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2016

重新定義「成就」

王丹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在1月20日發表了一篇名為〈扭轉趨勢〉(Turning the Tide)研究報告,據說,這份報告將成為未來美國大學招生制度大改革的藍圖,而且已經獲得包括哈佛、麻省理工學院在內的全美八十多個大學認可聯署,顯見其主張已經成為美國教育學界的主流意見。那麼,這個大動作的改革,其核心主張是什麼呢?就是要讓社會和學生,能夠重新定義什麼是「成就」。

按照這份報告的建議,以後美國大學入學將採用與現在相比完全不同的思路,那就是:SAT分數不再是主要考量,而是將錄取學生的重點放在提升服務(promoting services)上。未來想進入哈佛,分數已經不是最重要的,招生委員會比較在意的,將是學生的社會關懷、熱情、對社區和集體的投入與參與的成果。報告指出,大學招生系統應把現今過分注重學業和考試成績的考核重點,轉移至考查申請人是否有關懷他人、對家庭的貢獻上。亦即,重新定義「成就」,在鼓勵公民精神、減輕學習壓力的原則中,創造更加公平、沒有經濟劣勢或障礙的入學制度。報導指出,這份報告傳遞出的美國教育改革的訊息是:許多大學在尋找熱情、奔放,並參與學習的學生。未來招生標準要看的,不是一長串活動、成就經歷,而是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關心他人,並切實參與學校的學生。

記得我還在哈佛念書的時候,躬逢其盛,正好趕上哈佛對於幾十年沒有改變的基礎課程設計,進行大幅度的修改,主持者還是我的授業導師William Kirby。當時他主持的教育改革報告提出,哈佛要更加著重培養學生的全球化視野,讓學生在求學的階段能有機會走出去,看更大的世界。而哈佛本科生教育的目標,不單單是培養美國國內的精英領袖,而是培養美國的年輕人可以成為具有世界觀的國際社會的領袖人才。

當時的那份報告引起了全美教育界的廣泛討論和讚揚。而最近的這一份報告,可以看做是哈佛大學做為美國高等院校的龍頭,再一次提出未來美國教育發展方向的綱領性文件。在為母校驕傲的同時,我也不能不感歎,哈佛的地位其實不在於它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更不在於它是最富有的大學,而是它能夠不斷創新,不斷提出新的教育理念,不斷衝擊社會的固有思維。

而這一次哈佛提出的新的教育理念,就是要讓學生學會「服務」,把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做為學校鼓勵的「成就」。以往,我們對「成就」的定義,偏重於個人,對那些政治領袖和工商業精英推崇備至,覺得他們的財富與權力,就是「成就」的代表,而現在哈佛大學教育學院提出的關於「成就」的新定義中,更加強調的,是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這是從自上而下的精英觀念,到平等的個人為他人服務的人與人之間的平等觀念,這當然是一種進步。這樣的教育理念,實際上是在改寫社會關於「成就」的定義,也是在為社會確立更加進步的價值觀。

而這,正是我對一流大學的基本認知。那就是:真正的大學,絕對不是僅僅為社會提供人才,更要為社會提供新的價值觀。大學,應當是有尊嚴的機構,不應該為了籌款卑躬屈膝,為了讓自己的畢業生能夠找到好的工作,而以工商企業的價值觀做為大學教育的指南。真正的大學,應當是站在社會之上,為社會指出道德、價值、理念的基本方向的機構。而哈佛大學,堪稱榜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