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2016

從鴻海收購夏普看到的日本

中山淳史:鴻海收購了夏普。如果把這件事在日本産業史上定位,這是日本二戰後製造業併入外資企業旗下的第2家大型企業,第1家是日産汽車。作為併購,亞洲企業收購日本企業的案例中,按金額金計算有可能是最大規模。

找不到買家

「為什麼沒有像以往那樣,由日本企業聯合加以守護?」,這種偏于感情的議論在日本依然很多。但是,這是現實。如果除去與日本經濟産業省關係密切的日本産業革新機構,認為需要夏普、而且願意收購的,這次只有鴻海一家。

從此次併購中,應該懂得2點。其1是夏普以外的日本上市企業今後在面臨不得不出售業務和公司整體的局面時,有可能找不到買家。

例如在電子行業,在日本有8家大企業之説,夏普以外7家的經營在整體上進入了復甦期,但從白色家電來看,能明顯創造利潤的領域僅限於冰箱等。

冰箱表現強勁是因為正好出現每隔10年的更新換代需求,而且體積巨大,價格昂貴,反過來説,只能算是內需型産業。這個領域是企業在全球範圍內擴張時不作出明顯貢獻的領域。今後,要如何重組才好呢?

在這種情況下,受到關注的是亞洲企業。這是第2點。

據稱,鴻海此次收購夏普被認為想要的是,夏普的(1)家電産品「品牌」;(2)液晶面板産能和技術;(3)40歲以下的員工(還有説法稱,不需要日本泡沫期及之前進入公司的人)。

鴻海1970年代依靠製造接頭起家,發展為從事個人電腦、遊戲機、電視、智慧手機等組裝的巨大代工企業,但自主産品仍然很少,也缺乏品牌號召力。

利用夏普的品牌實力和開發力,鴻海將家電産品和電子零部件在整個亞洲銷售將會怎樣呢?鴻海已經設想好在亞洲賣什麼産品,此外還具有以數億個為單位進行製造的生産能力和技術。不管哪一項都是夏普以及其他日本電子廠商所不具備的。

常年關注日本産業界的野村綜合研究所的理事長谷川史郎指出「像鴻海和夏普這樣的事例已經開始出現」。

例如旅遊産業。在靜岡縣最近越來越多的亞洲企業前來收購此前未找到買家的酒店。調查發現,這些企業為中國的旅行社代理店。他們收購靜岡縣機場周圍的酒店,通過包機將大量遊客帶到日本。並以這些酒店為據點帶領中國遊客在日本各地旅遊,購買特産之後返回中國。當然也會遊覽富士山。

谷川表示「他們擁有日本人無法想像的旅遊線路設計想法和龐大的客戶資源,在日本國內無人問津的酒店也成為寶物」。

亞洲企業對日本企業的收購額增至4倍

這種現象實際上北海道從1990年代就開始出現了。在海外也很有名氣的滑雪場二世古(NISEKO),在日本因泡沫經濟破裂而震盪的90年代,首先是澳洲資本從大型酒店和當地資本手中收購該設施,以大洋洲人和歐美人喜歡的形式進行再開發,吸引了全球各地的遊客。之後,馬來西亞資本也加入其中,拆除了高爾夫球場的一個場地,設置了在高高的木樁上掛上繩梯的娛樂設施。據稱冬天前來滑雪,夏天前來觀光和企業研修的外國人絡繹不絕。

日本人做不好的交給外國人來做。如果日本也以這樣的形式「開放」企業和基礎設施,很可能誕生巨大市場。夏普的教訓或許就是「我們日本人並不是很了解全球的市場」。

據RECOF DATA統計,2015年海外資本對日本企業的收購額增至5年前的2倍,達到1萬224億日元。其中,亞洲企業對日本企業的收購額增至5年前的近4倍。

本文作者為日本經濟新聞 編輯委員 中山淳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