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秀穗
在1970年代,Boyer等人發現利用限制酶(restriction enzyme)可以切割DNA片段並與質體連結起來,能夠生產各種醫藥生物產品後,當時在美國,生物科技公司有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但因研發產品所需的經費龐大又耗時,許多公司因無產品,因而相繼關閉。台灣在生技產業這個領域的發展較遲,限於經費及人才的短缺,常要靠政府或大學的研究成果,經技術轉移的方式,來做後段商品化的研發生產。浩鼎乳癌治療用疫苗,就是由中研院研究成果技轉的例子。
癌症疫苗可分為預防及治療用兩種,預防用疫苗主要用於病毒引起的惡性腫瘤,如由乳突病毒所引起的子宮頸癌,及由B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癌,這種疫苗必須在病毒未感染前,注射疫苗才有效,因此稱為預防性疫苗。癌症治療用疫苗,是利用癌細胞的一種成分做為抗原來製成疫苗,使用時,是將疫苗注射在已發生癌症的病人,使在患者體內產生抗體來殺死癌細胞,達到治療的效果,因此稱為癌症治療用疫苗。
病毒引起癌症的疫苗研發較容易,選取病毒成分作為疫苗抗原研製成疫苗,注入體內使產生抗體,這些抗體若能將病毒殺死,就是有效的病毒癌症疫苗。但治療用癌症疫苗的研發,就較為複雜困難。治療用癌症疫苗的抗原是癌細胞的一種成分(蛋白質或是醣類),不同癌症的細胞有不一樣的癌抗原,甚至於同一種癌症的細胞所帶的癌抗原也會有所不同。
醣類抗原取得不易
浩鼎乳癌疫苗所用抗原,是取自表現在乳癌細胞株或幹細胞表面的醣脂質稱為Globo-H。而這種醣脂質,早在1983年由日本Hakamori教授在乳癌細胞中所發現,後來更發現Globo-H存在許多癌症如乳癌、肺癌及攝護腺癌等的癌細胞表面,因此浩鼎以Globo-H作為研發的標的,來研製乳癌治療用疫苗。
浩鼎乳癌疫苗在臨床治療試驗的結果,治療與對照組患者沒有顯著的差異,表示疫苗沒有治療效果,但是接受治療患者的體內,有抗Globo-H的抗體產生。疫苗無效的原因,應該是這種醣脂質癌抗原,在人體乳癌細胞中的表現,因乳癌患者的差異很大,有些僅有14%、但有些則有高至75%的表現,因此疫苗在注射後,雖然有抗體產生,但這些抗體只能殺死14至75%的乳癌細胞,因此無效。其實,過去已有很多篇論文,利用Globo-H做為抗原的標的,來研製乳癌或攝護腺癌的治療疫苗,也都有抗體的產生,但無法製成商用疫苗。
浩鼎乳癌疫苗的研發引起社會的震撼,是因為這種醣類抗原取得不易,但翁院長擁有大量人工合成Globo-H的技術及專利,並轉移給浩鼎來研發,才會受到國內及國際的矚目及期待。從免疫學的理論,癌症疫苗注射後雖有抗體的產生,但要看產生的抗體是否能殺死全部或大部分的癌細胞,才會有治療效果。這種疫苗,有別於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性疫苗,如流感疫苗的效率約有70%的效果,就可以被接受來預防流感的發生。
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名譽教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