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民主協會 <民主視野>季刊編輯部 劉敬文、黃裕翔、許龍俊/採訪
台灣在世界引以為傲的除了民主改革,就是曾有過的經濟起飛,從50年代農業與輕工業的經濟架構出發,GDP以接近10%年成長率飆升;但逝者已矣,來者難追,台灣早已今非昔比,近乎負成長的經濟、長期的出口衰退,薪資低迷,還有紅色供應鏈步步進逼,人們無不期待新政局能讓台灣走出困局。
劉泰英先生為美國康乃爾大學經濟學博士,擔任過中華開發董事長、總統府國策顧問等重要職務,更有過「財經國師」之稱號,為台灣經濟掌舵,領航台灣挺過多次世界經濟波濤;本會此次邀請到劉泰英先生接受專訪,希望借重他的財經專業,為台灣經濟把脈會診,在茫茫迷霧中指引出一條經濟活路,作為新政府之參考。
台灣的經濟榮景今非昔比,從過去經濟成長率動輒8-9%的表現,退化成近年保1、保2的窘境,政府每年都說要拚經濟,但無奈台灣的經濟前景仍被壟罩在一片迷霧之中。到底,台灣的經濟體質出了什麼問題?
人口紅利優勢不再&勞動生產力成長停滯
台灣從過去的經濟快速成長到現在的低度成長,這當中有許多結構性的問題,第一點就是我們的人口紅利消失了,過去人口大量增加,所以勞動力也跟著增加,如今人口成長趨緩,勞動力當然就衰退,過去的人口成長率有3%以上,現在不到1%,甚至更少,所以人口結構開始老化,台灣已經步上日本的路,不再享有人口紅利的優勢。
第二點就是勞動生產力的停滯。即便過去我們擁有人口紅利,勞動力的成長率也不過3%至5%,但經濟成長率卻能維持在8%或7%,這多出來的4~5%哪裡來?就是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主要有兩個要素,一個要素是每個勞動力所能分配到的資本設備提高,分配的多,就是所謂的資本密集性產業(Capital Intensive Industry),台灣經濟發展一路走來,就是從勞動密集性產業慢慢發展到資本密集性產業。以前一個人操作一台工作母機,現在一個人可以操作十台工作母機,帶入了自動化,一個人分配到的資本設備也因此提高。另一個要素就是機器生產力提高,機器生產力要提高就是依靠技術提升。回看目前情況,提高勞動生產力的兩個要素,台灣都面臨缺乏的問題。
總結來說,過去台灣經濟成長率的提升,一個是勞動人口的增加,一個是每個勞動生產力的提高,而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就是資本設備的累積與技術的提升。
投資的全面萎縮
相對於現在,過去在李前總統主政的那十二年間,台灣資本設備的投資額,每年都是兩位數在成長,十二年間整體投資就增加了五倍,成長率達到500%!
李前總統卸任後,過了十六年,今天我們的資本設備投資的成長率只剩下個位數,有時甚至是倒退負成長,尤其是以政府為主的公共投資,大幅度的縮水。李前總統主政期間,除了有政府挹注許多公共投資,外國投資也非常踴躍,連外僑也來投資,國內企業也積極地在投資,但是最近,外僑與外國的投資幾乎沒有了。
台灣曾經有幾個有利促進投資的大計畫,後來都莫名其妙地以環保為由被搞掉了,例如國光石化、拜耳還有核能發電廠,訂單發包下去卻又被停掉了。類似的事情一再發生,連政府的訂單都能被取消,讓外資逐漸失去對台灣的信心,僑外資開始把資金轉向別的地方,我們也因此流失掉許多僑外的投資。
國內的企業雖然也有進行投資,但都是投資像台積電這樣的高科技產業;高科技產業的設備折舊率很高,機器用了一兩年就無法使用,所以民間企業雖然有在投資挹注,但若是考量折舊率,淨投資其實所剩無幾。
除了僑外資、國內投資,政府的公共投資也是大量萎縮的。李前總統主政時,政府一年約有五六千億的公共投資,現在大概只剩下一兩千億;投資意願萎縮使得台灣產業的資本設備累積不足,加上勞動力受到人口成長萎縮的影響,所以勞動生產力提升的非常緩慢,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台灣的經濟成長牛步的主因。
資本設備的投資可以使得每個勞動力分配到的資本設備增加、提高生產率以外,又可以擴大內需;但現在僑外資幾乎沒有了,國內投資又增加不多,政府的公共投資也大幅減少,在這個情況下,資本設備累積非常地緩慢,台灣的勞動生產力無法提高,內需也因此跟著萎縮。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薪資不但沒有提高,反而還倒退的主要原因。
政府欠缺具體的產業政策
過去十六年來,從陳水扁八年到馬英九八年,國內的投資嚴重不足,政府也沒有具體的產業政策,特定公共建設的政策則是變來變去,例如核四廠一下子要興建,一下子又要停建,拜耳的化工投資一下要一下又不要;國光石化時,馬英九自親上火線處理,結果基於選票考量而擅自取消。
其實,當初發展國光石化的出發點就是為了環保,後來卻以環保的名義停止,很不合理。三輕、四輕是舊型設備,汙染排放大,反觀國光石化,使用的是新型設備,污染只有三輕、四輕的一半,但是產量卻又是三輕、四輕的一倍,所以當初才會興建國光石化來取代三輕、四輕。結果,堂堂國家元首卻以環保為藉口,為選票而決定停建,搞得連國營事業也不想投資;過去台電、中油等國營事業都投資很多,現在都投資卻步了。試想,我花了幾十億去做研發、去徵收土地,結果計劃案總統說不要就不要了,總統有跟經濟部商量過嗎?這是什麼樣的政策品質?國光石化的八千億投資就這樣沒了、浪費掉了。
我們必須瞭解,石化工業牽涉的產業鏈非常廣泛,國光石化是上游,一停建之後,中下游就沒有原料了,八千億投資可是影響好幾萬的就業人口,所以失業率提高也有連帶影響,若是該產業若有害環保的不要做,但國光石化卻是維護環保,又增加就業機會,又能增加產能,結果政府選擇不要?我不曉得馬政府的產業政策是什麼?這就是政府的產業政策沒有方向呀!國內外的企業都看在眼裡,他們都不敢投資了,他們寧可到國外去投資。
未做好準備加入自由貿易
台灣整天說要跟中國簽服貿、貨貿,簽這個協議有沒有用?不全是沒有用的,但前提是台灣本身要有競爭力,這是產業政策的問題;馬政府每天都喊要簽自由貿易協定,結果對國內產業的扶植沒有做好,產業不去升級,台灣自己沒有競爭力去跟人家談什麼自由貿易?一開放就會被人家擊垮!就好像你派體育選手去參加國際比賽,你去計較勝負怎麼評判,比賽規則訂得非常公平,但是你卻不去訓練選手,結果一下子就被打敗了。
我常常舉德國的例子,以前德國經濟低迷時,有個叫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的經濟學家,他就主張要力行保護貿易,來保護民族工業,因為在台灣還沒有競爭力時,貿然進入自由貿易架構,一下子就會被擊倒了,等到德國經濟起飛了,產業強了,他們就轉而主張自由貿易,甚至共同市場都來了;反觀台灣,加入自由貿易對不對?絕對是正確的,但是台灣自己的產業要先有競爭力,沒有競爭力的情況下,外國產品一輸入我們就垮了。
投資缺乏帶來的惡性循環
台灣目前就是極度缺乏投資,因為投資本身除了會提高產能,還會帶來新的技術,所以最近幾年台灣沒有新的投資,自然就無法引進新的技術,譬如國光石化就是新的技術,兼顧環保產能又大,馬政府以環保為由做選票考量,不要國光石化,政策急轉彎,搞得三輕、四輕還得繼續服役,繼續高汙染,這就是政府的產業政策不明確,搞得公營企業不投資,外資不投資,民間企業也不太願意投資。
因為投資不夠,生產力無法提高,連帶著薪資也無法提高,所以消費與投資雙雙落底,內需也就不行了,如今又碰到紅色供應鏈的威脅,以及國際經濟結構的劇烈變化,過去台灣的外銷是每年兩位數在成長的,但是現在不但沒成長,反而還減退,就知道台灣的經濟面臨多麼嚴峻的問題。
您怎麼看待馬英九這八年執政,開放產業外移,尤其是高科技產業的外移?
馬政府的謊言
我們可以發現馬政府簽了ECFA之後,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反而衰退了,其實就算沒有簽訂服貿、貨貿,很多事情在ECFA的架構下也一樣是可以進行的,利用ECFA早期收穫清單,等於是立法給行政授權,就可以做了,服務業也好,貨物往來也好,都是可以利用這個來加強。
兩岸大量開放後,我們可以看看結果,台灣沒有東西可以賣給人家呀!過去李前總統時代對外開放,我們幾乎都是”One way”,當時華航與長榮的貨機幾乎是24小時在飛,反觀現在航空貨運都沒生意了,飛機都放在機庫裡,因為沒有貨了,為什麼沒有貨?因為中國自己會製造了;過去面板是台灣百分之百供應給中國的,電子產品與中間材料也是台灣這邊運過去,現在他自己會做了,面板他也自己做了,所以我們面板業就面臨困難了,這個就是紅色供應鏈。
兩岸垂直分工的崩解
其實,紅色供應鏈並不可怕,但必須不斷地投資、開發新的東西,維持台灣的競爭力。你說中國自己會製造面板,我不做面板總可以吧?但我去做技術升級,如此一來,面板的材料我可以賣給你,中階原料、半成品我也可以賣給你,確保台灣獲利,同時避免產業鍊被中國整碗捧去。但是台灣現在沒去做技術升級,也沒有和中國進行產業鍊分工。
過去台灣跟中國之間是垂直分工,上、中游我們製造,下游他們去裝配,後來中游的產品中國也學會製造,我們還可以賣上游的產品,現在沒想到連上游產品中國自己都要製造了,那台灣該怎麼辦?
台灣失去技術領先的優勢
剛簽訂ECFA的時候,照道理來說,台灣跟中國的貿易關係應該是比較密切,那時韓國尚未跟中國簽署任何貿易協定,但是我們簽ECFA那幾年,台灣對中國的出口並沒有增加,反而是韓國大量增加,原因呢?其實很簡單,過去台灣的技術超越韓國二十年,超越中國三十年,陳水扁執政時台灣的技術就被韓國趕上了,馬英九執政時台灣的技術就被中國趕上了,能想像原本二十年、三十年的領先優勢,竟然幾年內就被超越了嗎?我們現在面臨的就是這種窘境,國內長期政治惡鬥,政策丕變,原地踏步,導致企業失去信心,外國人也不來投資了。
台灣薪資低迷,近三分之一受薪族月薪不到三萬元,消費緊縮造成內需不振、產業萎靡,連帶使得薪資更加慘不忍睹,台灣彷彿陷入了惡性循環之中,請問如何挽救當前的困境?
善用公共投資做資源重分配
大家都很急著去解決薪資低迷的問題,但是生產力若沒有提高,貿然去強迫薪資提高,企業就會被迫外移走了;要提高薪資,唯有生產力要先提高;經濟理論就是邊際生產力就等於薪資,這個對經濟體質來說,就是資源的分配最好,企業的利潤最大,勞工的薪資也最高,如果政府硬去提高薪資,失業率就會提高,因為邊際的部分就會被降低,企業也會移向工資便宜的地方。
這就是薪資問題的核心,但是政府始終看不到問題核心,有那麼多的經濟博士在那邊討論,卻始終沒有搞清楚,整天想跟人家簽服貿,搞自由貿易區,但是國內的投資環境沒有那個誘因,人家才不會想來投資,自由貿易區設立了也會變蚊子館,政府本身、公營事業都不想投資了,卻希望民間投資?過去台灣的公營事業投資額有多少?現在幾乎都沒有了,中油要去投資嗎?搞那個石化業要燒掉好幾億,馬總統不跟中油、經濟部商量,就做政治選票考量,國光石化就嘎然而止,如果你是董事長還會想要再投資嗎?當然不投資呀!國營事業高階主管每個月的薪水都很優渥,退休還可以領一輩子,何必去淌這趟渾水?所以台灣薪資的苦悶也是這樣。
台灣出生率不斷創新低,勞動力勢必缺乏,也為經濟發展帶來變數,我們如何因應人口老化帶來的勞動力衰退?
技職教育的不足
台灣人口老化帶來勞動力逐年衰退,這是無可避免的,這是少子化趨勢,要單純增加勞動人口很困難,但是勞動力的素質卻是能提高的,這是政府要去做的。台灣目前的問題就是技職教育落後了,我們太注重大學教育,把技職學校升格成大學,這是錯誤的政策,應該要學習德國與日本的技職教育;過去技職教育都是產學合作,學生一畢業就可以去公司上班,這個制度一定要再維持下去。
自動化填補勞動力空缺
勞動力缺乏是能用機器人(Robot)取代的,例如生產自動化、飛機駕駛自動化,汽車駕駛自動化,連家事也可以自動化,很多事情機械人都可以做;我三十年前時曾去日本豐田車廠參觀,豐田的生產線老早就是機器人在裝配的,所以我們務必要發展機器人產業,因為我們的電子產業很發達,機器人產業也是電子產業的一環,可以相輔相成。
我常常講,什麼東西都要靠電力,發電廠雖然沒賺什麼錢,但是我們卻可以利用電力來賺錢,一樣的道理,台灣現在的IC產業競爭非常激烈,那我就利用IC來賺錢,這就是自動化!過去的工作母機是一個人操作一部,我朋友的工廠導入了自動化,成本很便宜,幾萬塊就有了,現在變成一個人可以操作十台工作母機,台灣早就有自動化的材料與技術,只是我們都沒有認真去開發,醫療產業、餐飲業很多都可以自動化。
無可避免的人口老化
雖然自動化能解決勞動力衰退的問題,整體人口老化卻是沒有辦法挽回的趨勢,就是年輕人生的少,政府應該要適度獎勵生育;養小孩對國家是一種投資,所以政府不能讓年輕人獨自去負擔,他們負擔不起的,政府補貼我認為是必須的。
這裡可以串連到都市更新,找一個老舊社區進行全面都更,整合成一個社區,社區裡除了住家之外,你的日常用品樣樣不缺,裡面都可以購買的到,還可以減輕交通壓力;社區一定要有托兒所,家長上班時就可以直接托育,回家時就直接帶走,不用煩惱接送的問題,多方便呀!
還有老人的安養照護上,現在科技很發達,可以使用智慧穿戴裝置,從手錶就可以知道你的血壓、血糖等數據,跟社區警衛、醫學機構連線,或是配合尋訪機制,針對獨居老人,一有問題就能馬上處置;這就是將都市更新、社區開發、社區管理做整體規畫,每個社區跟醫院、區公所、警政單位都有電子連線,社區安全也能顧及,這對有年邁父母、年幼子女的雙薪家庭來說很方便,這樣家人就可以放心出去工作。
現在很多人都想這麼做,但都市更新時總是常見流氓戶,買一戶就準備來敲竹槓,所以我每次聊到都更,大家都直搖頭,像這種就應該交由政府來進行強制徵收,我知道很多人專門在鑽漏洞,連畸零地也去收購,畸零地一坪他可以轉賣幾億獲取暴利,像這種對經濟嚴重影響的,政府一定要立法遏止。
有論者認為,勞動力不足應思考對外開放,而非坐以待斃。請問您對開放外勞的看法為何?
我主張外勞要更開放,不僅要開放勞力密集性產業的外勞,連工程師這類技術密集性的產業我也主張全面開放,因為一個好的工程師、技術人員,他可以帶來七個工作機會,像美國經濟發展這麼好、人力的來源豐沛,靠的就是開放。
以前我在美國讀書,一拿到碩士,美國政府就給你一張綠卡,因為他們已經盤算好了!台灣留學生大學以前的培育資源都是台灣在負擔,美國則享受碩士、博士培育後的成果,但是開放外勞每次只要有人反對,政府就不敢做了,我們應該要讓人才來去自由,因為現在是地球村的時代,我認為大概五十年以後,國與國之間的界線會越來越模糊,反而是聯合國將會扮演比較重要的角色,可能各國的軍隊都將弱化,由聯合國軍隊來維持和平,國與國之間的簽證核發、資金流通、人員流通,都會越來越自由,這就是趨勢。
現在全球還有那麼多飢荒,那麼多難民,那麼多戰爭,這真是人類的笑話!少數的人把持了大部分的資源,這是不對的,應該做的事情是把軍備競賽的錢用在農業發展,用在扶助貧窮地區。
面對國際區域整合的風潮,台灣是高度貿易導向的經濟體,自然無法置身其外,市場開放對台灣產業將帶來優惠,也勢必衝擊部分產業,我們該如何面對國際區域整合?而馬英九任內選擇跟中國更密切的整合,您怎樣看待?
產業要先提升
在進行區域經濟整合之前,我們自己要先有東西可以賣,沒有東西可以賣給別人,怎麼跟人家談整合?只有別人賣東西給我們的份!
所以我們的產能必須要提高,產能要提高,第一個就是設備要提升,每個勞動力分配到的資本設備增加,加上新的設備就會帶來新的技術,勞動生產力就會提高,勞動生產力增加我們的競爭力自然就會提高。
建立與中國的產業關聯
台灣跟中國的經濟關係是最密切的,但是我們已經走到死胡同了;過去我們跟中國曾建立很好的產業關聯,但是兩岸的七億產業關聯,政府從來都沒有列入追蹤,也沒做過分析,這樣我們跟中國要怎麼維持健康的產業關聯?
舉個例子,中國現在想要發展區間客機,特別是中國現在要推動一帶一路,所以飛機需求量逐年遞增,但是飛機的研發,需要十幾年到二十幾年,台灣已經有台翔、漢翔和亞航等技術公司,那麼台灣跟中國就可以彼此合作,生產一架飛機至少需要十萬個零組件,只要給台灣兩成訂單就好,就有兩萬個零組件,那將來我們和中國就產生密切的產業關聯,中國製的飛機缺少台灣的零組件就飛不起來了,所以他也不敢隨便打台灣,因為打台灣,他自己的產業就完蛋了,像現在歐洲就是這樣的產業關聯,所以歐洲人不能打起來呀,一開打就打到自己了。
現在中國崛起的紅色供應鏈,是台灣生產的中國也有生產,哪天中國不要台灣生產的,這樣就糟糕了,所以我希望是一部分在台灣生產,一部份在中國生產,兩岸可以成立發展委員會來研究,這才是一個好的分工方式;汽車工業也是這樣,中國的汽車工業是全世界產量最大,是不是能有部份的零組件在台灣生產?或是基本材料在台灣生產也是可以,我們可以發展材料學;除此之外還有電子業,台灣電子業很發達,現在汽車工業都與自動化相連了,我們要去想怎樣彼此合作,而不是原本在台灣做的跑去中國做,結果分工體系就沒有了。
一帶一路的機會
除了中國,過去台灣跟世界很多國家也有密切合作,以前和日本有東亞經濟合作會議,現在還有沒有我不曉得了,那時候我每年都會參加,幕後的工作都是我在做;我們跟菲律賓、美國也都有合作,像這樣子的合作關係要建立起來,特別是當前一帶一路就是個可以審慎思考的機會,我們可以跟中國合作,進而與各個國家討論要合作發展何種產業,譬如台灣的石化業很強,一帶一路所經過的國家都需要石化產品,剛好緬甸生產原油、天然氣,但是緬甸目前的經濟落後,我們就可以跟中國在緬甸發展石化業,石化業的上中下游非常複雜,關聯產業有幾千種,都是可以合作的,電子產業也可以合作,甚至於紡織業都可以合作,紡織業現在都是奈米技術了。
這就是新的區域整合,我們過去跟日本、美國跟韓國都有類似的區域整合,每年都有經濟合作會議,由企業界主導,政府官員當顧問,政策上的問題都可以拿去討論。
台灣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從李登輝的戒急用忍,陳水扁的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到馬英九的全面開放,各執政時期有不同的做法;過去台灣享有對中國市場的出超,但現今台灣早已失去優勢,面對中國市場,台灣該如何因應?
保持技術的領先
中國市場很大很吸引人,現在的中國人都很聰明,他們仿冒技術也很厲害,模仿也不一定是壞事,但問題就是台灣生產什麼,他就仿冒一個來銷售,甚至挖角台灣工程師就自己做了起來,所以面對中國市場,台灣一定要保持技術領先,這樣我們就不怕了。
台灣的農業技術對於中國還有領先優勢,那台灣政府對於農業發展的態度如何?科技部對於農業研發有沒有補助?一項都沒有!經濟部的預算特別多,農委會的預算卻特別少,因為他們沒有去想到農業也是高科技、生命科學,根本不重視農業。
台灣農產品的優勢
台灣的農業技術到現在還比中國先進,我們必須要維持技術先進的地位,維持先進之後呢?就是要生產高級農產品,我舉個例子,日本和牛多貴呀!但日本和牛是台灣黃牛品種去改良的,台灣為什麼不發展自己的高級牛肉市場,一斤牛肉好壞價格差一百倍!台灣可以外銷全世界,農業怎麼會起不來呢?當然政府也要投入輔導,台灣一堆良田都休耕了,休耕個屁?為何不發展高級農業?農地休耕政府還得補貼農民,為何不把錢轉去補助農民研發、發展高級農業?台灣的農水產品都可以發展高階產品來外銷。
中國市場現在對有機食品相當感興趣,我們可以設立一個銷售系統,就像超商一樣,或是網購模式,在這個系統裡都是台灣供應的優良農水產品,就不會有中國假冒的問題;目前台灣的農業技術還是領先,其他方面的,慢慢地都失去優勢了,所以中國市場裡目前我最看重的是農業。
談判桌上的技巧
當然進行農產外貿總是會遇到檢疫的問題,但是這些都是可以談判的,像過去台灣外銷豬肉到日本,日本一開始會派人來我們這邊查看,後來就直接授權給我們自已檢驗,豬肉運到日本就免驗了,因為他知道我們是可靠的,像這種合作模式都可以去洽談。
另外有一個例子,日本人不吃豬皮,但是豬皮他們會用來製作皮革,但是練皮製革這個過程很髒,這些製革從業人員,至今仍被日本封建時代遺留下來的「賤民」身分所標籤,迄今仍受偏見;當時有段時間日本對台灣的經貿上很有意見,這個也限制,那個也限制,有次我參與經貿談判,當時台灣駐日的經濟參事就告訴我,日本選舉「賤民」在地方有一定影響力,我瞭解之後,就暗示未來豬肉進口日本時,豬皮要剝掉,只能賣肉,豬皮來源沒有了就無法製革,製革從業人員就通通跑去總理府抗議,逼得總理讓步,轉向台灣低頭,所以對外談判要有彈性,駐外人員也要蒐集當地的民情資訊,這個例子是要表達,將來台灣在處理貿易談判,要有敏銳度,政策與情報要相互配合,尤其是農業這一塊,農產品的項目很複雜,農民是最敏感的;談到開放美豬,台灣不進口美豬,美國所主導的TPP就不給台灣加入,所以我認為讓美豬進口沒關係,因為美豬能進口台灣的量其實不會很多,而且光是口味,美豬的腥臭味便無法和台豬的美味相比競爭。台灣可以發展自己的優良豬肉產品來應對,像是台灣的黑毛豬品質就很好,台灣的黃牛肉也是可以發展的。
520即將到來,人民對新政府多所期待,蔡英文團隊上任後將面對哪些難題?首要的工作為何?
蹉跎的台灣
蔡英文面對的難題大了。台灣整整蹉跎了十六年,民進黨政府也不能再怪罪前朝了,因為陳水扁的八年是瞎搞,馬英九的八年也跟著瞎搞,核四電廠一下子要一下子又不要,前後就損失幾千億了;能源價格最貴的還是發電成本,啟用核四一年就省下500億,我們的錢就這樣被白白糟蹋了;興建一大堆蚊子館,如果這些錢拿來投資多好啊!錢都是被這樣浪費掉了,反而真正需要投資的地方卻沒有錢。
財政赤字與投資不足
另一個蔡英文面臨的大問題就是經常帳的赤字,經常收入早就不足以支付經常支出,換句話說政府的儲蓄是負的(minus),借錢度日阿!發展經濟所需要的資金從哪來?沒有錢哪!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到,台灣的公共投資是越來越少了。
蔡英文碰到的問題就是預算都沒有了,現在就算想要公共投資也沒錢,他選前曾提出以五大產業(綠能、生技、物聯網、國防、機械)帶頭提升產業體質,方向很正確,但是政策要產生效果至少要三至五年,那前面這幾年怎麼辦?如此一來蔡英文下一任都不用做了,屆時一定會再次引發民怨。
首先蔡英文要讓民間對政府重拾信心,也要讓外國人恢復信心,沒信心他們就不敢來投資,民間現在不缺錢也不缺人,過去李登輝時代還缺錢缺人,我們都做得很好,現在有錢有人卻做不起來?
其次就是要提出明確的產業政策,要怎麼輔導,要怎麼教育,要怎麼配合,這個是需要時間去醞釀,那麼短期怎麼辦?短期內當然是增加公共投資最有效,公共投資一增加就業就提高,公共投資一增加稅收就增加,台灣的公共投資嚴重不足,很多地方可以著手,包括危橋、危險校舍還有老人安養,這些都是要投資的,還有觀光設備也是嚴重的投資不足,若是觀光投資做得好,觀光客是可以增加很多的。
我常常去陽明山,我認為陽明山比日本箱根還要漂亮的多,箱根有溫泉,陽明山也有溫泉,箱根頂多就是可以遠眺富士山而已,陽明山漂亮的地方多的很,但陽明山光是交通就是個大問題,周日上去還要有通行證;以前陽明山不是有計畫要建纜車?箱根也有纜車,結果陽明山纜車計畫因為貪汙就終止了,遇到環保抗爭,沒想雙贏方案就停止了,還有名嘴亂講話,官員聽到名嘴在講就什麼都不敢做了,所以官員要不怕被罵,對的事情就要做,李前總統那時候搞經濟經常被罵到臭頭,到現在還是被罵,但那時候經濟就能大成長。
當時遇到亞洲金融風暴,但是台灣的經濟成長依然挺住6.6%,陳水扁時有4%,馬英九說他被次貸風暴拖累,所以經濟成長不到3%,但是次貸風暴比亞洲金融風暴還要輕微的多了,李登輝那時候要是沒有金融風暴,絕對超過7%的,所以從7到4到現在只剩2,最重要的就是缺乏投資。
李前總統主政12年裡,每年投資額都是倍增,所以勞動生產力提升得很快,薪資水準每年都以複利率成長16%,但是後來扁馬16年不但沒有成長,還倒退了,這就是投資未增加,生產力未提高,薪資當然就無法提高,李登輝時代一個人有兩個工作在等他,現在是兩個人搶一個工作,沒有新的投資就不會創造新的就業,這就是現在蔡英文碰到的問題。
要怎麼解決?我以前也提過,第一,國內投資一定要立刻增加,特別是公共投資,難道政府沒有錢去做公共投資嗎?其實,政府各機關的私房錢很多,但預算編制的不當,年底時很多機關都在消化預算亂花錢,以我家為例,我家附近的馬路一年挖了好幾次,就是年底預算沒花光亂消耗,如果沒消耗完明年的預算是會被砍掉,所以就這樣亂花!蔡英文現在應該要去找回這些錢,通通收回,修改預算,把沒有用掉的錢追回來。
食安問題
這陣子台灣的食安問題不是非常嚴重?到現在都還沒有解決,我就曾建議說,政府必須要每年編列食安預算,大量增加查驗人員,大量增加檢查設備,再加重罪刑;食安問題都不是政府查驗出來的,都是偶然被發現,或是民間發現,為什麼會這樣?我們可以檢視一下,政府的食安抽檢人員有多少?各縣市都沒有人了,政府有員額編制卻沒有撥預算,沒有預算的時候,就遇缺不補,我在兩年前就提出中央及各縣市都要增加食安查驗人員,設備也要增加,我那時候估計要增加800億,結果現在一個銅板都沒有增加!搞到現在連源頭都沒辦法控管,也沒有追蹤,動物使用的卻被人吃掉了,連工業用品都敢用在食品上。
要查驗食品安全,全世界有許多精良的設備,如果人員、設備都增加,加重罪刑,政府隨時做抽驗,黑心商人敢鑽漏洞嗎?賣黑心貨一定會被查出來。現在因為都沒有查驗,所以商人就心存僥倖,就屬老百姓最慘,哪裡曉得什麼東西可以吃什麼東西不可以吃?所以台灣的大腸癌、直腸癌病例增加很多,洗腎人口也很多,這都是食安問題所衍生的。
政府的執行力
台灣有許多產業發展計畫,尚未做過明確調查與證據提出,常常因為要兼顧環保,很多就延宕了,另外就是都市更新只要一個人反對就全部都不行了,這種敲竹槓的行為,是阻礙發展的大問題;現在的政府每次看到有人抗議,事情就不敢做了,這樣一點希望也沒有,應該努力溝通、說服,然後該做的事就要做。
都市更新與公共投資的迫切
台灣地震頻傳,我們說為了生命安全要都更,其實都更是經濟發展中最重要的,因為會增加內需,但是現在只要一戶反對就不能做了;我家附近有一間舊房子搞都更搞了二十年,後來還開槍鬧出人命,到現在還無法解決,歷任的市長跟總統都在做什麼?一個都更案搞了二十年,這個國家還有前途嗎?所有居民都遷走了還是無法動工,之前士林文林苑的王家,他們自己也投降了。
推動都更一方面是為了安全,因為很多老舊建築物用的是舊建築法,早已不耐震,第二,都更可以增加內需,很多刻意去杯葛都更的不乏是為了幾億的利益,這種近乎敲竹槓,難道不是犯罪行為嗎?為何政府不干涉呢?所以我認為這些都是經濟發展的妨礙因素,政府對於這類事情應該要有所作為,當然現在不是過去的威權時代,但是我們可以立法,比如說這間舊房子耐不了地震,就強制都更!如果有一兩戶耍賴敲竹槓,就以公共建設的名義強制徵收,跟民間一起合辦都更就行了,政府也會賺錢。
我現在住在大安區,新蓋的房子一坪都兩百萬以上了,舊房現在一百萬都賣不出去,那些房子四十幾年了搖搖欲墜,幾百戶想要都更都很難,大家可以看到過去的例子,有的「都更流氓」買了一戶就準備敲竹槓,這種就是公權力一定要排除的,要不然我們無法啟動都更,更無法增加內需。
台灣的危橋有多少?甚至最荒唐的是,連小學校舍也有危樓,這會被笑掉大牙的,這是落後國家的象徵,因為先進國家的小學校舍是要比照醫院的建築規格,要耐震的,因為小學校舍除了要保護學生安全,也要當作災難時的避難所,結果台灣的校舍自己先倒塌了,這樣要怎麼避難呢?台灣應該要全面檢查校舍,要耐得住八級強震,不耐震的通通改建,還有危橋,這些危橋隨時都會垮掉,為什麼不更新?因為地方政府沒有錢,中央政府也沒有錢,錢都跑到哪裡去?歷屆的政府都是把財政支出作為選票考量,這個補貼那個也補貼,像是退休金、老農津貼,等到政府想要公共投資時就沒有錢了,這個很嚴重,是結構性的問題,一定要改善。
毒品氾濫問題
現在在台灣毒品問題很嚴重,人口已經夠少了還跑去吸毒?但我認為解決問題時要有觀念上的彈性;舉個例子,我要問為何台灣不能種大麻?大麻是最好的造紙材料,台灣每年就不用進口那麼多的紙漿原料,大麻基因強、繁殖力強,種一年就可以長很多了,還可以製藥,也可以用在紡織業,大麻編織的繩子很堅韌的,我就贊成台灣開放種大麻,可以給台糖去種,台糖有很多以前種甘蔗的土地,現在都閒置在那裡,若是怕被吸食,就由政府來監督管制就好了,只能當原物料,這個就是觀念的問題。
毒品現在當然是很氾濫,但是解決要有方法。我認為,毒品應交由政府統一登記專賣,一方面販售給使用者,一方面用醫療逐步減少使用者的用量,讓使用者最終能戒除,同時政府也可藉此追蹤管控使用人口,不然現在都是偷偷摸摸吸食。這樣的提議,可能社會各界普遍會反對,但我要強調的是,解決問題的思維和觀念需要有彈性,不要死硬僵化,否則會被問題困死而動彈不得。
吸毒的人很多都會再犯,因為他們一出獄就沒有人理他,所以我曾經建議慈濟處理戒毒的問題。慈濟掌握很多資源,有學校、醫院還有宗教可以整合,可惜慈濟不想做;很多民間團體收容那些吸毒的人,幫助他們戒除,雖然沒有經費但還是咬牙苦撐,也成功幫助幾十個人戒毒,但是吸毒人口豈止這些,是好幾萬人,所以需要慈濟、佛光山或其它有規模的宗教組織,藉由宗教的力量才可能處理,甚至不需要吃藥。
現在是政府不管,學生取得非常容易。這問題很嚴重,年輕人已經夠少了,還一堆吸毒,這樣國家那裡還有希望?像這類事情都應該認真去做,吸毒的人一出獄,慈濟這類機構就可以先收容,慈濟有醫院,先給吸毒者一點毒品,再慢慢減清用量直到戒除,用宗教、醫學幫忙戒掉,當然還要職訓,讓吸毒者有工作,要是沒有工作,吸毒者一定又會去販毒犯罪,結果馬上又鋃鐺入獄,警察都知道這點,都會去偷偷跟蹤他們,等他們販毒吸毒,再逮進去,這種奇怪的生態鏈一定要解決。
台灣的產業早已不敵新興國家的競爭,也使得經濟長期低迷,蔡英文競選時提出以五大產業領頭帶動轉型,也顯示產業轉型勢在必行,台灣該如何推動產業轉型?
產業提升的政策要明確
要推動產業轉型,這個是長期的課題,要解決不能光是用講的,馬英九以前曾提出過633,經濟成長說要達到6%,我就一直盯著行政院,結果行政院完全沒有提出要如何達到6%經濟成長的計畫,完全沒有人提!反正講完就算了,這真是個笑話,以前李前總統每次一提出政策,我都緊張得要死,馬上把各部會官員找來開會,一定要達成目標;馬英九說要達到6%經濟成長,這樣子每年的國內投資一定要有兩位數的成長,才能做得到!像過去李前總統時每年都是百分之二十的投資,現在起碼也至少要有百分之十的國內投資。反觀馬政府不但沒有增加投資,反而還減少,這樣還敢講6%經濟成長,這不是騙人的嗎?
萬變不離其宗的公共投資
所以道理一樣,蔡英文提出以五個產業(綠能、生技、物聯網、國防、機械)帶動轉型,方向是正確,問題就是政府要怎樣去推動?很簡單,政府一定要找到人來投資,沒有人來投資,這些產業要怎麼動起來?綠能要投資,生技要投資,物聯網要投資,機械要投資,國防產業很重要也要投資,當然,國防產業的投資就是國防部那邊管不管的動的差別而已,他們喜歡去外面採購,箇中道理應該就不用贅述了。
機械業我們現在應該要發展精密機械,精密機械跟電子業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很多電子業也需要精密機械,還有汽車工業也是可以和精密機械連在一起,像這些我們就可以思考跟中國合作,中國一年生產一千多萬輛汽車,我們跟中國合作幾個重要零組件就行了,這樣台灣就吃不完了,這也是過去日本的營運模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