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2013

非吃下「服貿加強錠」嗎

林士清-台灣內部陷入服務貿易簽署的迷思和爭議,瞬間成為泛政治化的現象,成為邁入區域經濟整合的障礙。北京當局雖然早有心理準備,但台灣內部的反彈程度,卻是始料未及。 應在協調上謀發展 台灣內部沒有凝聚的共識就貿然上談判桌,恐怕對於後續的「貨物貿易協議」及「爭端解決協議」,投下不利的變數。事實上,兩岸經貿無論創造多少貢獻,卻無法處理台灣依賴中國多,但中國依賴台灣少的現象,台灣的「脆弱性」與「敏感度」都較中國大陸為高。 兩岸經貿其實充滿不對稱,絕非「互相依賴」。經濟學家薩繆森(Paul Anthony Samuelson)曾提過著名的「大道理論」(Turnpike Theory),意旨政府必須找到最適當的發展策略,經濟才可能得到發展,經濟結構應當努力回歸到協調的狀態,這狀態就是「大道」。是以,「大道理論」隱含迂迴務實的策略,比如兩岸受限於政治對峙,但台灣與中國簽署ECFA之主要目的,乃兩岸希冀經貿往來予以制度化與自由化,猶如從兩岸經貿發展搭建一條可自由往來的高速公路,得到經濟利益的保障與暢通。 高速公路的搭建並非兩地間最適的道路,上高速公路仍須繞道,但上高速公路便暢行無阻。 延宕反而事緩則圓 權衡檢視ECFA這條經貿大道,已簽署的「投資保護和促進協議」、爭議多時的「服務貿易協議」,以及如火如荼協商的「貨物貿易協議」及「爭端解決協議」等,便為搭建這條ECFA高速公路的四大橋樑;ECFA經貿大道能否暢行無阻,這四大橋樑的施工品質才為關鍵,甚至比施工速度更為重要。兩岸經貿自由化協議偶爾延宕,有時反而事緩則圓,台灣經濟還沒重感冒到非喝下服貿加強錠不可。 服貿爭議常令筆者陷入一種迷惑:政府動輒以保護主義的說帖,替服貿的得利者宣傳,卻以自由競爭,要求受害產業相忍為國,形成對富人執行社會主義,對窮人執行資本主義的弔詭,媒體將服貿批評地一無是處,間接激化反服貿的論述,成為一種警世的輿論。然而,服貿協議明明涉及經濟轉型及產業升級的國家發展戰略,執政當局仍然莫衷一是,拿不出說服人心的政策論述,顢頇地摸著石頭過河。 台灣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