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8/2013
聽聽李焜耀先生的心聲吧
面板大廠友達董事長李焜耀日前發表一番令人深省的言論,點出中國「十二五計畫」喊出的八大新興產業都是產能過剩產業,一塌糊塗。他提醒,中國鼓吹的重點產業最後會變成災難產業,產能全部過剩,台商要提高警覺,該閃就要閃,不閃就會撞車。他並質疑政府現在很多佈局,考慮的仍是中國的機會,但中國對台灣的經濟體到底是機會大?還是挑戰大?認為不能把所有關注放在中國。
李焜耀先生經營的友達光電是國內面板大廠,曾為政府列入重點扶植的明星產業,與群創並稱面板雙虎,風光時一年可輕易賺上數百億元。不料中國為培養其國內產業茁壯,竟然採取補貼與租稅優惠等不公平競爭手段,造成產能過剩,並且進行低價傾銷,導致價格崩盤,友達等面板廠商頓時由天堂掉落地獄,每年虧損數百億元成為常態,直到最近因很多廠商倒閉,供給減少,價格停止下跌,才暫時獲得喘息機會。
由此可見,面板產業因被中國列為重點產業,使我與中國相關企業的競爭,陷入私人企業與「國家產業」的不對稱對抗,孰能勝出,答案不言可喻。而金融海嘯之後,我國面板、DRAM、太陽能、LED等四大產業淪為四大「慘」業,癥結同樣在於中國政府的介入,以政策之力與傾國家資源扭曲市場機制,造成之惡果。因此李焜耀先生之觀點,不僅是自身受害的經驗,亦為台商普遍之心聲,同時也印證了台灣與中國的經濟發展,競爭者的成分多於夥伴關係,不可能存在馬政府一廂情願的雙贏模式。
近年來我們一再苦口婆心指出台灣企業在投資環境惡化下,固然必須走向全球化,但全球化在國內特定政治勢力的操作下,已成為中國化的代名詞,自此台商運籌徒有全球化之名,卻只有中國化之實。加上政府對所謂營運總部設在台灣有營所稅之優惠,企業乃愈加冠冕堂皇打著研發在台灣旗幟,實則將生產製造皆遷移到中國,造成製造業外移,外銷訂單逾半在海外生產,導致台灣工作機會減少,貿易盈餘創造之GDP成長,成了名目數字,多數國人無法分享實質的成長果實,導致薪資倒退,貧富差距擴大,形成社會不公義現象。
換言之,在第一波產業外移的中國化過程中,台灣賴以創造經濟奇蹟的製造業之根基幾乎傾倒;尤甚者,往昔大型製造業提供了民眾大量工作機會,如今卻轉移至中國。根據學者統計,台商在中國已創造逾千萬個工作機會,故而,製造業若能回流,即可有效降低台灣失業率。而且,要引導台商回流並非情緒性的政治算計,而是出於合理的企業經營邏輯。首先,中國經營環境已經惡化,勞動成本大幅上揚,連美國遷移到中國的生產線都有回流現象,台商製造部門在營運成本的考量上,斷無不可回流台灣的理由。其次,台商若因勞動成本問題繼續向中國內陸或東南亞進行二次遷移,便只能是逐水草而居的遊牧企業,終究不是長遠發展之道。唯有製造業回流台灣,在母國重建完整的產業供應鏈,研發與製造相輔相成,再造產業之春,才是解決台灣產業崩壞的根本方法。
令人遺憾的是,當前的執政者卻反其道而行,對於台灣製造業的輝煌時代被中國終結的慘痛經驗不僅未有深刻反省,更要進一步與中國簽訂服務貿易與貨品貿易協議,將國內服務業推入絕境。據統計,我國服務業占GDP的七十%以上,從業人員超過總就業人口的五十八%,而中小企業高達九十三.三萬家,僱用三百一十四.八萬人,其中一百四十六.四萬人為微型企業所僱用。一旦服貿、貨貿協議簽署,中國服務業與貨品將以低價大舉入侵台灣,我中小型產業必將受到重擊,而服務業則將繼製造業之後被中國摧毀,數百萬弱勢產業的勞工恐將失去最後安身立命的處所。請問馬英九先生:您真的忍心因為私慾與政治立場讓數百萬台灣勞工流離失所、家破人亡嗎?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