護國,同受中國儒教思想影響(日本也一樣)而後來曾被併吞為日本國約半世紀久。戰前日本是一強大帝國。戰後日本憲法規定天皇為國家象徵,政府民選並永遠和平,拋棄戰爭。
(2)二次世界大戰後韓國獨立,但分裂為南北。兩韓均擁有聯合國席位。
(3)二次世界大戰後,合灣由國民政府接管,中華民國自1971年失去聯合國席位,故現台灣政府在國際上孤立,前途艱困。
目前三國已各獨立自主,發展為極東的自由民主命運共同體,勢將與中國共產圈(包括北韓)成對立又共存新局面。
() 日本文化對台灣(及韓國)的影響
日本與台灣(包括韓國)都有傳承到中國文化的特色,日本統治50年,日本文化及精神多多少少影響台灣人民(同樣韓國人民)。1945年後,日本放棄台灣主權,韓國獨立。台灣由於大陸人移居眾多,台灣的文化漸漸形成新台灣文化風格。日本、台灣、韓國如此有許多相同點卻乃有差異。受日本文化的影響也不同程度的與不同正面與反面反應。日本本身戰後也付出了戰敗的慘重代價,已換骨一新。
   結語
第一點:要找回失落台灣精神的優點(克儉、溫順、禮儀)而不是找回台灣精神的缺點(自私、結黨、迷信)。第二點:日本文化對台灣的影響,今後要保留日本的優點(守法、清潔)而背棄日本的缺點(氣短、模仿)。第三黠:日本、韓國、台灣都屬島國國情,戰後各自有自主方向,但東西文化融合的性格有共同點。第四點:由於長久的隔離孤立以及新種族的遷入融合而形成為新台灣朝氣,今後要致力建立種族融合型真正自由民主國家融合中國大陸文化及日本島國文化優點為目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