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2015

窮人銀行家尤努斯的逆向思考:企業獲利的同時,能一併解決社會問題嗎?

2006年10月13日,諾貝爾和平獎結果出爐,得主是來自孟加拉的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及其所創辦的「鄉村銀行」(Grameen Bank;在孟加拉語,Grameen意即「鄉村」)。

這個獎頒得讓世人「跌破眼鏡」!那時尤努斯和鄉村銀行的知名度實在不怎麼高,更因為得獎者與諾貝爾和平獎向來所表彰的人物屬性不太相同。諾貝爾和平獎的創立旨在肯定為發展兩國友好關係、消除或減少軍隊數量,以及維護和促進和平多所貢獻的人。

雖然歷年來獲獎者的背景日益多元(舉凡人權、環保等領域),而諾貝爾評審委員會也不是第一次要彰顯經濟發展對於世界和平的貢獻,但是把獎頒給「營利事業」及其創辦人,則是頭一遭。

借錢給窮人,是一門好生意

沒錯,打從一開始,營利就是尤努斯的中心信念。但是,他所獨創的「小額信貸」制度,已成功促使無數赤貧人民在無需擔保或抵押的情況下,借到小額貸款(平均貸款額度是130美元),用來創業與改善生活水準,漸次擺脫貧窮。

諾貝爾評審委員會在讚辭中指出:和平得以延續,端賴多數人能脫離貧窮,小額信貸便是達成上述目標的工具之一,而社會底層的擺脫貧困,亦有助於深化民主與人權。尤努斯和鄉村銀行證明,即使是赤貧之人,也能努力改變人生。

1974年,孟加拉陷入嚴重飢荒,成千上萬人因此喪命,數百萬人飽受貧困之苦。當時,於美國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任教於孟加拉吉大港大學(Chittagong University)經濟系的尤努斯痛苦地承認,當國家處於苦難中時,自己在學術上的成就竟是如此沒有意義,也播下了他往後致力於協助窮人的種子。

兩年後,正當尤努斯為了消除自己未能對社會有實質貢獻的無力感,而漫步在大學隔壁村莊的泥濘巷道上時,他遇到了一個靠編織竹椅的女人。尤努斯在和她聊天後發現,她必須借錢才能添購材料,但因為很窮,所以遭銀行拒絕,只得借高利貸,即使辛勤的工作,每天的利潤只有兩分錢。

於是,尤努斯便和學生將村裡最窮又欠高利貸的人找出來,共計42人,自費借給他們所需的資金:總金額27美元不到。

這個數字讓尤努斯嚇了一跳,因為竟然有這麼多的家庭只因為缺了如此微薄的錢,就遭遇不幸。不過,更令尤努斯驚訝的是,他只要求借款人認真工作,等到有能力時再償還,但這些人卻全數準時還錢。自此,尤努斯的足跡踏遍了一個又一個的鄉村,提供村民小額貸款,擺脫中間人的剝削。

這段經歷讓尤努斯相信,借錢給窮人並非不可能的生意,促使他研擬及推行「鄉村銀行計畫」(Grameen Bank Project),並於1983年正式創立「鄉村銀行」。

首創集體貸款,同儕壓力提高還款率

雖然是一家營利的私人銀行,但是尤努斯的經營哲學是:傳統銀行怎麼做,鄉村銀行就要反其道而行。

如果傳統銀行只借出高額貸款,鄉村銀行就借出小額款項;如果傳統銀行需要繳交書面文件,鄉村銀行就專門借錢給那些不識字、教育程度低的人。尤努斯曾表示,「一般銀行專找有錢人,我們則是專找赤貧的人。」

尤努斯曾告訴員工,「主動上門借錢的都是『假窮人』,真正的客戶不會自己來借錢,而且在你找上門時,他們還會說:『喔,我並不需要錢。』聽到這種答案時,這就是你要幫助的對象。」

事實證明,顛覆傳統銀行的運作模式,免除擔保品、推薦人、信用紀錄或法律規定等繁文縟節,只憑「信任」做生意,銀行還是可以運作,而且還能賺錢,鄉村銀行在創立不到3年就開始賺錢,2005年獲利為1500萬美元。尤努斯認為,信用是一種人權,可以發揮一個人自我的才能,並且找到自己。

自創立以來,鄉村銀行已借款給六百多萬孟加拉人,每年平均借出8億美元的小額貸款,累計金額達57億2000萬美元。貸款的資金來源是存款及銀行內部資金,而其中存款的67%,更是來自借貸人本身。

鄉村銀行的小額貸款通常為期一年,第一次貸款利率是16%,之後則是20%。所有借款人必須在貸款的第二周開始償還。尤努斯還獨創了一種借款方式:即借款人必須是5人一組,彼此互為保證人。這個保證人的機制,旨在發揮同儕壓力及同儕支持,確保每個人都能如期還款。在孟加拉,這個連帶保證的做法非常管用,因為人們都不想在鄰居和親朋好友面前丟臉。尤努斯驕傲地說,「我們的借款人還款率將近99%。」

無須藉由扣押擔保品、降低信用評等或循法律訴訟途徑,僅憑著信任赤貧的借款人,鄉村銀行便發揮了顯著的約束力,數倍於只借款給有錢人的傳統銀行。

諾貝爾評審委員會在頌詞中也指出,「在鄉村銀行,信用成了一項符合成本效益的打擊貧窮武器。」而尤努斯的獲獎,似乎也充分體現出打擊貧窮不但和追求和平密切相關,而且私人企業也能在打擊貧窮上發揮重大影響力。

2004年,美國華頓商學院(Wharton Business School)和公共電視的財經節目《夜間商業報導》(Nightly Business Report)共同評選出過去25年影響全球經濟的25位企業領袖,尤努斯便名列其中。

而在《時代》(Time)雜誌2006年11月13日出版的〈60年來的亞洲英雄〉(Sixty Years of Asian Heros)紀念特刊裡,尤努斯也出現在商業領袖類的名單裡。
給窮人機會,他們便能創造奇蹟

管理大師普哈拉(CK Prahalad)在《金字塔底層大商機》(The Fortune at 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中指出,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但是貧窮——以及隨之而來的公民權利遭受剝奪,卻依然是世上最令人氣餒的問題之一。普哈拉認為,傳統的慈善濟助做法,無助於消滅貧窮,反而會讓窮人陷於無能的狀態。他主張企業透過大規模的創新活動,協助解決貧窮問題。

印度人普哈拉和孟加拉人尤努斯,都是來自窮人的國度,對於貧窮問題感受尤為強烈。同為學者出身的兩人,選擇了不同的路徑,普哈拉是觀念的倡導者,而尤努斯則是行動者。

尤努斯堅信貧窮是制度設計的缺陷使然,並非窮人的錯,更不是因為他們懶惰或缺乏謀生技能。他認為,「窮人,就像一棵長在小花盆裡的植物,只有小小的空間可以成長,是個發育不良的小東西。也許你可以成為龐然大物,但你永遠沒有機會知道。這就是貧窮。」

換言之,窮人也如同一般人具有充沛的能量和創造力,只要給他們機會,就能看到奇蹟開展。「窮人不需要我們教他們怎麼求生;他們早就知道怎麼做……,他們還活著就是最佳的證明,」尤努斯如是說。

因此,尤努斯選擇讓窮人擁有謀生的機會和工具,「讓他們立即實現他們已經知道的技能」。他曾在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的演講中表示,「小額信貸制度是一個工具,賦予窮人尊嚴和敬重,並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意義。」

尤努斯的工具,讓窮人有了希望和尊嚴,拿回了自己生命的控制權,尤其是女性:在鄉村銀行的借款人當中,高達97%的比例是女性。在一個民風保守、教律嚴格的伊斯蘭教國家裡,選擇這群在身體、心靈和物質上都備受束縛與歧視對待的弱勢族群做為客戶,不但瘋狂,而且顛覆。

「女性還款紀錄比男性可靠,而且女性所借得的小額款項,為家庭帶來的好處更多。男性的考量則不同,他們想在外面過得快活,在朋友面前炫耀,但女性總是先想到孩子,其次是丈夫,自己永遠擺在最後。」

在孟加拉,女性在將稀少資源發揮最大效益上,早已訓練有素,因為不這麼做,不但家人要挨餓,還會惹丈夫生氣,被毒打一頓。因此,借到小額貸款的婦女,往往能夠充分發揮創意與效能,以靈活的方法,用少少的錢,為家庭開展生機。

尤努斯及鄉村銀行轉變了孟加拉人對女性的態度,諾貝爾評審委員會也肯定了這一點,將小額信貸形容為一股解放社會的力量,讓人民(尤其是女性)能夠奮力對抗充滿壓迫的社會和經濟情境。

持續創新、解決窮人問題,建立龐大企業集團

從最初創業僅兩名員工,到如今已經激增至兩萬人,尤努斯除了持續擴張銀行業務、推出各式各樣的窮人小額貸款計畫之外,還將觸角延伸至多個領域,成立了18家公司,儼然是一個龐大的企業集團。66歲的尤努斯,已經堪稱世界上最成功的資本家之一。

以鄉村電信(Grameen Telecom)為例,早在1997年,孟加拉只有50萬支行動電話,如今鄉村電信已有900萬用戶,而且銀行借款人中,有25萬人是靠手機創業,即俗稱的「鄉村電話女郎」。**透過以特惠低價取得的行動電話,再以近似於公共電話的形式租給當地顧客,不但為銀行女性客戶創造更多收入,也帶動了鄉村通訊的革命。 **

目前,尤努斯的「鄉村集團」,正透過提供太陽能電池板的能源事業,協助解決孟加拉近70%的家庭尚未享有電力的問題。未來還將生產廉價、營養豐富的優格產品,並且推出低成本的眼睛醫療照護,以及設有視訊裝置的鄉村醫院,讓村民可以和城市裡的醫生「面對面溝通」。

尤努斯證明了,不以利潤極大化為目標的社會性事業,同時可讓企業獲利和為窮人創造福祉。不過,他的目標並不僅止於此,而是「建立一個沒有貧窮的社會」,期盼能在2015年將貧窮問題剷除一半,更希望在2030年建立一個「貧窮博物館」(意思就是,「有一天,我們的子孫將會去到博物館去看貧窮究竟是什麼樣子。」)。

乍聽之下,這個宏大的願景,有點矛盾,又帶點烏托邦氣息。矛盾的是,尤努斯大概是商業世界裡,唯一一個誠心希望將自己所處的市場徹底剷除的企業領導人。不過,從他首創的小額信貸制度已廣及全球數十個國家,改善成千上萬窮人的生活看來,尤努斯的終極目標,值得感佩,也值得期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