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2013

中國經濟痼疾二字—剩、腐

朝鮮日報-中國經濟專家們對中國經濟未來的預測出現分歧。有人擔心“中國引發經濟危机”,而有人則期待中國成為“世界經濟支柱”。 經濟傳媒《財新》最近和4名中國權威經濟專家對中國經濟的問題和未來進行了分析。這4位專家分別是,曾擔任過鄧小平經濟顧問的前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吳敬璉、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陸百甫、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主任祝寶良、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陳東琪。 外國的中國經濟專家大多認為,中國經濟的三大問題是房地產泡沫、影子銀行、地方負債問題,但中國國內專家的看法卻不同。他們將“生產過剩”和“腐敗”視為中國兩大經濟危机因素。 ◇中國專家:生產過剩問題嚴重 祝寶良表示:“目前,不僅是鋼鐵、有色金屬、建筑材料、化學工業、造船等傳統產業,就連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碳化纖維等新興戰略產業也出現生產過剩問題。部分產業雖然生產過剩問題嚴重,但依然在擴大投資。”這种生產過剩問題有可能引發企業利潤下滑和資源分配不當等問題。中國生產過剩的特點是,并不是因為有效需求不足或企業間的激烈競爭,而是因為“地方政府的干涉”。 韓國駐中國大使館一位高層官員表示:“最近,在中國地方政府依然有不少官員試圖与韓國政府或大企業簽署諒解備忘錄(MOU)。這是為了在任期內做出成績給中央看。”在中國如果想成為領導人,擔任地方官員時的“成績單”非常重要。包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內的7名政治局常務委員(最高領導層)都曾擔任過地方負責人,并接受考評。而确保高分的就是經濟增長率和所吸引的投資額等。 該官員表示:“地方負責人為了升遷只執著于顯而易見的成果,因此生產過剩和重复投資問題不斷積累。”有觀測認為,習近平今年6月在選拔人才時表示:“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表明也是考慮到了地方生產過剩等問題。 ◇腐敗問題和中國經濟的五大陷阱 吳敬璉分析稱,“腐敗”是中國經濟的絆腳石。他指出:“從1988年開始學界就提出行政權力廣泛干涉微觀經濟造成腐敗問題。應通過市場化改革減少政府對經濟領域的干涉。”習近平發動“反腐戰爭”和經濟結构改革不無關聯。但《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腐敗問題根深蒂固,反腐難如登天。” 陸百甫指出:“中國面臨的危机不是‘外患’而是‘內憂’”,并強調應小心“五大陷阱”。 首先是“中等發達國家陷阱”。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南美國家經濟迅速增長,但由于沒有成功推進分配、產業革新,所以失去了發展動力。第二是北歐的“福利國家陷阱”。福利制度一旦推行就很難縮小規模,所以必須慎重。 第三,不能掉進因日元競爭力減弱和房地產泡沫而經歷“失落的20年”的“日本式發展陷阱”。經濟開發導致的環境污染和中國崛起招來的全世界的牽制也是阻礙中國經濟的“陷阱”。 ◇從量的增長到質的增長 雖然存在諸多危机因素,但多數專家還是認為“源自中國的經濟危机”發生的可能性很小。陳東琪表示:“從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上升、電力使用量增加、貨物運輸指標改善、商品庫存增加、中央財政收入增加等方面看,中國經濟的內部條件良好,而且美國、歐洲的經濟也開始复蘇,外部環境有所改善。第四季度經濟增長率將高于第一和第二季度。” 中國今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長率為7.7%,第二季度為7.5%。陸百甫指出:“出現中國危机論是因為對中國經濟期待過高。”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是在到達一定發展階段后出現增長趨緩現象,所以中國經濟增長率下降并不奇怪。 他預測:“今后30年里中國經濟增長速度將緩慢下降,實現穩定增長。”他主張,中國尚未實現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信息化和國際化,仍有發展潛力。吳敬璉也指出:“巨額投資帶動的高速增長已經達到局限”,并強調質的增長比量的擴大更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