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3/2013
不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修行
希阿榮博堪布:不要用神秘的眼光看待修行-修行的目的是為了遠離痛苦,獲得安樂,其實這是我們一直試圖去做的事,只不過因為方法不對,往往適得其反,現代生活中許多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例證,人們以為這樣生活會更快樂,更有安全感、滿足感,而實際上卻只是增加了痛苦和傷害,在不安全、不滿足的迴圈中越陷越深。佛法的修行,簡言之,就是學習以正確的方法,創造正確的條件去實現自由安樂。顯而易見,這是在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中也可以去做的一件事情。
每個人的因緣、喜好、性情不同,面臨的問題,希望達成的願望也各不相同,所以佛陀相應教授了不同的方法,來幫助大家消除不同程度的困惑、苦惱,實現各自希求的安樂,佛法因此而分為不同的乘,有以尋求今生來世人天福報為目標的人天乘,有以完全止息煩惱、寂滅為樂的聲聞緣覺乘,有以實現圓滿覺悟、度化眾生為願的菩薩乘等等。具體如何修行,取決於各人的根器和願望,但無論怎麼修,先要打好一個基礎。佛法修行的基礎是什麼呢?是賢善的人格,更簡單一點說,就是要有一顆善良的心,不會存心去傷害,面對困境不會輕易失掉心中的善意。這對修行者來說實在很重要。不傷害使我們逐漸遠離惡業,而心中常懷善意使我們從容、堅韌,不論在怎樣的境遇中都能發現、分享美好和快樂。修行是不斷突破自我局限的過程,我們的內心需要足夠柔軟、開放和堅定,否則將舉步維艱。
前面您提到現在的社會輿論蕪雜,是非無法明辨。雖然聰明的人會提出很多聰明的說法來解釋社會現象和行為,讓人覺得無所適從,但如果我們能保持內心的善良,守住不存心傷害這條底線,那麼很多問題就變得好把握和取捨了。或許我們沒有堂皇的說辭,但至少我們在盡力避免製造傷害和混亂。這其實也是在缺乏規則的環境中真正保護自他之道。大家平時可以檢視自己的內心,看看自己是否不存害心,常懷善意,如果沒有做到,要提醒自己。這是修行的開始。不妨把日常的工作、生活當成訓練開放內心的平臺,把遇到的每一個人看成是自己培養善良品質、完善人格修養的一個機會。在佛教中,我們常說眾生是修行人的福田。我們有幸值遇的每一個生命,都能幫助我們培植福德,收穫安樂。籍由他們,我們的生命才能更豐盈。
在見解方面,如果能對無常和因果生起堅定的信解,我們便能更好地面對種種不健康的精神狀態,像焦慮、憤怒、嫉恨等等。之所以說不健康,是因為它們具有破壞性,在損害自己的心身的同時,也常常傷及他人。為什麼說無常和因果的見地在這方面會有幫助呢?現代社會最為普遍的心理狀態是焦慮和孤獨,因為競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分工的細化使人們更加強烈地感受到無常和孤立,無法再像以前那樣習慣性地忽視、逃避無常了。其實人們對於無常的態度從一開始就是矛盾的。對自己喜歡的人、物、狀態,希望恒常不變;自己不滿意的,希望儘快改變。然而因緣和合的事物都是無常的,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幕幕因緣的聚散,生老病死,變化的相似相續。人們以為是無常帶來了痛苦,其實是我們對無常的態度,是我們的希望和恐懼,讓人持續處於焦慮中。事實上對於無常,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接受,因為無常就是生活。年輕的會衰老,相聚的會離散,擁有的會失去,登高會跌重,親的會疏遠,愛會成痛惜或怨懟。就是這樣。不是只有你在經歷這一切,所有人都在面對無常。抗拒或挽留,終歸於徒勞。認識到這一點,我們終於可以放鬆,並且不再那樣強烈地感到孤獨和委屈。這對於緩解焦慮、憤怒、嫉恨等情緒會很有幫助。
從積極的方面看,因為無常,一切才有改善的可能。無論我們現在多麼無知、狹隘、混亂,只要按正確的方法努力去做,我們就有可能克服局限,為自他帶來切實的幫助和安樂。什麼是正確的方法?最基本的就是正確地取捨因果。因果是現象自然的規律。普通人由於局限,只能看到因果的無盡相續中某個片斷,所以對因果的判斷常常是不對的。只有圓滿覺悟的佛陀才無誤了知因果,他慈悲地告訴人們什麼行為會帶來什麼後果,我們可以據此決定自己該怎麼做。如果要從根本上遠離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我們需要斷惡行善。遠離災殃,自在喜樂,終歸是要身心正直、行寬心和才行。
做到以上這些,算是有了點基礎,可以開始較為深入的修學佛法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