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016

美麗島新生曙光,綠色的美麗島嶼台灣

許銘洲


透過日出光景,發現到台灣的美好(攝影/郭文宏)

台灣外籍學者邁克爾·特頓(Michael Turton), 1月15日選前在其部落格網頁,發表一篇專文,討論外媒對於台灣報導觀點的轉折,名為「媒體巨變」(Media Sea Change),內容指出,台灣人的認同觀點改變,是這次大選之中,外媒報導著墨的重點,而促發此一報導方向者,DPP民進黨與長期從事社運的第三勢力,居功厥偉。特頓指出,若沒有這2股強大勢力,在艱難環境中匍匐前進,迫使國際媒體必須在報導中凸顯說明,為何台灣人支持DPP?為何台灣人想要獨立?這次民進黨選前的支持率領先其它競爭對手,更讓外媒不得不在報導內容,特別提出說明。以下茲摘錄數則外媒報導。

《外交》雜誌

美國國會外交關係委員會創辦的《外交》雜誌(Foreign Affairs),1月12日一則評論專文,名為「一中一台;台北遭赤化的機會渺茫」(One China, One Taiwan--Little Chance of a Red Future for Taipei)。此一報導出現,標誌了作為美國國會智庫刊物的立場,已經出現重大轉變;該刊物多年來皆傾向反台灣,反民主,以及支持中國立場;如今情勢丕變,轉而支持台灣人,走出自己的認同道路。

DPP的真正革命性勝利,在於推波助瀾「台灣認同革命」。另外,台灣歷史教學與內容之爭,也在去年的高中課綱爭議,高分貝開打,吵得沸沸揚揚。過去老舊的歷史教材告訴台灣子弟,中華民族發源於黃河流域的肥沃土地;後來因戰亂緣故,播遷至多山的台灣島。如今的新教材已改為,綠色的美麗島嶼台灣,過去長期遭到外族統治,無力反抗;後來歷經慘淡經營,終於走向民主、繁榮與獨立發展。

《外交》雜誌專文作者薩爾瓦多.巴伯尼斯(Salvatore Babones)指出,獨特的「台灣認同」遭到KMT保守派的憤怒抵制;近來日愈增多,有接近9成台灣人,希望這個國家在國際間,擁有跟中國一樣的平等地位。許多台灣人僅管認為,自己跟中國文化有所關聯,卻只有個位數比率,認同自己為中國人。

美國學者曾經常討論,美國是否應該滿足中國胃口,讓中國統一台灣(即棄台論);這種論調一直都持續存在,而且長達近30年之久;然而,台灣終究不會成為中國的一個省了,台灣已是個高度成功的民主國家,擁有自主權管理所屬的2300萬人民;這輛火車已駛離車站,狗吠火車當然喚不回。


(等待日出,台灣加油。看見台灣的太陽有多美,就知道這是個,值得我們一生付出的所在。攝影/郭文宏)

《時代》雜誌

美國《時代》雜誌(Time),1月12日選前發表一篇報導,名為「本週台灣選舉面臨的風險」(Here’s What’s at Stake in the Taiwanese Elections This Weekend),內容引述蘭德公司(RAND Corp,美國一家非營利組織智庫),研究員史考特·哈羅德(Scott Harold )的看法指出,DPP的勝利可能意味著:「中台2岸關係之間的未來走向,在基調與氛圍上,面臨了重大轉折改變」。

就華盛頓的優先立場而言,美國將說服台灣人,不要過度挑起中台雙方的矛盾,或亦不必特別強調台灣與中國的分歧。哈羅德指出,台灣的認同轉向,並非完全是DPP所引發的,大部份原因是:「中國的過度反應,不可歸責於台灣人」;事實上,台灣人想要透過民主過程,達成自我治理願望。

《時代》雜誌也指出,老一輩台灣人,特別是過去KMT的傳統重鎮台北市民眾,對DPP有著刻骨銘心的憎惡感,認為該黨過度強化「認同政治」。對這些深藍的年長世代而言,DPP等同於台灣認同陰謀的激化者,並認為,這是造成中台之間不知睦的根源。台灣大學政治系教授石之瑜,卻不同意這種偏見,他說:蔡英文處理中台問題,很穩健,並沒有逾越、挑起中共的敏感神經。

港媒與《BBC》

香港《信報》(EJINSIGHT)英文版選前的一篇報導,名為「北京如何幫台灣人選出新領導人」(How Beijing is helping Taiwanese to choose their leader),內容指出,北京一直想幫KMT勝選,卻只是幫倒忙。另外,《BBC》1月18日選後的一篇報導指出,台灣於韓國Twice搖滾團體工作,16歲藝人周子瑜因曾在秀場拿台灣國旗揮舞,而被迫錄製「認罪道歉」影片,說出「我是中國人,中國只有一個」的違心說詞。這起突發事件,也在1月16日投票日當天,激發(部份)不分藍綠選民「台灣認同」的同仇敵愾效應。一些專家認為,蔡英文能夠當選總統,是預料之事;而周子瑜事件的發酵,可能幫蔡英文勝選,增加1-2%得票率。

《信報》先前報導指出,台灣人想要保有自己的台灣認同,文化與經濟結構。一直以來,北京則處心積慮想跟台北談統一問題;然而,台灣人卻想跟共黨政權保持距離。換言之,台灣人面臨強大的中共威脅時,認為應該強化自身的台灣認同,而非淪為北京的小跟班。

對於台灣與中國擴大經貿關係,一度被描繪為,可以對台灣社會的經濟成長帶來俾益,結果卻與事實相反。《信報》指出,北京向來就很會開空頭支票,並舉例說,中共允許香港採行「一國兩制」的治理模式;結果,1997至今,不到20年就全部變質走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