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2016

你說,怎麼你們這些人都只會誇獎別人的犧牲,自己卻一點都不肯犧牲呢?

簡樸生活.素樸小說

吳晟

想起王拓小說

〈一個年輕的鄉下醫生〉

在我漫長的文學閱讀經驗中,每個階段總有某些篇章,特別打動心靈,留下深刻印象。

1970年代中期,讀到王拓一篇小說〈一個年輕的鄉下醫生〉,至今四十年,故事情節偶爾還會浮現腦海中;小說主角鄉下醫生的境遇,常引我省思。

小說敘述一位偏僻礦村南仔寮孩童,受到一位小學老師的幫助、教導、影響,考上台北的醫學院,沒有忘記這位老師的叮嚀:「故鄉的人需要你們」,畢業後果真拒絕都會大醫院優渥待遇,甚至放棄了美國大學獎學金,出國進修機會,毅然決然、滿懷熱情,返回沒有醫生,既是礦區又是漁村的貧困故鄉,開設小診所。

「故鄉的人需要你們」的叮嚀,也包括敘述者在內。敘述者是小說主角的小學學弟、好友,但完成學業後,並未回故鄉,而是留在台北新聞界工作,為了替他所任職的報社寫一篇有關礦災和海難的報導,才回來離開十年之久的故鄉,最渴望一見的,便是這位童年好友「鄉下醫生」,要替他這種不平凡的忘我的犧牲精神寫一篇動人的專訪。

歲月流轉,十年時光,現實境遇變化有多大?

在「設備太簡陋了,簡直不像個醫院」的小診所裡,兩位好友的對話,帶領出令人錯愕的結局,預期的動人故事,逐漸超乎意外,隨著小說主角的自白,色調逐漸灰黯。

「頭一年幹得非常起勁。但是,後來就覺得累了。」

為什麼剛起頭就累了?問題出在哪裡呢?

「你還記得我們在台北的生活吧?田園、野人、天琴廳,午後咖啡館的情調多麼愉快。」他深鎖了雙眉,黯然地、沉鬱地嘆息:「但是,在這裡,唉!連一個聊天談心的對象都沒有,連聽一次音樂的機會都沒有,連最起碼的生活水準都沒有。我為南仔寮的人做了這麼大的犧牲,結果,」

他的聲音漸漸高亢起來:

「我的同班同學都在台北開起大醫院了,我卻還在這種困窮的地步,我哪一點比他們差了?」

敘述者驚訝地坐直了身體,目注著他:「你的成就不一樣,你獲得人們的尊敬、這不單是金錢就能買到的。」

他突然從椅子上站起來,憤憤地說:「你不要再和我談什麼人道啦!理想啊,都是他媽的空話!人能只靠熱情和理想生活嗎?你說,怎麼你們這些人都只會誇獎別人的犧牲,自己卻一點都不肯犧牲呢?」

敘述者被近乎咆哮的連篇抱怨所襲擊,突然像一只漲滿的氣球被人刺了一針,感到無比洩氣和懊喪,呆望著他,久久說不出一句話。

讀者如我,也很驚訝,讀不到預期中,溫馨、鼓舞、動人的故事,反而在主角內心衝突的自白中,不斷受到衝擊,留下太多困惑。

當「一個年輕的鄉下教師」

遇上「鄉下醫師」

為什麼這麼多年來我會不時浮現王拓筆下這位「鄉下醫生」的故事?王拓和我同歲。可能是這篇故事的時代背景,正是台灣社會工商興起、留學潮正盛的六○年代末、七○年代初,我也是放棄去都會就職求發展、放棄出國深造機會,選擇返鄉,當「一個年輕的鄉下教師」,雖然不如小說主角那樣滿懷抱負和「犧牲」,只是親情與土地的召喚,畢竟還是有些惋惜。

同時,定居農鄉,總有幾位熟識的同輩「鄉下醫生」,他們的「遭遇」,似乎沒有那麼複雜;尤其是認識了鹿港小鎮葉宣哲醫師,他也是從都會大醫院回來家鄉行醫,我常將王拓小說主角的「不甘願」,和葉宣哲醫師默默行事的作為,相互對照。

二者除了時代背景、社會條件不一樣,最大的區別,可能是葉宣哲醫師沒有「在優雅的咖啡館談理想」、沒有太多「浪漫情懷」的包袱。應該說,他的浪漫,融合於現實生活,腳踏實地關心家鄉,參與社會活動當中。他只不過是理所當然盡力去做必須做、做得到的事,不覺得是在「犧牲」。

葉宣哲醫師小我十多歲,我和他相識相交,成為好友,有二大因緣。其一,他是我文學知友施懿琳教授的姊夫;其二,更重要的,我們是推動在地文化、參與環境保護運動的親密夥伴。

我們一起擔任多屆賴和文教基金會董事,舉辦全國高中生台灣文學營;我們籌組「守護西海岸聯盟」……每次開會,葉宣哲儘量抽空出席,不多發言,但實際行動十分積極,每年都慷慨捐款,私下奉獻。據我所知,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因為葉宣哲夫婦長年大力資助、無償提供辦公空間,才能持續運作,發揮很大力量。葉宣哲夫人一樣熱心,真正是夫婦同心。

相識相交多年,葉宣哲很少談自己,原來他也認真在寫作,這是我「無意中」發現的。在《文學台灣》雜誌上,陸續讀到他的小說,主動探詢求證,他在看診、參與公共事務之餘,仍不忘情於文學愛好,廣泛閱讀,充實自己,還創作了那麼多篇好看的小說。我們的友誼,多了一層文學交流。

獨特的素樸風格,文如其人

《小鎮醫師診療物語》收錄38篇小說。文如其人,正是這樣的個性,配合他的專業訓練、理性思維,表現在他的小說基本特質,文字簡潔、乾淨、準確而流暢,彷彿字字句句都經過細心淘洗。故事情節脈絡清晰、邏輯性合宜,因而閱讀起來很順暢;在年輕世代普遍著重繁複、講究誇飾、糾葛乃至於理念曖昧等等所謂現代、後現代書寫風潮中,如同他的生活維持簡約品行,他的小說自成一種獨特的素樸風格。

然而素樸並非等同單薄,葉宣哲經營每一篇小說,直敘、倒敘、交疊敘述的手法變換運用,卻不見鑿痕;穿插適量的對白,直接使用日常語言,十分親切、生動,拉近讀者距離,增添小說活潑性、趣味性。在淡淡的敘述中,注入濃厚的人文思考,提升豐富的深刻性,不致流於平板,是一本雋永耐讀的好小說。

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面對肉身的病痛、生命的苦痛、死亡的傷痛,開業多年的醫師是逐漸習以為常而無感呢?還是有更多的領悟?

「視病如親」的小鎮診所醫師,與患者之間,除了專業的醫療服務,往往還要扮演家庭顧問、心理諮商師、噓寒問暖閒話家常等等角色,深得患者、家屬的倚重信賴,小小診間,成為一個能夠分享人間歡喜、也能接納憂苦傾訴的場所;多少脆弱病體的無可奈何、多少庶民生活的俗事百態,看似平凡,卻是充滿人性的生命真相。想必葉宣哲醫師長年投注那麼多互動、那麼多關懷,才引發了這麼多樣的小說題材。

這本小說集,有人性的感慨,小診所的為難和寬容;也有天真的歡欣和希望;有自我反省,也有自我嘲弄和對同業的譏諷;有民間信仰的探討,也有小鎮傳統技藝的緬懷;有制式教育的嘆息;有命運的撥弄;也有社會時局的憂。

〈燕子、蚵仔煎、老醫生〉、〈最後的鐘聲〉、〈最後的冬天〉等篇,辛酸悲涼之中,對存活的意義,隱含更深沉的哲思。

其實每一篇小說,無論什麼故事,都緊扣生老病死,主軸固然鮮明,卻不乏多樣題材相互交錯,呈現多元而豐富的內涵,截然劃分並非完全恰當,例如〈兩岸春燕〉、〈賣燈籠的少女〉、〈鼓手阿成嬸〉,也有紙扇、燈籠、擊鼓等民俗手藝的描述。用心藏在細微處,葉宣哲筆下的人情、事理、景象、場域,觀察入微、刻畫細膩,自然流露醫者仁心的悲憫情懷,真切感人。

《小鎮醫師診療物語》這三十八篇故事,雖然各自獨立,大多是小短篇,卻十分鮮活,串接起來,無疑是一大幅小鎮庶民浮世繪,也是台灣社會升斗小民的真實寫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