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2016

這叫共產主義?中國富1%拿33%財富 最窮3億人財產僅占全國1%

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VOA)

「窮開心」的中國社會 貧富差距根源在哪兒

中國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居世界「領先」地位。北京大學最新發佈的專題報告顯示,1%的家庭佔有全國三分之一的財產,而25%的底層民眾擁有的財產總量僅在1%左右。中國的社會觀察人士認為,貧富差距逐年擴大的根本原因是底層勞動者沒有發言權,更沒有與權力階層和資本階層談判的權利。

近日,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發佈了《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5》,顯示中國目前的收入和財產不平等狀況日趨嚴重。報告說,中國居民收入基尼係數已經從80年代初的0.3左右上升到現在的0.45以上,而家庭財產基尼係數則從1995年的0.45擴大到2012年的0.73。記者調查發現,這份報告與2014年發佈的版本內容幾乎完全一致。彼時,中國官媒人民網就發文稱「我國頂端1%的家庭佔有全國三分之一以上財產」。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密西根大學教授謝宇去年在浙江大學演講時表示,他綜合人民大學的中國綜合社會調查、北京大學的中國家庭追蹤調查、西南財大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以及國家統計局的資料研究認為,中國真實的基尼係數應在0.52左右。

基尼係數,是國際上用來綜合考察居民內部收入分配差異狀況的一個重要分析指標,基尼係數越大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國際上通常把0.4作為貧富差距的警戒線,認為大於這一數值容易出現社會動盪。但是謝宇認為,0.4這個警戒線的設立沒有根據,按照實際現狀來看,中國社會並沒有發生動盪。

根源是窮人沒有發言權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去年做過一項有關貧富差距的調查。調查顯示,在政府經濟政策、工資差異、教育體制、國際貿易、稅收制度和個人努力程度差異這六個造成不平等的原因當中,世界各地的人們普遍認為,貧富差距是政府政策失利和工資差異的產物。其中,中國民眾是抱怨政府最嚴重的國家之一,43%的人將貧富差距主因歸咎於此。

位於北京的大軍智庫主任仲大軍也認為,在加大貧富差距的問題上,中國政府「功不可沒」。他對美國之音說:「1982年修改中國憲法,把罷工這條取消了。中國的勞動者沒有罷工的權利,沒有和資本、和老闆談判的權利,那就是任宰割。一個沒有權利的階層、勞動群體,它能不像綿羊一樣任資本宰割嗎?所以說沒有權利保障的這樣一些勞動群體,它怎麼能不被那種強勢的資本集團和權力集團所剝奪呢?」

人在中國的社會觀察家田奇莊也表示,造成貧富差距最重要的原因是「社會底層沒有他們的政治代言人,沒有他們的代表」。他說:「這個社會在這個最根本的問題上,就是民眾利益代表這個問題上防範的特別嚴。一直到現在,一說到人大代表選舉,那就是如臨大敵一樣。我只能保證我的共產黨推舉的代表,讓他當選,任何人不能染指這個地方。誰聽我的話,我叫誰當代表;誰不聽我的話,永遠不讓你進這個門。然後你還沒說競選呢,國保就去找上門了,就去收拾你了。」

根據憲法,即使是工人階級的群眾組織「中華全國總工會」也是接受共產黨的領導,自身沒有獨立性。旅法學者蔡崇國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中國沒有獨立的工會,導致中國工人成為經濟改革的犧牲品,這是他們的生活和地位受到衝擊的主要原因。」

貧富差距加大 社會情緒卻更積極了?

北京日報1月11日發佈的一項大規模抽樣調查顯示,中國的社會情緒總體上是積極的,基調是正向的。同時,可能引發社會矛盾與衝突的負向情緒的引爆點有所降低。但調查也談到,階層意識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因素,民眾存在比較普遍的底層認同、弱勢群體認同。有趣的是,調查發現「一些按照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應該歸屬于更高階層的人認為自己屬於底層」,而這些人感到更不公平,幸福感更低。相對而言,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去年發佈的報告顯示,學歷和收入水平均處於底層的人群幸福感最高。換言之,高收入、高學歷人群更有潛力成為社會的不穩定因素,而占中國社會大多數的低收入群體則相對穩定。

仲大軍談到,中國社會的確有這種現象,主要是數千年的封建制度造成的一種不平等文化。「人的地位的不平等、人的待遇的不平等很多時候都被很多老百姓接受著,」他說。仲大軍還認為,中國社會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會比較穩定。他說:「今天中國的情況好在沒有很多失業者,你不管是掙不了大錢,富不起來,但他也餓不死,基本上都處在小康生活,基本上都能過得去。所以今天的社會,別看貧富差距拉得很大,但社會也相對比較安定,也不會出來打砸搶、出去劫富這樣一種現象。」

哈佛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懷默霆(Martin King Whyte)領導的專家團隊曾對中國做過一次大規模調查,並在此基礎上出版了《社會火山之謎:解讀當代中國不平等與分配不公》。他在書中談到,通過大資料研究發現,中國人對於收入分配差距的態度是接受的,甚至是正面的。如:雖然中國的基尼係數從2007年開始就增長的非常快,但2009年的調查顯示,有75.4%的被調查者認為他們的生活水準較之五年前有所提高。

懷默霆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阿爾伯特·赫希曼(Albert Hirschman)提出的「隧道效應」。他說:「比如說雙向車道都堵在了波士頓旁邊的一個隧道裡,如果我看到我旁邊的車道開始挪動了,我是什麼心態?這個理論認為,在一開始的時候,我並不會覺得憤怒,相反是覺得有希望了,因為我覺得我這一條車道也會很快挪動。」

然而,田奇莊認為,這種「隧道效應」只是暫時的。因為雖然國門已經打開,但很大一部分社會底層的人仍然處於資訊閉塞的狀態,「只是跟自己的豎向比,沒有跟國際社會的橫向比」。他說:「互聯網的教育,通過微信、微博,慢慢知道的人越來越多。這種覺悟會使更多的人對你這種現狀不滿,認為這種現狀必須改變。這種狀況不改變,這些覺悟的人對你的政權就會產生質疑,甚至抵觸,甚至說是某種反抗。」

(文/慕小易)相關連結:美國之音(Voice of America,VO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